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李逵是怎样的?

用户71019052931


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这世上还有太多“哈姆雷特式”的大名人。他们出现在举世闻名的文学作品中,好像真实存在,却又好像无法在历史长河中寻到此人。我们熟悉的“黑旋风”李逵,就是这么一号人物。

读过《水浒传》的朋友,能有多少会忘记那个长得虎背熊腰、肤色黝黑的憨直大汉“黑旋风”?不过“李逵”这一形象,最早并不是出现在《水浒传》中。

在元代,有不少杂剧中都有“李逵”这一角色。杂剧《鲁智深喜赏黄花峪》、《梁山泊李逵负荆》、《黑旋风双献功》、《都孔目风雨还牢末》等剧中都出现了“李逵”的身影。

而要说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李逵”存在,那当然是有的。只是这“李逵”却不是我们熟悉的《水浒传》里的那位。现在有确凿证据的“李逵”,便有三位。

第一位,是来自东汉末年的李逵。《后汉书·许劭传》记载,“(许)劭邑人李逵,壮直有高气,劭初善之,而后为隙”。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这位李逵是和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毫无干系的。这位李逵性格刚直而又豪迈,因而直肠子的他最终和许劭分道扬镳。

就性格来说,他和《水浒传》里的那位确实有些相似。不过要说元代的剧作家们能从千年前的史书里扒拉出来这么一位只有一句话描述的人物,再将他不断丰富,最终创作出那么多故事,还是不现实的。

而第二位李逵,则是唐中期的一位皇子。唐代宗李豫的第十九子、原王,正名为“李逵”。《新唐书》对其只是简单的提及:“连为恩王,遘鄜王,暹韶王,遇端王,遹循王,通恭王,逵原王,逸雅王,并开府仪同三司,然不出閤。”

因而这位皇子李逵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后人无从得知。但从他在《新唐书》中所占的篇幅和所被记载的内容来看,他不过是众多皇子中普普通通的一个。因而这位,也难成《水浒传》中威风凛凛的“黑旋风”的原型。

第三位李逵,则是与三苏同时期的人。苏辙曾写过一首赠诗,题为《次韵李逵见赠》。从苏辙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面容消瘦而熟读经史的失意才子,与魁梧粗俗的“黑旋风”没有半点相似。

而最有可能成为我们熟悉的“黑旋风”的原型的李逵,大概是两宋之交的一位将领。《宋史·列传·卷一百一十》曾提到,宋江曾上书说:“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李逵”的原型,最有可能是这三十六人之中的某一位。而当时宋军中确实有一位将领名叫“李逵”。

《水浒传》成书于元末,因而对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多有借鉴。而剧中的“李逵”,可能是以那位宋将领为原型,也有可能是集百家之长的一个单纯的艺术形象。但无论如何,黑旋风,都真实而动人。


邓海春


史书上确实存在有李逵这么个人,与《水浒传》中的李逵有几点相似之处:

1.都在徽宗年间作乱;

2.都当过“节级”;

3.都杀人不眨眼;

4.都接受过招安;

5.都被结义兄弟害死。

不同的是,历史上那个真实的李逵归降了大金,而《水浒传》中的李逵则归降了大宋。

和大家聊聊那个历史上真实的李逵。

在宋徽宗年间,金兵来犯,发生了举国震惊的“靖康之耻”,钦徽二帝、皇族、嫔妃和朝臣们被金兵掳走,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

这个时候,李逵在密州,他在府衙中任职一个低级武官――乐将节级。和他在一齐的还有个守衙节级杜彦、小节级吴顺。

三人中,杜彦是大哥,他们意义相投,私下里的关系处得不错。

在《三朝北盟会编》一书中这样记载:



当时的密州知州名字叫赵野,是赵构从金营逃出来以后,登基继位后委派到密州来的。

金兵挟威继续南侵,宋朝上下是一片混乱。这就给了杜彦、李逵、吴顺作乱的机会。

杜彦就对两位兄弟说:



杜彦要趁乱起事,李逵和吴顺都很赞同,他们俩就四处窜掇同党。

知州赵野听到消息,吓得慌忙逃走。这下好了,本来有主的密州城也真成了无主之城。

兄弟三个乘机率人跑到府衙,夺取了密州的军政大权。杜彦自称“知军州事”,成功接管了密州。并下令手下的人去追拿赵野。



赵野带着家小跑路,走的慢,被李逵和吴顺追到张仓镇,将赵野和他的家小都抓住了。

捉住了赵野,这是个大事。人靠衣裳马靠鞍,狗佩铃铛跑得欢。杜彦就人模狗样地升堂坐案,开庭审判赵野。

杜彦说:你赵野跑了,谁来做一州之主呢?

这话问得丧良心了,你三兄弟要是不作乱,赵野能逃跑吗?

看到赵野无言以对,杜彦就下令把木驴取来,把赵野钉起来。 杜彦手下的那群党羽就扑上来摁住赵野,把他跨在木驴上,用长铁钉钉住手足。

稍后,就又推出谯门杀掉了,悬首示众。杜彦、李逵和吴顺就把赵野的财产、女眷和奴仆丫头都三个人分了。他们又在密州城中挨家挨户地抓壮丁,在脸了刺上字,充当士卒。

赵野在《宋史》中有传记,他是政和二年的进士,曾经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起居舍人兼太子舍人、中书舍人、给事中、大司成、刑部尚书、翰林学士、尚书右丞,升左丞。

靖康之变时,赵野时任北道都总管、提举嵩山崇福宫、宣抚司,负责守衔东京。

东京城被攻破后,赵野受赵构委派,出任密州知州。

赵野这个人的官风还不错,对老百姓很好。密州百姓见了他遭逢如此凄惨,都伤心垂泪。 建炎三年3月,有个大盗首领名叫宫仪,率领着一群盗坛攻打安邱县。安邱县令也不知道脑袋瓜子怎么想的,居然派人到密州来向杜彦求救。

杜彦就要率兵去救,李逵和吴顺却表示反对,他俩说:“仪众甚盛,未可与战。” 宫仪的人马太多,咱们打不过他,不要去。

但杜彦却说:“见敌不击,何以威众?”,杜彦很牛,想立威,我们是官兵,岂能被匪徒吓住?他忘了自己是干什么的了。

于是杜彦就让李逵和吴顺留守密州,他亲自率领人马出发前往安邱,去剿匪。

杜彦的人马与宫仪的匪军在泼石桥相遇了,两帮贼匪都互相厮杀起来。

但杜彦率领的人马是一群乌合之众,人也少,完不是匪军的对手,被打得大败溃输。杜彦就率部又逃回到密州。

但回来一看,李逵和吴顺反叛了。他们却下令紧闭城门,把杜彦拒之门外,不让他们进入,李逵和吴顺还在城头上嘲笑杜彦。

万般无奈之下,杜彦想带着这群败兵另谋一条出路,可部下背叛了他,改变立场,拥护李逵。

李逵和吴顺就开城收纳了这些士兵,又冲出去杀掉了杜彦。

杜彦的首级被挂在了城头上示众,这个待遇和以前那个知州赵野是一样的。

李逵接替了杜彦,自称“知军州事”。

随后,金兵南下了,在此国难当头之际,宋高宗赵构搞统战工作,一致对外,要收降以往的反宋武装,共同抗击金人。宋高宗就派人来,发给李逵敕书,当然,还给宫仪那帮匪众也发了一份。

敕书中这样写道:


接到敕书以后,宫仪就决定抗金。他率领着他的部下与金兵进行殊死搏杀,虽然屡战屡败,却始终坚持不肯投降。

李逵和吴顺则是另外的想法。建炎三年8月,金兵来到了密州城,也派人来招降李逵和吴顺。

李逵和吴顺两人就商议:


两人决定,坐山观虎斗,看金兵与宫仪打,谁赢了就归降谁。

金军也看透了李逵和吴顺的心计,没有了后顾之忧,金兵就集中兵力打击宫仪。

经过盘石河和九仙山两场血战,宫仪独木难支,被打得全军溃散,宫仪率残部逃往了海州,后来又退守楚州,一直败退到了真州。




宫仪兵败,李逵和吴顺看到金兵势大,就投降了金军。

在金军帐下效力期间,李逵和吴顺两人发生了矛盾,吴顺找到一个机会,刺杀了李逵。

这就是史书上所记载的李逵,是不是和《水浒传》中的那个豪侠仗义的形象完全不同吧?

有一点是相同的:所谓的兄弟都是同样的虚伪而做作,为了利益,互相出卖,手足情深连狗屁都不如。


馋嘴肥猫铲史官


《水浒传》中李逵是个有血有肉,莽撞粗鲁,皮糙肉厚,嗜杀成性的黑大汉,他平生最大的爱好有两个,一个是喝酒吃肉,一个是杀人。

这两大爱好,如果让李逵忍痛放弃一样的话,估计他会放弃喝酒吃肉,因为李逵太爱杀人了,他生命里缺不了杀人,他是天生的嗜血狂魔,只有鲜血才能激发他的兴奋点,只有杀人才能获得快感和成就感。


李逵杀人只图个手顺,杀红了眼之后,不管男女老幼,见一个杀一个,见两个杀一双,“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谁碍事就杀谁,所以李逵杀的很多是无辜的百姓和无聊的看客。

为了赚朱仝上梁山,李逵一斧头剁了四岁的小衙内,连一丝怜悯之情和忏悔之意都没有。

三打祝家庄之前,李逵自告奋勇地要去扫荡祝家庄,“要将这个鸟庄上的人都砍了”,还说“闲了多时,不曾杀得一人”,这不是李逵说大话吓唬人,而是内心最真实的意思表达。

李逵就是为杀人而生的!



那么,历史上有没有李逵这个人呢?历史上的他是不是杀人狂魔呢?

还真有!

南宋初年,密州有个军卒叫做李逵,后来他与另外一个军卒杜彦一起造反,二人带着两百来人杀了守将,夺了城池,杜彦做了密州长官。

然而,李逵心怀不满,后来杀了杜彦,夺了他的位子。不久之后,金兵杀了过来,李逵又顺势投降了金人,做起了汉奸。

李逵是个汉奸,怎么看怎么不对劲,这与《水浒传》中的好汉形象差的也太远的吧!后来,有人分析,这款李逵只是碰巧重了名,不是李逵的历史原型。



那么,真正的李逵历史原型又是谁呢?

真实的李逵来自于元杂剧中,他完全是一个艺术形象,是经过多次加工的“人物”。

康进之《李逵负荆》里,李逵是文弱书生,他来到梁山之后,眼见到处是青山绿水,绿树葱葱,一派欣欣向荣,心情大好,遂赋诗一首:

和风渐起,暮雨初收。俺见杨柳半藏沽酒市,桃花深映钓鱼舟。更和这碧粼粼春水波纹绉,有往来社燕,远近沙鸥。

好一幅绝妙的春景图!这哪里是李逵?分明是李煜。


到了《黑旋风仗义疏财》里,李逵又做了一首诗,“都巡倚势攒家私,卖免官粮娶艳姿。要问夜来端的事,梁山寨上唤山儿”。

这首诗比之上首,意境要差的很远,很有草莽之气,不过倒与李逵的个性很吻合。

然而,《水浒传》中的李逵却是个文盲,大字不识一个,幼儿园都没上过,名字估计都不会写。

看来,施耐庵笔下的李逵,在元杂剧形象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把李逵塑造成了有血有肉、个性鲜明、路见不平一声吼的黑旋风了!


一半秋色


《正史中的李逵是汉奸,所以施耐庵把他写死了。》

《水浒传》中的李逵和正史中的李逵是同一个人,但是也是有区别的,《水浒传》中的李逵是江州小节级,后来追随宋江造反,受诏安征方腊,后封为润州镇江都统制,宋江被御赐毒酒后,宋江害怕李逵再反,就把毒酒也给李逵喝了。施耐庵为了《水浒传》的忠义二字,就把李逵写死了。正史中的李逵是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开始写的,《三朝北盟会编》中的李逵是汉奸叛徒,所以贬低说李逵是密州(山东诸城)乐将节级,相当于密州的军乐队队长,造反杀了密州知州,最后投降了金国,随后又被自己的部下所杀。

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逸事》记载:宋江见官兵已退,走出庙来,拜谢玄女娘娘;则见香案上一声响亮,打一看时,有一卷文书在上。宋江才展开看了,认得是个天书;又写着三十六个姓名,又题着四句道,诗曰:

破国因山木,兵刀用水工;一朝充将领,海内耸威风。

宋江读了,口中不说,心下思量:“这四句分明是说了我里姓名。”又把开天书一卷,仔细观觑,见有三十六将的姓名,那三十六人道个甚底:“三十六个天罡星,其中就有黑旋风李逵。”

《三朝北盟会编》是南宋徐梦莘撰写的,是纪年体的史书,是研究北宋灭亡至南宋早期的重要资料。李逵在宋江梁山军是绝对的重要人物,但是李逵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只是个从匆匆过客而已,《三朝北盟会编》并未介绍李逵等人的来历。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宗被金人掠往北国,北宋灭亡了天下大乱,赵构逃到了江南,改元为建炎元年,后世称“宋高宗”,南宋正式开始。1127年建炎元年十一月,金兵进攻河南东路和山东西路,密州(山东诸城)知州兼军事长官赵野,吓得丢下满城军民,带领少量亲随逃跑了。

密州军民群情激愤,密州军卒中“有守衙节级杜彦、乐将节级李逵、小节级吴顺三人者”,杜彦、李逵、吴顺三个人密谋起兵反叛夺权,能够掌控密州数千兵马的人,绝对不是三个小节级(排长)这么简单。如果三个人不是统制(师级)、兵马都监(副师级)、团练使(预备役师级)之类的军职,数千州兵会听三个小节级(排长)的调遣吗?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三个人是叛军首领,所以《三朝北盟会编》故意将他们贬低为“小节级”,可能用的就是李逵上梁山前的官职。

杜彦、李逵、吴顺造反之后,派出军兵追上知州赵野的逃难队伍,把知州赵野和他的家人尽数押回密州。并且对知州赵野进行了审判,杜彦斥责道:“你作为一州的长官,只顾你自己一家老小向南逃跑,你考虑过一州军民的安危吗?”知州赵野无法回答杜彦,杜彦教人取来“木驴”,钉上赵野的手足,赵野呼号着说:“太尉可听我一句话”。杜彦不由分说,命令推出谯们凌迟处死,斩起头颅示众,用一个斗笠遮掩其脸面,百姓观之动容,杜彦尽收密州丁壮为军卒。

建炎三年三月既1129年3月,占据即墨(今青岛西郊)的起义军宫仪,以抗金为名对周边郡县发起进攻。史书中没有交代清楚宫仪到底是官军还是抗金义军,密州杜彦不听李逵、吴顺的劝告,率军出城与宫仪所部大战,大败而归被李逵、吴顺追责而杀死。刘洪道为京东(山东)经略安抚使,上奏朝廷任命宫仪为济南知府,朝廷准奏后诏闫皋赴行在(临时都城),再次诏谕李逵等人诏安报晓国家,并且任命李逵为密州知州。

是时,金兵攻山东,宫仪为朝廷命官起兵抗金,李逵、吴顺为首鼠两端,金国使人说李逵、吴顺,南宋朝廷亦使人说李逵、吴顺。李逵、吴顺商议说:今金兵和宋庭势均力敌,金胜则降金,宋胜则降宋。金军放言:“宋军五个骑兵不敌金兵一个骑兵,金兵十个步兵不敌一个宋军步兵”,宫仪所部被金兵迷惑,宫仪统率宋军与金军大战,宫仪所部战败退去。金人要求李逵兑现承诺,李逵率密州军降金。后来,吴顺受金人指使,为了争夺密州的军权,杀了李逵。

《三朝北盟会编》相关资料如下:

二十二日戊申知密州军事赵野弃城而去。

赵野以前执政知密州,见山东盗贼纵横,宫仪据即墨不退,翠华乃在淮甸,王命不通。遂个车担装载辎重,以家属乘轿马,弃一城军民浩浩长行。军民偶语两日不定,於是杜彦等乘间作乱。

    二十四日庚戍,密州军卒杜彦、李逵、吴顺反,杜彦自称知军州事追执赵野杀之。

赵野弃城去,有守衙节级杜彦、乐将节级李逵、小节级吴顺三人者,因民汹汹遂谋作乱。且曰:方今盗贼纵横一州生灵,岂可无主,请自为知州。军兵皆听命彦,遂知州,而逵与顺左右之。彦遂遣人追野至张仓镇,执野并其家属回,癸丑,彦等坐黄堂上,其徒党声喏报捉到赵野彦曰:尔为知州自般老小欲向南去,不知一州生灵谁其为主。野不能应彦,令取木驴来,钉其手足。野大惊乃呼曰:告太尉愿一言。彦骂之,众巳撮野跨木驴钉其手足矣。推出谯门迟而杀之,取其头签於市,用一笠儿盖其上。百姓见者为之垂泪,其家属徒党分去。唯一子学老得脱,彦等取密州一城强壮尽刺为军。

上以京东隔在一隅,刘洪道在青州屡腾奏牍,方倚洪道经理京东,乃除京东经略安抚制置使,并命宫仪知济南府召阎皋赴行在,仍赐诏戒谕密州李逵等使之报国。

  赐戒谕李逵宫仪张成等敕书。

敕李逵等,朕惟胡虏(改作敌骑)凭陵山东,震扰保此数州之地,皆由诸将之功。尔等夙著忠诚,各应委任宜互倾於肝腑,以同奖於朝廷,速底成功是为报国。

  十四日庚寅,宫仪及金人战於密州军败,李逵吴顺以密州降於金人。

  宫仪经夏与金人相持,屡经战未有大胜、败。七月、仪屯於盘石河,在密州之南八十里,分屯於常山王庙,去城二十里。金人於密州之北三十里,时时遣人在城下招密州降。李逵、吴顺曰:今南有宫仪、北有大金、安敢投拜。若能破宫仪即日投拜,如不然;或宫仪破大金军亦降。宫仪今孤城无援,唯强是从金人主将特木也。(改作:特默万户然其言,遂不为攻击专谋破宫仪矣。南门外虽坦途,然两边皆山,在二十晨之闲,有常山王庙,仪以兵挖其路。金人乃言,宫太尉马军五,不能当我之一。然步军差,胜於我,我之步军十不能当仪之一。仪闻之以为然,金人不时出兵转城而南。

  侵常山王庙,仪兵御之金人佯。若不胜而退去以为常,凡月馀。仪之军皆以金人为易与耳,金人知仪众皆懈。马步齐进,马军则方在前,战马军少歇,步人齐进。而马军两翼亦进,仪兵不能当,皆两边奔山高处。金人以马军径趋八十里,直犯盘石河大寨。仪犹不知众皆崩溃,仪及刘洪道奔九仙山,金人进逼之。仪及洪道,以馀兵数千奔海州,渐至楚州。又为郭仲威所败,乃迤逦至真州。仪兵已败,金人责李逵、吴顺如约,逵顺遂以密州降於金人,后吴顺杀李逵。





冷清先生


历史上真实的李逵是个“反面典型”,和把兄弟发动兵变、杀大哥、投降金朝、却又被想上位的兄弟给砍杀了。可谓既不忠也不义。


当然这个李逵只是恰好也在宋朝,恰好与《水浒传》里的李逵同名同姓而已。《水浒传》里的李逵只是一个艺术形象,而且随着角色的变化,已经无法确定原型是谁了。

根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里记载,建炎元年(1127年),赵构被金兵追着跑。于是就起复了原刑部尚书、翰林学士赵野去当密州知州,让他抵抗下金人的兵锋。


赵野跑到密州才发现,原来密州遍地土匪。自己这个知州差不多可以算个光杆司令。但是毕竟文人,有脑子。于是他就下令收编绿林好汉。可是赵构被金兵追得紧,就逃得什么都顾不上了。于是赵野一看皇帝都跑了,赶紧也跟着撤退,也准备带着兵马撒丫子逃跑。

“有守衙节级杜彦、乐将节级李逵、小节级吴顺三人者(“节级”大家都懂,低级军官,小头目的意思。)因民汹汹,遂谋作乱。”然后杜彦就杀死了赵野,自称“知密州事”。自己当了老大,李逵就成了老二,吴顺就成了老三。

到这个阶段,历史上的李逵还真和《水浒传》里的李逵有点相似之处。但是大哥不是宋江,后面的路也就完全走反了。


事实上此时的杜彦、李逵等人就事实上割据了密州,而且时刻准备扩大地盘。但是杜彦一帮人毕竟不是正规行伍出身,真正打仗实际上还是不行的。

建炎3年(1129年)3月,杜彦不听李逵等人劝说,去“平方腊”去了。当然方腊早几十年要被平了。杜彦去平的是另一股割据安丘的势力宫仪,但结果大败而归。

能者上,不能者下,杜彦被愤怒的李逵、吴顺杀死,李逵代替杜彦当了老大。但是不久后,宫仪被南宋招安了,被命为济南知府。赵构同时也派人招安李逵,夸扬他们守土功劳,激励忠诚报国,但是就是没钱没实惠。这还真怪不得赵构,赵构被金兵追得当裤子了,而且赵构为人小气,在历史也是出名的。赏给别人半条裤子的事情经常发生。


所以到了金兵再次南犯的时候,宫仪带兵与金兵激战。而李逵和吴顺则作壁上观。其实这也没问题,等他们都打得差不多两败俱伤的时候,你正好出兵坐收渔翁之利便可。

但是结果是,李逵和吴顺是看谁赢,就投降谁。可想而知,宫仪大败。李逵和吴顺竟然就恬不知耻地投降了金兵。密州丢失,南宋防线逐步萎缩至楚州。

然而投降了金朝,李逵和吴顺这两位好兄弟也没有没够好好相处,仍然重复上演了杜彦之事。吴顺要上位,那么杀李逵,他眼也没眨一下。

这位著名的李逵不但砍了自己的大哥,还被自己的小弟给砍死了,更关键的是叛将之名无处洗刷。


炒米视角


根据有关记载,凉山的早期名称是库业泽,这里的地理位置是特殊的,前者都是草入侵者的聚集地。帮手刘邦登上帝位的彭越,以前便是钜野泽附近的渔民。说到宋江,历史书上有很多人。只有根据“宋史”记载,宋江并没有在凉山展开。他真正的起义地在豫北,后来又变成了山东南部和苏北。他没有108个人,加上36个人。让我们不感到惊讶的是,当时最初的叛军大多是几十人,而数百人却很少。

无论宋江叛乱分子有多少,他们的战斗力都是绝对凶猛的。史书上说,宋江个36人的队伍曾经抵抗过数以万计的敌军。想想看,36人到数万人,武侠小说不敢这样写!那些敌人真的这么弱吗?小编辑认为这里的估计或夸张元素占多数,36个人对成千上万人使用的计划仍然有获胜的可能,如果成千上万的人对它有一点点的吸引力。

当然史乘上说最初宋江仍是投降了,只是他不是火急的想被招抚,而是小说里的吴军师,真实的关键人物吴加亮被捕了。实际的宋江投降也是最后的手段。投降后,宋江在得知他被他们欺骗的路上,所以他们再次领导起义,但为时已晚,反对派已经意识到了,所以他的起义被消灭了。历史告诉我们,除了宋江哥哥,还有其他几个不同于《水浒传》英雄的角色。比如,李逵、“水浒传”在他脾气暴躁的同时,也成了英雄。但真正的李逵并不是英雄,他在山东诸城投降后,成了宋卫兵的一员,但最终向金国投降。真是投降投出瘾来了!

位于京阳港的武松的历史原型其实是一个人。这小我私家便是蔡京(北宋权相)的儿子,老蔡这儿子没学到一点老子的好,还特地持强凌弱欺侮国民,所以人送外号“蔡虎”。起初也是宋江脱手经验了他一顿,才演变为小说里武松打虎一说。《施耐庵》根据这36位英雄,创造了如此壮观的水浒世界,真的很棒。这次起义,也是我国历史上所有农民起义的缩影,告诉世界,只要日子一天天过去,谁想过流亡生活?


历史雨仔很危险


我们都知道,《水浒传》的一百单八将中,有一员大将叫黑旋风—李逵。

《水浒传》中对其的描述是


“黑熊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刷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煞下云梯”。

性格耿直、脾气火爆,但是非常忠心、嫉恶如仇。

而在《三朝北盟会编》中也有关于李逵的记载,真实的李逵究竟如何呢?

《水浒传》中的李逵,李逵生得粗壮黝黑,绰号“黑旋风”。因为打死了人逃遇赦宥,留在江州当牢子。因性格鲁莽,生了不少事端。初与宋江结识时,因宋江想要吃鲜鱼,而听说鱼伢主人来了才能卖,便大发脾气,与张顺打了起来。还有李逵在柴进府上暂住时,杀了高廉的妻舅,害柴进入狱。还有元宵佳节,宋江等人去东京看灯时,宋江等与名妓李师师见面,李逵见了大怒,先打翻在附近的杨太尉,又放火并大闹。幸得梁山军马到城下将众人护送出城。

但是《水浒传》中李逵也很忠勇,刚结识宋江不久,宋江就被捕送上了断头台,当时李逵并不知梁山泊的义士们有所行动,孤身一人便敢于劫法场救人。在得知母亲被虎所食时,为替母报仇,怒杀四虎,可见其勇。还有他非常忠心,宋江在饮下毒酒后,怕他作乱,也骗他饮下了毒酒。而他得知后说“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可见其忠。


而且《水浒传》中李逵虽然如“黑旋风”一般,只要一刮起来便六亲不认,但他却还保有一丝善良,在得知冒充者李鬼家有90岁老母时,放下了对他的杀念,让他回去侍奉老母。而且在“双献头”情节中,听说宋江强抢民女,就要杀了宋江,后来得知是他人冒充后,便杀了冒充者,同时向宋江负荆请罪。由此事可以看出,李逵既嫉恶如仇,又能知错改错。


而在历史上,真的有一个名叫李逵的人。在《三朝北盟会编》的记载中,李逵也同为牢子,与吴顺、杜彦一起起事,谋逆作乱,霸占密州,因朝廷无暇顾及而盘踞于此,再后来金军攻宋时,不仅袖手旁观,还投降金军,讲密州拱手送上,成为了一个叛国者。还杀死了与自己一起起事的杜彦,是一个不忠不义之人。最终被另一个同伴所杀,落得悲惨下场。

由此可见,《水浒传》中的李逵与历史上的真人除了同位牢子这一点相像之处,其他方面天差地别,尤其是性格上,一个忠勇、一个奸猾,一个嫉恶如仇、一个卖国求荣,一个为兄弟死而无憾、一个落井下石,由此可以判断,水浒中的李逵只是来自于民间传说,与历史所载的李逵,基本没有任何联系,不可讲二人混为一谈。


影视猴子


逻辑文史姨作为文史领域的爱好者,答题和论述的水平多少还是和科班出身的大佬们有一定差距的。但拿考证小说人物这一方面来讲,大多数人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只要历史上出现了和小说里同名并且时期相近的人,就一定是小说人物的原型,逻辑文史姨觉得这种论述和你去查度娘没啥区别,所以以下所有人的回答,我都不赞同!

《水浒传》中的李逵嗜杀、残忍,但对于宋江是绝对的忠义,因此历史上只要符合这种性格的人,就可以归作是李逵的原型之一。但从施公取材的时间段来说,我们最好能在北宋期间去寻求李逵的原型,SO我们还是应该从当年宋江起义的小部队中找寻资料。可惜的是,《宋史》中关于宋江起义的文字描述实在是太少,并且不同人物传记中有关宋江起义的片段互相之间也互有矛盾。但可喜的是,在《宣和遗事》中,宋江起义的三十六个头领首次被提及了姓名,在南宋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又把这些人物的绰号和赞诗写了出来,其中黑旋风李逵的名字赫然在列,其赞诗也很有意思:

风有大小(在一些版本中也被写成“旋风黑恶”),不辨雌雄;山谷之中,遇尔亦凶。

那么关于李逵的介绍也就只有这短短的四句话了,他究竟长什么样,拿的什么武器,行过什么善做过什么恶都没有记载。要知道历史上倘若宋江起义真的存在,那他的规模也很小,对北宋的打击是微乎其微的,自然修史人也不会把他们放在眼里。

那么我们可以简单多龚开的赞诗进行一下解析,通常认为,这诗的意思就是说李逵这人性格暴躁,像风一样变化无常,杀人不分男女,精彩在深山老林里行凶。但逻辑文史姨认为诗中的李逵性格暴躁是真的,可这个“不辨雌雄”除了说无辜男女外,会不会和他的外貌或性格有关呢?

赵佶这个皇上当得也是不情不愿,所以他上位之后依然还是把文艺工作放在了首位,自然对百姓的关照就少了许多。既是如此,他身边的佞臣们为了讨好他就大力的压榨百姓,百姓苦不堪言却又无能为力,一些性情刚烈的人就会代表人民揭竿而起,自然这些人就会成为绝望百姓眼中的偶像。显然,宋江这伙人就很有可能充当了这么一个角色。

威风归威风,宋江等人的起义终究是以卵击石,自然朝廷不会把他们放在眼里,但起义军头领们的英姿,他们的故事定能被百姓记住,所以,我们发现在《水浒传》问世之前民间就有不少水浒人物故事和水浒戏了,这些故事的角色或许更接近宋江起义军头领们的本来面目。在各类元杂剧水浒戏中,李逵出人意料的“参演”了多部戏,并且李逵的形象,也一直在改变。

最初,李逵并非是一个喜欢杀人满脸横肉的恶棍形象,他与燕青合演的戏不少,前期二人都是风流公子哥的形象,这个时候的李逵能作诗、能品茶、能赏花、能和小姑娘打情骂俏。所以我们我先在南宋末期到元朝中期左右,关于李逵的戏都很“小清新,比如《黑旋风诗酒丽春园》、《黑旋风穷风月》、《黑旋风大闹牡丹园》等故事中的李逵皆风流倜傥。那么逻辑文史姨推测,龚开赞诗中关于李逵的那句“不辨雌雄”更多层面是在说李逵的外貌和性格,或许人家是在说他细皮嫩肉,偏偏儒雅如女子一般,所以才有时候分不清你是男是女呢~

当然说他细皮嫩肉是绝对意义上的褒扬,但在后期元杂剧中,李逵的形象开始无限度的和《水浒传》中的形象接近,变成了一个手拿大斧,蛮不讲理的莽汉形象,所以无论是《黑旋风双献头》,还是《梁山泊黑旋风负荆》,这里面的李逵已经变成了不可爱也不迷人的反派角色了,显然施公给李逵的设定,就是参照这个时期的他了。中的他都无限接近于小说中的人设了,当然施公创作也就自然而然选取了黑化后的李逵了。

所以历史上的李逵还真可能是个儒雅之士人,就看什么时候砖家能发现李逵的墓了。


我是来给李逵“洗白”的~


逻辑文史游


《水浒传》是艺术作品,它的故事和人物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关于李逵的原型只能在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中,在封建社会倍受压迫的贫苦农民中,在近代历史上的贫苦农民中,在自已的周围的百姓或者朋友中。

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水浒传》的许多个牲不同的英雄,都体现了这种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一批来自社会最底层的英雄人物,如李逵、阮氏三雄,李俊、李立、張顺、解珍、解宝以及石秀、顾大嫂等等。他们革命性和反抗性很强烈,可以说梁山起义的核心、骨干和先锋。

《水浒传》中的李逵,是这类英雄的代表。小说集中了历史上的被封建地主阶级压迫的广大贫苦农民的诚实、纯扑,粗犷、实在而不拘小节的特点。而《水浒传》中的李逵具有山东大汉的特点。他出身贫苦农民,家有一老娘,哥哥在地主家做长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水浒传》中的李逵的生活状况差不多。因此,决定了农民的性格和反抗精神;决定了农民间的团结互助,相护掺扶的阶级友爱精神;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他们鲁莽、散慢。李逵的原形就是历史上的农民。

至于乱杀无辜是农民起义军客观存的缺点,作者在《水浒传》中,体现在李逵身上,是说乱杀无辜会给起义军带来不利影响。历史上的朱元璋、李自成的起义军基本上杜绝了乱杀无辜的現象。

五十年代的时候,山东农民和闯关东到东北的山东人,还遗有《粱山好汉们遗迹。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李逵差不多,贫苦农民出身,没上过几天学,上有老,下有小;办事诚实不会撒谎,纯朴,路遇不平上去就打;两个人误会,以武论输赢,打的鼻青脸肿握手言和,然后把洒论兄弟,这叫不打不相交。

历史上的李逵就是广大贫苦农民。


用户王者孝


历史上真正的李逵,却有其人,但是和《水浒传》中的李逵完全不是一个人,在这里我们以《水浒传》中李逵的形象来进行讨论。


在《水浒传》中,对李逵进行了比较大的艺术加工,把李逵塑造成了一个偏向于正面的历史人物,虽然表现的他鲁莽,暴躁,而且打起架来管不住,但是其实是更想突出他忠诚坦率,而且粗中有细。

但是,行话不这么认为,而且真正的李逵形象,就是一个欺软怕硬,撒泼无赖的莽夫。

1,心狠手辣

对,李逵这个人确实是心狠手辣,你说李逵当时砍杀官兵,我们可以说他还有一定的正当理由,但是砍杀老百姓呢,灭人家扈三娘的满门呢?甚至连美髯公朱仝照顾的小孩子都不放过。这种人,哪怕不用穷凶极恶来形容他,心狠手辣也绝对没有冤枉他。

我甚至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李逵和被杀死的泼皮牛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牛二运气不好,更傻一点而已。

2,欺软怕硬

你要说他心狠手辣,人家倒是有时候也挺乖,他心狠手辣的人,都是那些打不过他,或者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在真正的强者面前,一点都不敢横。

首先是武松,燕青等一号人,李逵根本不敢招惹,对于燕青,一口一个小乙哥,乖的像个宝宝,杀了美髯公朱仝的孩童,美髯公朱仝找他寻仇,吓得李逵躲在别人家不敢出门。

这时候的狠劲荡然无存,说其是个小人,欺软怕硬之徒不为过。

3,厚黑大成加舔狗

你能想象一个彪形大汉卖萌贱笑么,嗯,李逵真的可以,不得不说,李逵人家厚黑学学的好啊,交朋友从来只交对自己有用的朋友。

宋江,吴用,公孙胜等等,李逵的那个乖巧啊,不管你叫黑厮,黑杀才,人家答应的非常快,原因在于要巴结这些人。如果时迁敢说个这,估计直接被打死了。

宋江把李逵当作金牌打手,也自然愿意维持这种关系,都不是啥好人。

鲁智深等自然不屑于和这样的人接触,如果最初碰到的不是镇关西,可能被打死的就是李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