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 孩子「輸不起」哭不停,可能因為你說了這些話

孩子「輸不起」

是個讓眾多爸媽都頭疼不已的問題

孩子「輸不起」哭不停,可能因為你說了這些話

總哄著孩子,就怕他今後經不起挫折,

要是任他哭鬧,又於心不忍,

這可怎麼辦?

其實應對輸不起這件事,

我們最好分析下孩子為何怕輸不起

孩子不願意面對失敗

當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誰先開門、誰先吃飯、誰贏得了遊戲……這些家長看起來不起眼的小事,其實都是孩子證實自我的大事。

在這些「大事」上沒能成功,對孩子來說意味著被否定,這對他們的影響比我們想象的大得多。



孩子「輸不起」哭不停,可能因為你說了這些話

兒童心理學研究認為,在自我保護意識的作用下,這時候孩子不願意面對失敗是很正常的,是人類本能的反應。

孩子對情緒的認識不足,不能到位地表達,更不能有效地自我疏導,只能以哭鬧來發洩,看起來自然是「輸不起」了。

孩子「輸不起」和家長的關係

孩子的行為,跟家長平時教育時傳遞的信息密不可分。在平時生活中,家長有些習慣性語言無形中對孩子造成了影響,形成了孩子怕失敗的性格。

孩子別動!老媽來幫你!

有的媽媽非常盡職盡責,但凡孩子有需求,總是第一時間代勞。總說讓媽媽來(讓爸爸來),這種代勞的行為以及語言,讓孩子錯過了挫折的感受,日久天長會造成寶寶對挫折的容忍降低,一旦失敗,無人及時給幫助時,壞情緒就會佔滿他們,會造成孩子歇斯底里的大哭不止!

孩子「輸不起」哭不停,可能因為你說了這些話

這麼點事兒,有啥可哭的?

看見孩子因為小事失敗哭泣,家長几乎都會脫口而出「有啥可哭的?」

對孩子來說,這句話起不到任何安撫的作用,還傳達了兩個非常負面的信息。

一個是:爸媽是不理解我的。

另一個就是:我讓他們失望了。

這會讓孩子覺得被否定了,變得更加沒有自信、不喜歡嘗試。

那麼, 家長應該如何應對比較好呢?

平靜接納,允許孩子哭

家長對於孩子失敗情緒的接納,能夠讓孩子明白,自己是能被理解的,無論如何自己都是被愛的。

例如我們在格鬥蛙擂臺上,寶寶因為失敗哭泣,爸爸抱著孩子說:「寶貝,我理解你現在的難過。爸爸在失去第一名的時候,也會很傷心。不過不管你是贏了還是輸了,我們都愛你,你是個很好很好的孩子。」

在他的勸慰下,寶寶斷斷續續地止住了抽泣。

肯定努力,給孩子信心

在孩子遭遇困境的時候,除了幫他完成,更好的是從中引導,讓孩子看到成功的希望。

反思平常,拒絕結果導向

很多時候,孩子把輸贏看得很重,跟家長平時過度看中結果分不開。這會導致孩子把結果的好壞直接與自身的好壞掛鉤,覺得失敗就是自己不行。

其實對待同一件事,中國孩子和外國孩子可能會有完全不一樣的反應。這一點,我在中外幼兒園的教育經歷中,體會最深。

一個最簡單的場景,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翻牛奶。大多數的中國孩子,最直接的反應可能是緊張地看向家長,擔心自己被批評,或者「哇」的一聲哭出來。

而我在北美遇到的孩子,會先說「對不起」,然後跑去拿一大堆紙巾,蹲下試圖把地上清理乾淨。孩子的行為,直接反射了在不同文化下,家長對待孩子「犯錯」的態度。在我們的文化中,家長習慣用「羞恥感」和「道德評判」,來強迫孩子就範。這種教育方式的最大問題,是讓孩子把行為產生的結果和個人價值感聯繫在一起。

孩子「輸不起」哭不停,可能因為你說了這些話

本來應該是「對事不對人」的場景,卻變成了「對人不對事」,最終導致孩子「贏得起,輸不起」。如果我們在張嘴批評孩子之前,安撫他的情緒,並且告訴他怎麼補救,那孩子再遇到類似場景就知道該怎麼應變,而不是掩飾或逃避。家長若是將孩子當作未經挫折的「溫室花朵」,他們自然經不起現實的考驗,缺乏逆境中的「反彈力」,遲早會像過季的花朵一樣萎靡失色。相反,幫助孩子建立了信心,他們就能獲得生命的滋養,逆風向上,成長為一株堅韌挺拔的樹。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科學育兒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