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太極拳名家吳文翰老先生談太極拳的意念問題

太極拳名家吳文翰老先生談太極拳的意念問題

1、練習太極拳如何用意?

  《十三勢行功歌訣》講 “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全不費工夫。”

  這裡要求練習太極拳要用意。那麼怎麼用意呢?根據我的經驗,在練習太極拳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用意。用意,就是用心揣摩的意思。

  第一個階段是開始學習太極拳的時候,用意在瞭解拳勢的名稱。比如”單鞭”“白鶴亮翅”等,最好知道這些名稱的意思,比如為什麼叫“懶扎衣”;其次,還要知道練拳的規矩,比如:身法要正確、拳勢要規範。這是第一個階段需要注意的。

  第二個階段是要知道每個拳勢的用法。這個階段和第一個階段的要求不一樣,練拳要眼前無人似有人,就像和人進行搏鬥一樣,有實戰意識。

  第三個階段是要懂得招式的變化,也就是太極拳要求的懂勁,在意念上要體會每個動作勁力的變化。

  第四個階段是在拳勢的開合虛實上下工夫,用意體會開合虛實的變化。開合虛實。是太極拳最核心的內容,要了解每個招式開合虛實的變化,這樣才能使拳藝臻於神明。

2、如何理解意、氣、力、神之間的關係?

  太極拳的特點是內外兼修,不僅是對形體的鍛鍊,還有對意、氣、神等內在的東西的修煉。武禹襄說:“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心為驅使,神為主帥。”這裡,武禹襄闡述了練習太極拳時心、氣、神和身體之間的關係。如何把心、意、氣、神和身體動作結合起來呢?我的體會是:第一是從心靜體松入手,心要靜,體要松。第二是用意來指導動作,這就是”心為令”,也就是意在動先。其實,不僅太極拳如此,任何其他的運動,都是意在動先的。練習太極拳,更強調用心意來指導動作。第三是要善於養氣。武禹襄說:“氣以直養而無害。”這是太極拳的精髓,也是太極拳能夠養生、使人健康長壽的根本原因。太極拳善於蓄養人體的精氣神。具體養氣的做法是“以氣運身,務令順遂”,呼吸要純任自然。練太極拳,重要在蓄神,也就是養精蓄銳,不在氣,如果你用意念去控制氣,必然會出現弊病。所以,他提出了“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在這裡,氣是次要的,神是主要的。呼吸和動作的配合是自然而然的,不用刻意追求。第四是蓄神,也就是注重精神上的修養。武禹襄說:“身動心靜。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這裡強調的是既注意身體的鍛鍊,又注意精神的修養,達到內外雙修。

太極拳名家吳文翰老先生談太極拳的意念問題

3、如何理解“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的特點是隨曲就伸,無過不及。這樣,就要求練太極拳的人,肢體要柔順,不柔順,就不能達到隨曲就伸。怎樣才能達到肢體柔順呢?李亦畲的《五字訣》中說:“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這裡的勁就是力。所以,以後就有了“用意不用力”的說法。李亦畲的這句話是“用意不用力”的來源。這句話的意思是練太極拳不要用僵勁、拙力。無論是練習拳架還是推手,都不能用僵硬的力量,需要用一分的力量,就用一分的力量,不能用多餘的力量,而且是要在意念指導下練拳,不求力量的鍛鍊。如果追求練拳的力量,那麼,動作一定僵硬,不能輕靈圓活。只有用意不用力,才能靈活圓轉。

  那麼如何做到“意到、氣到、勁到”?簡單來說,做每一個動作的時候,都要先做到胸有成竹,也就是要明白做這個動作的目的,同時還要用心意指導動作。這時,眼睛向目標註視,身體向目標運動,勁力向目標發放。這樣,就能做到心到、意到、氣到、力到。正如武禹襄說的,要做到:“其跟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自上而下、指、腕、肘、肩、背,腰、胯、膝、腳九節勁要節節貫串,要上下相隨,完整一氣,這樣就能做到意到、氣到、力到。

4、如何理解“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

  這句話的原文出自武禹襄的《打手要言》,原文是:“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武禹襄的這句話來源於孟子《公孫丑(上)》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武禹襄認為.練拳太過重視氣力,反倒無力;而養氣,特別是正派的養氣,則能達到純剛的地步。武禹襄之所以這麼認為,是與他的哲學思想有關的。儘管中國哲學有剛柔相濟之說,但是,剛和柔還是有主次區別的。儒家認為,陽是主要的,陰是次要的;剛是主要的,柔是次要的。而老子的道家則是以陰柔為主。孟子是儒家學派代表,崇尚陽剛,所以提出“其為氣也,至大至剛”。武禹襄是個儒生,當然也就遵從孟子的學說,提出“養氣者純剛”,認為練習太極拳不能追求氣力,而要涵養內氣,培養浩然之氣。

太極拳名家吳文翰老先生談太極拳的意念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