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扔的“垃圾”,却是超10亿的国宝,专家:既是文物,也是历史

古有“富贵莫如帝王家”之说,在历史上,清代帝王的奢侈生活尤为引人侧目,其典型例子就是那位“十全老人”;或许正是他的影响,后世八旗无不穷奢极淫,即便清廷覆灭后仍是如此。这里说的就是辛亥革命之后,一段关于国宝文物的故事;谁能想到,传承数千年的国宝竟被“王府”当作垃圾随意丢弃,更有谁能想到,这些“垃圾”竟然价值超10亿。


说这话要回到辛亥革命后,数千年的帝王封建统治终于被推翻,清廷倒台后,无数八旗子弟没了依靠,为了生计开始变卖家产;这里单说著名的“恭亲王”,为了继续维持奢华生活,也开始变卖各种奇珍。此举引来了无数人登门求购,诸如:颜真卿的《自书告身帖》、宋徽宗的《五色鹦鹉图》、陆机的《平复帖》等,这些传世瑰宝就这样流失无踪;消息传出后惊动了一位高官“朱启钤”,关于此人,历史评价褒贬不一,总之是民国颇有实权的“交通总长”,也是一位古玩大家。


当时朱启钤正在外地考察,听说恭王府抛售宝物,连夜赶回北京寻宝;不过还是晚了一步,恭王府里的宝物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朱启钤”又看不在眼里。就在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时,恭王府里的几个佣人抬出一筐“破布”丢在门口的垃圾池中;此时“朱启钤”无意瞟了一眼,发现“破布”上的花纹与众不同,再捡起来一看,不仅暗骂“如此国之瑰宝,怎能糟践,恭王子孙实不肖也!”


难怪朱启钤如此生气,原来这可不是一般破布,而是一幅宋代缂丝珍品《山茶蛱蝶图》;这里稍作解释,所谓的“缂(kè)丝” 是我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也是中国丝织业中最古老的一种挑经显纬技艺,极具欣赏装饰性。缂丝又称刻丝,与一般技艺不同,它可以自由变换色彩,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简单来讲,其制作工艺极为不易,有本色经细,彩色纬粗,以纬缂经,只显彩纬而不露经线等特点,制作手法又分“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等。


这么解释或许太过“书本”,直白点讲,缂织彩纬织工并不是人人可做,其必须要有一定的艺术造诣,织做时要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平纹织物;纬丝还要按照预先描绘的精美复杂图案,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且又不贯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使织物上的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出断痕,看起来类似刀刻,因此又称"通经断纬"。


以考古发现看,缂丝织物远在上古彩陶器时期就已存在,到商代已十分精良,但由于丝织品难以保存,目前上古文物中少有切实证据,因此其出现时间仍有争议;但在“楼兰古城汉代遗址”中曾出土“中西(域)混合风格”的缂丝毛织品、1972年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又发现了缂丝毛织物,由此可证,我国缂丝技艺至少在汉代之前就已出现和快速发展,同时也证明,缂丝是我国丝织品中最为古老的技艺之一。

王府扔的“垃圾”,却是超10亿的国宝,专家:既是文物,也是历史


尤其唐宋以后,缂丝技艺不断发展,宋元时期又为皇室垄断,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等;到了清代,缂丝业中心移至苏州一带,所用彩色纬丝多达6000种颜色,采用缂丝技艺临摹的名人书画,工艺精湛、形象逼真。需要着重说明一下,缂丝作品一般立体感很强,加上题材的知名度,其艺术和观赏价值完全可以和名家书画分庭抗礼,甚至有所超越;同时缂丝作品很费时间和精力,往往一件好的作品需要织工通力合作长达数月,甚至以年来计算,因此世间又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王府扔的“垃圾”,却是超10亿的国宝,专家:既是文物,也是历史


再回到“恭王府”,且不说扔的是名作《山茶蛱蝶图》,仅缂丝技艺就足以称之为珍品;当然,这也反映出“恭王府”的奢侈生活,不过清廷早已倒台,恭王府不惜变卖家产来维持生计,如今依然将缂丝当垃圾乱扔,某种角度看,这也反映出清廷倒台的必然。

朱启钤捡起这些“破布”,痛心疾首之余,又马上回到恭王府,用一百块大洋买下剩余200余件缂丝珍品;或许恭王府对这些丝织品并不在意,但就缂丝本身而言,大多为历代帝王珍藏或传承下来的稀世瑰宝,不论其历史意义还是高超技艺,这些丝织品都堪称是价值连城的“国宝”。据史料记载,朱启钤在恭王府共得到280件缂丝珍品,为此还专门写了一部《存素堂丝绣录》;由此,朱启钤成为当时收藏缂丝最多的人,圈内盛传“朱家缂丝甲天下”,这也引来了日寇的关注。

王府扔的“垃圾”,却是超10亿的国宝,专家:既是文物,也是历史


实事求是地说,倭寇与我中华一脉相承,无论习惯还是古物的鉴赏,很多都有相同之处;当然,中华倒悬之时却是倭人在推波助澜,朱启钤坐拥280件稀释瑰宝再次引起倭人的注意,其代表人物就有日本实业巨头、东京十大首富之一的“太仓喜八郎”。简略的说,太仓喜八郎专程从日本赶到中国,见到朱启钤后愿以100万大洋的价格收购这些缂丝珍品;说明一点,当时的朱启钤由于种种原因已经被赶下“交通总长”的位置,其势力也被大大削弱,日常收入仅依靠经营学社。

王府扔的“垃圾”,却是超10亿的国宝,专家:既是文物,也是历史


不仅如此,“百万大洋”在当时可谓天文数字,即便一般的军阀也难以拥有如此巨大的财富;公正的说,“百万大洋”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但朱启钤依然不为所动,直言“这是中华国宝,要卖也只能卖给中国人!我这里没有日本顾客!”当然,太仓喜八郎并未就此放弃,一边继续关注朱启钤,一边动用日军力量对其不断骚扰;1929年,朱启钤不堪其扰,开办的学社也遇到了困难,不得已之下,只能将280件缂丝珍品出售。

王府扔的“垃圾”,却是超10亿的国宝,专家:既是文物,也是历史


好在瑰宝并未被倭人夺走,而是落到了张学良的手中,并最终存入东北边业银行的金库;但好景不长,号称装备精良,兵力达数十万的东北军却奉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沦陷,日军趁机扶持建立了“伪满”。当然,那批缂丝珍品终于还是落入日军手中,还要将其作为伪满的“国宝”传承;在日军支持下,伪满组织大批专家对缂丝进行研究,还出版了巨型画册《纂组英华》300部,每部重达44斤,名义上“万世传承”,实则对外宣布“伪满国”的存在。

王府扔的“垃圾”,却是超10亿的国宝,专家:既是文物,也是历史


华夏儿女怎能坐视不理,经过14年的激烈抗争,日军终于在1945年宣布投降,但在撤军前仍在进行了大肆破坏和掠夺文物的行为;280件缂丝珍品从此颠沛流离,几次面临被毁的危险,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保护它们不惜流血牺牲。之后,此事惊动南京,派出一个营的精锐部队赶赴长春,这才将280件缂丝珍品夺回,并最终藏入故宫;说到这还要强调一下,这些在战火中幸存下来的艺术珍品,据当时专家估价,其价值就已经超过了10亿,就当时来说,“10亿”几乎无人拿得出,由此也可以理解为“无价之宝”。

王府扔的“垃圾”,却是超10亿的国宝,专家:既是文物,也是历史


新中国建立后,东北博物馆再三请求,这些缂丝珍品才再次回到东北,并成为“镇馆之宝”;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缂丝珍品既是珍贵文物,也代表着一段心酸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