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有人说元朝是历史上的意外,为什么?如果宋朝讲信誉,严格遵守协议,还会有元朝吗?

Sniper


意外,是不存在的。历史的发展,是存在内部逻辑的,背后存在一只看不见的大手,在推动着前进。

蒙古的崛起,是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实力上的,从本质上而言,蒙古帝国是一个军事政权,蒙古贵族的利益,完全取决于对外征服,更多的领土,更多的奴隶,更多的财富。这种对外扩张的利益驱动,是蒙古保持军事实力的内因。

任何军事扩张,一旦展开,就难以停止下来,因为通过战争的手段获取的利益,是所有投资手段中最直接,回报最丰厚的。蒙古人是天生就是士兵,这是他们的职业,是他们赖以谋生的主要手段,放牧什么的这种单调而游离不定的生活,不仅产出少,而且受自然条件限制太多了,所以抢劫别人,是游牧民族经济的重要补充手段。

一整个民族的基本盘都是这样,你是没有办法指望上层建筑会出现和平主义者的。地缘关系,决定了蒙古人的扩张方向,如果不是忽必烈不是“合法”的蒙古大汗,而导致四大汗国的分裂,说不定,蒙古人再征服南宋后,还有继续西征非要拿下欧洲,顺带入侵埃及呢。

战争扩张实际上跟贸易扩张差不多,是永远无法满足的,因为利益的分配必然是不公平的,唯有建立一套有效的晋升渠道,才能保持内部的稳定,蒙古政权显然不是搞文化的,玩不转科举,所以只能用过军事扩张的方式,来给更多的人提供社会上升渠道,如果阶级长期固化,社会就业率自然降低,蒙古这个强大军事帝国就会不攻自破。

当然这些原理,并不是蒙古的领导者们意识到的,他们大概只是很淳朴地为了利益而已。

在灭金之后,南宋成为了蒙古眼中在东方最大的肥肉,它足够美味,而且能吃很久很久,这些都足以让蒙古贵族们肾上腺素飙升。从窝阔台时代,就开始不断打南宋的注意,后来经过蒙哥,再到忽必烈,最终灭掉了南宋。

但是南宋的灭亡,并不代表元朝就能够建立。元朝的存在确实很特殊,按照蒙古人征服一片区域后的行政划分,大致上会把南宋分割出去,变成某个蒙古贵族的汗国,然后诸个汗国以蒙古本部大汗为共主,实现一种军事协同的联邦帝国。

然而忽必烈这个人,比较亲汉,似乎是看过一些汉人的书,大致上他构想的帝国,应该是像汉人王朝那样,即要武力强盛,也要文化强国,于是元朝就出现了。

然而很遗憾的是,忽必烈的雄心并没有实现,元朝成为了一个即不蒙古也不汉人的帝国,在保持蒙古独特性上是做到了,但是这种独特性使得帝国的结构无法像汉人那么去运作,大的框架上偏蒙古,而在具体的构建上,又有很多汉人的东西,最终就是矛盾冲突严重,蒙古人的价值观和汉人的价值观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而蒙古的朋友们,习惯了奔放的游牧生活,对于制度文化的构建,显然不感什么兴趣,他们大概只了解,我所征服的土地,上面的一只蚂蚁都属于我的财产,既然是我的财产,那么如何使用完全我自己说了算,你花钱的时候,还需要考虑钱的感受么?

这就是元朝,他其实并不专制,因为他制度真的一言难尽,但它确实黑暗,因为蒙古贵族真的只是把人民当成财产而已。


江畔初见月


元朝是意外不假,是蒙古人里面出了忽必烈这个亲汉人的叛徒,才有了元朝。

如果蒙哥汗没病死,忽必烈就不可能出头了。忽必烈在开平,搞类似汉人的小朝廷,引起了蒙古贵族的不满,认为他背叛了蒙古人的传统。蒙哥作为蒙古人的大汗,也没法偏袒自己的弟弟,整了他。忽必烈没实力对抗蒙哥汗,只能去向蒙哥汗请罪。如果蒙哥汗没有病死,忽必烈应该没有出头机会了。但蒙哥汗很快死了,他的机会来了,利用汉地的财富和他自己部下的支持,自立为大汗,才有了元朝,不然始终只是大蒙古国的一个征服地区。

至于南侵,那是迟早的事。只是说,南宋自己不作死,战争会推迟很多。

这里面的逻辑是这样的,蒙古的贵族必须要获得军功才能获取部下的爱戴,所以征服战争在被击败前不可能停止。但是蒙古人不喜欢南方,对他们来说,中国北方的天气和环境就已经很难接受了,南方更是不喜欢。如果可以,他们会选择先往纬度高的地区进行战争,南宋排在很后面。

南宋自己搞出个端平入洛,蒙古人横惯了的,这一次居然被南宋这么弱的给摆了一道,那能忍?虽然当时蒙古人在中原并没有什么实力,主力在筹划拔都西征。就那点人也把南宋的军队击败了。但蒙古人仅仅是进行了报复性的扫荡,没有真的要全力南侵。这就说明蒙古人当时真没有要南侵的意思。


区块链米达斯之手


忽必烈灭南宋,并不是这评论里大部分人认为的蒙古人战斗力有多厉害,灭南宋与其说是蒙古人,还不如说是汉人自己灭亡的,只不过那些灭亡南宋的汉人头上,多了一个蒙古人。

忽必烈在汉人的支持下,打败了完全由蒙古人支持的阿里不哥,夺取了蒙古帝国的汗位,但这也造成了蒙古帝国的分裂,成了蒙古帝国的末代大汗。当时大部分蒙古贵族带着部族离开忽必烈,去了其他三大汗国或者回到草原深处,留给忽必烈的蒙古人,老弱病残都算上,也不过几十万人。可灭宋的军队却有几百万!这些军队就是当初支持忽必烈的汉人和其他民族,包括金国投降的汉人部队,契丹遗民,西征带回来的色目人,后来又有大量南宋投降的军队,这几百万以汉人为主的部队,如果想打败忽必烈,跟玩一样,结果他们却成为了灭宋的先锋,甚至到了最后的崖山海战,所谓的蒙古水军,全部来自南宋投降的水军,统军大将也是金国汉人贵族张弘范,如果他们愿意跟着赵昺陆秀夫跑,蒙古人根本不可能追的上!结果呢?著名石碑“灭宋者,张弘范”。

所以说,忽必烈完全就是被汉奸们抬着建立元帝国的。


种花家的白胖子


历史没有意外。一个个偶然事件,可能一时改变历史的走向,但偶然中处处透露着必然,每个王朝都有它覆灭的必然结局,是亡于外敌还是毁于自戕,都是其自身难以改变的必然结果。

宋朝的建立,得益于后周柴荣的发奋图强。然宋太祖赵匡胤在汉家赖以生存的幽云十六州还未收复的情况下,一味强调重文轻武,偏安图治,虽屡有内患,却未演化成大规模农民起义,享祚三百多年,也算了不起了。

北方少数民族,在占据汉地险关之后,逐步崛起。先是辽,后是西夏、金步步紧逼,导致南宋仅有半壁江山,能与地跨欧亚的蒙元对峙四十多年,实属不易。

宋辽澶渊之盟后,实现了北方近百年和平,本是共生共赢的大好事,但长久的和平,必然蕴育着大危机。首先是辽汉化后迅速腐败,被金代替已是历史的必然,宋遵不遵守条约不能改变历史走向,只是在辽的覆灭进程上再添上了一把火,做了一个不光彩的推手。北宋也自尝恶果,不仅旧江山不复,反而让中原故土沦为敌手,连祖宗坟墓都丢弃了。

金的覆灭跟南宋无关。金在不敌蒙古铁骑时,却天真的认为南宋是可欺的,于是采取北地丧失南地补的愚蠢方略,两线作战,自己作死,败亡自是必然。只是南宋也已腐朽透顶,不是其忘了历史教训,却是无力回天,能撑一日是一日,芸芸众生在劫难逃。

中华民族受尽劫难,厚重的历史能让人发奋清醒,相信我们及我们的后代一定能克服旧王朝宿命,让我们的民族永远兴旺发达!



云卷飞山


元朝并不是历史的意外!就算没有蒙古人存在,北方也会通过一系列的整合,然后覆灭掉南宋。又或者说南宋已经腐朽到可以换朝了。

背景介绍

一、黄河泥沙淤泥,河道要在北宋时期转向。

北宋多次想依靠旧黄河来维持与辽或金的对抗,不尊重自然环境,强行“修缮”、"疏通”黄河,失败后,多次黄河泛滥,导致北宋经济、人口、军事大规模衰退。

宋哲宗和群臣作死,奠定了后来金国的军队如入无人之境局面。这是北宋最后一次“治理黄河”,但是这次不再是疏通,而是想用阻塞黄河,迫使黄河回流到旧道上,结果黄河决堤,致使宋哲宗的继承者宋微宗不得不感慨:“自永静以北居民所存三四,自沧州以北所存一二,其他郡大率类此。千里萧条间无人烟!去年虽丰无人耕种,所收苖稼十不一二!河北朝廷根本,密迩强敌.居民流散仓廪空虚,城郭不修甲兵不利,万一有警何以为计 !”

以下是黄河悬河示意图,

想象以下,十几米高的黄河冲出河堤时的场景。根据记载,连山顶处的大禹庙都直接被淹没冲毁掉。

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河北防御体系中的定州府和大名府崩塌,鼎峰时期这里的军队非战时用来防御北方辽和金时,就有十万左右,人口几十万数。

可到了宋微宗时期,定州府军队只有不到七千人,大名府(宋时北京城)军队不到二万人,人口锐减到不到十万数,成为一片沼泽之地。

故而金国军队在攻打河北时(现山东、河南、江苏一带)如同无人之境。

二、再次“掘”堤

读史时,是不是有种奇怪的感觉。不是说北宋有百万禁军。怎么岳飞北伐时,开始时才两千不到的军队。北宋时期的人口呢?都被金国人屠戮了?还是全跑到南地?又或者是他们都是软脚虾,哪怕是国破家亡时也只知读书,不敢拿刀?

非也……靖康元年(1127年),金国第二次攻宋。就在开封府城破前夕,北宋大名府留守(总司令),也是后来的宋朝宰相,同时还是岳飞的顶头上司——杜充(毒虫),害怕金国东路军,直接拒绝岳飞等人的出兵阻击金兵。


杜充命令直接掘了黄河。致使限制淮河一带洪水泛滥,二十多万百姓死于非命,而后因战乱,致使流离失所和瘟疫横行,死伤军民是此数的数倍之多。

黄河南北一线,长江以北一线,成为白地,“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事后杜充因保住军队,被赵构任命成行台右丞相。

三、自掘长城、两次杀死主战派

第一次不用说了,岳飞,岳王爷。可是死后十几年才被平反,而杀他的秦桧,直到六十多年后才被剥夺王爵。

第二次,暗杀自家宰相韩侂胄,还将人头送给金朝,使得陆游忧愤成疾,最后被气死。

韩侂胄,外戚,南宋著名主战派。为了掌权,使用阴谋,将主和派赶出朝廷,并将朱熹理学打成“伪学”,禁止天下学习。而后准备几年,起用辛弃疾和陆游等老派主战派,朝廷开始准备北伐。

公元1205年,韩侂胄发动北伐。在此之前,辛弃疾就曾觐见皇帝时说: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可在发动进攻前,为了能团结好一切能团结的力量。宋宁宗、韩侂胄解除伪学逆党籍。

但是朱熹理学派这些主和派,干脆致国家安危而不顾——用广帅薛叔似去前线统帅淮西军领兵,薛叔似不赴任。命知枢密院事许及之守金陵,许及之也不出守。调任光宗时派往四川的丘崈为江淮宣抚使,丘崈辞不受命。

1206-1207年,宋金混战之时,北方的蒙古建国了,铁木真已经获取尊号——成吉思汗。六年后发动全面灭金的军事战争。

而南宋呢?1207年,主和派暗杀自家宰相韩侂胄,并将人头送给金国,祈求和平结束战争(赔款)。

1206年时,还诛杀了几个北地汉人的反金起义军首领。

四、最南方的湖南、两广已经出现叛乱苗头

1258年,蒙哥汗亲征宋,命云南大理的蒙古军统帅兀良合台率军北上,从云南包抄南宋。兀良台合军有三千蒙古骑兵,以及僰(白人)军万人入广西﹐在老苍关大败号称六万宋军,此战之后,广西各族如僮、瑶、苗各部纷纷加入蒙古军,共出兵精兵一万人,并提供粮草与军情。共击南宋政权。

宋廷南迁,文化亦也南迁。同时也有大量的战争难民涌入南方地区。152年的时间里,为了能安置人口,湖南、广东、广西成为了客家人迁徙最多的地区。

土地、权利、以及各种资源、利益之下,客民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争斗也愈发激烈。特别是静江府(桂林)一战,出力最多的就是少数民族。

五、南人已经逐步控制朝局

在北宋时期,连皇帝在内的宋朝官场就出现了一种“歧视”的言论,“南人为相必出奸邪”(问题真是,宋元明清时期,南方人做宰相时,国家内斗很严重)。

主战派在韩侂胄死后,就纷纷凋零了。经过了二十多年后的“平静”,江浙一带的学子逐渐成长为人,这些学子充斥在南宋各个部门。

就如五代十国时期那样,生于优越、“和平”的他们对于北方的入侵并没有太多切肤之痛。这也就侧面说明了当元朝汉世侯李檀叛乱之时,南宋根本就没有出兵策应,只是做壁上观。

六、忽必烈的确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想法,多次派使者劝降,但双方都是缓兵之计

在早期忽必烈的确有只想让南宋称臣,尊其为皇帝就不需开战。

但是这是在西方诸王叛乱的前提之下,以及后来的李檀谋反之时,也再次明确过这样的做法。

若是南宋遵循条约,真的尊忽必烈为万王之皇,忽必烈在后来肯定会撕毁条约。

原因1、北地儒家不允。大一统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之一。

2、汉世侯和蒙古军人均不会同意。成吉思汗有句话:”蒙古人能到达的地方都是牧马之地“。而汉世侯,没有战争哪来的利益,加上刘整、史天泽这些人和南宋是有仇的。

3、南宋儒家也不会同意。靖康之耻后,儒家已经进入了另外一条种族主义思想道路上了,理学派已经占据了人们的内心,心学和孔子儒学被打到边角。理学派中心思想之一就是传播道于天下,而道就是忠君、尊师,怎么可能会承认一个”蛮夷“成为他们的名义上皇帝?

七、燕云十六州的汉儿已经脱离中原统治四百多年了

史书不会告诉我们,宋朝时,燕云十六州的人跪拜的二圣庙是安禄山和史思明。

史书说成吉思汗的王帐里,有很多汉化的契丹人和汉人。但这些人大都是燕云十六州的汉儿。

当年北宋精锐攻进契丹国的燕京城时,是这些汉儿用巷战牵制住了宋军,并等来了契丹援军的。

所以别以为蒙古军只有骑兵,还有会攻城的汉军存在,甚至火器比宋军强多了……

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摸之前,就已经有汉军投靠了(或俘虏的工匠或汉军),要不花剌子摸的城墙可不是骑兵一跃就能跳进去的


斐駺


不能算做意外,因为蒙古帝国在当时不仅仅是一个部落的帝国,而是囊括了整个中国中原地区,草原地球,中亚地区。此范围的各种势力基本都被征服。蒙古军队虽然军纪极差,但每次屠城都会留下工匠,且善于学习各大文明的科技。颠覆了人们的认知,蒙古军队不是仅仅使用弓箭马刀等冷兵器,而是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回回炮。军事装备超过了同期的南宋。

在金朝表演了作死的操作后,南宋被迫和蒙古合作一起消灭这个毫无廉耻,没有大局观,野蛮成性,不懂进退的宿敌。蔡州一战,金覆灭,宋报当年靖康之耻。但南宋上下却膨胀的以为可以收复失地,甚至收复燕云十六州,光宗耀祖。所以灭金不久,宋理宗就迫不及待的派军向东京,洛阳,长安出发。结果等来的是一战即溃,蒙古随即以南宋破坏条约的理由南下,战争爆发。开始整个四川都被打烂 ,南宋摇摇欲坠,幸好蒙哥的突然死亡,忽必烈撤军与弟弟争夺汗位。最后众所周知,忽必烈赢得了汗位,虽然在他手中蒙古帝国分裂,但他在汉族地主士大夫的支持下,决定继承中国的正统地位,所以南宋必须要灭亡。为了正统地位,蒙古对南宋赶尽杀绝,一直追杀到崖山,在面对整合了辽,金,蒙古,西夏,大理,还有西藏等部落,还有北方地主支持的元朝,且掌握了比宋还先进的武器,南宋其实没有一丝还手之力。在忽必烈选择汉族地主士大夫支持的时候,南宋就注定了灭亡。


baomin太多


凡事有着偶然的凑巧,结果又有着宿命的必然。历史上发生的事,都是必然的,没有意外,他都已经发生了,还说他是意外,不合情理。

题目中说的遵守约定,是指南宋宋恭帝不遵守和元朝的约定,在元军撤退河北的时候,(元军内部不稳定)认为可以趁其不备,攻其不意,大败元军,收复失地,可惜,事与人违,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被元军打的落花流水,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打败,最后退无可退,坚守最后的阵地,山东崖山,这是南宋的灭国之战,此战以后,南宋灭亡,历史有名的崖山海战,十万军民追随先帝,投海自尽。



那时候的南宋实在是没戏了,他打不赢了,元军的兵力比他少,但是把他三面包围了,南宋抗元大元帅张世杰为了防止军心涣散,把船只都烧毁了,这也是破釜沉舟吧!但是没有像项羽那样创立不朽的功勋与奇迹而已。元军围而攻之,使了一个诱敌深入的计谋,南宋就败了,另外一路的文天祥也因为没有援军支援,被捉,英勇就义。最后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南宋最后气节的一幕,人民应该铭记,不应该忘。陆秀夫,血气方刚的华夏男儿。



南宋的重文轻武实在是太严重的,加上后期的朝廷腐败无能,皇帝自己也愿意做一个逍遥偏安一方的小皇帝,他不愿意打,打又打不赢,打赢了自己的皇位怕被武将夺取,宋朝历史发生了不少武将弑主的事,打输了还得赔钱,百姓对南宋的认可度,特别是北方的百姓,认可度极低,他不愿意打。国家的发展不就是那样么,不进则退,你不进取,被别人取而代之,历史的发展规律。


干净利落


元朝却是是历史上的意外,但蒙古帝国统治华夏,却是历史的必然。当时的南宋不管什么方式都不可能在蒙古铁骑的攻击下坚持太久。

元朝建立这是蒙古人忽必烈,他是上一任蒙古帝国大汗蒙哥的弟弟,是蒙哥的得力助手,如果蒙哥在钓鱼城之战能够避免战死的话,其实历史是不糊出现元王朝的。

但是蒙古帝国以蒙古草原为界限四处征战,成吉思汗死后立幼子拖雷继位,或许是因为郭靖的感召,拖雷对于汗位是拒绝的,其中也有避免蒙古分裂主动让位于窝阔台,但历史证明了该是你的就是你的哪怕你不要也会给你儿子,窝阔台在征讨之中去世,此时对于汗位多有纷争,窝阔台的孙子主动将汗位让出,并力荐拖雷儿子蒙哥继任,就这样蒙哥成为了蒙哥的可汗,此时蒙哥内部已经出现了分裂势力但大家面子上还都是听从可汗的调遣,并开始了进一步的征伐。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蒙哥时期蒙古是两线作战。

当时蒙古在和金朝作战,为了快速灭掉金朝蒙古和南宋做起了交易,协同作战然后瓜分土地,有人说南宋不该答应,或者该扶持金朝打击蒙古,那你可能不太了解当时的历史,那是的金朝皇帝本着蒙古占我土地,我就从宋朝那抢的白痴理论,主动进攻南宋,加上靖康之难,南宋于情于理真的很难做到协助金朝共同对抗蒙古,这也是南宋的不幸,没有一个理智的强大的队友帮助共同对抗敌人,南宋的选择只能相信蒙古是讲究信用的,难道南宋不帮蒙古,蒙古就灭不了金朝?当然不会。

于是金朝得以灭亡,在南宋要依据协约讨要战果的时候换来的是蒙古的耻笑,蒙古向来崇敬强者,显然这里并没有南宋,南宋没有要到土地反而换来了蒙古的进攻,古人不傻这是必然的,或者的可能性极大的,毕竟在蒙古人眼里南宋就是胖的在走不动路的羊,这都不是吃,简直对不起他们的天神。

所以宋朝尊不遵守协议,怎么遵守都会招来蒙古的攻击,不同的是大蒙古帝国,和大元蒙古帝国之别。

其实元朝能够建立还真的有南宋的功劳

在怎么没掉南宋的问题上蒙哥和忽必烈有争执,蒙哥认为应该仿效中国古代其他朝代,从四川进入,而忽必烈则认为重点在襄樊城,蒙哥御驾亲征四川钓鱼城,但因为操作失误被南宋做了手术刀式的定点拔出给击伤了,连继承人都没有却立就去世了,此时在进攻襄樊地区的忽必烈急忙北上,争夺汉位,也的确成功了,却导致蒙古帝国分裂成五个较大国家,忽必烈也为了区分,按照《易经》“大哉乾元”之义, 以“大元”为国号。“元也者,大也。所以在忽必烈心中他要建立一个大大大的国家。这也是标题所说的元朝是因为蒙哥的一场意外身故造成的。

如果蒙哥没死以当时蒙古国的国力和战斗力,南宋朝廷内斗和党争,军队派系林立,是无法对抗的,蒙古骑兵创立闪电战,在二战时期,依然被德国利用到所向披靡的地步。可见当时的战力,举世皆敌,却力压群雄。


阐释君


元朝能够入主中原,实际上凭借的就是军事实力的强大,与意外没有关系。

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所凭借的、继承的就是蒙古帝国的遗产,虽然他所掌握的蒙古帝国是严重缩水的、分裂后的蒙古帝国,但是也不是宋朝所能够抵挡的。

实际上,在宋朝灭亡之前,蒙古帝国已经完成了历史上的三次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

忽必烈成为蒙古帝国的大汗以后,周围已经没有能够与蒙古帝国抗衡的国家,所以当时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就成了蒙古帝国最后的目标。

蒙古帝国与南宋之间有什么样的协议?

实际上,金国一直都是蒙古帝国的大敌,多年来一直压迫剥削蒙古族的成长,金蒙双方仇深似海是死敌。所以蒙古帝国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是要灭亡金国的。

而南宋当时已经在金国的侵略之下,苟延残喘,偏安一遇。就在这个时候蒙古遣使想要与南宋联合攻击金国,但是这对于南宋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

实际上在这之前,南宋曾经联合金国灭亡了契丹人建立的“大辽”,也就是“海上之盟”。

但是,因为宋朝的实力实在是太弱了,事实证明,这不过是于虎谋皮,最终宋朝一无所得。导致了北宋灭亡,赵构建立了偏安一隅的南宋。

现在却又贪图小利,想要蒙古许诺的河南地区,与蒙古联合灭亡了金国。

双方只达成了口头协议,金国灭亡以后,宋军想要收回河南地区,蒙古帝国立即翻脸,并且大规模入侵南宋。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不是南宋没有遵守协议,而是蒙古帝国撕毁了协议,并且大规模入侵南宋。

当然,蒙古帝国能够入主中原,忽必烈建立元朝并不是偶然,而是军事实力太强。

再加上南宋内部政治腐败,南宋军民在抵御了整整44年后,崖山海战整整10万人自杀殉国,南宋灭亡,被后世称为“崖山之后无中华”。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元朝不是意外,而是忽必烈妥协的结果,是不得不为!导致了元朝的建立,和失去战略方向最终只会灭亡的宋朝

宋朝的灭亡不在于外界,而在于自身失去了战略优势

尽管宋朝是一个“农耕王朝”,尽管现代人认为宋朝的士大夫都是“软蛋”,没有血性,可这也是从宋朝本身的战略和政治上造成的,下面我来仔细的讲一下。

宋朝是的前身是建立了长城的大秦帝国和北出塞外的大汉帝国身上的王朝,不可能没有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工事,在宋一朝,丢失了幽云十六州就是他最大的错误,我们先来看一下没有幽云十六州的宋朝的战略劣势。

就像是明朝一样,国都直接暴露在了帝国的咽喉部位,如果宋朝的士大夫和明朝的士大夫那样“有组训”还好,但宋朝的士大夫们满脑子都装的是“求和”,一次次的送上了让敌人强大的营养。

幽云十六州和北方防御重镇

有人说了,前面不是也有三个重镇来拱卫京师安全吗,但这三个重镇虽然看起来是遥相呼应之势,可一旦打起来,这三个重镇因为缺少野战能力,只能被分割保卫,失去了他们的作用,我们再来看一下。

而拥有了幽云十六州之后的宋朝一下子就可以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全部的抵挡在太行山脉一段,而且在图中的黑色虚线就是原长城的一部分,可以完美的将宋朝在大平原中的作战全部推进在太行山脉中,依托山脉的阻挡,将辽金的骑兵阻挡在外。

除此之外,这一段长城也有很多的要害可以守,北方的叫外长城,南方的叫做内长城,内长城在山脉缺口处设了关口,图中就是几个最著名的关口,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合成内三关。偏关、宁武关、雁门关,合称外三关。

所以,宋朝即使不要其他的地方,但华北平原上的外三关却是万万放弃不得的,一旦放弃,宋朝就只能被迫在平原上与获得了优势的辽金骑兵做对抗,而且在雁北地区还是养马场,可以培养宋朝自己的骑兵,但很可惜的是,这一块地方不在宋朝的掌控中,失去了进攻战略的宋朝不得不做出在冷兵器时代让任何敌人绝望的“步人甲”

而至于这个战略上的劣势原因之外,剩下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官害宋说了,就不再多讲。

忽必烈的无奈和蒙古内部的潮起潮涌

接下来讲元朝的建立,元朝的发源地是在蒙古地段,在灭掉了辽金了之后,元朝就把目光投进了宋朝,但对于宋朝还是很有敬畏的,从后来的战争中就可以看出来。

宋朝对于蒙古人来说绝对是最费劲的一块骨头,不同于那时候的欧洲小城池,宋朝的城市防守战是特别的完善了,元朝打败宋朝一共用了半个多世纪,才最终胜利,在这场战争中还折损了一位大汗(蒙哥)被打死,一位王储(阔出)被打死,将领被打死的不计其数。

而为什么忽必烈会选择建立元朝呢,这只是为了和蒙古内部的势力对抗和对于汉人力量依托妥协的结果。

在忽必烈之前,所有的元朝大汗都没有使用连号,使用的是蒙古传统的生肖纪元,但这对于立志于依托汉人,经营汉地的忽必烈却是难以接受的结果,这和他的立国理念不相符合。

蒙古内部的夺权催生了元朝的建立

而忽必烈当时还面临着蒙古内部(他的弟弟阿里不哥)的威胁,在蒙古内部,大部分的蒙古王公都选择了支持他的弟弟。

我们再来看一下他们两个人的力量对比,阿里不哥掌控着漠北草原六十多个诸千户军队(六万多人)、浑都海在六盘山的四万骑兵、部分跟随蒙哥南征的军队,共计约十五万。

而忽必烈手中有多少人马呢?忽必烈掌控的蒙古军,一支是自己征宋时亲率的东路军约一万人,一支是从南宋接应北归的兀良合台军一万五千人。

处在力量劣势的忽必烈很快的就把目光投进了汉地,依托了汉地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不断的人员补充之下的忽必烈最后击败了阿里不哥并获取了很多蒙古王公的支持。

但在蒙古贵族的心中,忽必烈在蒙古王公眼里,他始终是个背叛者。他虽然称“汗”,但那是不成吉思汗所约定的忽里勒台推举出来的汗王。

而且忽必烈看起来击败了阿里不哥统治了蒙古,但反抗力量却从来都没有平息过,阿里不哥之后,西北又发生了昔里吉与海都的叛乱,甚至还组建了“塔剌思反忽必烈联盟”。此后,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纷纷自立,蒙古帝国就此崩塌。

既然忽必烈不按照蒙古传统统治蒙古,那么蒙古贵族也不会服忽必烈的管辖,这也一定程度的倒逼了推行汉法,重用汉人,使用儒家文化治国理政,最后再讲一下宋朝文官的“风骨”

当在战场上一溃千里的时候,“膝盖软”的宋大夫们又开始动了投降的心思,在忽必烈使用儒家治国之前,建立元朝之前,像蒙古的“胡虏”投降,那是很难接受的。但向一个“元朝”投降,那是改朝换代的自然现象,祖宗后代都可以理解。

从忽必烈统治前期的投降人数就可以看出来,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还是胡虏状态的时候,南宋投降的将领只有一个刘整,这个人本来就是金国投降到宋国的,降谁都正常。

但当元朝建立了之后,宋朝投降的高峰期就来了,从吕文焕投降之后,不仅仅前线守将大规模投降,就连兵部尚书吕师夔、鄂州都统程鹏飞、殿前指挥使范文虎、江西安抚使钱真孙这些朝廷大员都走上了投降的道路

到最后,元军兵逼临安时,连左丞相留梦炎都偷溜去投降了,当然,宋朝最大的投降者就是南宋的掌权者谢太后,携着宋帝赵顯亲自降元。并诏令各城投降,至此,宋朝最终灭亡,并最终发生了让人泪目的“崖山殉国”

欢迎在评论区下方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