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道家功法——管子 老子 與道家站樁


道家功法——管子 老子 與道家站樁

關於站樁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2700年前春秋時代的著作中,當時雖然不叫“站樁”、也不叫“氣功”,更不叫“某某拳”。但是,自古以來對養生鍛鍊就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方法。一種是以動”為主,注重外表四肢形態的活動變化,如鳥飛、馬走等形式的鍛鍊,即位置移動的運動;另一種是以“靜”為主,位置不移動,以單純的坐臥或站立為主,主張求“物”理論的學說。

歷史上最早提出練功求“物”學說者,當屬《管子》。《管子》書,相傳為春秋初期齊國政治家管仲(前730—645,即管敬仲,名夷吾,字仲)所撰,實系後人託名於他的著作。內容龐雜,包含有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輿地、經濟和農業等知識。其中《心術》、《白心》、《內業》等篇保存了一部分道家關於“道”與“德”以及“物”與“氣”的學說。

道家功法——管子 老子 與道家站樁

​《管子》卷十三。《心術》上第三十六記載有:

(原文選摘) (今譯)

上離其道

(“上”指“心”,即大腦)大腦如果離開“道”的原則。


下失其事

(“下”指四肢末梢的手和腳)手和腳就不能完成它應做的工作。


毋代馬走

[因此],不要像駿馬那樣去奔走。


毋代鳥飛

也不要像鳥兒那樣去飛翔。


毋先物動

在沒有得到“物”以前不要移動身體。


以觀其則

目的是要觀察自身內部的變化規律。


動則失位

如果身體移動了可就失去了“物”應占有的地位。


靜乃自得

只有靜靜地原地不動,才能得到“物”這個東西。

在這裡,《管子》首先提出了“三毋”學說,即“毋代馬走、毋代鳥飛、毋先物動”,以“靜”為主的練功方法。可見當時就存在“馬走”、“鳥飛”一類的練功方法。而《管子》卻旗幟鮮明地反對這種練功方法,主張“毋先物動,以觀其則”。並且指出了“動則失位”的經驗教訓,極力主張“毋先物動”以站樁求“物”為主的練功方法。

道家功法——管子 老子 與道家站樁

老子

老子(前571-471)名李耳,號老聃,為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思想家,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老子五千文》為道家經典著作。

繼《管子》之後,在《老子》中更具體地提出了“獨立不改”即“站樁”求“物”的具體練功方法,以及對“物”的神態、“物”的用途等等都有詳細的論述。

例如:

(原文選摘) (今譯)

孔德之容

大德者的動作神態(練功達到高級階段的人)。


惟道是從

只從於道(攝生之道)。


道之為物

道這個東西。


惟恍惟惚

沒有固定的形體,是恍恍惚惚的。


獨立不改

獨自一個人站立不動。


以觀其妙

目的是為了觀察身體內部的奧妙變化。


周行不殆

感覺和反應不停止地循環往復。


以觀其徼

繼續觀察它的最終邊際。


道家功法——管子 老子 與道家站樁

“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原是《老子》第二十五章的話。“以觀其妙”、“以觀其徼”,是《老子》第一章的兩句話。根據《管子》“毋先物動,以觀其則,動則失位,靜乃自得”的啟示,我把《老子》這二章的話按《管子》原文的順序並根據站樁練功階段的不同而組成為“獨立不改,以觀其妙。周行不殆,以觀其徼”的道家功法。

所謂“獨立不改”與《黃帝內經》中的“獨立守神”相同,而“毋先物動”則是從相反的方向來說明“獨立不改”與“獨立守神”的練功方法,名雖異,實則一也。

它們都是形容“站樁”練功的最古老的名稱。“以觀其妙”是練功初級階段,即“觀妙”的階段,“周行不殆,以觀其徼”是練功的高級階段,即“觀徼”求“物”的階段,這是逐步升級,逐漸提高、永無止境的練功方法,不同於停滯在個水平上只求舒服,達到“坐忘”程度便不再提高的儒家功法。

(於永年)

道家功法——管子 老子 與道家站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