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她是上海最后的名媛,一辈子都是传奇

1973年中国上海提篮桥监狱一批女囚从大门走出,她们神情麻木,脸色憔悴身上的衣服懒懒地搭着,可在这群人中有一个人却很不一样,她的衣服朴素却很干净,双眼明亮,脚步不急不缓,优雅的姿态仿佛刚刚赴宴归来。她一生的命运多舛、所言所行至今想来都让人震撼不已,她,就是郑念!郑念曾说:“哪怕风雨摧残,我也有自己的精致和讲究”。

她是上海最后的名媛,一辈子都是传奇

郑念:哪怕风雨摧残,我也有自己的精致和讲究。

郑念,女,原名姚念媛,1915年1月28日出生于北京。 先后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北平燕京大学。1930年代留学英国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硕士学位。

祖父姚晋圻,是清末民初大儒逝世后,总统黎元洪以其“学术精通,道德纯备”明令国史馆为之立传。父亲姚秋武官至将军。她有着优渥的家境,生活富足。

她有着出众的外貌,在天津南开读中学时她曾四次登上过《北洋画报》封面,而当年名声大噪的赵一荻(赵四小姐)也才只登上过一次《北洋画报》。

她的身边,官宦子弟追求无数成为远近闻名的“风云人物”。

她在伦敦留学期间她和中国学生郑康琪互生情愫结婚后,郑康琪担任国民政府驻澳大利亚外交官。于是她陪着丈夫到悉尼长居此间诞下一女梅平最心爱的人相伴左右生活富足而安逸这是她此生最幸福的时光。她本可以继续这样幸福下去却偏偏和丈夫异口同声选择了回国。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她和丈夫毅然回到当时的上海。夫妻俩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回国希望为新的中国做贡献,可她怎么都没想到正是这个爱国决定会让自己及家人受尽非人的折磨

她是上海最后的名媛,一辈子都是传奇

郑念一家三口

后来丈夫因病去世,中年丧夫,她非但没有消沉反而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一边工作,一边抚养幼小的女儿。为了纪念丈夫她还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郑念即:思念之意。

精通英语的她被聘为亚细亚石油公司总经理顾问,她每天周旋于公司、政府之间努力工作,以维持生活的原有品质。她住的仍是花园洋房,佣人数名,家里陈设明清古董。当时偌大的上海滩保持这种生活水准的不过十来户。一位英国朋友曾称她家是这个色彩贫乏的城市中一方充满幽雅高尚情趣的绿洲。她自己也说我的居所虽称不上华厦美屋但就以西方的标准来说也可属于趣味高雅的了。为了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郑念费尽苦心即使只身一人也勇于承担家庭的重担。

她是上海最后的名媛,一辈子都是传奇

这是真正的名媛

失去心爱的丈夫后更大的不幸接踵而至乱世的洪流将她卷入万丈深渊。

文革初期红卫兵时时上门审讯,她预感风暴将近情况眼看着艰难下去。她首先想到的却不是自己而是佣人们,为了替我的佣人着想在红卫兵对我家宅查封之前我已决定把那六千从银行支出的钱分给他们。她断然拒绝了佣人们与她共患难的要求,毅然决定独自承受命运的暴风雨。心中有仁,眼里有爱,不因富贵而丧失同情心,这就是真正的名媛!

她是上海最后的名媛,一辈子都是传奇

文革前郑念的住所

不久后,这场她预料中的风暴果然来了。家世显赫,留学背景,还供职外商公司。无论从哪方面,她都注定无法在这场浩劫中幸免。一个早晨,她正坐在家中,三四十个陌生人破门而入,乱砸一通。面对这些来势汹汹的陌生人她镇定自若,甚至还冒着被殴打的危险用“可以去香港拍卖为国家赚外汇”的理由保存下了明代的德化窑名家雕刻观音像大青花瓷盆等数十件珍品。善良的她,还帮助一名偷拿她戒指和手镯的女红卫兵打掩护,让小姑娘有机会把偷拿的东西“不着痕迹”地还回去免于被同伴批斗的命。运红卫兵还要拉走她的冰箱,她却悠然地吩咐厨师为她准备早餐。然后坐在厨房的桌子边吃着配牛油和果酱的吐司,淡定地喝着咖啡。甚至还告诉红卫兵小姑娘咖啡是什么。精心呵护的家就这样空了,女儿惊慌失措,她却镇静地说:凡事总要往前看,不要往后看,想想那些古董,在属于我们以前不知被多少人拥有过,经历过多少战争和天灾人祸。我们之所以能得到它,是因为有人失去了它。当它们为我所拥有时,我可以玩赏它们。现在,我失却了它们,就让别人去玩赏它们吧。人生本就是过渡,财产并不是最重要的。面对飞来横祸,却从容不迫,名利财富,视作过眼烟云。这就是真正的名媛!

她是上海最后的名媛,一辈子都是传奇

郑念和他的女儿(左郑梅平,右郑念)

后来,女儿被关进牛棚,郑念则被指控为英国间谍关进了上海第一看守所,开始了长达6年半的牢狱生涯。在那个理性与法制全数崩溃瓦解的时代一切都变得荒谬毫无道理可言。为求自保

身边最亲的人都可以诬陷,所有人都变得不再是自己,而她,一直在做自己!

她的牢房爬满蜘蛛网,墙壁因年久失修而泛黄布满裂缝,床是粗陋的窄木板,她说我有生以来,从未接触过也没想象过,世上竟会有这么一个简陋又肮脏的地方。生活环境发生这么大的转变人的情绪是很容易崩溃的,她却在有限的条件内尽可能地保持着体面干净。她聪明地用毛主席语录中“以讲卫生为光荣,不讲卫生为可耻。”向难缠的看守借来扫把和清水将整个牢房来了个“大扫除”,用饭粒当浆糊把手纸贴在沿床的墙面上,防止睡觉时灰尘掉落,用针线将两块毛巾缝起来给水泥马桶做了个垫子,甚至裁了一块手帕做成遮眼罩助眠。哪怕风雨摧残也有自己的精致和讲究,不因绝境而自暴自弃,这就是真正的名媛!

她是上海最后的名媛,一辈子都是传奇

上海提蓝桥监狱

上海提蓝桥监狱

无论面对多少次审讯她都始终坚持自己是无罪的高压之下,她的亲弟弟因无法承受精神折磨交出所谓“证据”,而“背叛”了她,可她仍旧毫不动摇,在交代材料底部,落款是“犯罪分子”,而她每次都不厌其烦地在“犯罪分子”前面加上“没有犯过任何罪的”这几个字。她也有过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这时她就主动挑衅看守员,结果无疑都是一阵拳打脚踢,可她却觉得很高兴,看守都骂她是“疯婆子”,可是只有她自己明白,只有用这样的方式才能激起自己的求生意念,因为“抗争,也是一种积极的举动。比忍耐、压抑都容易振奋人的精神。在理性和逻辑完全派不上用场的世界里她要如何为自己争辩呢?细细思索过后,她决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她开始刻苦学习《毛选》一边锻炼活跃脑力一边从中获取辩论的依据

结果,她对于毛选的熟悉程度口才与智力,均无人能与她抗衡,她也打捞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唐诗背诵并欣赏那些天才之作,沉浸在不朽诗句和美妙意境之中,在身体状况已经差到不行难以支撑站立之时,她担心自己因为神志不清而让造反派有机可乘甚至还自己编了一个运动操。精神与肉体,一个都不能垮每个人都害怕一场突如其来的永夜,只有少数人会为这场漫长的寒夜储备足够的精神食粮直到获得救赎,而她就是那极少数的人之一。因她始终不肯“认罪”她的身体受到了非人的折磨,特制的手铐深深嵌入他的肉中将她手勒得血肉模糊,有位送饭的女子好心劝她高声大哭以便让看守注意到她双手要残废了,而她想的却是怎么能因此就大放悲声求饶呢?这实在太幼稚,且不文明。因手被反铐,她无法正常饮食,每一次如厕都异常困难,拉裤子侧面拉链时手腕都会有撕心裂肺的疼痛。她本可随意些,直接不拉拉链,可她宁愿使伤口加深也不肯失去体面。她说:我觉得这样太落魄太失体面了对我的抗争精神不利。她不仅坚持自证清白,也不诬陷他人甚至胆敢为刘少奇辩护。她说:在我看来文革仅仅是一场为自己澄清名誉的斗争,我不但要活下去,还要活得像花岗岩一样坚强。她以纤弱之身,独自抵御了世间的酷烈、人生的无常用近乎决绝的毅力相信终会有人会看到真相,还她清白,这就是真正的名媛!

因为衣服烂到不能再烂她便托看守给她拿衣服,看守拿了一件她女儿的棉袄给她,一看到那棉袄,她就一时懵了,这是文革那年她为女儿做的,然而现在她已入狱6年,为何女儿的衣服还是新的?是不是,这孩子已经出事了?她不敢再想下去,急忙问管理人员没有一个人告诉她实话。她在对女儿无尽的思念和猜测中忍受着巨大的压力,不断在心里给自己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发誓一定要活着出去,为了自己心爱的女儿

漫长的六年半在无人交流的孤寂中,在对女儿的极度思念中,在病痛的数次侵袭中逐渐接近尾声。1973年,郑念提前释放出狱,可她竟然拒绝释放,强硬要求宣布:她根本就是无罪并且要求在报纸上公开赔礼道歉,最终她平反出狱了。没有“揭发”任何人,更没有承认任何莫须有的罪名,在真个血腥浓重的文革中,她的手上没有任何血痕,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尊严与良心,这就是真正的名媛!

她是上海最后的名媛,一辈子都是传奇

郑念出狱后的住所

出狱后的郑念已经是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可依然被众人监视。她不信她女儿是自杀,秘密调查她的的死因,经过重重困难,她最终查到了真相,原来女儿是被人活活打死然后扔下楼,让人以为是自杀的。后来她为女儿洗冤,亲手将凶手送进了监狱。15年后,凶手刑满释放依旧儿孙满堂而她却凄清孤寂,无人相伴。女儿去世的噩梦不断折磨着她的精神,她再也无法忍受,决定离开决定再也不再重返伤透她心的故国。出国前,她向国家捐赠了家中仅剩的文物不带走一丝一毫。

文明在野蛮的暴力下流失她实在不忍心再看到。65岁高龄的郑念,踏上客轮漂洋过海,只身前往美国,在甲板上,一向坚强她忍不住泪流满面,离开生养她的故土,她说我的心碎了,完全碎了......

只有苍天知道我曾千百倍地努力,要忠贞于我的祖国可最终还是完全失败了,但我是无愧的,这真是万念俱灰的最后一刻。

如她所说罪不在她,到达美国后,她以极强的适应能力克服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每天清晨起床都以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一天,一个人购物、做菜、驾车、看病......

她是上海最后的名媛,一辈子都是传奇

她年纪大了,身体常伴随病痛,可依然斗志昂扬,生活只要还在继续她依然要活得漂亮,骄傲地活给自己的命运看。每个寂静的夜里那些关于丈夫和女儿的回忆都刺得她生疼,在如此巨大而漫长的煎熬里72岁高龄的她完成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本书《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上海生死劫》。那年,是1987年这本自传体回忆录也成了八十年代中国“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一经推出,就风靡欧美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而轰动整个西方世界。

她是上海最后的名媛,一辈子都是传奇

《上海生死劫》

有人说,这本书教育了西方读者整整三代。加拿大歌手Corey Hart专门写了一首钢琴曲《Ballade for Nien Cheng》向她致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库切都忍不住在《纽约时报》上写书评——在人的水平上她的回忆录最伟大的可贵之处在于她对自己抵抗心理和身体的压力的记录。

她是上海最后的名媛,一辈子都是传奇

郑念在写作中,桌前还不忘放支玫瑰

80岁时,她还精神抖擞地穿梭于各大高校做演讲,和学生们一起谈论东西方历史,鼓励海外游子努力学习,虽然离开祖国,但她却从未忘记祖国。她将著书所得的优厚稿酬设立“梅平基金会”专门资助大陆留美学生,让他们能够在海外学习减轻一些负担。

一生浮沉,经历过多少绝望可看她老年的照片看不到丝毫岁月孤苦的痕迹,无论身处何种命运的漩涡她都不放弃去发现人生的美,去创造生活的美。她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Let the past rest不要气馁,你一定要有一个希望并且有信心、乐观,朝著那个望走。如果,你觉得没有希望了那你就解除武装了。我在监狱里,虽然那么苦我还是永远要奋斗的,只要你有一口气你就应该朝著你的目标奋斗。

郑念很美,这份美,来自血与骨中,那洗不去的坚韧与芳华。她总是温柔地笑着,笑着把所有痛苦和辛酸都化为了生活的调味品。美丽夺目,透过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浮现,惹得人人惊叹。

她是上海最后的名媛,一辈子都是传奇

2009年的一天她在浴缸里摔倒起不来,被送入医院后医生告知她的寿命最多只有一年。她面色平静,淡淡地说我已经活够了,我要准备回家了。2009年11月2日中国真正的名媛郑念在美国华盛顿去世,享年94岁。她的骨灰和丈夫、女儿合葬于太平洋,一家三口至此终于团聚了。

大多数人以为的名媛是名牌堆身,锦衣玉食,可她却让我们懂得了真正的名媛,是在于竭力维护自己的风范在污秽的尘世保持仪态的高雅,灵魂的高洁以最柔软又最固执的姿态守着最强硬的底线不放弃;即使面对淫威沦为阶下囚,衣衫褴褛依然有她的傲气与尊严;即使近百岁的年纪依然优雅美丽,清醒独立这才是当之无愧堂堂正正的真名媛!

让我们一起致敬这位不凡的中国女性——郑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