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宣化-懷安盆地成為北方樞紐的原因分析

在北京西部,有一個著名的著名的盆地,此盆地西起懷安,東至宣化,即著名的懷安-宣化盆地。因明代時,九邊重鎮宣府鎮制所在此盆地內(制所在今宣化縣),故也叫宣鎮盆地。懷安-宣化盆地北為大馬群山、野狐嶺,西為馬頭山、雲門山,南為天德山,東為涿鹿山、大海陀山,桑乾河支流洋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可謂氣勢完固,庶幾易守。早在戰國時期,燕昭王就派大將秦開北擊東胡,開邊千餘里,就在此設有上谷郡。其為農牧過渡地帶,東漢末年,幽州牧劉虞大力發展民生,以上谷郡地利之便,開通胡市,成為一個大都會。宣化-懷來盆地軍事價值極高,《讀史方輿紀要》有言:“司南屏京師,後控沙漠,左挹居庸之險,右擁雲中之固,彈壓上游,居然都會。”明《邊防考》:“居庸,京師門戶。宣府,又居庸藩衛也,其地山川糾紛,號為險塞。”自古以來,其多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明代時,明庭將其建設為九邊重鎮之一的宣府鎮(制所在今宣化),用以拱衛京師。

宣化-懷安盆地成為北方樞紐的原因分析

宣鎮盆地四周形勢圖


宣化-懷安盆地成為北方樞紐的原因分析

宣鎮盆地地形圖

關於宣化-懷安盆地,剖析其地理,可將其軍事價值分為以下三方面:

一、北控蒙古

在野狐嶺北部,為著名的壩上草原。所謂壩上草原,指的是燕山以北,西至尚義、商都,東至烏蘭布統,北至沙漠邊緣的鑲黃旗、正鑲白旗一帶的廣闊的草原。由於華北平原陡然升至蒙古高原,成為階梯狀,故稱壩上草原。壩上草原夏季無暑,清新宜人,草長鶯飛,繁花遍野,是夏季避暑的聖地,尤其以尚義,張北,沽源,康保,商都之間的草原區域和閃電河流域最為著名。此間湖泊群布,河流縱橫,水草肥美,自古就是遊牧民族活躍的地帶。安固裡淖在蒙語中意為有鴻雁和水的地方,這裡水草豐美,鵝雁棲息,即遼金時期的鴛鴦濼,在遼金元時期,一直是皇家遊獵、避暑勝地,契丹,女真準備南下時,多在此點兵,然後經古北口,獨石口,野狐嶺等處南下。

宣化-懷安盆地成為北方樞紐的原因分析

壩上草原

閃電河為灤河的上游,其山清水秀、天藍雲白、鳥語花香、水草肥美。遼時稱為“炭山”,又稱“涼陘”,金時稱“金蓮川”,後蒙古滅金,忽必烈廣召天下名士,組成了著名的"金蓮川幕府",並建“開平城”(今閃電河畔正藍旗東北20公里左右)。忽必烈通過組建金蓮川幕府,調和了蒙古和漢人的矛盾,取得了漢人士大夫的普遍支持,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奪汗位的戰爭中,由於有漢地的支持,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成功的奪取了汗位。後忽必烈又定國號為元,將開平城建為元上都,又將燕京建為大都,由此形成了兩都之間的交通。據 周伯琦《扈從北行記》記載:“大抵兩都相望, 不滿千里,往來者有四道焉:曰驛路,曰東路二,曰西路。東路二者,一由黑谷,一由古北口”。其中的“西路”,即由北京經居庸關、宣化、萬全、野狐嶺而北上元大都的道路。此路雖較經古北口,黑谷輦路,獨石口的路較迂遠,但一路平坦開闊,不似經古北口、獨石口等路行於山中。因此,歷代以來,具有決定性的戰役多發生在此路上。

宣化-懷安盆地成為北方樞紐的原因分析

金蓮川

宣化-懷安盆地成為北方樞紐的原因分析

洋河河谷通道和望雲驛道及黑谷輦路

野狐嶺,是壩上地區和洋河谷道的分界線,為萬全和張北之間的一道山嶺,其勢極高峻,風力猛烈,雁飛遇風輒墮地,故為萬全北部的重要屏障。在蒙金戰爭中,金國就是在此屯駐重兵45萬,企圖阻擋蒙古南下,結果被蒙古以10萬兵力擊潰。

在野狐嶺北部,有2條重要的溝谷,即臺路溝和狼窩溝,分別穿越虞臺嶺和野狐嶺,尤其以狼窩溝最為著名。狼窩溝因古代這裡獐狼成群,故名“狼窩溝”,又因山勢高峻,風力猛烈,也稱“黑風口”。此處是著名的古戰場,在蒙金野狐嶺之戰中,這裡就是主戰場之一。臺路溝和狼窩溝俱會於張北,因而,張北為野狐嶺北部的核心,在明代時,這裡設有興和守禦千戶所,以作為開平衛的聯絡,此處是自野狐嶺北出的必經之地。

宣化-懷安盆地成為北方樞紐的原因分析

狼窩溝和臺路溝


宣化-懷安盆地成為北方樞紐的原因分析

虞臺嶺和野狐嶺通道

在野狐嶺南部,有眾多的雨水沖刷出來的溝谷,明廷也設有眾多的堡壘扼守這些通道,其中要以膳房堡最為衝要,據明《邊防考》記載:“弘治九年,從此入犯鎮城及南路東西順聖城一帶,防禦最切。”膳房堡正當野狐嶺大道,永樂帝朱棣北伐時就曾由此而出塞。膳房堡西部5公里為新開口堡,是為膳房堡的側翼,據《邊防考》:“堡逼近虜境,向來屢被侵犯,俗稱為東馬營,比於北路之馬營堡。”將膳房堡和新開口堡的關係比作獨石口和馬營堡的關係。新開口堡以西10公里處為新河口堡,堡設在平川,西北兩面皆沿邊,孤懸為最,此堡當然是扼守經虞臺嶺而下的通道。此三堡俱匯於萬全右衛,故萬全右衛是野狐嶺南部的核心,而蒙古南下,多沿此三堡直指萬全右衛。

宣化-懷安盆地成為北方樞紐的原因分析

嶺南各堡

由宣化-懷安盆地北上壩上草原,除了經野狐嶺、張北這條大道出塞外,還有一條重要的路線,即由宣化東北行到赤城,再沿白河河谷而上,由獨石口出塞。由於此路可直通山後草原,遊牧民族入犯,往往出沒於此,故《邊防考》有云:“宣鎮三面皆邊,汛守特重,而獨石尤為全鎮咽喉。”“蓋京師之肩背,在宣鎮,而宣鎮之肩背,在獨石也”。為扼守此重要的通道,明廷在沿途設有眾多的堡壘,其中重要的有龍門關(今關底村附近),在龍門關東北,又有龍門衛(今龍關鎮),龍門衛北上赤城的必經之地,明《邊防考》雲:“衛城為宣鎮門庭,寇若突犯,則雕窠、龍門所、小白陽、長安嶺諸處,皆騷動矣。防衛不可不豫也”。在土木之變中,獨石口被蒙古攻佔,討論的人都認為應該放棄獨石口,但于謙認為,如果放棄獨石口,不僅宣府、大同、懷來難守,即京師不免動搖。於是命將出龍門,收復舊境,即用此道。

宣化-懷安盆地成為北方樞紐的原因分析

龍門道

二,西通大同盆地

大同盆地歷來為北方軍事重鎮,明代時,由京師通往大同,必然要有重要的交通線。在宣鎮盆地西部,有3列東西走向的山脈,為雲門山-採涼山,天德山-鰲魚山,涿鹿山-六凌山,此3列平行山脈,形成了宣府西部連通大同盆地的兩條孔道,即雲門山-採涼山和天德山-鰲魚山之間的主幹驛道以及天德山-鰲魚山和涿鹿山-六凌山之間的順聖川道。

宣化-懷安盆地成為北方樞紐的原因分析

宣鎮到大同的通道

在明代時,大同也是九邊重鎮之一,由宣府到大同的主幹道,為由左衛溯洪塘河谷而到懷安,再經天鎮、陽高而到大同,這條路線也是京師通往大同的驛道。由於此路靠近邊外,很容易受到蒙古騷擾,在此路上,明廷設有眾多的衛所,以保障道路的暢通。其自東而西,依次有萬全左衛(今左衛鎮)、懷安衛(今懷安城鎮)、天成衛(今天鎮縣)和陽和衛(今陽高縣)。此路也是用兵的主要孔道。在永樂年間,韃靼部受到明帝國的連續打擊,逐漸衰弱,後逐漸被瓦剌部兼併。自也先繼位執掌瓦剌部後,又征服漠南蒙古諸部,且東脅朝鮮,西略哈密,草原大半,盡為其所制,勢力非常強盛。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師也先遣使貢馬,並虛報人數,企圖獲得明朝更多的賞賜,但明朝不給,並減去馬價五分之四,也先惱羞成怒,便發動大軍南下騷擾。也先兵分四路,一路南下河西走廊,一路進攻遼東,一路攻獨石口,自己親率主力,進攻大同。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蠱惑下,發動大軍25萬親征。大軍一路經居庸關,宣化,萬全左為,懷安衛,天成衛,陽和衛而到大同。此時,聽聞明軍前峰慘敗,又驚慌失措,準備返回。瓦剌軍緊追不捨,在土木堡將明英宗團團圍住,並將其生擒,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瓦剌的此次騷擾,本來是試探性的,卻幾乎滅掉大明帝國。

宣化-懷安盆地成為北方樞紐的原因分析

明代宣鎮到大同的主幹道和支線

關於此主幹路,還有另外一條支線,即由柴溝堡溯洋河支流南洋河河谷而上到天鎮,再和宣鎮到大同的主幹道合併。在這條支線中,由柴溝堡溯南洋河而上,為李信屯堡,其南為白腰山,北為雲門山,“為宣、大兩鎮交錯之所,西當瓦窯口之衝,亦要地也”。柴溝堡又西,為永嘉堡,與李信屯堡相犄角。

此外,由於由柴溝堡溯西洋河河谷西去,可到興和,烏蘭察布地區,故也是蒙古入犯的重要孔道。由於萬全右衛(今萬全)離此處很遠,不便應援,明廷在此設柴溝堡,駐參將一員是為宣府的下西路,而萬全右衛(今萬全)為上西路。

宣化-懷安盆地成為北方樞紐的原因分析

順聖川道

順聖川道,即桑乾河谷,其原壤遼闊,為元代時的牧場。明代時,設有順聖川東城(今東城鎮)、順聖川西城(今陽原縣)二城,分別扼守順聖川兩端。其中尤其以順聖川西城(今陽原縣)最為衝要,因其西連大同,北連陽高、天鎮,地形散漫,無險可守。

由順聖川東行,便為深井堡,其四山環繞,所處為一盆地,由此而東,即為宣化,故《讀史方輿紀要》,“蓋寇自西北而東南,堡適當其衝。”

三,東屏京師

宣化盆地境內,洋河穿境而過,形成平坦的河谷地帶,由洋河河谷而南,便是著名的居庸關,此關是北京北部最為重要的關隘之一。許亢宗嘗言:“唯榆關(山海關),居庸可通餉道,松亭(喜峰口附近),金坡(即紫荊關),古北口只通人馬,不可行車。”所謂餉道,就是能通行大車運糧餉的,由此可見,洋河河谷以其寬敞平坦,成為和山海關扼守的遼西走廊並列,通行能力在古北口道,喜峰口道和紫荊關道之上,自然是最重要的通道之一。

此道是北京通塞外的重要通道,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由幽州經太行山東麓走廊而到關中的道路已經斷絕。此時董卓已經將都城從洛陽遷往關中,幽州牧劉虞忠於朝廷,但苦於無路可通關中,於是派田疇繞道塞外而通關中,關於其路線,大致為自居庸關北出,經洋河河谷,大同盆地,而到河套地區,再由河套地區南下關中。

五代以後,隨著契丹、女真等先後崛起,中原王朝的威脅逐漸由北部轉移到東北地區,契丹、女真等民族的興衰更替,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自遼河流域、燕山山脈、北京地區,一級一級的往南倒塌,而北京地區就是這些沒落王朝最後的避難所。洋河河谷通道,往往成為這些沒落王朝的命脈,如遼末金初,金人謀取燕京,便由洋河河谷南下,遼人以勁兵守居庸,關破,遼遂亡。明末清初,闖賊自宣鎮盆地而來,入居庸關,明遂亡。

宣化-懷安盆地成為北方樞紐的原因分析

由宣鎮南下居庸關和飛狐口得路線

宣化盆地不但可通燕京,也可通往蔚縣盆地。在蔚縣南部,為著名的飛狐陘,由飛狐陘可南下紫荊關、倒馬關而入河北平原,顧祖禹嘗言:“然寇山西,多從大同入;犯紫荊,必從宣府入”。在蒙金戰爭中,自野狐嶺之戰後,蒙古攻陷宣化盆地,全殲金國45萬精銳大軍,金國再無力抵禦蒙古鐵騎。公元1213年(金貞祐元年,蒙古成吉思汗八年),蒙古又由此路南下,金軍冶鐵封固居庸關關門,在山谷中布鐵蒺藜百餘里,以重兵駐守。於是鐵木真改變策略,只留少部兵力在北口牽制,自率主力迂迴南下,襲破紫荊關(今河北易縣西北),入河北平原,所謂“勁卒搗居庸關,北拊其背,大軍出紫荊口,南搤其吭。”很快從南口攻破居庸關,將燕京圍住,金帝被迫獻出公主和500童男、500童女求和,成吉思汗方才撤兵。自此戰後,金帝害怕蒙古再次進攻,於是決定將都城南遷於開封。

綜上所述,宣化盆地四周環山,處於大同和北京之間,同時,其北方為草原、大漠,南方可到蔚縣盆地而入飛狐陘,軍事地位非常高。然縱觀於各路,以宣鎮盆地北部最為難守,在其北部,主要為野狐嶺和白河河谷的獨石口二處為出塞孔道,二者之中,又以野狐嶺最為衝要。蓋因野狐嶺東西延綿近40公里,其山勢固然險峻,但其北坡極緩,適合通行,南坡又有多條平坦的穀道,通行是非常平坦的。因此,由北京通往大漠,出居庸關,經洋河河谷,由野狐嶺出塞而到閃電河流域的道路固然迂遠,但無論行軍用兵,或者行旅,多用此道。形勢如此,北方遊牧民族要南下游燕,宣鎮盆地是不得不逾越的區域,故有宣府鎮為京師屏蔽之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