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 楊再春的書法不再受人追捧,並被社會揚棄,原因出在作品問題太大



從情感上來講,我不太願意把我對楊再春先生書法的態度變成文字,也就朋友聊天時用嘴說說而已,因為我是楊先生電視講座的受益者,我的筆畫入門,全靠楊先生在視頻中的指導。對於楊先生的用筆方法,曾經也狂熱的迷戀過。

楊再春的書法不再受人追捧,並被社會揚棄,原因出在作品問題太大


通過對兩代人或者三代人的比較,楊先生那個年齡段(他已經80多歲了),以及比他歲數再往上的那些健在的或者作古的書家,我籠統的把他們稱之為老一輩書家,他們那代人在書寫上有一個整體特徵,就是用筆以沉著為主,追求筆筆中鋒,筆畫堅實,那麼隨之而來的自然是行筆速度的減慢。

當代書家則不同,用筆以靈動為主,筆畫本身以及筆畫之間有一種動勢,活潑潑的,有生命力,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神采飛動。為什麼在今天許多人認為白蕉比沈尹默好,我想原因就在這裡。

楊再春的書法不再受人追捧,並被社會揚棄,原因出在作品問題太大


這是從帖學領域來說的,其實書法的用筆,說來說去,帖學,二王是主流,是核心,這是幾千年的書法傳統的主幹,是不能斷然否定,隨意揚棄的,不論審美觀念怎麼變化,帖學筆法不能丟掉,丟掉這些東西,是書法的災難,書法將進入無法時代,質量勢必會一落千丈,萬劫不復。帖學筆法的核心有人說是二王,我不否定,不過思來想去,我覺得這個還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就一個字:寫。書法是寫出來的,不是做出來的,在寫的基礎上能出來好作品,才是真功夫。

用筆沉著跟靈動本身沒有問題,是書法線條美的兩種形式,但是如果過火了,過猶不及,就容易出毛病,沉著過頭,死板,呆滯,靈動過頭,漂浮,走樣,借用一個戲曲上的詞語,就是容易荒腔走板。所以靈動比沉著要難一些,在快速的行筆中不失法度,筆筆中規中矩,對控筆能力,結字能力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楊再春的書法不再受人追捧,並被社會揚棄,原因出在作品問題太大


這裡如果舉幾個例子來說明,會明瞭許多,可惜我的老一輩書家的書法集子不在身邊,憑記憶隨口說幾個。比如周慧珺的楷書,融入了一些魏碑的東西,但是對於魏碑筆畫在筆法上的處理,失之板正,而且在不同筆法的並至與銜接上,過於生硬,楊再春這個問題尤為突出。比如天津碑派大家王學仲,一些作品也有這個毛病,沉著過頭,顯出死相。與之相較,胡問遂,沈尹默在筆畫上,也是凝重沉著(除了魏碑,因為這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通病,他們那代人大多數書家在魏碑筆畫的書寫上,一面對魏碑的方頭方腦就毛爪了,不甘心丟棄書寫性去描頭畫角,也不甘心寫的太不一樣,因此大都延續了趙之謙的板結筆法),但並沒有過分之處。這裡僅就筆畫的處理來說,不涉及整體風格評價,換句話說,筆畫上的死板一定是會影響整體風格的。

楊再春的書法不再受人追捧,並被社會揚棄,原因出在作品問題太大


說到楊再春先生的書法。楊先生的書法的缺點其實一目瞭然,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來了。

楊先生的楷書的缺點是死,過於死板,行書的缺點是薄,筆畫單薄,草書的缺點是花,花拳繡腿,花裡胡哨,空有一副花架子,可謂有形無勢。

楊再春的書法不再受人追捧,並被社會揚棄,原因出在作品問題太大

評論楊再春的書法,是不用從技法上去分析的,他的技法沒有大毛病,而應該從整體感覺上去入手。

說到筆法,有些人總要把它具體到一家一派,如果聽說你學二王,他就會照著二王去給你挑毛病,這其實是最低檔的評論手段,說用筆沒毛病,主要指調動筆毫的能力,不是要絕對像誰,而是能自如進行中鋒側鋒轉換,能自如起筆收筆,對所學書家的筆鋒出入,行筆軌跡有明瞭的認識。如果站在學誰必須像誰,楊再春學王學米都不能完全合格,他用的筆就沒法合格,二王的速度,長鋒羊毫是學不來的,最後出來的形態自然差別很大。

楊再春的書法不再受人追捧,並被社會揚棄,原因出在作品問題太大


本來想對照楊先生的作品做一個細緻的分析,下一次吧,要不然文章就太長了。我不想寫,大家也未必想看。

書法的死板,是能夠從形態上做出清晰的判定的,點到為止,下次再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