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王镛为何被称为“丑书盟主”?

惊龙轩



说王镛是“丑书盟主”,就要说到他的江湖地位和他所从事的书法事业的探索。

江湖地位

王镛现任中央美院教授、书法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因为上述职务,他桃李满天下,在书法界的名望自然越来越高,对书法界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然而,这种影响力在人们看来,可以是好的,但也可以被理解成负面的,所以,有人在王镛“以丑为美”的书法探索中,带动了一批人写“丑书”,就自然会遭到别人的指责了,盟主的地位就自然而来了。


遭受质疑

最早公开被有影响力的人批评的,是来自田英章和田蕴章两兄弟的批评。

田英章认为,王镛的书法是当今书坛的一个时弊,当代流行书风的始作俑者。

而其兄田蕴章则表示,王镛先生有一定的学识,在书法上也下过很大的功夫。但是,由于他在继承我们传统的正统书法这方面,没有下过必要的功夫,所以流于形式太多了。因此,对于当前的时弊书风,他应该负有某种责任。”

书风探索

那么,王镛所写的书法究竟是不是“丑书”呢?或者算是一种“创新”?

在普通老百姓眼里,这种书法肯定是丑的。但在书法探索与创新者的眼里,这是一种创新;很多老百姓认为田楷很美,同样很多专业人士也对二田的楷书提出诸多质疑,例如呆板,艺术性不强等等。

所谓的流行书风,在书坛流行了二十多年,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但说实话,老百姓似乎并不买账。

而在多数的书法研习者来看,这种“丑书”只要在法度之内的创新是可以接受的,但凡超出了这一界限,或者打着流行书风与创新的幌子胡乱书写的作品,那就是真正的丑书了。


布谷公社


这可真是大大的不公,大大的荒谬,丑书本身是个伪命题,书法只有是与不是,并没有所谓的丑书,并不存在真正的丑书概念,都是今人无知无识的臆造。

而将王镛奉为所谓的丑书盟主,那更是滑天下之大稽,更滑稽的是田英章等人还对此义正言辞,俨然一副天下正宗的嘴脸,看着实在是恶心至极。


王镛之书法实际上乃是有着深厚的人文传统和书法审美,亦是在充分的书法传承的基础上,在对传统有了充分的理解与参悟之后,做的独有的探索,根本就不属于离经叛道,胡来乱写的范畴,一些无知看客,只看到其表面的形,没有看到其核,其形其相背后的意味。


当然,这个不怪他们,因为夏虫不可语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也是正常的事情,但不正常的是还要站在高处大吼出来,非得说自己是对的,说大鹏飞几万里根本没有什么鸟用,这就不应该了,这就无知无畏无耻了。


至于对王冬龄等人的指控,则更无道理,更加荒谬,更加是只见其形不见其核,将一番大气象,活生生给认成了一坨屎,这是何等的悲哀,这是何等的狭隘,呜呼哀哉,真正坏书法的,不是这些所谓的“丑书联盟”的代表,恐怕正是这群无知无畏无耻狭隘肤浅的喷子吧。


最后,说一声,人家王镛和王冬龄,自己写自己的,探索自己的,根本理都懒得理你,当你在电脑面前做喷子和键盘侠时,人家已经在自己的道路上走的很远很高了,这个就是格局和视野,还有心灵境界的问题,对于一天到晚假装正统,虚伪无知的人来说,肯定是读不懂的。


李艺泓


这顶帽子有”张冠李戴”之嫌,如果从近现代书画家的作品多作了解的话,那可能就没有这样的答案!

王镛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师从李可染、梁树年,身兼书法艺术研究室主任,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沧浪书社社员。从这几个响当当的名头看,不难看出其人在书法艺术方面是很有影响的。

他被冠以“丑书盟主”,倒底是谁给他戴的这一顶高帽子?现在不得而知,其实在书法历史上颜真卿的书法也被称为过丑书,傅山的字也被称过丑书,徐渭的字也被称过丑书,林散之的字也被称过丑书,沈鹏的字也被称为过丑书,眼下的丑书家更是数不胜数。但是”盟主”二字盖在王镛头上,小女子觉得太牵强了!

有人从王镛的作品上分析他的书法:取法北碑,那粗犷厚重的气度,霸捍古朴的外露、以及信手拈来自成高格,我不完全否认这些看法有它的合理性。我个人认为,他的书法没有楷、形、草一脉相承的渐进烙印,更多是人为设计成分较多,不是人书俱老自然呈露。王镛首先是画家,他对大涤子、李苦禅等人肯定不陌生,大涤子的画很出名,宗师级的,字却是画家字。李苦禅师从齐白石,但书法却没齐老师的影儿,不管他名气多大,说破大天,书法也是典型的野狐禅。而王镛的书法我们不谈专让术语,什么笔法、结构等因素,找个识文断字的人看看,王镛的书法象不象李苦禅的,他书法脱胎的“模子”是倒底跟谁的同出机杼?尽管王镛闲口不提他的书法营养从何处吸取,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不想作过多解读,反正我觉得“盟主”只这称呼对他太勉强了,没有相应的知识产政权,只精于套路,顶多算个"非正宗盟主"。下图作品的作者依次为:大涤子,李苦禅,王镛。



潇湘彩虹


对于“丑书盟主”这个称号缘何而来,我不得而知。但是,王镛极力倡导和引领了“流行书风”的发展趋势却是不争的事实。当初与王镛一起倡导“流行书风”的还有何应辉、石开、沃兴华等人,论影响力和在书坛的地位,王镛无疑都是带头大哥。所以,田蕴章先生称王镛为丑书的始作俑者。从这一点来看,称王镛为“丑书盟主”的确也说得过去。

就我个人来说,对这些丑书名家并没有任何偏见。对于王镛的很多书法作品我还是非常欣赏的,我一直认为王镛还是一位难得的诗、书、画、印都有相当造诣的艺术家。此外,我也很欣赏石开先生治印的水准。不过,对于沃兴华和曾翔等人的所谓“丑书”我还是持保留态度,也许是审美习惯的差异太大,对于这种以突出视觉冲击和展览效果为目的的丑书作品,我终究还是欣赏不来的。

尽管我个人很钦佩王镛先生的艺术才华,但是对他极力主张的诸多艺术观点(尤其是关于书法审美的观点)却不敢苟同。


与很多丑书代表书家一样,王镛也很推崇古代的民间书法。这也无可厚非。但是王镛先生将二王的书法贬得体无完肤,说得一无是处,甚至将二王书风当成了当代书坛俗书的源头,这还是值得商榷的。王镛先生称“流行书风”将代表当代书法篆刻发展的方向,难道这样的审美趋向就是要以打到一切传统审美习惯为前提吗?

王镛先生称“流行书风”的出现是有原因的,它切合了当前的审美思潮,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我一直很困惑,王镛先生所说的“共鸣”到底在哪里?除了那些丑书书家之间的相互吹捧,我能看到和听到的,几乎是一边倒的嘲讽和谩骂之声。当然,我认为在书法艺术的范畴内,应该允许不同的艺术观念存在,理性的争议和探讨很正常,没必要太过偏激。但是,王镛先生想当然地认为“流行书风”切合了当前的审美思潮,看起来更像是在自说自话而已。



或者是对田蕴章先生猛烈抨击的回应,王镛称欧体古板至极,故行书不足观。如果说田楷过于注重规范、美观,的确因为失之变化而影响了艺术档次。那么要说平正中时有险绝,楷法中蕴含了诸多隶书和行书笔意的欧楷古板至极,我觉得王镛先生如果不是在赌气的话,评价明显有失偏颇。


我还是那个观点,丑书这玩意,可以允许一些有新的审美思维的书家去尝试和探索。但是,一定要说丑书能够引领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未免也过于牵强!


惊龙轩


终于有我人给我们撑腰了。

作为一名普通的书法爱好着者,说话是没有多少分量的。既然当今书坛的楷书大哥大“田蕴章先生”说出,王镛和沃兴华还有刘洪彪等是‘丑书的始作俑者’,这就让我们更加相信,这群人是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事实胜于雄辩,他们所写的书法到底有多丑,不如我们把它放在阳光下‘爆晒’,像照妖镜一样照出他们的原形。


看到这些书法,我感到特别的痛心。他们这些人身处要职,教授啊副教授啊,书坛副主席啦,可他们不知道为人师表,去好好的继承中国书法的优秀传统,而大肆鼓吹自己的创新,把我们年轻一代的孩子们都带到沟里去了,把丑当作美。将来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将走向何方?

这就是他们所谓的创新,你搞创新没问题,你们学问高,你们是大学的教授,副教授,你们知书明理。但创新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讲创新。否则你们的创新,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如沙上建塔,顷刻倒闭。



这样的书法惨不忍睹啊,惨不忍睹。田蕴章先生性格耿直,敢于高举大旗,向你们这群“丑书的缔造者”开炮,那我们也应该义不容辞。这不是谁是谁非的问题,而是一场美和丑的较量。



我相信真理终究会站在我们这一边。


水电工老路书法


王镛是“丑书盟主”吗?

知道王镛是干嘛的吗?

他是中央美院教授啊!

在当下的书坛上,王镛也算得上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啦!他就像“明星”一样,天天有人炒着,现在又戴了一顶“丑书盟主”的桂冠,厉害啊!





世上的一切事物在发展中,往往会时不时地出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情况。近年来丑书的出现和盛行,并不奇怪,因为它一直存在于事物的发展规律之中。所以说,丑书的出现,是早晚的事,早出现比晚出现好。


(上图为所谓的“丑书盟主”王镛书法作品)

最近,在百忙之中着实认真看了几幅王镛的书法作品,客观地说,王镛的书法作品并不是全“丑”,有不少作品还是有可品之处的。但有一点我是反感的,就是隶书中带有“楷意”,这是隶书创作的大忌。难道他不懂隶书的书写法则吗?我看不是!我认为他是故意把楷意渗入隶书的书写之中的,按他的想法叫“创新”,而实际上应叫他“胡闹!”



(上图为王镛书法作品)


丑书,自古以来没有定义。

丑书盟主,也是一个新名词。

大众只所以痛恨丑书,是因为丑书践踏传统的书法文化,糟蹋汉字。通俗地说,丑书,就是传统的元素太少了,个性的东西太多了。大众喜欢传统的“美”,而且厌恶失去传统,失去法度的“丑”!



(上图为王镛书法作品)


最后,再说上几句:书法创新很可怕!但书法不创新更可怕!建议人们还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待所谓的“丑书”,并给它一点发展的空间。没有丑,哪来的美?书法作品的创作,不能总是那些 “老面孔”吧。

涵化宇宙,包容万物。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说的。在新的时代,难道我们还不及古人?

以上为个人观点。

欢迎讨论!


中州耕牛堂主


王镛是不是“丑书盟主”,或者说为何是“丑书盟主”,在此我不想讨论,只想安安静静说说他的书法。没兴趣的朋友,可以不用往下看了。

王镛书法的取法

从他的作品大致可作推断,王镛书法的基础始于北碑。

取法北碑的人都试图从中吸收一些粗犷厚重的气度,许多效仿者却未成功,或摹其形,尖刻突兀,一笔一画皆成刀刻状;或取其外形,跌宕偏颇,欲得其天真浪漫状,而坠入着意安排轻浮之道;或欲得其霸悍气象,用笔粗野,如戳如捣,将文趣弄成了武戏。

王镛书法取法北碑,却在表现中并不细求碑的点滴细节,也并不酷肖某家,只是自然平和地写,得几分碑意就存几分碑意,绝无拿捏之意。

王镛书法的特点

1、王镛书法最大的美感是自然天成

刀刻的碑文,要以笔来达其酷似,只能刻意为之了,这一点与写帖迥异。

王镛却坚持书写的流动自在,一笔就是一笔,决不反复加工,显得从容大气。书写的自然状态,王镛在这方面的成功可以给学碑者以借鉴。

2、王镛书法具有大气势

王镛书法不是优雅秀逸的类型,其朴茂粗犷,具有大气势,民间书法的取法倾向居多。

说起大气势,很自然地让人想起书坛中一些创作幅式巨大、字径巨大的作品,不谙书理的书家住往以为有此两种“巨大”即可获得大气象,结果却适得其反,作品越大越空,以至于内蕴空洞无物。

王铺书法的大气是从内在透出来的,点画苍茫,扎实凝重,如枯藤老梅,刚劲浑厚。这种大气出之于内,不是虚浮张扬的外现,其作品显得内力坚韧,内涵深沉。

衡量王镛书法的外观,可谓不美,由于品相质朴,粗服乱头,犹如衣饰之残破散漫,与精工巧丽的常规审美范式相去甚远。

但是,欣赏王镛的书法,却可以感受到自然生动的一面,如广阔原野上不经修饰的物态,生机勃勃。

3、王镛行书有别于其草书

以王镛碑味作品中的行书(如下图)气息来推敲,其行书的线条似乎来自汉简、章草中雄健、朴厚一路,在沉着的穿插中有一股流动之气,使碑意活起来。

而且穿插的行书笔意如钢流铁水,厚重笃行,化解碑之方为圆、化解碑之硬性为委婉。

王镛写碑是活写,使人感受到写碑的轻松和化解生硬之后的生动之态。不似今人有习碑者,通体上下尖似戟、硬而僵、化不开,死疙瘩一片。

王镛书法的问题

1、熟

他的作品近来运笔显得更熟练、更随意了,线条也更放开了。但笔墨中的生机、生趣、生意的情调似乎意发少了。

如静溪流水,没有阻力,一滑而过,习惯性的动作多了,残破也意发多了。枯笔中少了坚韧苍茫,显得枯索无味、浅露单薄。越写越没有味道一一对于一位写得太熟、有大名气的书家,这是需要规避的。

2、简

王镛的书法,也朝着简约的方向发展。简约是书家审美见识的大长进,以简写繁、驭繁,以至于传达的信息更丰盈、更富韵味。

但从他的一些作品中,却让人感到太趋简单了。简约是一种浓缩,是精华的集合与概括,简约之作启发人的联想、想象,引导欣赏者探究作品的深层之美。

但是,简单则不同,其更倾向于单调,只存外在之形。我们尚简是为了更充盈、非富内在的蕴含,使作品更让人受启发,而不是线条的省路。

因此,如何简才能不形式单调、靡弱,如何简到得体,如何简得富有美感而别具情味,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王镛的书法无论是学习传统还是个性创造上,都在当代书坛里是一位大师级人物!

至于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其是丑书,只能说明审美能力的提升在当代是多么重要……

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

书法欣赏很多时候和书法创作一样难……

为什么?

我们的中小学、大学书法的认知仅仅局限于历史上主流的那几个书法家!教材和编写者都停留在非常表面的阶段……全国中小学的书法老师绝大部份不合格,拿写字当书法……笔者曾经见过一位江湖书法家,居然在一个大学里教书法……校领导居然认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学科带头人、书法家……这些现象不是个别,而是大的现象……

由此可见,我们的书法审美被带歪到哪里去了!

有时候偏见比无知更可怕!

王镛先生的书法取法古代民间艺术精华,从风格上已经独具个性,这种选择本身就是先生的成就的一部分……

无论从线条上,还是从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上,先生的作品都在当代名家中皆为上品……

说丑书,只能证明“高书不入俗眼”这句话!

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反省自己,为什么我看不懂?










陈天哲


现在所谓的“丑书”是一群欣赏水平低的人,看不懂而给的一个新名词!

这样说可能大家都会骂我,我也看过别人写的文章,大意是说,不必要跟无知的人争论,今天看到这个题目多说几句!

其实最开始拿丑书说事儿的是二田,大概是田英章评王镛的一段话,二田和王镛都是有影响的人,田是写字,王是书法艺术!

其实真正的丑书是那些自以为龙飞凤舞,没有临帖,没有从古代碑帖中找到审美规律的江湖书法,还有没有临帖写出来的自我感觉良好的老干体等!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学知识,是从小学拼音识字开始,一个字一个字的认,我们才学会了看文章,如果不学习,你能读懂文章吗?(但是我们会说话,会说话你不一定会写字),估计大家还记得,上作文课,写文章开始只能写几句,还是老师引导的,我们做学生的像挤牙膏一样憋,最后写那么一点,老师鼓励我们多读,多记,多背,多写,我们会记好词佳句好段,我们才有了初步的写文章的能力,其实书法也是这样,临帖,就是从古代法帖中寻找书法语言,寻找好字,好词佳句,练书法的都知道,我们开始就是把古帖中的好字好词,凑一起,才勉强写出蹩脚的作品!

书法真的不是认识中国字就能欣赏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是一名普通教师,按说教师的学历算是比较高的,但是我们单位整个教师队伍没有一个真懂书法的,我临郑文公碑,他们都说这是啥玩意儿,这么丑,怎么你现在写的还不如以前好看了,所以不懂书法的人的评论标准是顺眼不顺眼,好看不好看!

说到这里,假如再有骂我的,那我只能嘿嘿了!

书法看不懂,就自知之明的说自己看不懂,不要做无知的网民!瞎起哄,那样才显得更无知!

总之,评论丑书的人就跟没有学文言文的,连之乎者也都不懂,来评论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等文章一样,根本不明白!


半亩书画


先不评价书法咋样,广大网友中不乏鉴赏水平高深的朋友,看图!

单纯的看一个字、一笔一划的确颇具功底,符合王镛老师的身份,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书法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沧浪书社社员。也能用王镛老师的话解释:只要符合艺术规律就不是丑!

王镛老师在谈丑书的时候这样说:真正有勇气的人才能坚持扛起这面创新的大旗。审美是人心里对事物的认识,如果没有勇气创新,那作为一个艺术家是有遗憾的。这或许就是王老师风格转变的原因。

这也是王老师的书法作品!当我家爱书法的邻居看到这作品、知道是中书协会员的作品后,断然决定让孩子去学书法,因为,他觉得自己8岁的孩子写的字与这字极为相仿,他也找到了回复老师批评孩子不好好写作业的证据。

去年年底看到这样一则新闻:2017年12月2日,北京荣宝斋秋季拍卖落下帷幕,王镛教授的一幅书法作品以138万成交,正文只有48字(李白诗《将进酒》前三句),算下来接近3万元一字。羡慕吧?不考虑金钱,单就书法作品的艺术性,大家觉得好在哪里?或者,我们从另一位书法大家对王老师的评价中能品味出原因。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国书协第六届驻会副主席陈洪武先生这样评价王镛老师:王镛,一位有风骨的文人!他总结了王镛老师书法的三个特质,在此与大家分享:1、在古与厚之间呈现出浪漫的特质。2、在新和奇之间寻找着博大和煌煌之气。3、他试图把自己的视角伸向天空,用宇宙的观感来观照书法艺术。

王镛书法作品

王镛书法作品

王镛被称为“丑书盟主”,是大家不懂的欣赏还是名副其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