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从萨特的《墙》和加缪的《局外人》,看盛行西方的存在主义文学


在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学潮流叫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是20世纪30年代末,在法国兴起的,以宣传存在主义哲学为目的的文学流派。后来,随着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在欧美的广泛传播,存在主义文学对各国的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30年代末到70年代,这种文学潮流一直在西方盛行。

从萨特的《墙》和加缪的《局外人》,看盛行西方的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作家萨特和加缪。

1936年,萨特发表哲学著作《想象》。1938年发表了剧本《厌恶》,1939年又发表小说《墙》,通过文学形象表达了他对人生和“存在”的看法,。1942年,加缪的具有同样倾向的小说《局外人》问世,引起很大反响。评论界认为萨特和加缪的小说代表着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存在主义文学的诞生。

我们以萨特的《墙》和加缪的《局外人》为例。来了解一下对西方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存在主义文学。

1, 存在主义文学诞生的社会环境。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诞生在一战之后的西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西方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

个体的人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个体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从萨特的《墙》和加缪的《局外人》,看盛行西方的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为了表达这种哲学思想,存在主义文学随后诞生。

萨特既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又是存在主义的文学家。萨特的剧本《厌恶》和小说《墙》,通过文学形象表达了他对人生和“存在”的看法。在小说中,他形象又传神地表达了人类生存中遭受的恐惧、孤独、失望、被遗弃等感受,初步奠定了存在主义文学的基础。

从萨特的《墙》和加缪的《局外人》,看盛行西方的存在主义文学


而从不承认自己是存在主义的加缪,他的小说《局外人》,却被一致认为是存在主义的典范之作。该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直到今天,那影响还在不断地向下一代人延申。

2,《墙》和《局外人》表达的哲学思想

《墙》和《局外人》作为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 都寓高度哲理性于文学作品之中,而不求情节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着重对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展开哲理性分析。

在《墙》里,萨特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共和党人帕勃洛和另外两个人一起,被长枪党徒逮捕并判处死刑。在行刑的前夜,三个人都不由自主地因处于死亡的临界状态而备受折磨,他们在地牢中度过了极度恐惧、孤独和无依无靠的一夜。第二天早上,帕勃洛的两个朋友被枪杀,而超越了恐惧的帕勃洛,被留下来审问战友的下落。


从萨特的《墙》和加缪的《局外人》,看盛行西方的存在主义文学

帕勃洛知道战友藏在哪里,但是为了愚弄敌人,他胡乱编造一个地点,没想到的是,敌人竟然真的在那个地方搜出了他的战友……原来战友为了不连累别人,刚好从先前隐藏的地方撤到了帕勃洛胡乱编造的地方。

世上竟有如此荒唐的事情!然而,就是怎么荒唐的事,不可控制地决定了他们的生死。

这,就是存在主义者萨特的小说。通过这篇作品,萨特表达了存在主义最基本的人生思考:

  • A, 人生是荒诞的
  • B, 人是孤独的,他人即地狱。
  • C, 死亡是偶然的。
  • D,人存在于宇宙,是无意义的。你要自己赋予它意义。
  • E, 人有选择活法的自由。


而加缪的《局外人》,则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主人公默尔索的母亲去世了,参加葬礼时,异常冷静的他没有哭泣,而是照常生活下去。为此,他被人指指点点。后来,他在和朋友的一次聚会中,因为朋友和别人发生冲突,默尔索意外地卷入争斗,发生了命案。

而在审讯时,他却因为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泣为由,被判为十恶不赦的罪人,并因此获了死刑。可笑的是,来自社会各方的声音,话语,证人在法庭上众说纷纭,而作为当事人的他,却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完全成了无法做主的“局外人”。

从萨特的《墙》和加缪的《局外人》,看盛行西方的存在主义文学


这,是另一种不可思议的荒谬。

通过这篇小说,加缪也表达了他的哲思:

  • A, 人生是荒诞的。
  • B, 人活在世上是孤独的。
  • C, 人存在于世,有被排斥和异化的感觉
  • D,死亡是偶然的,自己做不了主。
  • E, 人应该清醒地自己,和社会抗争。

可见,不管是萨特还是加缪,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人生荒诞;活着孤独、恐惧、苦闷;生死自己不能自控;人应该自己选择人生,寻找生活的意义等主题——这,正好就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

3,存在主义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存在主义作为哲学派别,最初是由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

萨特是无神论的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

而存在主义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派别的话,是以萨特、西蒙娜·德·波伏娃、加缪为代表的。虽然加缪作为文学家,并不喜欢自己的作品被归类为某种“主义”,但是他的作品正好反咉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所以,评论家们都把加缪的作品归于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有几个很明显的特征:

从萨特的《墙》和加缪的《局外人》,看盛行西方的存在主义文学


主观意识决定存在的意义,但承认有独立于意识的存在。

人的价值高于一切,并自由选择价值。

贬低艺术的认识作用。

悲观而积极的处世态度。

人并无先天本质。

三位一体。在文学创作中,存在主义作家提倡作者、人物和读者的三位一体观。)

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虽然把文学分成某种派别,某种主义是不靠谱的。后来的作家谁也不会把自己归于存在主义。但是在小说中表达哲学思想的手法,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来的作家们。

从萨特的《墙》和加缪的《局外人》,看盛行西方的存在主义文学


世界的荒诞性,人的孤独感,死亡的偶然性,也都成立文学竞相表达的主题。连三位一体的写作观,也被很多现代作家继承了。

比如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他本人很反对对把文学作品归为某种“主义”,他认为为先在作品中预设某种理论是荒谬的。但是,他的作品却跟存在主义极为想象:都弱化了小说的情节,而在故事中表达大量的哲思。

米兰昆德拉说:“人生是一张不能成画的草图。”这本身就有存在主义的影子在里面。而且他在《玩笑》,《笑忘录》中,表达了很多人生荒谬,自我孤独,人生不可控制的思想——可见,存在主义文学,对他是有影响的。

从萨特的《墙》和加缪的《局外人》,看盛行西方的存在主义文学


而博尔赫斯则几乎是用小说来讲哲学的,这一点跟存在主义的波伏娃很像,波伏娃的《人都是要死的》,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一场存在主义的生存论试验,她用小说的方式来探讨人如果不死会怎样的哲学问题。博尔赫斯也是用这样的方法,而他探讨的哲学主题更多样:时间、死亡、梦幻、记忆……他的小说里充满了和这些主题相关的指向,完全是对人类“存在”问题的多角度思考。

从萨特的《墙》和加缪的《局外人》,看盛行西方的存在主义文学


就连今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汉德克,他的作品也是这样的风格:弱化情节,表达哲思,在《守门员的焦虑》和《无欲的悲歌》里,几乎都没有要紧的情节,而每个段落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独立的哲思……这,跟存在主义文学也很像。

也许,把文学归结为某种派别和主义是没有必要的,是画蛇添足。然而,存在主义的文学还是给现代文学开辟了新路,它的思想不见得全对,但是带给了人们在文学中哲思的习惯。

客观地说,人生在有些时候确实是荒诞的,但有些时候有规律可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人有时是孤独的,他人即地狱,但我么也会因为他人而获得幸福,比如爱情和友谊;人是自由的,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但是有时没得选择,比如出生,比如动乱——所以,存在主义的思想有正确的部分,也有局限的部分。

从萨特的《墙》和加缪的《局外人》,看盛行西方的存在主义文学


木心先生说:

“看清生活的荒诞是智者最起码的水准,看清了,微微一笑。”

“人生好在无意义,我们才可以赋予它各种意义。”

“他人即地狱,但他人也是天堂。比如爱情,窄门一个人进不去,但是两个人可以。“

这智慧,似乎都是对存在主义的思想,做了升华或者批判后得来的——抛弃局限,发扬它积极的思想,才是对待过去了的思潮的正确态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