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所有房企都在衝規模,但我想一直做個“小而美”,怎麼辦?

所有房企都在衝規模,但我想一直做個“小而美”,怎麼辦?

現在,想做個單單純純的“小而美”有多難?

首先,“小而美”面臨了所有中小房企都要面臨的三座大山:

1、 要錢錢沒有。融資渠道基本都向頭部企業傾斜,中小房企能借的錢又貴又少。

2、 拿地地難拿。面對實力雄厚的外來巨頭的衝擊,中小房企很難抗擊。

3、 人才也留不住。最後的結果就是人才流失,無人可用是中小房企最尷尬的境地。

其次,“小而美”還具有一種特有的、對品質的執念。

而在限價之下,這樣需要“高溢價”來達成的“產品理想”,也變得格外艱難。

杭州市城建開發集團(大家房產)就是一家典型的小而美。

日前,明源君對話了大家房產總經理顧飛。對於上述的幾個難題,大家做出了積極探索,並在這幾年活得還不錯。

所有房企都在衝規模,但我想一直做個“小而美”,怎麼辦?

金融底線:

別瞎衝規模

“小而美”要夠穩健

現在許多中小房企都面臨一個靈魂拷問:到底要不要衝規模?

規模怎麼衝?多加槓桿,多拿點地,加快週轉…一系列都是高危操作,負債率上去了,囤著地最怕等不到下個週期,高週轉後產品也不像樣…最後很尷尬,激進到最後,自己都懷疑自己有沒有判斷錯誤。

大多數中小房企“錢袋子”緊張,都和激進拿地有關。

穩健如大家沒有這樣的困擾。在大家的骨子裡,國企血液和產品基因決定了他們不會採取激進擴張手段。如此前提下,金融壓力對大家來說,其實是個偽命題。

更何況大家也不缺錢。

2015年,大家設立金融板塊。在住宅開發、金融、商業運營、公建、物業…這5大板塊中,金融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與房地產相輔相成。

2018年,大家融資78.298億,平均融資成本均低於市場同類型企業。

“我們的資金能力和大的央企沒法比型央企相比有一點差距,但是和一些民企相比,要更具有優勢。”顧飛表示。

所有房企都在衝規模,但我想一直做個“小而美”,怎麼辦?

所有房企都在衝規模,但我想一直做個“小而美”,怎麼辦?

規模底線:

憑實力進行合作

用產品區域深耕

不激進,不代表徹底拋棄規模。大家的理念是:適度規模。

目前,除了在浙江,大家在江蘇、上海、湖北、江西、安徽等多個地區都有佈局,“深耕杭州、輻射長三角、佈局全中國”,用新區域來分擔未來風險。

與一些房企的擴張邏輯不同,大家的出走,其實是一個“降維打擊”的過程。

首先,不同於“農村包圍城市”,大家的是從一二線向下滲透;

其次,大家的主要產品經驗集中於改善型和高端產品,在向下往剛需轉型。

正是這樣的優勢下,大家通過合作開發和區域深耕兩種方式來維持了自己“適度規模”的理念。

一、合作開發讓大家活得更好

最早,大家與綠城、萬科、融創等龍頭進行輪流操盤或聯合操盤。

而如今大家的合作對象則更為豐富。2018年,大家新增了合作伙伴6家(金茂、陽光城、龍湖、平安、九龍倉、中天),非操盤合作項目銷售額近30億,這為其大家規模上升帶來了積極效應。

在這些合作項目中,大家並沒有被邊緣化。

比如,在和龍湖、九龍倉、平安不動產的合作,九龍倉和平安不動產負責財務投資,龍湖負責營銷,其他的均是大家操刀。4家同股同權,股份相當。

能夠吸引到這樣範圍內的合作,大家的優勢除了自身實力,還在於以下兩點:

1)誠信。大家的合作對象都較為信任大家,這也是大家作為一個老牌杭派房企累積出來的、實實在在的口碑。

2)包容。不似一些企業很死板地去執行一些東西,在合作過程中,大家很樂意接受合作伙伴的一些好的建議,為愉快合作製造了機會。

二、區域深耕給了大家更多機會

在大家看來,當下想要做溢價,有兩個“掣肘”:市場和政策。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很多三四線購買力不夠。有限的購買力下,產品再好,客戶買不起也沒用。

2) 大多有購買力的城市限價。現在各個城市的政策是不固定的,房企要承擔更多的風險。比如大家比較看好的江蘇,購買力是足夠的,但從政策層面來講,江蘇控制得更嚴。

3) 特別好的城市,如果不限價,土地市場競爭也很激烈。比如說寧波,寧波一直是大家主動出擊的對象,經濟均好,但地價太高。

高品質決定了大家要實現高溢價,就很可能出現算不過賬的情況。

看似兩難的境地,解決方法往往大道至簡:

首先,到底是看市場還是政策?

大家的選擇是市場。“首先還是要進一些有人口紅利的城市”,政策會變,但市場是永恆的。

其次,持續耕耘的溢價邏輯。

“做溢價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第一個項目做溢價是很難的,”大家認為,在一個城市裡,如果能夠落地,能夠長期做下去,品牌一定是有溢價的。

2015年,進入浙江湖州。目前,大家是湖州主城區的銷售第一,處於整個湖州地區第三,實現了地區溢價。

此外,大家進入的省外地區,比如安吉、黃山,即使一開始尚未打響招牌,但在持續深耕下,也實現了20%左右的溢價空間。

又如新進入的湖北十堰,大家也有底氣表示,該項目將是十堰的最高端。

所有房企都在衝規模,但我想一直做個“小而美”,怎麼辦?

團隊底線:

用制度留舊人

培養同道中人

在大家內部,有較強的企業歸屬感。

“我是2005年過來的,還算司齡比較短的。”顧飛表示,大家穩定的人員,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價值觀一致、穩定的團隊,往往意味著更高的忠誠度。近兩年一些企業內部出現因為加快規模步伐,出現了很多質量問題,多是因為進入陌生城市、用陌生團隊導致的。老員工團隊跟隨企業共同發展,對品質的理解、執行都更到位。

大家認為,要想成為百年企業,“傳承”很重要,而只有穩定的團隊才能做到這樣。

一、留住舊人,是大家團隊穩定的第一前提

那大家憑什麼做到穩定的人員呢?

說到底,是企業相對寬容的培養機制。

“我們並不希望像有的企業那樣設定紅線,這個項目做虧了只要犯錯誤了或者項目虧損了,我就把你開除,我們沒有做這種末位淘汰的方式。”

大家的考核更多是從區域平衡的角度出發。比如說一個區域有5個項目,3個項目賺錢,2個項目虧錢,最終整體是盈利的。這樣平衡下來,虧的這些人不一定會拿不到獎勵,因為有些不是他的原因造成的虧損。

二、培養新人,務實和成長同樣重要

還處在發展階段,人才儲備在所難免。是空降還是培養?大家更傾向於後者。

因此,大家對校招有所倚重。“從畢業就到公司,最後哪怕只留下10個人,這10個人的忠誠度、企業文化方面一定是很適合這家企業的。”大家表示。

在空降方面,大家也在這兩年空降了一些中層。

有意思的是,大家並沒有一味地歡迎“千億房企”的精英們。在大家眼裡,大規模房企與大家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都不一樣,具體表現為:大企業更依賴制度流程,做事不落地,而大家風格更加務實,很多時候需要親自上陣,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有些企業是從世界500強企業挖過來做CEO的,很多都出現了問題。每天就是不停地開會,不停地搞制度、流程,具體落地的事情卻沒弄。”這類開會型人才,大家反而並不看好。

所有房企都在衝規模,但我想一直做個“小而美”,怎麼辦?

結語:

在這樣一個浮躁時代,堅守是需要勇氣的。大家的堅持是出於一種理想主義,用顧飛的原話:“有些東西,做得太差了,我們自己覺得看不過眼。”

在以上3道底線下,大家維持了自己“小而美”的體面。

政策在變,市場在變,形勢更在變。但只要能夠站住了,光明或許就在不遠處。

所有房企都在衝規模,但我想一直做個“小而美”,怎麼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