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袁崇煥對中國的破壞有多大?

sghefbjg


袁崇煥的事蹟、評論幾百年來爭論不休。首先對提出這樣的問題給於否定。袁崇煥下獄,磔於西市,天下冤之。自袁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梁啟超在《袁崇煥傳》中曾講:"若夫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係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於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督師人也。"

袁崇煥:本廣東東莞人,後在廣西藤縣白馬圩落籍。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初授邵武知縣。歷兵部主事、監軍僉事,寧前兵備僉事,1622年從孫承宗出鎮山海關,實行"以守為戰"的方針,構成以錦州、寧遠為重點的關外防線。1623年進升為右參政、按察使職,仍駐守寧遼。1626年,努尓哈赤親率十餘萬後金兵攻寧遠,崇煥集眾守城,發炮進擊,努爾哈赤負重傷,敗退而歸。祟煥以寧遠大捷加兵部左待郎。次年反擊後金對錦州、寧遠的進攻,又獲"寧錦大捷",大敗皇太極。明廷授他為遼東巡撫,不久,遭閹黨排斥,羅織"不救錦州"罪,一度去職。崇禎即位後,起用他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1629年,皇大極率軍,繞過袁的防區,取道蒙古,入遵化,直逼京師城下。崇煥未得詔命,即千里回師救援,敗後金軍於京師廣渠門外。但崇禎帝中皇太極反間計,誤信崇煥"私通後金",縱敵深入。逮袁崇煥下獄。次年被凌遲處死,天下冤之。

歷史要講正能量。袁崇煥的事蹟,相關爭議,主要爭議的焦中點是袁崇煥殺死毛文龍之過及是否背叛明朝政府。這位“明末愛國領袖"正如遲浩田將軍所評:"袁崇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偉大英雄,我們岳飛、袁崇煥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有褒有貶,經歷坎坷,但是最終一條,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歷史是公正的。"

簡單介紹下袁崇煥抗擊後金,崇禎帝起用袁崇煥,冤殺袁崇煥的經過。

明末千瘡百孔的大明江山,內憂外患。"東林黨"與"閹 黨“內部各種鬥爭錯綜交叉地進行的時候,東北地區的滿族後金,開始了對外的擄掠,對明王朝構成嚴重威脅。

1626年(天啟六年),袁崇煥率軍與努兒哈赤在寧遠大戰,擊傷努兒哈赤,迫使後金軍敗退,獲寧遠大捷。次年反擊後金對錦州、寧遠的進攻,又獲"寧綿大捷",大敗皇太極。挫敗了後金的兇鋒,在崩潰的邊緣挽回了整個遼東戰局。但他在舉國如狂為魏忠賢建生祠的熱潮中不隨流俗,被太監告到魏忠賢那裡,魏忠賢很不高興。為了國家,為了遼東,袁崇煥最後還是屈服了,但他留給魏忠賢的印象卻改變不了。寧錦大捷使朝中高官顯宦,太監閹黨都得一一加官進爵,而袁崇煥僅僅是加了一級。在這種情況下,袁崇煥只得請求解甲歸田。

崇禎帝登基後,第一個解決的是天怒人怨的"客魏集團",魏忠賢在窮途末路的情況下自殺。第二個把解決"遼事",即後金問題作為繼位後要辦的大事之一,自上臺後,他就積極地物色能擔負這一重任的重臣。朝廷許多大員推存了前任遼東巡撫袁崇煥。對袁崇煥,崇禎是有所耳聞的,天啟年間久鎮遼東,熟知敵我情勢,山川險易,胸有韜略,屢建大功。粉碎魏黨之後,東林黨許多人因袁崇煥有頌美活動將他看作閹黨,漏網小人。崇禎全面權衡,決心不顧東林黨人的反對,起用袁崇煥。任命他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實際上將整個對金防務交給了他。

崇禎元年(1628年),袁崇煥從廣東趕回北京,崇禎帝召見了他,看著這個黑瘦精幹的中年人,對他忠心為國,長途趕來表示讚賞。袁崇煥非常激動,他表示,我受皇帝陛下特殊眷顧,刻骨銘心。倘若假我以便宜,我五年便可恢復全遼疆土。

袁崇煥出關後,整頓兵馬,修繕城池,使山海關一線的防務穩定下來,清帝皇太極一看在山海關無機可趁,決定從別處入關,一者騷擾內地,再者找機會設計除掉袁崇煥,以去掉這一危險對手。

1629年(崇禎二年),後金十數萬精兵分道由龍井關、大安口入犯,連下遵化等城。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回師救援,全軍覆沒。正在寧遠的袁崇煥聞警兼程回救,屯於通州。但金兵饒開袁崇煥,直撲北京。

面對氣勢洶洶的金兵,京師守衛益顯薄弱,崇禎心中忐忑不安。待聞袁崇煥率師趕來才放下了顆懸著的心。他任命大將滿掛為武經略,總理各鎮援兵、保衛京師。滿桂與袁崇煥分屯於安定門和廣渠門,打敗了金兵的數次進攻,崇禎帝為此召見了袁崇煥,袁部下將領皆得到賞賜。東便門之戰,袁崇煥大破金兵,自已的兵力也損失過半,又因補給不及時,袁兵疲勞已極,要求入城休整。就在這時,情況突變,崇禎帝中了足智多謀皇太極的反間計。

皇太極曾在北京城下俘獲兩個太監,他讓營中廣泛宣傳與袁督師有約在先,袁督師讓路讓我們來打北京。故意讓兩個太監聽到,然後放了他們。太監回到宮內便把這個消息報告了崇禎帝。本來崇禎對袁崇煥已心中有氣,倡言五年復遼擊敗金兵,現在遼東未復卻把金兵引到了家門口,聽太監一說,心中不兔起疑,是不是與金真有勾結?崇禎越想越覺得有可能,就在召對時逮捕了袁崇煥,袁部在城外遂大潰,後為孫承宗收撫。孫承宗接替袁崇煥的職務,滿桂戰死,孫承宗督率各鎮援兵力戰克敵,解了京師之圍。

崇禎帝是位生性多疑而又剛愎自用的人。後金兵退走後,崇禎愈感袁崇煥有負他的厚望,怒氣難消,於是下令將袁崇煥凌遲處死,從而自毀了長城。


驃騎只看洛陽城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黑袁崇煥大約是從2005年以後突然出現的,是有系統有組織,隨後才引起一些人的跟風。

其實,任何網上的這種覆蓋全網又能夠持續多年的事件,背後沒有金主和推手是絕對不可能的。

然而,滿遺團體對袁崇煥倒是沒必要太黑。

因為袁崇煥是被崇禎殺掉的,而袁崇煥又是當時明朝遼東的大將。殺袁崇煥可以體現崇禎的無能,所以滿遺或者為滿清歌功頌德的人比如金庸、閻崇年等人多讚揚袁崇煥,藉此諷刺崇禎和大明無能。


對於大漢民族主義者,也沒有必要可以去黑袁崇煥。因為袁崇煥雖然有些問題,畢竟駐守遼東多年,獲得兩次戰役大捷,對國家是有貢獻的。

就像秦檜後人不惜代價在網上黑岳飛一樣。真正想方設法黑袁崇煥的人,恰恰是那群毛文龍麾下投靠滿清的叛徒後代。

這些人在2000年以後,試圖為他們祖先平反,還搞了一些祭祖運動。

結果,被中國民間老百姓罵的狗血噴頭,政府也不支持。

鑑於公開平反似乎不行,這票人就花了不少錢,找來一群無良文人和網絡水軍,不惜代價的黑袁崇煥。

原因不復雜,想要為他們祖先所謂平反,弘揚他們祖先是所謂維護國家統一、民族融合的英雄,就必須黑袁崇煥。

因為這些民族叛徒的所作所為,同袁崇煥是恰好相反的,如果不能推翻袁崇煥,他們祖先也就無法平反。

這種事情其實不罕見,比如秦檜後人、方伯謙後人之流,只要有錢有身份,找無良文人寫一寫胡說八道的歷史解密文章,再讓水軍常年發出就是了。

反正普通老百姓不知道真正的歷史,很容易被他們迷惑。

但這些人的文章,在對於清史略懂一些的愛好者和專業歷史研究者眼中,是不值得一駁。

他們諸如袁崇煥勾結滿清殺死毛文龍,勾結滿清放清軍進入館內,試圖自立為王叛亂等等謬論,毫無任何歷史根據,完全是造謠而已。

其實大家有興趣去明清歷史論壇看一看,這些人的文章早已經被駁斥的體無完膚。

但因為是水軍發帖,水軍本身不懂歷史不可能去駁斥,只能單純的複製粘貼而已。


中國網絡的亂象,就在於這些牛鬼神蛇亂竄。不是說你不能討論歷史,但如果只是為了宣揚某種觀念編造歷史,就是下三濫的做法。


薩沙


說袁崇煥對中國的破壞有多大,其實是不恰當的,相反袁崇煥的功勞又有多大呢?其實袁崇煥是一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1603年,袁崇煥因為擅自斬殺毛文龍,與後金勾結,被凌遲處死,他的家人也被流放。

袁崇煥與後金勾結,其實是無稽之談,只是當時朝廷之中一些人陷害他的說辭。不過袁崇煥確實擅自殺了東江主將毛文龍,而且是因為私人恩怨,所以按照這個罪名,袁崇煥被處死也算是合理,畢竟法不容情。


如果沒有袁崇煥,滿人的軍隊,早就打進了關內,袁崇煥為了救京城,離開邊關,卻成了放滿人進關的千古罪人。

萬曆年間,袁崇煥通過科舉考試,高中進士,從此進入仕途,開始在遼東軍中任職。袁崇煥憑藉著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在遼東地區,與滿人對峙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受到軍中主帥的器重步步高昇,開始在軍中有了自己的勢力。

袁崇煥在遼東地區立下戰功,不過朝中掌權的魏忠賢卻不開心了,因為袁崇煥並不是魏忠賢一黨的,袁崇煥既然不能為魏忠賢所用,魏忠賢也就不想留著他。後來袁崇煥被迫離開官場,賦閒在家。


明思宗朱由檢繼位後,滿人在遼東地區的勢力一天天坐大,在於滿人的鬥爭中,明朝軍隊節節敗退,朱由檢在朝廷之中也找不到一個熟悉遼東軍務的人去前方指揮戰事。

就在此時朝廷之中有人提起了袁崇煥,朱由檢也知道袁崇煥是被冤枉的,而且袁崇煥也確實有才,所以朱由檢再次啟用袁崇煥。這次袁崇煥到了遼東後,成為了遼東的主將,開始與滿人對抗,努爾哈赤與袁崇煥的戰爭中,並沒有佔到上風。

1629年,皇太極繞開袁崇煥所把守的關口,直奔京城而來,袁崇煥在沒有皇帝聖旨的情況下,私自帶兵,增援京城解了京城之危。不過這也讓滿人大軍有機可乘,滿人趁袁崇煥增援京城,大舉進攻,拿下了邊關。

後來魏忠賢的餘黨誣陷袁崇煥與滿人勾結,企圖篡奪大明江山,而且拿出袁崇煥擅殺毛文龍的事,朱由檢最終將袁崇煥凌遲處死。

沒有袁崇煥大明很難與滿人對抗,但是袁崇煥擅自殺害大臣,不守法度,這樣的臣子有哪個君主又能不忌憚呢?


斯幽說歷史


而網上對於袁崇煥的評價處於兩極分化。有人稱他為民族英雄,國之棟樑。有人則稱之為漢奸,國賊。

袁崇煥這個人很複雜,說他是民族英雄,絕對是子虛烏有。要說他是奸臣,絕對可以上榜,但說是漢奸則未必。無論如何,他至少也是一個誇誇其談的庸碌之輩。

袁崇煥35歲時考中進士,被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在任時喜歡與人談論兵法,遇見退伍的老兵時,就跟人家討論邊塞的事,所以對邊塞的狀況比較瞭解,自認為有鎮守邊關的才能。

在天啟朝代,袁崇煥就已經表現出了好吹牛皮這性格。袁崇煥上言稱:“只要能給我足夠的兵馬錢糧,我一個人就可以鎮守山海關。”

朝中大臣也誇讚袁崇煥的才能,於是破格拔袁崇煥為兵備僉事,督關外軍,撥給帑金二十萬,並讓他招兵買馬。

天啟六年,袁崇煥曾經上奏疏吹牛,依靠在關外修城屯田,就能夠讓後金投降。還對魏忠賢大拍馬屁:

“由此行之,奴子不降,必為臣成擒矣。況廠臣魏忠賢與閣部諸臣,俱一時稷契夔龍之選,臣所遇非偶,故敢卜事之必成”

天啟皇帝對袁崇煥的大話以及給魏忠賢拍馬言辭沒有絲毫反應,相反針對他的大話吹牛,接連提了六個問題,把袁崇煥的牛皮戳的體無完膚。

而且最後更是明確告誡袁說:“以朕計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戰必能勝,勝無輕談也。”要他還是老老實實做好實事再說,少來這些大言不慚的把戲。

在崇禎上任以後,袁繼續吹牛“五年平遼”。很多人替崇禎洗白,說是未必相信袁吹吹。

其實以崇禎一慣的政治智商來看,崇禎還真的相信袁崇煥。事實上崇禎為何在把政之後立馬推翻天啟布的政局。他是相要證明自己能力不比天啟差。

袁崇煥就任沒多久,就擅殺東江總兵毛文龍,卻不知道紅衣大炮正是秘密裝配在毛文龍的部下!結果導致掌握紅衣大炮的部隊投降了後金!

而且袁崇煥為了抹殺毛文龍,禁止給東江鎮補給,餓死東江鎮10萬餘人,同時賣糧食給投降後金的蒙古一部。

明末將領徐石麒認為,袁崇煥表面上主戰,而實際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殺毛文龍的方式取信於清廷。

袁崇煥雖然在與後金的戰鬥中取得過幾次勝利,但基本都是以被動防守為主,而且當時明軍的整體實力要高於後金,因此並不能證明他的軍事才能。

再說說袁崇煥該不該殺?絕對該殺。袁的十宗罪,每一條都是死罪。只是崇禎殺的不是時機。

當時袁崇煥矯殺毛文龍時,其實崇禎就可以殺袁崇煥。這是第一個時機。因為不經過審判直接矯殺一個朝廷二品官員,這是嚴重越職,已經無視大明法律。袁的狂妄,目無君主這裡表現非常露骨。

已巳之變時,袁崇煥回師勒王,他的做法再怎麼令人不滿。至少表面上袁沒有叛變大明,而且還處於戰時狀態。而崇禎此時殺袁,導致了關寧軍心不穩。

崇禎在朝堂上對內閣,動則革職,對於武將動則下獄。只要稍有不順意崇禎是開始猜忌,甚至暴怒。對軍事戰爭,崇禎每次都要干預,每次干預的結果都是導致明軍全軍覆沒。孫傳庭,盧像升,被坑死。洪被逼得叛變。

因此,葬送大明的不是別人,是崇禎自己。


小武痴史


明朝是個名將輩出的年代,而崇禎又是一個志向遠大、勤政節儉的皇帝。明朝被外族滅亡,是一個朝代的悲哀,一個民族的悲哀。袁崇煥是明末著名的軍事將領,為抗擊滿清立下過汗馬功勞。但同時他又是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有人認為袁崇煥是民族英雄,他的死加速了明朝的滅亡。而有的人認為袁崇煥是個民族罪人,明朝滅亡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我覺得要正確評判袁崇煥,需要放在整個朝局的大背景。下面就袁崇煥頗具爭議的幾點做個剖析。

五年平遼

崇禎元年,袁崇煥被重新啟用擔任兵部尚書,他向崇禎誇下海口:“五年全遼可平!”不過條件是朝廷要給他足夠的錢糧、足夠的信任、足夠的權力,崇禎都一一答應了。袁崇煥說“五年平遼”有一定的依據,不過他把事情想得太完美。首先,遼地的丟失完全是因為明朝廷內鬥所致。當時明熹宗口頭賦予遼東經略熊廷弼,主持遼地軍務的一切權力。但實際上朝廷大權都在魏忠賢和東林黨的手中。而熊廷弼兩派都不是,結果就是負責遼地防務的幾十萬大軍,都由魏忠賢派的王化貞統領,王化貞完全不懂軍事,最終遼地全部落到滿清的手裡,而蒙古也被滿清趁機吞併。在袁崇煥看來,崇禎和明熹宗完全不同,他是一個有志向的皇帝,並有意除掉魏忠賢,而自己是東林黨派,所以政治上不會像熊廷弼那麼孤立,這就是袁崇煥的自信所在。袁崇煥耗了巨資打造了寧錦防線,接著他要求防線的守將,全部換上自己的心腹祖大壽、何可剛、趙率教等,崇禎全部答應。按說條件都滿足了,該萬無一失了吧。但接著袁崇煥連發兩個剛愎自用的毛病,徹底讓他失去了崇禎的信任。


斬殺大將毛文龍

崇禎雖然大部分滿足了袁崇煥的錢糧要求,但由於崇禎元年開始,天災不斷。朝廷一方面需要銀子去賑災,另一方面百姓都沒飯吃了,哪還有錢交稅,所以造成國庫進一步空虛。國家沒錢,就拖欠了士兵的軍餉,進而導致軍心不穩。袁崇煥為解決這一問題,想了兩個辦法:斬殺毛文龍;賣軍糧。斬殺毛文龍並非完全沒道理,首先毛文龍孤守東江,袁崇煥完全管制不了他。其次毛文龍常常以“牽制後金”,勒索大量錢財,佔用了袁崇煥大量的軍費。另外,毛文龍是魏忠賢的黨羽,本來就為崇禎、東林黨所不容。如今主子都已倒臺,袁崇煥自認為殺了他,沒人會追究他的責任。理論上是沒毛病,他手持尚方寶劍,本來就有斬殺大將的權利。但最大的問題是他沒控制住毛文龍的軍隊,後果是東江丟失,後金還白白得了一精銳部隊。但不能因此把所有責任都推給袁崇煥,毛文龍事件確實是個損失,而根本原因還是大明沒錢了,袁崇煥手下因軍餉問題,小譁變不斷。除掉了毛文龍,在一定程度解決了他自己的軍餉問題,而且魏忠賢倒臺,毛文龍最終何處何從本身也是個未知數。

私賣軍糧

為籌集軍餉,袁崇煥未經崇禎同意,私自販賣軍糧給已投降後金的蒙古人。崇禎得知後,曾提醒他,後金也極度缺糧,蒙古人有可能會轉手賣給後金。袁崇煥一方面是沒辦法,另一方面自認為和蒙古貴族私交不錯,也自以為很瞭解蒙古人,所以並沒有接受警告。但最終結果是吃了大虧。


擅自同後金議和

導致袁崇煥最終悲劇下場的主要原因,是和後金議和,但袁崇煥議和是符合當時現實的。戰爭是需要大量錢財的,而大明恰恰沒錢,袁崇煥想通過議和獲得喘息機會。而且由於天災,導致天下起義不斷,崇禎抽調了不少邊關兵力前去鎮壓起義。有這兩點,議和沒毛病。大明一直以來就存在主戰、主和兩派,東林黨是堅決主戰,但他們純粹是文人意氣用事的風格,不講任何策略,不管朝廷難處的。而當家深知柴米貴的崇禎也希望暫時議和,不過自魏忠賢被他急不可耐的除掉後,東林黨一家獨大,有些事情崇禎已做不了主。袁崇煥議和的想法和崇禎是不謀而合的,但崇禎不敢明面上去支持。而袁崇煥卻因此被東林黨拋棄,除掉他只需要一個機會。


己巳之變

本已無力攻明的後金,在獲得蒙古提供的軍糧後,繞道蒙古突然了大明防守最薄弱遵化、三屯營,一路西進,直逼京城。袁崇煥雖然帶兵解了圍,但卻失去了崇禎的信任。站在崇禎的角度懷疑也沒什麼問題,首先他已掌握軍糧流向後金的證據,其次後金又恰好從蒙古突防,而袁崇煥又自認和蒙古交好。失去了崇禎的庇護,東林黨對袁崇煥下手,就再容易不過了。後來東林黨、崇禎借皇太極的反間計,判處了袁崇煥凌遲處死。而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聽信東林黨的謠言,爭相搶食袁崇煥的肉,一代名將落得個如此的悲慘下場。總得來說,袁崇煥是一心為國,但缺乏政治智謀,他沒弄清他自認為的堅強後盾崇禎,並不能完全掌握朝權。

另外,袁崇煥是犯了一些錯誤,但他是人,不是神。是人都會犯錯誤,把加速明朝滅亡的帽子扣在他頭上,有點太大。最後說說崇禎,不可否認他是個好皇帝,勤政節儉、勵精圖治,一心想實現“大明中心”。但他自繼位到滅亡天災不斷,上天不給他時間。

他也命苦,沒有個好祖父、好父親。沒有乾隆那麼好命,崇禎繼位接手的是一個爛到骨子裡的政權。而且由於上幾輩不理朝政,造成朋黨坐大,他已無法放開手腳,實現自己的抱負。所以放在明末大時代背景下,袁崇煥、崇禎都沒有多大的錯,社會現實讓袁崇煥成了史上最悲催的將軍,而崇禎成了史上最慘的皇帝。


探秘故事


這幾年網上關於袁崇煥的是非流言一直都沒斷過,作為明朝末年最重要的封疆大吏,袁崇煥為大明守衛遼東抵禦後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結果卻遭到崇禎帝猜忌被凌遲處死,儘管關於袁崇煥始終存在爭議,但是他作為明末最傑出的軍事統帥,功大於過,對當時的中國更談不上有什麼破壞。


袁崇煥之死,皇太極施反間計是誘因,閹黨餘孽羅織罪名是重點

明朝守禦一方的大將,命運最慘的就屬藍玉和袁崇煥了。藍玉以謀反罪被殺後,遭剝皮實草,傳示各地。袁崇煥則是被凌遲處死,而且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竟爭相“食其肉”,如此悲慘結局,袁崇煥到底犯了什麼罪?



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千里奔襲擊退皇太極解了京師之圍。此時,閹黨餘孽再復興風作浪,對袁崇煥羅織罪名,以“擅殺皮帥”(皮島總兵毛文龍)、“與清廷議和”、“米市資敵”等罪名對袁崇煥進行彈劾,關鍵時候,皇太極又名人在京師散步謠言,說袁崇煥與後金軍有秘密約定,崇禎三年(1630年),在閹黨殘餘的煽風點火下,崇禎帝以袁崇煥擅殺毛文龍及暗通後金罪名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抄沒家產(實則家無餘資)。袁崇煥之死,被後世普遍認為是一起冤案,梁啟超就表示:“古今冤獄雖多,語其關係之大,殆未有袁督師若者也。”梁啟超著有《袁崇煥傳》一書。



袁崇煥以擅殺毛文龍和暗通後金遭凌遲處死,兩條大罪都存在關聯。擅殺皮島總兵毛文龍屬袁崇煥擅自主張,他的同僚,前任薊遼督師王在晉就認為袁崇煥雖然死於國法,但是他的功勞不應該被磨滅,但同時,他也認為袁崇煥是自取滅亡。毛文龍鎮守皮島多年,與後金軍多有交集,皮島這一戰略要衝非毛文龍守不可。袁崇煥有以擒殺毛文龍取信於清廷的嫌疑,袁崇煥名為主戰,實則內心主和。計六奇在《明季北略》裡認為袁崇煥雖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條罪狀殺毛文龍,如同秦檜以十二道金牌殺岳飛一樣。

崇禎帝殺袁崇煥是“自毀長城”,遼東非袁崇煥守不可



遼東自從在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十二副鎧甲起兵已來便長期成為明朝與後金的戰略前線。督師如走馬觀花般一任接一任,但遼東的形勢一直不見好轉,特別是萬曆後期,後金取得了薩爾滸之戰的勝利後,明朝在遼東已經由攻勢轉為守勢,直到袁崇煥的到來,這一情況才得到改變。

袁崇煥經營遼東期間,明朝先後在寧遠之戰和寧錦之戰中大敗後金軍,兩次大捷都沉重的打擊了後金軍的士氣,遏制了後金欲全侵遼東兵進山海關的狼子野心。寧遠大捷,袁崇煥是頂住壓力,孤軍鎮守,為此還寫下血書,與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等將士盟誓,以死守城。努爾哈赤親率13萬大軍攻打孤城寧遠,袁崇煥早已嚴陣以待,利用西洋紅衣大炮猛轟後金軍,後金軍在巨炮的狂轟下潰不成軍,死傷慘遭,努爾哈赤自己也為巨炮所擊傷,不得已退兵,這是明朝自與後金膠著在遼東前線所取得的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勝利。

崇禎帝即位之後,遭到閹黨打擊而被罷職的袁崇煥被再復起用。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並親賜尚方寶劍,教他便宜行事。也就是袁崇煥督師薊遼期間,袁崇煥列數皮島總兵毛文龍十二條大罪將其誅殺,關於這段歷史,爭議還是很大的,一方面,毛文龍鎮守皮島多年,對後金作戰很有經驗,是不可多得的將才。另一方面,毛文龍在皮島耗費錢糧多大,但這還不足以成為袁崇煥枉殺毛文龍的理由,袁崇煥是以公報私仇,兩人實際上存在著不小的矛盾,這也成為袁崇煥本人抹不掉的汙點。



己巳之變,袁崇煥率5000將士千里奔襲,比皇太極的後金軍提前三天到達京師,敵眾我寡下依然奮力拼殺擊退後金軍,解了京師之威。如此大功,卻依然遭到不少朝中大臣的猜忌,懷疑是袁崇煥放後金軍入關,於是紛紛誹謗袁崇煥暗通後金,加上皇太極設反間計在京師散佈流言,讓本來就多疑的崇禎帝將袁崇煥下獄,遭凌遲處死,而更令人心痛的是,不明爭相的京城百姓竟爭相啖食袁崇煥的肉,據計六奇所著《明季北略》載:“是時百姓怨恨,爭噉其肉,皮骨已盡,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而止,所謂活剮者也……百姓將銀一錢,買肉一塊,如手指大,噉之。食時必罵一聲,須臾崇煥肉悉賣盡。”明朝歷史上死的最冤,最悲慘的大將非袁崇煥莫屬,崇禎帝此舉無異於是自毀長城。

蓋棺論定,袁崇煥功大於過,是民族英雄


後世對袁崇煥的評價幾乎是一邊倒的給予了高度評價。如清太祖努爾哈赤評價他:“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清末維新領袖康有為高度評價他:“夫袁督師之雄才大略,忠烈武稜,古今寡比。”辛亥元老李濟深評價他:“論明清間事者,愚以為袁督師不死,滿清不能入主中原。”凡如此對袁崇煥的讚美之詞不勝枚舉,袁崇煥暗通後金之事也被認定為是無稽之談,是閹黨餘孽和部分袁崇煥政敵捏造的罪名,袁崇煥之死是一起徹頭徹尾的冤案。

袁崇煥35歲中進士,一生歷戰無數,對大明王朝忠心耿耿,皇太極把他當做是自己最值得敬重的敵人。袁崇煥在薊遼督師任上,修邊防,繕城牆,整兵事,幾年時間,遼東防務固若雞湯,一掃萬曆年間的被動挨打局面。如此忠臣良將,卻結局悽慘,真是令人痛心惋惜。

袁崇煥經略遼東,是防禦後金不可多得的良將,他有性格上的弱點,但瑕不掩瑜,對於明朝來說,袁崇煥是抵禦後金的不二人選,對於後金來說,只有拔掉袁崇煥這顆釘子,後金才有可能大舉入侵,崇禎帝枉殺袁崇煥,無異於是在自毀長城。


大國布衣


袁崇煥對中國的破壞有多大?老實說,我沒看懂題幹所要表達的意思 。袁崇煥忠肝義膽,戰績彪炳,是彼時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這樣一位能征善戰的悍將,卻被生性多疑、刻薄寡恩的崇禎帝所殺。根據史料記載,崇禎殺掉袁崇煥 ,等於幫了勁敵後金的一個大忙 ——袁冤死後,在隨後遼東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戰役中,明軍再也沒有取勝過。從這裡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袁崇煥是明末時的國家棟梁,邊防柱石。崇禎擅殺忠良,如同自毀長城。袁被冤殺,預示著大明的國運也即將走到盡頭。這樣一位國之柱石,你卻問他對中國的破壞有多大?實在難以理解。

書生帶兵,後金剋星

史載,袁崇煥(1584——1630年),字元素。籍貫廣東東莞石碣 。1584年出生於廣西梧州藤縣(也有史料記載其祖籍是廣西藤縣,有爭議)。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歷任兵部主事、寧前兵備僉事等職。

1623年9月,謀勇兼具的袁崇煥被兵部尚書孫承宗賞識、器重,奉命出關構築寧遠城 ,後被攫升為右參政、按察使職,仍然駐守寧遠 。 天啟六年(1626)正月,後金“戰神” 努爾哈赤親率十餘萬滿漢精銳圍攻寧遠,袁崇煥臨危不懼,指揮若定,集眾堅守,在城頭架起西洋巨炮(採購自荷蘭的“紅夷大炮”),發炮轟擊,後金軍傷亡慘重,潰不成軍,努爾哈赤中炮負重傷,大敗而歸。袁崇煥文人掌軍,卻取得了寧遠大捷,積功晉升兵部左侍郎。

天啟六年(1626)八月,被袁崇煥擊傷的後金豪酋努爾哈赤傷重不治,含恨而亡。不久,袁崇煥再次擊退後金軍的兇猛進攻,取得了“丁卯之役”的大勝。

天啟七年(1627)四——六月,袁崇煥率趙率教、滿桂、祖大壽、毛文龍、劉應坤、畢自肅等將領,配合薊遼總督閻鳴泰挫敗了皇太極的大舉進攻,取得了著名的“寧錦大捷”。

千里救援,卻被猜忌

《明史》記載,“寧錦大捷”後,滿桂、趙率教等將領都得到朝廷厚賞,並加官進爵,但袁崇煥卻因為曾向皇太極議和以及被魏忠賢嫉恨,魏唆使其親信彈劾他拒救錦州而沒有論功行賞,只給他增加了一級官階 。

功高而不賞,袁崇煥憤懣不平,遂主動辭官歸裡。 天啟七年(1627),朱由檢即位,是為明思宗,亦稱崇禎皇帝。崇禎即位後召回袁崇煥,次年(1628)四月以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使督師薊遼。1629年10月 ,皇太極率八旗勁旅侵入明境,因數次敗於袁崇煥之手,對其畏懼異常,不敢直攻寧遠,而繞道喜峰口經內蒙兵分三路,連克龍井關、遵化,兵臨北京城下。

袁崇煥聞訊,未得詔命,立刻率軍千里回師救援。袁崇煥果然是滿清剋星,千里馳援的他不顧疲憊,一到京郊立刻進擊清軍,在廣渠門和廣安門外兩次擊敗皇太極。皇太極在軍事上不是袁督師對手,於是採納漢人謀士范文程之計,想方設法除掉袁崇煥。

皇太極用反間計挑撥崇禎與袁崇煥的矛盾。剛愎自用、猜疑忌刻的崇禎果然中計。崇禎疑心袁與皇太極有密約,雙方圖謀攻取北京,簽了城下之盟,於是決定召見並誘捕袁。

崇禎以“議軍餉” 為由召袁崇煥入城。原來,寧遠軍千里來援,在京郊奮戰了十幾天,軍無餘糧,馬無草料,數九寒天,悽風苦雨,露宿曠野,苦不堪言。袁崇煥聽說崇禎召他進城“議軍餉”,很高興,想也沒想就進城來到紫禁城。

忠良被磔,萬古奇冤

接下來發生的事也算婦孺皆知了。袁崇煥見到崇禎後,什麼都沒來得及說,就被武士剝掉官服,並當堂逮捕了,崇禎讓他下錦衣衛大獄,並嚴加審訊。

《明實錄》記載,崇禎三年(1630 )八月十六日,大明兵部尚書、薊遼總督袁崇煥,慘遭磔刑(凌遲,又稱“千刀萬剮”),含冤負屈而死。那麼,大明國防中堅、滿清勁敵袁崇煥究竟犯了什麼罪?且看看六部六卿(其實是崇禎)給他定的九大罪狀:

一、付託不效;二、專恃欺隱;三、市米資盜;四、謀款誘敵;五、擅殺島帥(毛文龍);六、縱敵長驅;七、頓兵不進;八、遣散援兵;九、攜僧入城。簡直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崇煥何罪?莫須有也!

史載,崇禎以“通敵叛國”罪殘酷地處死薊遼總督袁崇煥,凌遲行刑前,觀者如堵,開膛破肚,骨肉俱盡,京師愚夫愚婦們爭啖其肉,最後只剩頭顱,還要傳視九邊;兄弟妻妾均遭流放,家產被抄沒入官,朝野山呼萬歲,自然無人替他鳴冤叫屈。直到七十年後的一七零二年,康熙帝授意清廷內務府公佈了皇太極的密謀,《清太宗實錄》、《明史紀事本末》、《嘯亭雜錄》等文獻對這一冤案均有詳細記載—— 崇禎誤中皇太極反間計,輕信被建州女真人遣回被俘的楊春、王成德二太監,以為袁總督與後金訂有密約,故意勾引八旗軍入侵關內。康熙帝肚量還算寬宏,倘若他不洩露這一機密,後世一定會把袁崇煥當大漢奸看待 ,他也因此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世不得超生。康熙之所以敢於將此機密大白於天下,是因為滿清入關後大局已定,統治已經穩固,表彰忠臣義士(即便是敵對方的),更有利於凝聚民心、穩定政局。

袁崇煥之冤堪比岳飛,他死的比岳飛更慘。就連曾經的敵人都為他鳴不平,併為他平反昭雪,居然還有人說他對對中國造成了多大破壞,實在有些匪夷所思。

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我是小林,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袁崇煥對中國的破壞有多大?這個題目似乎有些問題吧。

(袁崇煥像)

袁崇煥是個有爭議的人物。

他曾經領導明軍鎮守孤城寧遠,擊敗了兵強馬壯、風頭正盛的努爾哈赤;
他曾經向崇禎皇帝承諾“五年平遼”,結果證明這其實是一個美好的烏托邦式的幻想;
他不經請示,殺死了駐守皮島的毛文龍,同樣也是皇帝器重的人;
袁崇煥的“五年平遼”成了一個巨大的笑話,因為他擔任前線最高指揮的第二年(1629年),後金軍隊就殺到了北京城下,皇帝、文武百官和底層百姓,直接面對後金鐵騎的侵擾······

(明末遼東局勢,後金如同惡性腫瘤不斷壯大)


袁崇煥有一腔熱血,想挽救大明帝國遼東的糜爛戰局。他也犯過許多的失誤,如殺毛文龍,毛文龍也是抗擊後金的鐵桿將領之一;和蒙古人做貿易,結果貿易的糧食被運到了後金;他和後金偷偷議和,結果被朝廷發現······


縱觀歷史記載,似乎袁崇煥本身沒有想過自身會對自己的國家產生破壞啊。既然袁崇煥沒想過破壞自己的國家,那隻能談談他的死對他的國家有什麼破壞了。


皇帝和一班文武大臣覺得袁崇煥是“漢奸”“罪魁禍首”,袁崇煥昔日的功勞此刻一文不值。袁崇煥在後金軍隊退兵後,被明朝廷處死,還是最殘忍的刑罰——凌遲。袁崇煥被千刀萬剮!

(崇禎皇帝像,他的駕馭大臣的能力一直飽受詬病)


袁崇煥死了,他曾經的部下們憤憤不平。袁崇煥似乎罪不至死吧?即便要處死,也不該如此殘忍吧?前線將士們聽了這消息,心裡會咋想?請問還有誰願意給大明皇帝賣命?


《明史》上說: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袁崇煥死了,明朝廷再也沒人可以用,大明王朝的滅亡註定了!


有人說,這是大清編的史書,有失公允,故意拔高袁崇煥。袁崇煥死了以後,明王朝還撐了10幾年呢!

(八旗兵步步緊逼山海關,大明帝國最後時刻缺乏良將,熊廷弼、袁崇煥這樣的將領都是死於自己人之手)


筆者覺得,袁崇煥死後,接替他的將領其實都沒有什麼進取心了,前線將領的士氣重重受挫。袁崇煥慘死的畫面,已經深深地動搖了前線將士的軍心。將士們難道不會覺得,為大明王朝效力,下場會好嗎?稍不如意,皇帝就會弄死自己。袁崇煥死後,遼東局勢真的是一天天潰爛下去,沒人可以解救了!崇禎皇帝殺袁崇煥,哪怕不是自毀長城,也是讓前線的將士寒心。不可取啊!


《明史》


(我是小林,寫作不易,希望我的作品您能喜歡。你能關注我,那更是我的幸事了)


小林品歷史


袁崇煥的戰略失誤導致了明朝的經濟崩潰,為明末農民起義埋下了伏筆。明朝滅亡不能全怪到袁崇煥身上,但是他肯定是難辭其咎。

我們都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明朝缺騎兵,這意味著即便明軍能夠打敗清軍,也無法對清軍進行類似於漢武帝漠北戰役那種類型的毀滅戰,到時候仍然是各守各的領土。所以呢,跟清軍打對攻實際上是一種不可能取勝的戰略決策,袁崇煥作為最高軍事統帥,如果不知道這個問題那證明是蠢,如果明知不可為而偏為之,那隻能說明其心不可預知。

由於袁崇煥的探出進攻使得明朝當時非常的被動。一個是軍資糧草消耗,遼東軍總兵力二十萬,每天消耗糧草一萬擔,加上各種損耗(損耗率是50%),那意味著每天的糧草消耗量是兩萬擔,而軍費總額更是高達每年7000萬兩,這些東西都得由老百姓來承擔(加稅賦),這是當時明朝各地起義不斷的主因。明朝自己因此損失了至少1500萬的人口,這些問題袁崇煥難辭其咎。

其次,讓誰統治都不能讓清朝來統治!中國歷史上雖然都有重陸權輕海權的習俗,但是呢,由於漢人本身有大量的沿海城市,所以雖然輕海權卻不會完全沒有海上力量。而清朝就不同了,由於清朝八旗不懂水性,清朝害怕漢人擁有海軍力量會後患無窮,所以就徹底打壓海上力量,任何跟海有關的都不讓碰,這也是近代中國海上力量弱的主因。


優己


在明末時期的一些文臣武將中,袁崇煥的爭議可謂是最大的,支持他的說他是明朝的中流砥柱;反對他的,講袁崇煥是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從一介書生到接過孫承宗的衣缽,他與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對抗;從功成名就時的風光無限到被凌遲處死的滿目淒涼。袁崇煥到底功過如何?下面我依次給諸位分析。

好書生一腔熱血趕赴國難。

萬曆十二年,袁崇煥在廣東東莞(又說廣西梧州)出生,萬曆三十七年,三十五歲的袁崇煥考中進士,被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但文人袁崇煥與別人不同,他平日裡不談風花雪月,只愛與退伍的老兵討論邊塞軍情。就這樣年復一年,袁崇煥雖身在福建,但是對邊疆之事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瞭解和見識。在袁崇煥任邵武知縣的三年後,天啟二年,袁崇煥前往京城覲見明熹宗朱由校,而御史侯恂見袁崇煥頗有才能,便破格提拔他在兵部任職。

就在袁崇煥任職兵部不久,努爾哈赤大敗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攻佔了明遼西重鎮廣寧(今遼寧北鎮市)。當消息傳到京城時,朝野震動,於是熹宗與眾臣商議,準備派人鎮守山海關。而袁崇煥得此消息後,立馬趕赴關外查看地形。回去之後,袁崇煥便上言稱:“只要給我足夠的兵馬糧餉,我一個人就能鎮守住山海關。”

於是,熹宗破格提拔袁崇煥為兵備僉事,督關外軍,撥給帑金二十萬,並讓其招兵買馬。

袁崇煥果然沒有令人失望,初上任的他既有膽識,胸中也頗有韜略,如此便得到了軍士們的尊敬,更獲得了孫承宗的器重。孫承宗是一手打造“關寧錦防線”的猛人,上任之後復失地四百餘里,培養了如袁崇煥、馬世龍等優秀將領,在督師薊遼期間功勳卓著,後遭到魏忠賢的嫉妒而辭官回鄉。

而努爾哈赤在得知孫承宗罷官後,在天啟六年率領大軍進攻寧遠,在前無退路、後無援兵的情況下,袁崇煥帶頭與眾人血書盟誓,準備死守寧遠,最後在合理的戰術指揮下,努爾哈赤損失慘重,雖恨而歸。寧遠大捷的消息傳至京城後,舉朝歡喜,袁崇煥也升為右僉都御史。

而天啟七年的寧錦之戰後,眾人都得到了應有的獎賞,袁崇煥卻因為魏忠賢讓他的黨羽彈劾袁崇煥不救援錦州,論功行賞時,只給袁崇煥增加一級官階。袁崇煥因此憤而辭官。

袁督師剛愎自用,到底是奸是忠?

袁崇煥被定死罪的兩條罪名是擅自與後金軍議和、擅自斬殺毛文龍,並於崇禎三年八月被凌遲處死,據說處刑之時,百姓爭相搶其肉而食,大罵袁為叛國奸賊。

袁之死與他本身是有很大關係的。朱由檢即位後,重新啟用袁崇煥,並任命其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等職位。次年,袁崇煥回京向崇禎報告工作情況時,講出五年復遼的狂言,當顧問許譽卿問袁崇煥復遼的策略時,袁崇煥卻說是用這種話來安慰皇上的。

要知道崇禎用人多疑,在位期間罷免任用了了七十多位侍郎級別以上的大臣,光內閣首輔就換了十幾位。要是崇禎聽到袁崇煥如此忽悠他,早就將其處死了。軍國大事,豈能兒戲?

而另一件事便是擅殺毛文龍,僅僅因為毛文龍部所耗錢糧數目過大,以這麼一條理由就將如此高級官員殺害。且重要的是毛文龍在北方戰場的地位還是很重要的。有他在,後金始終都不會放心大後方,但毛文龍一死,後金便沒有任何後顧之憂了。

從這兩件事情和擅自與後金議和一事就能夠看出來袁崇煥之剛愎自用。再加上五年復遼的大話,崇禎豈能饒了他?

毛文龍是否該殺?

在我看來,毛文龍該殺,但袁崇煥殺他的時機不對,此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團結一切力量消滅後金,但袁崇煥卻將自己人給消滅掉了。而毛文龍被殺一事,最開心的不會是袁崇煥,而是皇太極,因為從此就不用擔心出征時毛文龍跑過來搗亂了。

毛文龍為什麼該殺?

在北方現場上,毛文龍部就像一支插入敵方腹部的釘子,雖然釘子難以造成大傷害,但可以時不時的讓其陣痛一下。而且在看準時機時,與袁崇煥這個大錘子的配合下,這顆釘子甚至可以造成內出血,達成致命的效果。

但從另一方面說,毛文龍遠在海島之上,天高皇帝遠的,隨時可以投靠後金或者自立為王,而且其並不是事事唯朝廷是從,所以他是一個有危險的不穩定因素。所以毛文龍該死,只是袁崇煥殺的時候不對。

最後的總結。

袁崇煥最終還是死了,死在崇禎懷疑他叛國通敵,死在他信口開河、剛愎自用。

但袁督師絕對是一名愛國將領,曾經在福建邵武任知縣時,袁崇煥便無時無刻不在關心千里之外的北方。收復河山、中興大明是其畢生之追求。作為一名文人,“治國、平天下”才是他的終極目標。

在我看來,袁崇煥是沒有做出什麼對不起國家的事情的,至於其功過是非,自有後人評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