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近三百年來中國書法發生了什麼?

近三百年來中國書法發生了什麼?

主 編:仲威 譚文選

出版社:嶺南美術出版社

開 本:國際標準大16開

欲換凡骨有金丹|近三百年來中國書法發生了什麼?

近三百年以來,是中國書法最為風起雲湧的時代。千年以來的中國書法藝術,在這個階段面臨著對深厚帖學傳統的破局。各種技法和書法美學上的探索,形成了異彩紛呈、面貌各異的局面。碑學的興起、繁盛、如同滾滾洪流,影響深遠,直至對當代的書法藝術發展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晉尚韻 、唐尚法、宋尚意、明尚勢,清代以來的書法家們如何在這綿長悠遠的傳統中突圍,尋找新的法乳,形成新的藝術風格,登頂新的書法高峰?諸多名家前賢的藝術探索對當代書法創作有哪些啟示?

因為諸多史料的缺失,對近三百年來書法藝術發展的軌跡,一些有個性的書家風格形成的過程,我們都缺乏了重要的研究環節。《近三百年稀見名家法書集粹》全面展現了近三百年書學成果,對近三百年以來名家稀見書法版本的鉤沉,或許能從中尋得有益的消息。

筆者就閱讀該叢書,談一些感想,拙見或有許多不妥之處,敬請諸位方家指正:

一.出生、學養、科舉

:在叢書選入的20餘位書家中,仕宦家庭出生的有4人:何紹基、俞樾、沈曾植、李瑞清;中小官員家庭出生有2人:譚延闓、康有為;書香世家出生的有5人:伊秉綬、吳大澂、包世臣(家富藏書) 、王福庵、楊沂孫:農耕家庭出生的有3人:王鐸、鄧石如、齊白石:平常或清寒家庭出生的有8人:陳鴻壽、吳熙載、趙之謙、曾熙、于右任、張謇、吳昌碩、羅振玉;仕宦商賈出生的有1人:李叔同。

學養:這些書畫大家在傳統學術上的修養基礎全面而深厚,綜合文化素養都非常高,沒有純粹的書法家,一般都在多個領域造詣很深。鄧石如擅四體書,篆刻開“鄧派”; 伊秉綬工書,亦喜繪畫、治印,有詩集傳世;包世臣博通經史,工詞章,有經濟大略,喜談兵; 陳鴻壽不僅善書,工詩文、篆刻,亦擅制壺,人稱其壺為“曼生壺”; 俞樾潛心學術40餘載,以經學為主,旁及諸子學、史學、訓詁學,乃至戲曲、詩詞、小說、書法等,可謂博大精深;吳大澂是學者、金石學家、書畫家,亦是金石書畫的大收藏家,鑑賞家,在金石學、文字學上均有極高成就;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都是詩、書、畫、印四絕,均為開宗立派之大家;康有為不僅是個書法家,也是政治家和思想家。

科舉:除鄧石如、齊白石、羅振玉、李叔同(曾留學日本)外,其他人均有科舉的經歷,科舉是舊時代人才由下向上流動的分水嶺,一部分在科舉中,取得較高的的功名,進入高層官員隊伍,一部分成為中小官員,而科舉不第的就絕大多數失去了進入政壇的機會,人生經歷的巨大差異,對個人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

雖然出生各有不同,學養深厚是他們共同的特點,科舉的階層分流也形成了精英階層和平民階層的分野。

二.碑學和金石學大興:平民書法家的崛起

中國數千年書法史中,留下聲名的主要是精英書法家、少數高僧書法家,平民書法被淹沒在歷史風煙裡。或許是因為以往的書法資源主要是以帖學為傳統,而且最重要的帖學資源都掌握在高層精英階層手裡,平民階層難以接觸,近代考古學促進了碑學和金石學興起,蓬勃發展,民間有大量的資源收藏,使得平民階層有了新視野和學習資源。

清初至民國時期的書法家有個顯著特徵,就是個人面目非常突出,個性風格明顯。他們的社會身份也比較多樣,有重臣顯宦、學者、教育家、政治家,學者、高僧,更是出現了純粹的布衣職業書畫、書法篆刻家,平民書法家(為區別於當下流行的“民間書法”本文稱為平民書法家)群體逐漸崛起。

精英書法群體:王鐸、王澍、何紹基、吳大澂、翁同龢、于右任、譚延闓、康有為、李瑞清、俞樾、羅振玉、包世臣、沈曾植、伊秉綬等;

高僧書法家:弘一法師;

平民書法家群體:鄧石如、趙之謙、齊白石、吳昌碩、吳讓之、王福庵等;

對於平民書法家來說,學習和成名的機會,相對出生較好,科舉順利的人來說,更加艱難,畢竟穩定的經濟來源和生活是生存的基本保障,而布衣寒士更需要名士顯宦的推舉和賞識。但是,在有較好的學習機會的時候,他們研習藝術更加地專注和刻苦,以個人的生命體驗,融入到藝術創作中,在藝術上走得更高更遠,這些平民書法家詩、書、畫、印俱佳,鄧石如開“皖派”、趙之謙是“海派”先驅,吳昌碩是“浙派”“海派”領軍人物、齊白石開“齊派”,他們取得的藝術成就,成為後人難以逾越的藝術高峰,超越了傳統的精英書法群體。

精英書法家群體初探

“傳統型”精英書法家:王鐸是個值得研究的特例,他的主要仕宦經歷都在明末.後來,為明降臣,入仕清朝,其書法風格,跌宕縱橫,個性極為突出,或許,是他生於明末世亂,朝代更替之際,世事無奈,內心的憤懣在書法風格上外化的反映。

近三百年来中国书法发生了什么?

(圖一)

近三百年来中国书法发生了什么?

(圖二)

(圖一)(圖二) :《白雪道人自書詩卷》此冊民國時期經張大千購藏,後交由神州國光社(黃賓虹主持)出版,是王鐸中年期草書作品,有別於常見的王鐸草書,無論用筆還是體勢學米芾的傾向清晰可見,跌宕之勢更為突出。線條和結構呈現出來的不安定和強烈的動勢,或許顯示了王鐸內心和外在的衝突。

清代民國以來重臣處廟堂之高,書風大多呈現渾穆厚重,端嚴大氣的風格,翁同龢,何紹基、譚延闓均有很明顯取法顏真卿的傾向,並廣泛影響民間,學顏者眾,比如錢南園等也是學顏的名家,顏體書風,在晚清呈現出勃興風行的態勢,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現象,或許是亂世中書生們有著對顏真卿這樣的忠臣良將的景仰和呼喚。于右任、李瑞清則深受“碑學”影響,以碑為骨,貫穿各書體的創作中。

近三百年来中国书法发生了什么?

(圖三)

近三百年来中国书法发生了什么?

(圖四)

近三百年来中国书法发生了什么?

(圖五)

(圖三):《何紹基書鄧完白墓誌墨跡》:用筆有取法顏真卿的傾向;

(圖四):《翁松禪臨書譜墨跡》:雖名為臨作,但個人面貌突出,用筆亦以顏為宗;

(圖五):《譚延闓廬山紀遊墨跡》:譚延闓以學顏字聞名,此為行書自作詩,顏體傾向鮮明。以上,顯示了從清中期到民國初年,顏體書風的深刻影響。

精英書法群體裡的“另類”:由於“碑學”書法風格影響擴大到各階層,不少精英階層書法家也不滿足於傳統的帖學裡尋找資源,取法視野更加獨特,更注重書法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的探索,有著獨特而強烈的個人面貌,拉開和傳統精英書法家的差異性,有著自己熔鑄碑帖的獨特藝術語言,如沈曾植、伊秉綬;

近三百年来中国书法发生了什么?

(圖六)

近三百年来中国书法发生了什么?

(圖七)

(圖六):《沈曾植海日樓遺墨》:此作可以看出沈曾植取法十分廣泛,行草隸交融,用筆古厚蒼茫,個人面貌鮮明,獨樹一幟。

(圖七):《伊墨卿自書詩冊》:伊秉綬以隸書聞名,風格渾厚闊大,行草書較為少見,此作可以看出其一致的用筆圓勁,大氣寬厚之風,亦多瀟灑磊落之氣;

高僧書法家管窺

弘一法師出家前是個出名的富家才子,出家後,諸藝俱舍而書法不廢,後得遇高僧印光大師,曾將自己的抄寫自己的經書給印光大師看, 印光法師說:“今人書經,任意潦草,非為書經,特藉此以習字,兼欲留其筆跡於後世耳。”弘一法師自此得悟書道,書風遂轉變為骨氣深穩、體兼眾妙,且多書經文佛號,形成重拙靜穆、簡靜脫俗的書風。僧侶生涯,使得其書法創作產生了質的轉變。他將楷書這一書體,自唐宋元以後,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境界。

近三百年来中国书法发生了什么?

(圖八)

(圖八):《弘一法師書經二種》(上),此作書於1936年,弘一法師晚期書法中的代表作,與中年時期的挺硬魏碑體有明顯不同,用筆上強調了魏碑與帖學的融合,字形修長,拙厚清癯,與出家前的書法風格,有著較大的差異。

平民書法家群體的崛起之路

科舉的分流使得他們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科舉高中的,後面生活穩定,階層高,在眼界方面,學習資料的接觸方面無疑有著巨大的優勢。對於在科舉中屢次失第又家境清寒的人來說,就頗為困難。如鄧石如、趙之謙、吳昌碩多有做幕僚的經歷,一方面穩定生活,開闊眼界,也有機會得到高階層的知遇、賞識,師承和丹青知己是他們成長中極其重要的關鍵因素。

考古學的興起,使得碑學和金石學大行,平民書法家從帖學傳統裡擺脫出來,轉而從碑學、金石學中獲得了可供師法的巨大新資源。

鄧石如的重要轉折點

:鄧石如30歲左右時,在安徽壽縣結識了循理書院的梁巘,又經梁巘介紹成為舉人梅鏐的座上客。他在江寧大收藏家梅鏐處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盤,至夜分盡墨,寒暑不輟”。這是他第一次獲得良好的學習大量古代碑帖善本的機會,受到名士賞識。後經梅鏐舉薦,又結識了戶部尚書曹文埴。乾隆五十五年秋,弘曆八十壽辰,曹文埴入都祝壽,邀鄧石如同去。至北京,其字為書法家劉文清、鑑賞家陸錫熊所見,大為驚異,評論說:“千數百年無此作矣。”至此,鄧石如書法聲名日隆。

吳昌碩的重要師友:1869年,吳昌碩赴杭州,從名儒俞樾習小學及辭章;於1872年初遊蘇州時造訪了吳雲這位同鄉前輩,1880年更曾坐館吳雲府中,得與吳雲相過從,並縱觀其收藏。1884年是吳昌碩篆書創作實踐中的一次重要轉折,吳昌碩開始接觸《石鼓文》拓本,對其後來的書法產生重要影響。從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終於煉成一代大師。吳昌碩根基未穩時,王震便以大量的訂購,給予最有力的經濟支持,並以自身在商界、政界的地位為吳昌碩藝術做推介。還為吳昌碩在上海置辦了房產,讓他定居在上海,是吳昌碩重要知己和伯樂。

近三百年来中国书法发生了什么?

(圖九)

近三百年来中国书法发生了什么?

(圖十)

(圖九)、(圖十):《吳昌碩苦鐵碎金選墨》(上): 吳昌碩七十二歲臨《石鼓文》應是經典之作了。尾款:一亭先生囑臨阮刻天一閣北宋本。一亭先生即王震,可見他們關係之密切。

齊白石的鄉紳師友和名士伯樂:1889年,他拜胡沁園、陳少蕃為師學詩文,得胡沁園幫助,脫離木工生活,專習繪畫,為人作肖像養家。1899年,拜湘潭名士王闓運為師學習詩文。1917年,在北京琉璃廠南紙鋪掛潤格賣畫。期間和老朋友樊樊山、夏午詒、郭葆生等往來甚密。並結識陳師曾、姚茫父、陳半丁等。其中與陳師曾訂交,對晚年齊白石有極大影響。

近三百年来中国书法发生了什么?

(圖十一)

近三百年来中国书法发生了什么?

(圖十二)

(圖十一)、(圖十二):《齊白石借山吟館詩草》:樊樊山的題簽和親筆所作前序。

近三百年来中国书法发生了什么?

(圖十三)

近三百年来中国书法发生了什么?

(圖十四)

(圖十三):樊樊山親筆作序又作後跋,可見他對齊氏的推舉之殷切。

(圖十四):齊白石所作《哭沁園師》,可見他對恩師胡沁園的感恩之情。

結語

綜上所述:近三百年以來,千年以來的中國書法深厚的帖學傳統被突破。名家先賢們上溯周秦兩漢魏晉,從金石、碑版各種找到新書法營養和傳統,進行了各種嘗試和探索,形成名家輩出,各領風騷的局面。

在藝術家成長的過程中,學養是藝術生根發芽、成長為參天巨樹的土壤;遍臨金石碑版法帖,開闊眼界是藝術登頂的臺階,而個人努力,專注勤奮則是攀登藝術高峰的必要保證。或許,這就是近三百年書學給我們的寶貴啟示和精神遺產,留給我們追尋書法藝術高遠境界的“不二金丹”。

近三百年来中国书法发生了什么?

《近三百年稀見名家法書集粹》(1-3輯全34冊)

總策劃:深圳市越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總主編:仲 威 譚文選

出版社:嶺南美術出版社

總定價:1535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