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 當代寺廟的另一種可能性:法華學問寺

當代寺廟的另一種可能性:法華學問寺

當代寺廟的另一種可能性:法華學問寺

位於上海浦東新區三林鎮的法華學問寺,隱匿於黃浦江畔的一片綠化帶中。由時任浦東佛教協會會長大熙法師親自設計並籌建,它是上海百家寺廟中誕生於新世紀的一座當代佛教寺院。大隱於市,法華學問寺彷彿是喧囂而浮躁的都市之中珍貴的清淨所在;而自 1979 年中國恢復佛教事務以來大批興起的佛教道場與寺院中,它因自身所體現的時代特徵及對於東方古老價值觀的獨特再現,詮釋了當代佛教建築的另一種可能性。

当代寺庙的另一种可能性:法华学问寺

法華學問寺前院中的山門

站在寺院之外仰面于山門,可見山門之上的牌匾書有“妙華蓮”。如開山住持大熙法師所言,其本人擁有天台宗的傳承,而寺名中的“法華”二字來源於天台宗的根本經《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意味著寺院以天台法華為宗,而“學問寺”則表明了寺院以佛教文化的研究與交流為主。

法華學問寺創建於 2000 年,在 2010 年正式對外開放。寺院以學修為宗旨,僅於初一、十五等香期接待外來香客。“在中國佛教的歷史中,真正意義上的傳統寺院,是出家人自身修學的場所,寺院在古代並沒有對公眾開放觀光或是做超度的功能與作用。”大熙法師解釋道,“正如我們讀書一樣,出家人修學也需要一個安靜、清幽的環境,所以我們期望還原佛教寺院原本的意義,避免在這裡做佛事、做超度,還出家人一個清淨之地。”

当代寺庙的另一种可能性:法华学问寺

連廊前的古松

建立一座“融貫彙集,顯密並弘,合世出世,自行化他,具古今文化,城市山林特色之佛法修學道場”一直以來為大熙法師心中的宏願。法華學問寺前院的單體與佈局,在汲取唐風精髓的同時,亦融入了當今建築藝術的審美取向。

跟隨大熙法師步入寺廟的前院,空曠的砌石廣場兩側均可以蓄水為池,法師則將這一片片橫貫庭院的池水稱為“苦海”。中軸線上的康莊大道直抵金堂,金堂大門之上懸掛著牌匾,上書“正遍知”,殿內供奉著三座玉佛。金堂按照唐式建築的比例設計,屋身高大、出簷寬闊;屋身以木結構構成,以層疊的方木代替傳統的斗拱而支撐出簷;門窗亦簡化為實木推拉門與落地鍍膜玻璃窗,在維護室內私密性的同時也引入了更多的自然光;內部屋頂結構則採用了雙曲面的圓弧穹頂,運用現代技術實現了“室內無柱”的空間效果。觀者可以深刻感受到,整座建築在細部處理中摒棄了傳統建築中繁瑣的裝飾部分而回歸簡潔與質樸,將當代極簡風格與中式禪宗韻味相融合。

当代寺庙的另一种可能性:法华学问寺

金堂大門之上的牌匾,書有“正遍知”

大熙法師認為,每個時代都有屬於這個時代的建築風格。“1979 年以來興建的一些寺院大都以仿古、恢復古制為主,我認為其中的一些並不具有當代建築的審美。它們以鋼筋水泥等現代材料一味模仿古代寺院的樣式,還有些甚至混淆了佛教寺院與宮廷寺院的特徵。它們大都以宮廷寺院的造型為主,無論是寺院本身還是所供奉的佛像,均過於追求規模,從而缺少了佛教寺院中‘禪’的意味。”雄臨於廣場中央的金堂與東西兩側的建築及迴廊,在綠草蒼松與清漪蓮花的映襯下共同形成了前院的主體,而金堂以北的建築依舊在修建中。“正遍知”——即“正遍了知一切之法”,為佛陀十號之一,出自《法華文句》。來到法華學問寺,跨進山門,起自河岸,沿著庭院的中軸線穿越“苦海”而抵達這“正遍知”大殿,似乎象徵著只有歷經重重苦難才能到達涅槃彼岸,從而獲得真正的智慧與徹悟。

当代寺庙的另一种可能性:法华学问寺
当代寺庙的另一种可能性:法华学问寺前院的迴廊與蒼松,砌石廣場上的蓄水池,被大熙法師稱為“苦海”。沿中軸線穿越“苦海”,便可抵達前院的中心建築——金堂

“我最初是想建造一個巨大的玻璃建築,以體現佛家的‘清淨’與‘通透’,令觀者一步入庭院便能感受到佛法的精深。”大熙法師坦言,自己最初的設計方案更為當代。“然而由於種種外部原因,這一方案沒有實現。之後我接觸到了木結構,便開始研究木結構,希望打破木結構的傳統,以一種更為現代的方式來呈現。”雖然玻璃建築的提案被擱置,但佛家精神的純淨與通透似乎在前院中的“琉璃光”藥師如來殿中得以延續。

当代寺庙的另一种可能性:法华学问寺

寬闊的出簷以木結構製成,層疊的方木代替了傳統的斗拱而支撐著出簷

穿過曲廊來到位於庭院東南側、懸掛有牌匾“琉璃光”的大殿前,法師緩緩推開了銅鑄大門,一尊寶藍色琉璃藥師佛像危坐於花梨木臺之上,莊嚴而肅穆。“內外明徹,淨無瑕穢”——《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曾如此描述琉璃這種介質。環顧殿內四周,三面牆壁佈滿了雕有佛像的琉璃磚,它們吸納了陽光,散發出柔和而通透的微弱光芒。

当代寺庙的另一种可能性:法华学问寺

宣紙上的經文抄寫

殿內供奉的這座以琉璃製成的藥師佛像為青年雕塑家蔣晟設計。據佛經記載,被尊為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的藥師琉璃光如來(簡稱藥師佛),以琉璃藍為膚色,手持藥缽,缽內甘露可醫治一切眾生之貪、嗔、痴等無明痼疾,令眾生身心得以安樂。而端坐於大殿中央的這尊藍色琉璃藥師佛像,在這一抹曾經被蔣晟形容為頗具當代氣息的“克萊因藍”中,彙集著四周光影的流動,呈現出寧靜而深幽的光澤感。

当代寺庙的另一种可能性:法华学问寺

金堂的內部構造以木結構為基礎,落地鍍膜玻璃窗在維護室內私密性的同時也引入了更多的自然光線

“寺院建築應當是一個綜合的體現,集建築本身、藝術與修行(功能性)為一體。”

大熙法師認為,“然而當今很多當代寺院建築所選用的色彩卻給人一種躁動的感覺,而不是一種寧靜安逸或是令人肅然起敬的韻味。”法身如天空般湛藍的藥師佛,象徵著光明。據說在這毫無燈光照明的佛殿內,只需一盞燭光,便可在周圍牆壁上通透的琉璃磚映射下,呈現出滿堂光明的意象。大熙法師認為自己“非此時代人,因言語行為皆不合於時代”。法師自幼拜師習畫,對於傳統文化同樣也有深入的研習。建立法華學問寺歷時二十餘載,法師無疑將自己最珍貴的青年時光奉獻給了這座寺院。談及日後寺院的規劃,他表示,在寺院完工之後,自己的計劃無非兩點:一來繼續培養出家人,以延續法脈的傳承;二來便是詳細整理、總結自己數十年來的修行中所積累的經驗,以及先前師父遺留下的文稿與法本。

当代寺庙的另一种可能性:法华学问寺“琉璃光”藥師如來殿的牆壁佈滿了雕有佛像的琉璃磚,它們吸納了陽光的照射,散發出柔和而通透的微弱光芒

“有太多可以說的,而不知道從何談起。”談及這數十年來的心境歷程,法師說道。法華學問寺自開山以來便飽受爭議,在各種議論中從無到有,砥礪成長,如今初具規模,這一切既體現了大熙法師的熱忱與殫精竭慮,同時更從側面反映了時代、政策、資本、思想等變遷及其背後複雜的博弈。出世入世間一晃已數十載,法師表示,對於自己的所言及所為,依舊“初心不悔,志猶彌堅”。

“上海是中國最為現代化的大都市,我希望在這裡建立一個能夠體現這一特質的東西。既然有這樣難得的機緣來建立一所寺廟,我希望可以把它變得更為理想化一些。雖然目前還有一些方面不盡如人意,但我想盡力體現出這些‘現代化’的元素。”如法師坦言,在籌劃的初期便在心中明確了寺院建設的目的與目標,堅持順應自己的思路與審美,捨棄部分與之不符或相悖的方面,從而避免了一些障礙與是非。

当代寺庙的另一种可能性:法华学问寺

寺院中的連廊與蓄水池

法華學問寺無疑代表了當代佛教建築的一種可能性,在回溯傳統價值觀的同時,認可改革與創新;在破與立之間,在材料的現代性與傳統性、工業性與自然性,結構的開放與封閉、空間光線的明與暗——這些對立的元素之間,求得了微妙的平衡。如《金剛經》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將“應無所住”看作建築空間,將“而生其心”看作對佛法的參悟——空間終究只是一種示現的形式而已,令人忘卻、超越示現的形式而從中感悟到佛法,這或許才是當代佛教建築的真正意義。

当代寺庙的另一种可能性:法华学问寺

最佳城市酒店

2019 Best Urban Hotel

無盡的想象

Infinite Imaginati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