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末軍事近代化入手,淺談清廷對新建陸軍的建設與強化

前言

甲午中日戰爭的戰敗意味著清廷經營多年的洋務運動宣告失敗。然而清廷並未氣餒,依然尋求能夠中興帝國的良策。庚子事變更是使清帝國統治者認為對軍隊進行改革迫在眉睫。在先前的軍事改革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湘軍、淮軍、防軍、練軍等部隊相繼失去了原有的戰鬥力,不再符合清廷當下的需求,於是開始著手組建新的軍隊,即新建陸軍。

新軍承載了清帝國統治者全部的希望,將維護統治的重任交付於它,併為其不斷聘請國外最好的教官。同時不惜成本的大量購入西方原裝的先進兵器,並普遍裝配全軍,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最大化發揮這支部隊的作戰實力。可以說,清廷已經將最好的資源都給了新軍。得到如此殊遇的新建陸軍成為清末最後一支具有強悍戰鬥力的部隊,其戰鬥力遠遠凌駕於其他清軍部隊之上。

從清末軍事近代化入手,淺談清廷對新建陸軍的建設與強化

新建陸軍


痛定思痛,著手籌建新軍

清末時期,曾經使清帝國統治者引以為傲的八旗軍已經基本喪盡了作戰能力。八旗軍善於騎射,可以在冷兵器時代縱橫四海。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冷兵器逐漸被近代戰爭所拋棄,以火器為主的熱兵器被普遍裝備到各國部隊之中,八旗軍的優勢蕩然無存。再加上八旗子弟多年不習武藝,就連弓馬騎射都不能熟練掌握,自然會被時代所拋棄,綠營軍也是如此。

從清末軍事近代化入手,淺談清廷對新建陸軍的建設與強化

綠營軍

雖然清廷曾經組建的湘軍、淮軍等新軍都給清帝國的軍事實力增添了一絲生機和活力,但也很快淪落到與八旗、綠營軍相同的境地。主要原因在於湘軍、淮軍等"新式"軍隊兵源太過複雜,軍紀鬆弛、作戰能力底下,兵員素質也較低。

公元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使清廷上下皆認識到原有的軍事體制和軍隊都無法再保護這個龐大的帝國。想要繼續維持統治只能重新組建新式軍隊。由於日本正是向西方全面學習才得以富強,所以清廷內部呼籲向西方學習的聲音愈來愈高漲。在庚子事變過後,統治者也意識到改革迫在眉睫,令袁世凱負責招募並操練新軍,北洋新軍就此誕生。

從清末軍事近代化入手,淺談清廷對新建陸軍的建設與強化

庚子事變

事實上清廷並非僅僅組建了新建陸軍而已,而是對當時帝國境內的武裝力量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比如對原先的制兵防勇進行嚴格篩選,將那些老弱病殘及怯戰者盡數遣返。

同時招募並組建常備軍、續備軍、巡警等武裝力量。並將一直延續的武舉考試予以廢除,命全軍學習洋槍洋炮的使用方法。為了培養高端的軍事人才及軍官,還在全國各地建設了不少武備學堂,可見清廷改革之決心。

袁世凱接過組建新軍的重任後,隨即就在直隸地區招募了六千名新軍士兵。這些士兵都是經過嚴格篩選過後才選拔出來的,比如年齡需要在二十歲至二十五歲之間;行軍速度必須在每小時十公里以上;沒有吸食過鴉片;身體素質必須過硬,不得有任何殘疾;沒有犯罪歷史等要求。在擁有巨大人口基數的清帝國境內想要招募符合這些嚴格要求的士兵其實並不難,一旦篩選並組建完成,則新軍一開始就將擁有遠超於其他舊軍的作戰能力。

從清末軍事近代化入手,淺談清廷對新建陸軍的建設與強化

袁世凱

為了進一步提升新軍的軍事素質,新軍摒棄了原有的作戰戰法,採取西方及日本的戰法並加以熟練應用。《北洋新軍武器裝備建設歷史考察(1895-1911)》中提到:

"北洋新軍先學習德國而最終採用日本的軍事操法。訓練的內容可分為單兵種訓練與多兵種合練。單兵種訓練分為學、術兩科,包括練規矩,練號令,練身體,練步伐,練器械,練陣式等六條訓練內容。多兵種合練則包括:全軍會操,行軍,以及諸兵種協同作戰的夜戰,,野戰。並且進行接近實戰的演習, 著力提高 士兵的軍事技能。"

一支剛剛招募的部隊想要形成戰鬥力,自然需要較長時間的操練和實戰演練,但清廷卻等不起。於是將地方諸多具有較強戰鬥力的部隊皆編入新軍作戰序列當中,以壯大其勢力。如公元1902年時,清廷就在八旗軍中挑選了三千名素質優秀的士卒編入新軍,並更名為京旗常備軍。隨後的三年裡又從保陽馬隊、淮軍肅毅軍等部隊中選拔兵員補充進新軍之中。

從清末軍事近代化入手,淺談清廷對新建陸軍的建設與強化

八旗軍

完善軍隊醫療體系

需要提到的是,北洋新軍在建設的過程中也並沒有忽視醫療體系的建設。中國古代時期的戰爭,通常因為醫療體制的不健全和醫療水平的落後導致士兵非戰鬥減員的狀況十分嚴重。許多士兵並非死在衝鋒的路上,而是因戰後傷口感染死在兵營之中。所以對於軍隊來說,擁有完善的醫療體系可以極大提升軍隊的作戰能力和後勤保障能力。

從清末軍事近代化入手,淺談清廷對新建陸軍的建設與強化

清軍兵營

在袁世凱接手北洋新軍後,便將軍中原本的醫官編制擴大,建立起獨立的軍醫局。但這一時期北洋新軍中的醫療水平依然較為落後,軍醫的醫療水平較低、用於治療的藥物較為匱乏。公元1905年,袁世凱上奏清廷,提議對軍醫進行系統化培訓並在軍中增加軍醫的數量。《袁世凱奏議》中曾有記載:

"謹於武備各學堂外,需設專門各學堂,曰軍醫學堂,計挑取滿、漢學生共一百四十名,分班畢業,分年授課,以儲正副軍醫官、軍醫長之選"

次年,光緒帝下旨將原先的北洋軍醫學堂擴建為陸軍軍醫學堂,正式建立起完善的醫療培訓體系。

從清末軍事近代化入手,淺談清廷對新建陸軍的建設與強化

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伍連德

由於清末時期的戰爭主要是以冷兵器和火器混合作戰的,所以士兵所受到的傷害大多為外傷或因軍營生活條件惡劣導致的傳染病。所以陸軍軍醫學堂捨棄了傳統的中醫治療方法,傳授醫官西醫的治療手段,著重培訓消毒、外科手術、預防並遏制傳染病蔓延等技能。

軍醫制度的完善間接提升了北洋新軍的作戰能力,同時也減少了許多非戰鬥減員或因感染而死去的士兵的數量。

大量購入西方現金兵器

公元1895年進行小站練兵時,北洋新軍的前身定武軍就已經開始全面裝備西方先進的兵器。但此時的新軍內部仍然充斥著各種類型的兵器。不但難以保管,而且極難補充彈藥。

當袁世凱接手新軍並將其改編為新建陸軍後,統一將軍隊內的武器固定為曼利夏步槍及左輪手槍。這種曼利夏步槍口徑為八毫米,每分鐘可以射擊二十二發子彈,較先前清軍裝配的步槍性能更為優越。

從清末軍事近代化入手,淺談清廷對新建陸軍的建設與強化

小站練兵園

同時將火炮的制式也進行了嚴格規定,使用格魯森快炮。這種火炮為架退炮,即沒有任何抵消後坐力的裝置,這便意味著每次擊發完畢後都需要重新調整炮口位置並瞄準。不過格魯森快炮的精度和射速的性能依然優越於先前清軍所裝配的火炮。《清末新軍編練沿革》中曾有相關記載:

"凱陸軍現用槍械稍雜,擬換用一律,增募新兵,亦須添械,除已領曼利夏槍二千餘杆,及各件外,仍請領曼利夏步槍五千四百杆,曼利夏馬槍七百杆,六響手槍一千支,五十七密裡格魯森快炮四十尊,步官掛刀、及馬兵掛刀各五百柄。以上各件,均系洋員漢納根購得,乞電飭北洋照撥,以便領操。"

此時的新建陸軍雖然兵力較少,還不足一萬人,但已經具備了相當強悍的作戰能力,武器性能更是遠遠超過其他清軍部隊。

從清末軍事近代化入手,淺談清廷對新建陸軍的建設與強化

曼利夏步槍

公元1901年,清廷決定在全國組建常備軍,並授權袁世凱擴編手中的軍隊規模。袁世凱隨即再次練兵,組建起兩鎮北洋常備軍。在此之前,袁世凱就已經組建了武衛右軍、武衛右軍先鋒隊。不久又將自強軍和於公元1904年組建的京旗常備軍合併,合稱為北洋六鎮。

清廷為北洋六鎮配備了最為先進的作戰兵器和最好的政策待遇,使其成為清末時期最後一支具有強勁戰鬥能力的作戰部隊。其中只有第一鎮由滿族人穆爾察·鐵良統領,其他五鎮則由袁世凱控制。

從清末軍事近代化入手,淺談清廷對新建陸軍的建設與強化

穆爾察·鐵良

北洋六鎮很少使用國內兵工廠生產的仿品,而是直接向國外進口。當時的兵工廠雖然能夠仿製諸多西方兵器,但礙於技術的限制,通常質量較差,且存在種種瑕疵,在作戰過程中經常出現意外。所以北洋六鎮才選擇大量進口西方原裝兵器,以求最大程度降低作戰時期的兵器風險。

起初北洋六鎮多采購日本的武器裝備,如六五式馬槍、六五式步槍、七十五口徑過山炮等等。但隨著日俄戰爭的爆發,與日本之間的軍火通道被關閉,只得購買西方的武器裝備。北洋六鎮主要採購英、法、德三國的武器裝備,在公元1904年就開始陸續訂購了一萬五千一百三十杆八八式毛瑟步槍、一千萬顆無煙子彈等等。

北洋六鎮所裝配的兵器基本上已經處於世界先進水平,與西方國家的武器差距縮短至較小的範圍內,大大加強了其作戰能力。

從清末軍事近代化入手,淺談清廷對新建陸軍的建設與強化

日俄戰爭


結語

在新建陸軍組建之前,清廷就曾經對軍隊進行過多次改革。有的是為了對抗列強而改革、有的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而改革。雖然每次改革都頗有成效,但軍隊戰鬥力喪失的速度和腐化速度遠遠超出了統治者的想象,軍隊中不斷出現貪汙和吃空餉的現象。隨著清帝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失利,統治者終於意識到如果不對軍隊進行不計成本的更新和改革,則還會發生無數次"甲午之戰",所以新建陸軍才能夠在這樣的背景下獲得清帝國給予的最好的資源。

新建陸軍的建立確實給清帝國統治者帶來了一絲希望,對其十分滿意。俄、日等國的高級將領在看過新建陸軍的操演過後連連稱讚,並紛紛認為新建陸軍已經具備了世界先進水平,可以與西方軍隊比肩。然而這樣的一支部隊並淪落為軍閥們爭權奪利的工具,給社會和百姓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袁世凱奏議》

2.《北洋新軍武器裝備建設歷史考察(1895-1911)》

3.《清末新軍編練沿革》

文章內容為本號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