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白塔寺遺址

白塔寺遺址位於涼州區武南鎮百塔村。2001 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塔寺遺址

白塔寺為古代涼州藏傳佛教四大寺(白塔寺、海藏寺、金塔寺、善應寺)之一。乾隆《武威縣誌•建置》記載:“寺名百塔寺,內有大塔,四環小塔九十九,因得名。”現存明宣德五年(1430 年)《重修涼州百塔寺記》碑記載,該寺為元太宗窩闊臺之子西涼王闊端專門為西藏佛教領袖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贊(薩班)修建。薩班於 1244 ~ 1246 年來涼州會談,發表了《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贊致番人書》,實現了祖國統一。1251 年,薩班在白塔寺圓寂,闊端為他修建白塔,將舍利供奉於塔內,又建小塔 50 餘座,均藏舍利。元末,寺院及佛塔毀於兵燹,僅存瓦礫。明宣德四至五年(1429 ~ 1430 年),西藏僧妙善通慧、涼州廣善寺高僧瑣南堅贊募捐重修寺塔,明政府賜名為“莊嚴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靖逆將軍顏翼超主持維修,竣工後於康熙三十一年(1692)立《重修白塔寺碑記》。1927 年,涼州發生大地震,塔倒寺毀,僅存塔基和清代石碑。20 世紀 70 年代~ 90 年代,由寺院管護者劉氏家族後裔劉吉泰(藏名“慈成嘉措”)看護遺址,遺址地表四處散佈磚瓦等殘件。

1998 年~ 2000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白塔寺遺址進行考古調查與發掘。白塔位於寺院內南部,覆缽式喇嘛塔,底部基座平面正方形,元代始建,邊長 24.75 米,明代重修後外表包青磚,高 0.3 米。底座上為塔座,平面呈十字折角型,南北長 17.5 米,東西寬 14.75 米,殘高 5.25 ~ 5.7 米,塔身夯土板築,覆缽以上均毀。出土文物有陶瓷器、錢幣、藏漢文寫經,以及明代《重修涼州白塔碑》、《建塔記碑》及小泥塔婆等。原寺內存薩班銅像,後移存於武威市大雲寺火神廟大殿內,像高 1.2 米,銅頭鐵身,著袒右袈裟,結跏趺坐,禪定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