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6 很多媽媽被質疑母乳不足,其實是“被冤枉”的

很多媽媽被質疑母乳不足,其實是“被冤枉”的。

很多人用下面這些【有誤區的標準】來判斷母乳不足,其實是錯誤的。

誤區1:單純用哺乳次數判斷

出生1~2個月的嬰兒每天哺乳6~12次,3個月的嬰兒喂6-8次。如少於或多於這些次數,則可能是母乳不足。——————錯!

點評:按需哺乳,哺乳次數應該是媽媽和寶寶共同決定的,寶寶想吃的時候,媽媽想喂的時候,都可以餵奶。新生兒一天吃12次以上的情況很多,3個月的嬰兒有的吃奶效率很高,所以吃奶次數少,有的則“嘴巴饞”,一天吃6-8次也許還不夠。

很多媽媽被質疑母乳不足,其實是“被冤枉”的

誤區2:單純按大便次數判斷

如果沒有每天排便,或者大便顏色偏綠,就是母乳不足。————錯!

點評:母乳寶寶的大便什麼頻率什麼性狀什麼顏色的都有,不能單純用大便次數來做母乳量的參考。很多寶寶會出現“攢肚子”的現象,好幾天才大便一次,也有很多寶寶每天稀便。但這兩種 寶寶都可以正常生長髮育。

誤區3:單純用體重判斷

寶寶體重在平均線一下,或者所謂“不達標”,每天增長不到XX克......——————錯!

點評:永遠會有差不多一半的寶寶體重在平均線一下呀。平均線不是“正常範圍下限”,不意味著“不達標”。

根據美國著名兒科醫生西爾斯的研究團隊的資料,體重的增長是有規律的,可以作為嬰兒是否吃飽的參考,但是不能作為母乳是否不夠的判斷保準。因為不同體型,不同遺傳因素,不同脾氣的嬰兒,體重增長規律都不同。

比如,瘦長的寶寶傾向於先長個子,因此最初幾個月體重增加比較少。性格閒適不常哭泣的孩子,能量消耗少, 最初幾個月體重增長快,高需求寶寶情緒激烈消耗能量多,體重相對偏低。而且,第一個月內,體重平均周增長112-200克,6個月內,每月平均增長 500-1000克(摺合每週116-233克,但已經不適合按周稱量體重了),6-12個月,每月平均增長500克。

很多媽媽被質疑母乳不足,其實是“被冤枉”的

誤區4:只憑神情判斷

有人說,母乳吃飽了的嬰兒眼睛明亮,反應靈敏,皮膚彈性好;如過母乳不夠則無以上神情表現且煩燥不安,愛哭等。——————錯!

點評:嬰兒煩躁不安,愛哭的原因很多很多。沒睡好,玩得不夠,生活習慣突然打破,不舒服,都有可能讓寶寶煩躁哭泣,無論吃沒吃飽,如果過度餵養,寶寶還會因為肚子不舒服而哭泣。甚至配方奶餵養的寶寶也一樣。總的來說,在父母能比較容易的搞清楚寶寶各種表現到底是什麼意思之前,小寶寶會經常看起來不大滿意的。

很多媽媽被質疑母乳不足,其實是“被冤枉”的

誤區5:靠睡眠判斷

有人說,母乳足的嬰兒能一覺睡三個小時,睡著了能自覺吐出乳頭;如果母乳不足就不能。

——————錯!

點評:其實吃飽了但仍然睡不好的嬰兒更多。寶寶要睡的好,首先要睡得舒適,覺得的安全。如果說吃飽了就一定睡得好,會有無數母乳足夠和配方奶餵養的媽媽舉手反對的。

很多媽媽被質疑母乳不足,其實是“被冤枉”的

誤區6:靠漲奶不漲奶來判斷

有的媽媽反映,哺乳幾個月之後,不怎麼漲奶了,以前兩三個小時不喂就漲得硬硬的,現在四五個小時不喂也不怎麼漲了。所以覺得奶少了,寶寶一定吃不飽了。——————錯!

點評:這其實是供需平衡了,也就是說,寶寶不吃奶的時候不怎麼泌乳,寶寶一吃上就開始泌乳。寶寶剛出生的幾個月乳房經常脹,這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因為乳房還沒有“學會”按照寶寶“下的訂單”來泌乳。過幾個月的哺乳,乳房漸漸進入狀態,就懂得“聰明分泌”了。其實現吃現產才是最舒服最方便的泌乳狀態,脹奶反而只是暫時的階段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