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生時間寫唐楷,80歲時才悟出了書法的“轉換”技巧

學習書法並不是寫的時間越長,水平就越高,也就是說寫字時間長和水平高低並不成正比。有的人寫了一輩子字,到最後水平並不見長,處於原地踏步;也有的人寫了很長時間,手底下的功夫厲害了,但作品仍然缺乏藝術性,始終停留在寫字水平上。但還有那麼個別人,雖然年齡大了,但靠著自己的見識和悟性,能緊跟時代步伐,向書法藝術靠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用一生時間寫唐楷,80歲時才悟出了書法的“轉換”技巧

關於寫字和書法的問題,按照當代書法的標準來衡量的話,應該是屬於兩個系統,寫字,一般是指用毛筆寫出來的毛筆字,這是辨識層面上的,而書法是在寫字的基礎上,強調了它的藝術性、哲學性和思想情感等。如果留心一下,身邊這樣的人會很快分辨出來。

他用一生時間寫唐楷,80歲時才悟出了書法的“轉換”技巧

例如經常可以看到身邊有這麼一位老人,從小就寫字,經常給人寫春聯、寫通報、寫告示,人們就會認為他是一位書法家,可是用當代書法標準來衡量的話,他是寫不出來符合書法標準的作品的,只是不懂書法的人會認為他是書法家,所以說寫字和書法是兩回事。

他用一生時間寫唐楷,80歲時才悟出了書法的“轉換”技巧

書法是以寫字為依託,只不過,書法想要表現出藝術性,必須要完成筆法、章法、墨法等寫字要求的過程,另外,就是要在作品中充分表現出哲學關係、人文情懷,專業評審時也把繼承性(出處)也作為考察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寫字則是隨著自己的性子來寫,這些方面沒有考慮或是照顧的少。

他用一生時間寫唐楷,80歲時才悟出了書法的“轉換”技巧

當代著名的書法家孫伯翔被中國書法家協會評為“蘭亭獎終身成就獎”,他是一位80多歲的老人,為什麼能獲此殊榮?這是因為他在一生的書法學習和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才得以讓人們所認可的。孫伯翔1934年出生,現為中國書協理事、中國書協創作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進修學院教授、天津市文聯委員、天津市書協副主席。

他用一生時間寫唐楷,80歲時才悟出了書法的“轉換”技巧

出生於書香門第的孫伯翔,自幼就受到家庭文化的薰陶學習書法,對篆、隸、行、草、楷都下過足夠的功夫,但他把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對唐楷的學習和臨摹上,到目前為止,他學習書法的時間已經超過了60年,對唐代楷書的臨習不少於30年,可以說他的楷書功底堅實,筆法過硬。

他用一生時間寫唐楷,80歲時才悟出了書法的“轉換”技巧

儘管如此,孫伯翔算是老年人當中應變能力最強的一個人,他沒有因為年齡大而墨守成規,而是在不斷研習的過程中不斷思考、不斷打破自己的定勢思維,尋求書法的不斷創新。他發現讓唐代楷書雖然是書法史上的一座高峰,想要突破這座高峰,實在是太難,因此他又把注意力和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對北魏書法的研究,尤其是在魏碑書法的理解上,找到了突破口。

他用一生時間寫唐楷,80歲時才悟出了書法的“轉換”技巧

從孫伯翔魏碑書法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把書法中的哲學辯證關係運用得十分周到,用線的粗細、字的大小、態勢、方圓、虛實、徐疾、剛柔、疏密等矛盾關係充分表現書法的藝術性,只要思維轉變了,手底下就能很快得到調整,本來唐楷和魏碑書法是屬於兩個系統的,而孫伯翔具有極強的悟性和應變能力,他做到了,也成功了,是值得學書者借鑑和參考的。

他用一生時間寫唐楷,80歲時才悟出了書法的“轉換”技巧

孫伯翔認為,書藝之妙,皆在於思,線多了字要著眼於點,點多了的字要著眼於線。執筆於手,巧悟於心。由此可以看出,孫伯翔在唐楷轉換於魏碑的最關鍵的能力,就是他對當代書法的認識、思考和悟性,雖然幾十年都寫唐楷,但他是站在了時代前進的步伐上,全方位、多角度地審視了書法發展的總體趨勢,通過自己的悟性實現了順利“切換”,學書的你,只要你願意,也能做到這一點,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