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 邊風煒:科技股為何是投資大師盲區

邊風煒:科技股為何是投資大師盲區

​本週市場繼續縮量震盪,指數在回補了2870點缺口後反身上攻了2900點,創業板依然是市場中最強,對於科技股的偏愛和一致性使得市場漸漸形成了“唯科技股論”的氛圍。

回顧A股歷史幾次科技股大行情,似乎都發生在經濟偏弱、宏觀上需要突圍、市場需要熱情的尷尬時期,1999年519行情在大洋彼岸的科技熱潮帶動下,一批科技概念股應運而生,綜藝股份、梅林股份、海虹控股,幾十個漲停板至今還歷歷在目,現在看這些公司的科技屬性,根本就是一個笑話;2015年創業板牛市,指數從585點一路高歌猛進,來到4000點,中青寶、暴風科技、全通教育、樂視網,五年後看這些企業,除了一地雞毛,何在?

對於科技振興的國策,我們從來不曾懷疑,科技是技術更替和效率提升的最大引擎。但從投資來說,科技從來不是價值投資的典範。過去50年,美國科技股表現優異,但無論是巴菲特、彼得林奇還是鄧普頓、安東尼波頓,對科技股都表現得更為謹慎。為什麼呢?難道科技股是投資大師們的盲區?

我感覺科技股從來不是價值投資的最佳選擇,主要思考有以下幾點:

首先,科技的突變性。從PC時代到互聯網,再到智聯網,每次技術更迭都是跨時代的飛躍,一次技術的創新往往使得原有的領先者一朝之間優勢全無,想想這幾年的IBM,包括百度在當下的尷尬。

其次,艱難的選擇。投資最重要的就是確定性,而新技術廣闊的前景與行業的散亂往往使得贏家選擇極其艱難。如前幾年漫布市場的共享單車,紅黃綠車的競爭,最終是贏家通吃,而投資者一旦選錯將是分文全無。再比如,前年由於蘋果沒有采用藍寶石屏,而致使合作商藍寶石公司GTAT直接申請破產。

最後,就是高估值。不確定性與高估值使得他們往往不再具有性價比。

前段時間看到一種提法,叫 “狗科技”,就是說三歲的狗相當於三十歲的人,一個兩歲的互聯網企業就相當於一個二十歲的傳統行業,其變化之快讓人感嘆,其衰落之快也更讓人驚歎。

聊了很多,其實我只是想說,科技股絕大部分時候只適合投機,在贏家通吃的背景下,科技股的長期投資風險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它那光彩的外衣和絢麗的題材依然讓很多投資者趨之若鶩,成長的故事被一次又一次的財報證偽,但依然有眾多的跟隨者,我們除了感嘆外也無所適從。

(作者為國泰君安上海研究總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