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襄阳历史名城到底是有3000多年还是2800年的历史?

NO667788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转折到武汉,在武汉无论汉阳,或者武昌,汉口等都不可能有3000年,古江夏大概有2600年?

那么为什么武汉政府要对外宣称有3000年历史呢!就是因为武汉在汉口以北的位置发现了盘龙城遗址,这个遗址还是在黄陂县境内!这的确是个商代比较大的城市,在长江流域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发展

那么我们在回到襄阳!在襄阳市区建成区范围内就先后有邓城距今天3100_北津戌3000*樊城2900襄阳城2800年,,这些和武汉不同不是近郊!这四地均在当今襄阳市区 !那么除了市区其他襄阳市辖区郊县,楚丹阳(南漳)3300__卧龙楚鄢都3100_宜城楚皇城鄀3000,等,需要注意的是楚国八百年,在商代时楚国虽然很小但已经形成,当时的楚源地丹阳就在南漳保康一带,同时期以后邓城也形成了,谷城等也逐渐形成了,所以现在的专家把襄阳建城史大多从樊城开始算起的,实际古邓城离樊城只有直线距离五公里!只是后来邓国纤都至现在70公里的河南邓州!但是这确实是襄阳市建城之源头!既然武汉把盘龙城都算上!我们襄阳为什么不宣称有3000年呢?

图为邓城遗址




NO667788


先讲一点偏离主题的内容,看南阳的朋友对″襄樊″这个名字特别感兴趣,也特别爱问为什么襄樊改襄阳这个事,那就先讲一下这个:




西汉初始建襄阳县,以县治位于襄水(南渠)之阳而得名,从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州、道、路、县治所。明、清时为布政使司襄阳府,民国时属襄阳道。

1950年5月,以襄阳县之襄阳、樊城两镇组建襄樊市,隶属襄阳专署,1955年改称湖北省襄阳区专员公署,1977年襄阳专员公署改称襄阳地区,襄樊市由省直辖。1983年8月撤消襄阳地区,其行政区域并入襄樊市(地级市),2010年12月正式更名为湖北省襄阳市(地级市)。




也就是说在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襄樊这个新名字用了六十年。

襄阳人杰地灵,英才灿若繁星,是宋玉、刘秀、庞统、杜甫、孟浩然、皮日休、张继、米芾……的桑梓之地,是诸葛亮、王粲的第二故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襄阳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襄阳为交通要塞,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金庸先生也特别喜爱襄阳。





但襄樊这个新名字比较尴尬,绝大多数外地人只知有襄阳、樊城,却未听说过襄樊,海外襄阳籍的华人华侨通过各种渠道提出更名襄阳。2008年,24位人大代表,185位政协委员强烈要求复名。襄阳90%以上的民众赞同更名。


本着①尊重历史②传承文化③顺应民意④通动发展的目的,201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襄樊正式更名为湖北省襄阳市(地级市)。下辖:襄城、樊城、襄州三区;南漳、保康、谷城三县;枣阳、宜城、老河口三市。

现在回归主题,讲一下樊城、襄阳城、邓城:

樊城:一提起樊城,很多人就会想到关云长水淹樊城,其实樊城的历史比这要早很多,距今已有两千八百多年。樊为樊仲山父封地。樊仲山父,姬姓,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后裔,周宣王之时受举入王室,任卿士,位居百官之首,封地为樊,后氏以樊为姓,是华夏樊姓始祖,所以也叫樊仲山甫,樊仲山,因谥号为″穆"也叫樊穆仲。世称周樊人,《诗经.大雅.崧高》称他和申伯为国之栋梁,《诗经.大雅.丞氏》专门颂扬他的高尚品德。

公元前872年,樊仲山甫封于樊地时,已有樊地,受封于此建樊城,距今已有2800多年!

襄阳城:始建于汉高帝,距今也两千多年,襄阳城雄伟壮观,古朴典雅,三面环水,一面环山,有中国最宽阔的护城河环绕,护城河长约5060米,最宽处250米,平均宽度180米。襄阳城外有瓮城,也叫屯兵城。襄阳城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等美誉。


邓城遗址:位于樊城北约六公里处团山,为春秋时邓国的故都,文献和考古都证明邓城距今3000年。

襄阳市域内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址有200多处,1986年,国务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现代交通优势更为突出,金庸、冯骥才评价襄阳为"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市域内的累点有:襄阳古隆中、襄阳古城墙、仲宣楼、鹿门寺、米公祠、夫人城、习家池、广德寺、鹿门寺国家森林公园、米芾纪念馆、五道峡……总之,古襄阳,美襄阳!



最后让我们欣赏唐代大诗人王维的《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寻桂子


近些年来襄阳都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在寸土寸金的樊城区不断吸引着各类商贾投资置业,每凡新批土地就注定着开挖、打桩等一系列关于建筑的工程事务。由此挖掘出距今三千多年历史邓国都城遗址,据考证周朝时期,邓国国都迁至今天樊北邓城遗址。襄阳邓城遗址如今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基本断绝这块土地的经济开发事宜,可见国家对襄阳地下文物的重视程度。
经历史典籍查证在鲁庄公十六年时,历经22世君主的邓国被楚国所灭。让人难以想象的是,灭掉邓国的楚文王还是邓国君主的外甥。

这一段史实被著名的历史珍贵典籍《左传》所记载。

邓城遗址埋藏在樊北的土地上三千多年,尽管已被考古学家发现,但是却至今不再深入开挖。

其中已探明的邓侯墓有数所,何为邓侯?大家都知道皇帝一名起源于始皇帝嬴政,在秦朝之前最高的国君成为王,邓国所处的周朝分封诸多诸侯国,这些诸侯最高级的为公爵,依次为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邓国君主为侯爵,可以说地位非常之高,因为从楚国君主的正式封爵为子爵就可以侧面体现。



襄阳为甚被国家垂青?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该市是我国少有的历史名城城市群,在不到20公里的距离分布着邓城、樊城、襄阳城。

论襄阳源头,则为邓城。邓城就是周朝邓国的都城,因此襄阳被历史界认可为古都也是有依据,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襄阳不仅有邓(侯)国都城于此;还有楚国的初都(论证中)、楚国初期大发展时迁都还是在襄阳境内,最著名的有楚王城遗址。

图为邓城残壁一角,明清两朝县治降为村镇,渐呈废状。

公元前678年,灭邓后被楚置为县,治所为邓国都。西晋时邓县一分为二,暨增设邓城县,归属于襄阳郡。西魏大军攻取邓县、邓城县,此后置樊城升为这一区位主宰。唐朝复置邓城县取代临汉县;元朝降为镇,此后古城逐渐荒废。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对襄阳的历史文物保护非常重视。邓城、樊城、襄阳城、楚王城等一系列古都古城遗址全部纳入国家重点保护范围。

结论:襄阳历史源头是樊北的邓国都城,距今3000多年历史。襄阳市域历史最悠久的古城是邓国都城,其次是襄阳城、樊城。


看鉴襄阳


襄阳市区有三个古城遗址,它们是汉江北岸的邓城、樊城和汉江南岸的襄阳城。若论襄阳城建史,当以邓城为始,迄今已逾3000年。过去通常以“仲山甫封于樊”计算,只有2800余年,这个说法其实是错误的。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修建襄渝铁路时,在山湾发现大量西周、春秋早期青铜器,逐渐引起中外考古学界的重视,此后四十年来随着襄阳市区在南阳盆地北扩,基建如火如荼的展开,邓城及其周边数千墓葬、海量文物逐渐浮出水面。传世铭器“邓公乘鼎”、“邓公牧簋”出土襄阳邓城周边,其铭文足证邓城为邓国国都和楚秦汉南朝邓县县治、唐宋邓城县治。文献明确记载:邓县北周省入襄阳县;北朝于樊城设过安养县,唐改为临汉县,后移于邓城改称邓城县,南宋绍兴五年为加强襄阳路防御,也省入襄阳县。



经我国史地学家石泉先生考证,仲山甫食邑之樊,实则阳樊,与樊城无关;此说乃旧志之误,与早期诸多文献不符。但在樊城与邓城之间是有个鄾聚的,实邓国南鄙,《左传•桓公七年》载鄾人劫掠巴使财货,邓国受楚巴联兵讨伐而败。《晋书•地理志》载晋武帝曾析邓县出邓城县、鄾县,很多人把鄾县误以为樊城,其实樊城在汉水边,由于汉水北侵,古樊城部分现已没入汉江;鄾聚当在邓城与樊城之间,并接近樊城。刘表移荆州治于襄阳城后,因邓城离汉江近二十里,其军事地位逐渐被拱卫襄阳城的樊城所取代。关公水淹七军发生在邓城,当时樊城其实还是在曹操手里。




再说襄阳城。其历史最早为楚之北津戍,原在真武山下。汉高帝年间始设襄阳县,筑襄阳城(因位于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因汉水北去有一个不断东扩的过程,明洪武年间改成砖城保存至今。根据在真武山、襄城新街的考古发掘来看,因有鲜明的中原姬周风格的文化遗存甚至有卜骨出土(周初楚器多蛮式),我们推断襄阳县实原邓国南境,是被立都于沮漳流域(丹阳在南漳荆山下夷屯,楚武王的免郢、楚文王的湫郢皆在今宜城楚皇城)的早期楚国北进逐步呑并的。

因此,襄阳是邓国事实上的继承者,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襄阳的城建史以邓城历史为起点,已有3000多年,这是学界的共识。2800年之说已成昨日黄历。

这里有个河南邓州在打搅。隋朝废南阳郡为邓州,治于穰县;原郡治宛县改称南阳县。元后邓州升为南阳府,明朝穰县专称邓州;民国废州一律称县,始有“邓县”之名。也就是说,河南邓州实则楚之穰邑、秦汉之穰县,是邓县省入襄阳后才用上“邓”之名的。当然,穰邑始于战国,应是楚在邓县北境设置的重邑,以加强宛邑(战国时申邑改名,具体时间史料不详)方城道防御的,所以与邓县是大有渊源的。但是邓州称邓国则缺乏文献、考古支持。


河南南阳不仅地处汉江流域,而且本属楚文化区。自楚文王“外甥不认舅”,北出汉江灭邓置县,接着灭吕、申置申邑后,即成为楚国角逐中原的重邑“申息之门”。齐桓公率八国联军南犯楚境,楚成王亲统全国之军针锋相对,屈原之祖大夫屈完奉命出使讲开,豪言“楚国以方城为城、汉水为池,无所用之”,已见南阳、襄阳对于江汉平原的重要地位。历史上南阳在秦、西汉、东汉的辉煌时期,无不因为实楚之盐铁要邑,且背后有富庶江汉平原的支撑。

三千里汉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依托襄阳“七省通衢”的交通区位优势,借助国家重视汉江绿色经济带的东风,加强“襄南二阳”合作做好经济互补,对汉江流域数省人民都是功德无量的!


嘉会天下


没有一部正史说襄阳那个被习凿齿号曰为隆中的山头是躬耕地。所有野史、杂记、传说里只能证明号曰为隆中的深山可能是孔明住过的宅,类似襄阳隆中这样孔明住过的宅全国太多。南阳新野、成都、汉中等等。但躬耕地只有一个,即:孔明亲口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襄樊人真是奇葩怪论:为孔明一句:躬耕于南阳,非说南阳不叫南阳,所有南阳就是指"隆中"。汉代南阳张仲景和张衡也不是南阳人,也是号曰的隆中村人。九头鸟真是无赖,简直是流氓。庞统可以说襄阳庞统,南阳你不能说南阳孔明。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亲口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襄樊认为这个南阳指的是隆中,但诸葛亮在《后出师表》说:"…操困于南阳(城)"。这个南阳也指的是隆中吗?《襄阳耆旧记》卷第三《山川》载:“乐宅戍,南阳城南九十里,有晋尚书令乐广故宅"。这个南阳城该是宛吧?东汉时南阳与宛是不是可以互称?难道也是隆中?!

襄樊说的祖师爷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书中:"秦兼天下,自汉以北是南阳,自汉以南是南郡……汉因之……。"这里他亲口说了南阳和南郡以汉江为界。他号曰“隆中”。在汉江以南,属于南郡,后为襄阳郡。这样描述地界已经很清楚了,除非你是韩国襄阳郡的后代,不懂中文。

习凿齿自己在《襄阳记》中再次说“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习凿齿口中的邓县位于汉水以北,号曰隆中(阿头山)位于汉水以南,一南一北本就是两个地方。

襄阳先把泥咀镇阿头山"号曰“为隆中,又在1893年改为古隆中,襄樊先以学术交流名义,骗走岳飞在南阳卧龙岗手写《出师表》拓本,回去在隆中复制刻碑,但后边的“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题跋删去不刻,蒙混游客;襄樊近代围绕诸葛亮造假痴狂:改山名(阿头山改隆中山),改镇名(泥咀镇改卧龙镇),改市名(襄樊改襄阳},改教材(《草庐对》改《隆中对》把南阳注解为襄樊一带),请名家题词刻碑,改广场名(文化宫改名诸葛亮广场),改校名(孔明学院).,改古诗原文(编《隆中志》把古文的南阳字眼篡改为隆中),改古地图(多次攻关谭其骧和社科院历史所砖家,让其改口出伪证),篡改所有网络词条。建假卧龙岗和茅庐,公开在民间征集古董……丧失底线篡改古圣先贤的东西。穷尽手段,极尽疯狂!.

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贵州巡抚彭而述 在《卧龙怀古 》“忧时还抱膝,遇主起南阳....躬耕原此处,更莫向襄阳。” 诗中反映当时社会上层对襄阳伪躬耕地的说法厌恶得可谓直白露骨。

想想可以理解,襄樊太需要名人。金庸一生没来过襄阳,只是在小说作品中随便编造攻占襄阳城情节,虚构郭靖黄蓉两个人物,襄阳立马花了一百多万在广场给两人塑个像,并列入当地名人录。金庸一死,襄阳全城点灯哭丧,少数人装葱,弄得全城吃饱和没吃饱的老少百姓跟着悲切切的…,估计襄棒子又要围绕金庸开始造假,既然能把泥咀镇阿头山号曰为隆中,并称其躬耕地。不知道会不会给金庸也选个笔耕地'!会不会找个山头"号曰"为查家大院?另外金庸祖上的骨头会不会在襄樊郊区突然挖出来?……世人试目以待。








一抹秋绪


襄阳为抢躬耕地名头,阉割自家城市历史的做法得不偿失:一、欧庙邹湾遗址,位于古襄水之北、岘山之南(符合山南水北谓之阳的古代城市命名规律),专家推断其为东汉襄阳城,该城在东汉末年毁于战火;

二、今襄阳古城是魏晋以后在北津垒城基础上发展而来,其最早文化地层为东晋。如果欧庙遗址做为东汉襄阳城得到官方确认,那么古隆中做为故居和躬耕地的观点将成无源之水;真实的躬耕地——南阳卧龙岗仍将独领风骚,延续千年辉煌。

三、明清建筑古隆中(明简王陵、广德寺加清‘’隆中十景‘’合称)做为诸葛亮故居纪念地仍将发挥其旅游、教育、纪念功能(古建史专家孙筱祥先生认为:‘’隆中十景‘’是明清时期所建纪念性文物,做为诸葛亮故居缺乏考古学意义上的证据支撑。见附图1)。

四、‘’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语出《出师表》,诸葛亮在此以南阳布衣自况,其中所蕴含的巨大政治抱负,与东汉一朝南阳做为光武中兴之地、英才汇聚之所、天下一都之会所代表的崇高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紧密相关。这句自述也明确了躬耕之地在南阳而非刘表荊州牧所(南郡)襄阳城外的那处100多年后被襄阳人习凿齿称做隆中的小山村。

五、光明日报国学版2013年5月27日刋文《汉之南都,时势英雄》,中国社科院历史学者刘庆柱、王震中,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教授发表言论,论证东汉南阳城的时空环境孕育、催生一代贤相诸葛亮,力挺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说。

历史昭示未来,敬畏历史,正本清源。某地当拋弃古隆中‘’躬耕地‘’迷思,为”南阳诸葛庐”由衷点赞,也还东汉襄阳城历史真面目。





望峰鸢


襄阳有记录的城建历史,从东周开始,大约公元前8世纪,距今2800年历史!


襄陽三寶


无论是3000多年,还是2800年,有何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