12.09 浅析清代满、汉服饰之美,探佚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差异

说起清代人的服饰穿着,几乎每个人张口都能说出一些来,旗头、花盆底、旗袍……毕竟我们看过太多制作精良的历史剧,于是恍然认为清代的历史就是那样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清代人的穿衣装扮和荧幕上呈现的,其实有很大的出入。

清代的服饰分为汉族服饰和满族服饰两类,这两类衣着的区别恰好体现着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之间的差异。

清代汉族因崇尚诗书礼仪,爱慕古人的洒脱飘逸之气,故而其服饰也多尊崇古人,行走中裙裾飞扬,洒脱飘逸。

满族大概受其地理环境影响,因所处关外偏冷,则服饰大多是动物的皮草,衣饰穿着也遵循轻便为主。

清人注重服饰衣着,合适的衣着和精美的首饰是尊贵身份的象征,也是美好教养的显现。

浅析清代满、汉服饰之美,探佚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差异

京城刘府是当地有名的名门望族,当天色逐渐亮起来后,刘府后院也开始热闹起来。刘府唯一的嫡长女今天要在家中与闺中好友小聚。

很快刘家小姐在丫鬟的服侍下,换好了衣服。此时的汉族女装沿袭了明代的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刘家小姐上身穿一件天空蓝的短袄,下身着一件日出红的长裙。短袄剪裁得很精心,穿在身上不肥不瘦。短袄的袖子口略窄,搭配着长度几乎触地的长裙,整个人透着说不出的妩媚。

须臾片刻,刘家小姐邀请的几位朋友陆续到来,其中一位虽然穿着同样属于汉族服饰,但在整体性上却又略有不同。该女子同样上身短袄,下身长裙的打扮,只是上身的短袄要略肥一些,袖口处也不再是窄口,而是变得比较宽大一些,举手投足间,长袖微垂,露出被衣袖藏起来的盈盈玉腕。而她身上的短裙也略短一些,只是刚刚不及脚背,露出穿着布鞋的三寸金莲,整个人在宽大的汉装下,显得单薄许多。

几位姑娘热闹讨论着最近的女红作品,刘家小姐也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前几日刚刚绣好的云肩。云肩其实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披肩,古时人们将其放在肩部,用来保护领口和肩部不会轻易沾上脏污,但发展至清代,云肩早已经是一种装饰物。

刘家小姐所拿出的云肩正是这样一件刺绣品,整个云肩呈橘红色,分别用了十数种略有色差的红丝线在彩锦上绣成,橘红色耀目而不刺眼,仿若雨后云霞映日,晴空里的彩虹。

汉族人在云肩上除了经常绣一些常见的图案,有时候也会绣一些极具艺术气息的符号,含有深刻寓意的数字等。

浅析清代满、汉服饰之美,探佚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差异

雍正年间,汉族女子时兴小袖衣和长裙,衣服剪裁得正合身,不会太瘦当然也不会肥。豆蔻年华的姑娘们穿上这些衣服,绝大多数都会被衬托出腰细腿长的模样。但是到了乾隆之后,汉族服饰逐渐变得越来越肥,下身裙子也越来越短,曾经窄小的袖口也日益变宽。

到了晚清时期,有些汉族妇女已经脱下了长裙,转而换上长裤。曾经一片素色的短袄衣领处,姑娘们也绣上了各类花朵,无论是富贵的牡丹还是妖媚的芍药,精湛的绣工和栩栩如生的花朵足以令他人目瞪口呆。

背心是清代任何一个时期都常穿的服装。汉族女子秋冬季最内着背心,上身一件长袄在内,短袄在外,露出长边缘绣的各种精致图案。下身是华光四射的百褶裙,柔滑的面料上绣着各种花朵,淡雅而别致。裙子两侧会有缎带,缎带两边绣金线,中间花朵,行走中宛若蹁跹。偶有人外面会有罩袄,罩袄有单层、加棉、皮毛三种,罩袄长至膝盖,颜色多为深蓝、青蓝色。

浅析清代满、汉服饰之美,探佚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差异

人们最熟悉的清代服饰,大概就是旗头了,无论是倒三角还是八字,似乎一个旗头就能穿越回清代。尴尬的是,偏偏这最具特征的东西却不一定是清代的!

清人将满族妇女梳的两把头称之为旗头,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大拉翅、小拉翅、架子头等。然而这种发型却不是满族旗人的传统发型,她们的传统发型是辫发。

大家所熟悉的花盆底鞋,也是只有皇宫内身份高贵的妃嫔才能穿的。若是在某部剧中,见丫鬟穿着花盆底满皇宫内转悠,则真的是令人贻笑大方了。

不同于汉族女上下两件式,满族女性传统的日常服饰是旗袍。

满族人的旗袍是用一整块布料剪裁而成的,并且任何地方都不重叠。旗袍没有领子,两边开襟,袖口也是平直的。

旗袍也并不如汉族女性所穿的裙子会束腰,其腰身宽大,长度及足面。满族人的一件旗袍有时候甚至可以当汉族人的衣、裙、裤等,制作起来省时省料。为了适应秋冬春夏四季变换,旗袍同样可以做成单层、加棉、皮毛等式样。

“氅衣”就是清代旗袍的一种,氅衣也就是两边开叉的旗袍,这种衣服常常出现在清代的后宫里,因为款式的原因,这种衣服穿上,更多了几分飘逸的美感。甚至到了清代后期,氅衣因为大量绣花的原因,许多人都忽略了它和原来旗袍的不同。

旗鞋亦是清代后宫里的一道风景,旗鞋亦称满鞋,其作用类似现在的高跟鞋。满族旧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在木质鞋底的中间,再镶上一块儿高度约四到五寸不等的木底,所镶木底的形状主要有两种:上小下大、踏地印痕像马蹄的,叫“马蹄底”;上宽下圆,踏地印痕像花盆的,叫“花盆底”。

木底镶好后,再用白布将木底包裹起来,并在白布上刺绣或者串珠,旗鞋鞋面也多用绸缎,绸缎上同样要有刺绣或串珠做装饰。后宫女子穿上这种鞋后,体态更为修长,行动间颇为婀娜。

后宫妃嫔有些为了彰显自身身份,不仅在鞋面的刺绣上做文章,鞋底所镶也不再仅限木头。乾隆帝曾赏赐给后宫女子一双旗鞋,鞋底是翡翠琉璃制成,鞋面用苏绣绣满奇花异草,并用百余粒大小不等珍珠装饰。

对于满族民间女性而言,为了行动方便,她们所穿的鞋多用平木做成,鞋中间并不镶嵌木头,类似汉人穿的平底鞋。

浅析清代满、汉服饰之美,探佚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差异

满汉衣着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女子的装饰上,男子的服饰上同样略有体现。

清代男子着马褂、背心、马甲、衬衫、袍、短袄、长裤、套裤等。汉族男子衣袍多宽松,衣袖垂直,其中尤以衫袍外加穿马褂或罩以紧身较短马夹最为流行。民间男子一般多在腰间束以湖色、白色或浅色的束带,其长结束后下垂与袍齐,讲究的人家还要在其上绣花。

汉族男性常穿的袍,大多斜襟,短袍长至膝盖,长袍可到脚踝。文人墨客多爱长袍,迎风而立,俊朗非常。而民间商贩及农民等,多爱短袍,短袍内穿一条长裤,行动更为方便。

满族男性服饰最有特色的是箭袖,箭袖的最初目的是防止冬季骑马手被恶风冻伤,于是常在褂袍的袖口处多加一截半圆形的袖头,因为这种袖头的形状类似马蹄,故而又称马蹄袖。

马蹄袖袖口狭窄,上长下短,射箭时可以将袖子挽上,射箭之后又可以随时放下。

对于满族官员而言,马蹄袖还有另一种用途,行礼时,可将左右的马蹄袖放下,以示恭敬。

马褂最初被用于军服,只限士兵所穿,康熙以后,满族男性多穿马褂,雍正年间着马褂的男子日益增多,成为一种时尚。马褂分长袖、短袖、宽袖、对襟、大襟、琵琶襟诸式。马褂的颜色也多用天青色,直至乾隆中期流行玫瑰紫,嘉庆年间又流行浅灰色。

清朝男子戴帽子的习俗,完全可以看做是满汉文化的大融合,汉族男性有成人而冠的传统,在未成人之前,大多情况下会将头发扎成发髻。但满族并没有二十始冠的说法,男子不分长幼,一年四季都戴帽子,并且根据帽子所出现的不同场合和形状,分为礼帽、毡帽、暖帽、凉帽等。

清代满族女子冬季所戴帽子被称为坤秋,“坤秋”不像瓜皮帽之类的会突出一个尖,老照片里也会簪花,所以正面的时候常被人误认为“钿子”。坤秋的作用类似现在的暖帽,坤秋后面会有两根常常的飘带,飘带底部有锐尖。

坤秋的材料也多是用毛、毡、绒这类材质。基本形制与男式暖帽差异不大,也是六瓣组成,还会有一些金银彩色丝线作的装饰。“坤秋”的飘带可以长达两尺,有时为了装饰甚至会在飘带上串珠,辅助金银之物等。

直至清代雍正时期,大约是入主中原的时间久了,满汉之间的穿衣习俗发生了融合,汉族服饰也逐渐向满族靠拢,逐渐变得宽松。而满族服饰中的某些“野性”也逐渐丧失,袖口逐渐变宽,再不仅仅为了方便,更增添了美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