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明朝皇權加強,皇帝反而失去了“獨裁”的能力?

不知道大家在研究中國歷史時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明明隨著歷史的演進與時間的推移,皇權在明清時期達到了封建君主專制的頂峰,但實際上明朝的許多皇帝們卻彷彿失去了“獨裁”的能力和任性的資本,大禮議與爭國本等事件皇帝都不得不屈服於群臣的意見,而明朝的言官們也比歷朝歷代前輩們都表現的更有戰鬥力與表現欲,那為何會如此呢?

為何明朝皇權加強,皇帝反而失去了“獨裁”的能力?

皇帝個人能力的高低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白皇權指的是什麼。

百科上對皇權的定義是在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的制度下,皇帝對全國土地人民和財富的控制與管理權,包括行政、軍事、司法、立法等大權,並且在皇權社會,皇帝個人權力至高無上,無法被超越。

由此看來,在皇權社會,每一位皇帝都有獨裁的資本,他完全可以在不受法律制衡的情況下完全以個人意志進行統治,享受完全的行動自由度,根據自己的意志進行行動並且強迫他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但是這種情況只是存在於理論上的

為何明朝皇權加強,皇帝反而失去了“獨裁”的能力?

在古代,受限於技術等條件君主沒辦法對帝國內的所有事情做到親力親為,所以他還是要依靠官僚集團去執行自己的決策,因此皇帝必須與統治階級分享自己的權力來換取他們對自己指令的執行力,而我們要知道的是,分享就意味著分享的各方需要互相進行妥協,這裡面就包括了皇帝。

並且我們要知道的是明清皇權加強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在決策環節,到了具體的執行層面集權的效率會在到達頂點時有一個衰退環節,在此時皇帝的權威能不能得到體現,皇帝的命令能不能得到完美的執行,更多的是要看皇帝的個人能力。

某種程度上來講,明朝皇權的加強只是提高了明朝皇帝的上限,朱元璋就是一個例子,而下限還是要看皇帝的個人能力,明後期的一大批君王也是例子,不然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隨便拉一個出來到明朝當皇帝,難道他們也會因為廢后的事情被臣子搞得焦頭爛額嘛?

為何明朝皇權加強,皇帝反而失去了“獨裁”的能力?

當然不會存在這種情況,某種程度上來講,皇權在一個王朝的時間尺度上的波動程度是遠遠大於在整個歷史週期上的波動程度的。

明朝皇權對法理性的依賴

在上文中我們已經提到過了,權力其實就是一個行動自由度的問題,權力的大小就是看你能否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並強迫他人按照你的意志行動,而這種權力跟自由其實都是需要依靠一定的力量來保障的,皇帝也是一樣,而影響皇權權威大小的主要有三部分:武力、財力跟法理

為何明朝皇權加強,皇帝反而失去了“獨裁”的能力?

武力大家應該可以理解,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爾;財力大家應該也可以理解,就是所謂的大司農以供軍國之用,少府以養天子也,但是不管是依靠武力還是依靠財力,都不免會出現一個地方日益做大而中央卻日益衰敗的問題,秦漢乃至唐都出現過這種問題,因此宋朝就開始推行文治加地方抽血的模式來減少對武力與財力的依賴,並通過儒學系統增強皇權的法理性來保障皇權。

但是這樣就會出現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皇權在依賴儒家“君臣父子”的綱常倫理保障自身權利的同時,也不得不接受儒學對自己的制約,尤其是在道德層面。

為何明朝皇權加強,皇帝反而失去了“獨裁”的能力?

前面我們說到過明朝的言官比起他們的前輩們更具戰鬥性跟表現欲,甚至是不惜通過犯顏直諫誹謗君主的方式來博取名聲,就是明朝皇權對法理依賴所產生的連帶問題,但這個現象的背後更深層次的本質還是皇帝之下的統治階層對自身利益的一種訴求,只不過它屬於一種更“平和”的方式,而皇帝應對這種更加“平和”的方式,也會採取一種看似“妥協”的方式來實現共贏,但這種妥協也只是妥協而已,並非服從,如果皇帝拉下臉來那麼文官集團們也往往無計可施。

廢相導致官員體系的扁平化,掌控難度變大

除了上述兩個原因導致了皇帝的“妥協”,明朝的廢相也影響到了皇帝的“任性”能力。

道家的辯證法告訴我們,當你的面前已經沒有敵人時,那麼所有人都是你的敵人。當宰相消失,皇帝要面對的就不是某一具體的人,而是整個官僚集團。

為何明朝皇權加強,皇帝反而失去了“獨裁”的能力?

明初朱元璋的廢相確實在當時大大的加強的了皇權,但是在某些方面來看,它也造成了官僚體系的扁平化,從而加大了皇帝對官員的掌控難度。

教科書上喜歡將皇權與相權放在兩個對立的位置來看,但實際上很多時候皇權與相權更多的是一個互相依賴相輔相成的狀態。

皇帝依賴宰相的協助掌控官僚體系,而宰相也依靠皇帝賦予的權力對官僚體系進行管理。而一旦失去了宰相這個“識大體”的擋箭牌,那麼皇帝一個人面對的就是一個雜亂無章、訴求紛繁的朝堂,而對某些不怕死、死不完的言官而言,廷仗、下獄乃至賜死這些手段都未必好用。

為何明朝皇權加強,皇帝反而失去了“獨裁”的能力?

當然,有些人認為內閣也同樣承擔了宰相的部分指責,但是部分就是部分,內閣成員在很多時間裡並不能做到壓制整個官僚體系,也起不到宰相統御百官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明朝後期的朝堂顯得雜論無序,即便是黨爭也顯得像是兩波沒有首腦的混混群毆戰,而政治能力不夠的皇帝失去對這麼多人的掌控也就理所應當了。

就像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曾講述過這樣一個問題,他說當他知道內務府腐敗裁撤掉一茬官員時,新上任的官員還是一如既往,那時他就知道就算再撤職殺頭也是沒有用的了,在這樣的情況下,皇權也就顯得“軟弱”了。

為何明朝皇權加強,皇帝反而失去了“獨裁”的能力?

最後總結,明朝的皇權確實得到了加強,但是皇權與皇帝個人的權威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如果我們將他們分開來看,許多問題就會更加清晰明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