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夷陵之战中,刘备损失惨重,为何孙权不趁机追击呢?

公元219年,持续了两年之久的“汉中之战”,终以曹操大败,刘备大胜而告终。此次战争,曹操不仅失去了战略要地汉中,还损失了大将夏侯渊,军队也受到了重创。刘备占领汉中之后,派大将刘封和孟达,趁机攻取了上庸郡。此时的刘备集团,实力达到了空前的鼎盛时期。同年秋7月,刘备自称为“汉中王”。

夷陵之战中,刘备损失惨重,为何孙权不趁机追击呢?

刘备剧照

为了进一步扩大胜利果实,驻守在荆州的关羽,率军北伐曹操。在攻打樊城的时候,关羽用计水淹七军,刀斩庞德,生擒于禁。一时间中原震动,曹操曾想迁都避其锋芒。只可惜关羽的胜利像流星一样,既灿烂又短暂。正当关羽得志之时,一个针对荆州的阴谋在吴魏两国之间悄然形成。关羽看似大胜的背后,实际上笼罩着失败的阴影。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曹魏以割地之利,引诱东吴孙权趁机攻取荆州。在吴魏的联合攻击之下,关羽败走麦城,为孙权所杀。

夷陵之战中,刘备损失惨重,为何孙权不趁机追击呢?

关羽剧照

得到关羽死讯后,刘备大怒,想要兴兵报仇。公元221年,刘备起兵攻打东吴,史称“夷陵之战”。战争初期,刘备大军进展顺利,大将吴班、冯习攻破巫县,击溃孙权守将李异、刘职,顺利进兵秭归。孙权派人求和,但刘备没有答应。面对蜀汉的攻势,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帅五万大军抵抗刘备。孙权不得已向曹丕称臣求救,曹丕虽然接受了孙权的降表,册封孙权为吴王,但并没有出兵相助。

夷陵之战中,刘备损失惨重,为何孙权不趁机追击呢?

夷陵之战

刘备的攻势猛烈,陆逊却坚壁清野,固守不出,汉军只得在秭归设立四五十座大营驻扎。双方对峙七、八个月之后,汉军锐气渐消。陆逊连夜火攻连破汉军四十余寨,汉军大将冯习、张南被杀。汉军损失一万多人刘备连夜退走,汉军舟船、器械、水陆物资都被吴军俘获。蜀汉本来实力不强,加上此战的惨败,实力更是下降了很多。然而,东吴为什么没有趁机追击,并吞蜀汉呢?小编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4点。

夷陵之战中,刘备损失惨重,为何孙权不趁机追击呢?

夷陵之战

(一)刘备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刘备本人还在

刘备素有枭雄之名,作为从汉末群雄角逐中存活下来的人物还是很有威慑力的。陆逊曾经对众将说:“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疆界,此强对也。”刘备坐镇永安扼守峡口,收拢残军加上成都的支援也应该有超过两万的兵马。所以东吴没有把握短时间攻破白帝城,进而灭亡蜀汉。

(二)蜀道易守难攻

艰险的道路不足以支撑灭蜀之战。蜀汉只要固守三峡入口,东吴便难以进入。从当年刘备入蜀可以看出,在有内应的情况下,面对暗弱无能的刘璋,刘备还打了好几年,并且还损失了军师庞统。东吴攻打蜀道路艰险不通,而北方曹丕南下进攻东吴,却是非常的方便,长江中下游北方一线东吴要处处设防,根本没有多余的兵力去灭掉蜀汉。所以东吴想攻取益州,必定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并且不一定能取胜。

夷陵之战中,刘备损失惨重,为何孙权不趁机追击呢?

陆逊剧照


(三)东吴的内部不稳定

东吴虽然在夷陵之战中大胜刘备,可是除了西面的刘备和北面的曹魏以外,东吴还面临着内部的不稳定问题。在江东统治的核心地区,还有很多山越部落不服从孙权的管辖,这也是孙权无法专心对外扩张的重要原因。东吴政权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靠着江东豪族世家的支持,孙权对这些豪族世家既笼络又打击。而身为陆家嫡系的陆逊,孙权虽然重用他,但是又不得不防范,不可能托以举国之兵。

夷陵之战中,刘备损失惨重,为何孙权不趁机追击呢?

刘备剧照

(四)政治时局的影响

三国鼎立维持了一个脆弱的平衡,孙权想要灭亡蜀汉,必须要考虑北方曹魏的反应。曹魏本来是坐山观虎斗,东吴取胜后实力大增,自然成为了曹魏的打击对象。东吴刚得到荆州,换言之也把荆州的面临北方的压力接了过来。刘备兵败,吴军众将纷纷谏言乘胜追击,只有陆逊清醒地意识到北方的威胁,所以坚持撤兵回防。事实证明陆逊的判断是正确的,东吴打败刘备后不久,曹魏便大举进攻东吴。

虽然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损失惨重,但出于以上4点原因的考虑,东吴是不会趁机追击,进而并吞蜀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