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年轻人逃不过职场“中年危机”?有这3大误解的人

文【小鱼】

01 什么样的年轻人未来逃不过职场“中年危机”?

读过小鱼 这篇文章的朋友会发现,小鱼历来对职场上的年龄、性别等因素抱以“嗤之以鼻”的坚决态度,认为不同阶段的职场人有着其专属、独特的竞争力,在招聘求职环节不应受到歧视。

然而,现实也是严峻的,光我一个人不介意年龄、性别、有没有生娃等因素实在不顶用。

什么样的年轻人逃不过职场“中年危机”?有这3大误解的人

这不,小鱼微信中的一个猎头好友每天都在孜孜不倦密集地发出一箩筐的中高端工作机会,其中不少都写明了招聘方的“硬性要求”——30岁左右、85后、男性。

如果哪天我瞄到一眼“条件特别好的可放宽至35-40岁”、“男女不限”,竟有一种“妈呀”高中彩票的错觉。

什么样的年轻人逃不过职场“中年危机”?有这3大误解的人


什么样的年轻人逃不过职场“中年危机”?有这3大误解的人

人人嘴上讨厌歧视、偏见,但已然上位、行使招聘“生杀”大权的HR、用人经理们,无不在明晃晃或暗戳戳地向猎头传递着俯视众生、极具“杀伤力”的讯息。

当碰到一些偏不信邪的候选人硬“刚”一试时,招聘方可不会傻乎乎地掉进违反劳动法、授人以柄的坑,供你去录音维权滴,说法可谓正义又婉转:

不好意思,潜力有限、可发展性不强、匹配度不高。

翻译过来就是,

你太老无法拼命加班、又贵且不好糊弄。

那么反过来讲,年轻人“便宜、听话、好骗”,尤其是年轻男人“有冲劲、少牵挂、没破事”,就成为了人才市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随便一条就能秒杀兢兢业业十几年的“中年人”?

先别急,貌似算了一本好账,但小鱼劝你再年轻也千万别养成(或暴露出)这样的体质。因为,正是这样一批人,他们多半在35岁时会面临今年特流行的“中年危机”。

什么样的年轻人逃不过职场“中年危机”?有这3大误解的人

02 什么是职场人对“年轻”的三大误解?

前两天有个粉丝发信息找我倾诉,是位奋发好学的男士:

小鱼老师,我要请你帮忙解惑了。我最近感觉真的遇到了“中年危机”。

我问怎么啦,答:

最近人变得好懒散,什么都不想干,每天吃饭睡觉都不香,懒懒的。


什么样的年轻人逃不过职场“中年危机”?有这3大误解的人

小鱼差点噗哧笑出声来:

你哪是什么“中年危机”? 明明是冬季犯懒。

你要是现在饥寒交迫、无处遮蔽、家人全靠你糊口,担心着明天工作的着落,这叫“中年危机”。奋发向上、工作稳定、事业有成的范儿,偶尔倦怠松懈一下,就别来凑热闹混淆视听了。

倒真不是我宽慰他,小鱼最大的特点是只讲一针见血的实话,从不输出虚假慢性的宽慰。虽不信“宿命”,只讲逻辑,但对于“中年危机”这个现象,我认为还就是年轻时误解的“因”种下的“果”。

什么样的年轻人逃不过职场“中年危机”?有这3大误解的人

误解一:“年轻”等于“便宜”。

学生便宜、应届生便宜、实习生便宜、临时工便宜、合同工便宜、外包员工便宜、派遣工便宜。

以上是招聘方以“节约成本为己任”内心的“小九九”,也正是不少年轻人刚踏入职场时容易踩的坑。你可千万别忙不迭往自己身上套,以为这是你在市场上PK拖家带口中年人的优势。

正如美貌对于女人而言呈不断流失的线条,是一个贬值的东西;年轻本身对于职场人而言,最好不要主动与“便宜”二字挂钩。

如果仗着便宜好用这一条在一个地方从一而终,你会发现很快就会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人之初,性本贱。

你越认为自己便宜,对方越对你的能力价值产生质疑,尤其当你几十年如一日的便宜时。踢掉你的成本也最低噢,无一例外。

这就好比,一件衣服你标价30挂在商场无人问津,改成3000就有人驻足试穿了。年轻人谦虚谨慎没错,但过于谦卑自轻就是错。

什么样的年轻人逃不过职场“中年危机”?有这3大误解的人

因此,不管你有没有两把刷子、有没有真才实学吧,请尽早走上“不便宜”的路线,即使你初出茅庐很年轻:

  1. 撒网时瞄准正规或知名、有根可查的、保持稳定或快速增长预期的企业的正式员工职位;
  2. 积极了解目标职位的最新市场薪资水平,基本工资高是王道(别问我为什么,请参考 );
  3. 接Offer前请保留薪资谈判环节,别对方给多少就接多少;
  4. 入职后尽快用业绩、实力证明自己的不便宜。
什么样的年轻人逃不过职场“中年危机”?有这3大误解的人

误解二:年轻难免被“忽悠”。

年轻人,特别是学生,总被认为是白纸一张,以后脑子里想什么,做事按什么路子都很好塑造,画什么就成什么,容易定型。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知名企业热衷校园招聘的原因啦——可发展性强。

换句话说,容易被忽悠、被洗脑,塑造成“企业定制化人才”。

虽说这个世上,不是你被别人洗脑,就是你洗别人的脑,我们还是要学会抽离所谓的“企业文化”,不断打造不依赖平台,符合自己价值观,属于自己的硬核实力。

例如,如果你进入了一家倡导“狼性”企业,那么请你独立思考一下——这样的狼性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你的生存与发展理念,是你当下的权宜之计还是长期战略?

如果你所在公司每个岗位的分工很细,流程很复杂,你常年负责其中一个非常细小的环节,美其名曰“工匠精神、精益求精”,那么请你思考你是否到了扩大边界与范围,拓展与升级自己的时刻?

什么样的年轻人逃不过职场“中年危机”?有这3大误解的人

小公司、大企业,无一例外地,要么用意念给你画大饼让你继续卖命,要么用暂时的安逸与稳定来麻痹你,粘牢你。最终结果就是让你不知不觉中丧失对自己职业发展的主动权——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嘛。

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士,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最典型的就是“副业刚需”这个新名词了。

什么样的年轻人逃不过职场“中年危机”?有这3大误解的人

发展多条职场路线,不陷入“能力陷阱”,将收入的风险分散,这一种超前的、抽离平台的自我觉醒意识——这是应对中年危机最直接的方式。

小鱼的朋友圈里,见过不少在职人士、宝妈们从事至少一项副业,如微商、社群运营、保险、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兼职等。乐观、从容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如果你老是容易被上级、老板、公司HR用温热的水细细煮着,还以为是舒适地发汗泡汤,享受其中;或者用镜花水月般的前景、涨红脸的鸡血打着,还以为是年轻人上班该有的模样;那么等过几年看看?

什么样的年轻人逃不过职场“中年危机”?有这3大误解的人

误解三:年轻人就该吃苦。

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我怎么怎么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呢!

以上两句如果常常从你嘴里脱口而出,那么你离被淘汰的命运也就不远了。

倚老卖老、高唱苦劳的中年人一般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吃过一些或相当的“苦”。这些苦不一定是有必要吃的,很可能不少还属于多走的弯路,但他们就喜欢多年之后将其当作引以为豪,拿来当说教、推诿的资本。

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专属的一个“想当年”。他们或许心中不甘,为什么我混了十年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凭什么你一个毛头小子、小Y头片子就可以轻松绕过,唾手可得?

久而久之,人们就形成了“年轻人就该吃苦”的观念——这是我一直鄙夷的。

作为年轻人,能不吃别人口中的苦就获得成就那也是一种实力,靠捷径、靠巧智、靠关系、靠资源都可以。不是吃苦得来的成绩同样值得骄傲。

如果你不吃苦就可以获得比同龄人更高的起点,那就心安理得地去做吧。规避未来中年危机的另一条路就是年轻时候实现弯道超车啊。

什么样的年轻人逃不过职场“中年危机”?有这3大误解的人

03 写在最后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在小鱼看来,这个“努力”不应该是自我庆幸地在一个低起点努力辛苦地重复简单、琐碎、毫无增值的工作;而是只聚焦对的机会、发展的平台、尽早地完成属于自己的原始积累。

什么样的年轻人逃不过职场“中年危机”?有这3大误解的人

对年轻的三大误解

年轻时若被大流推着一天是一天,人到中年时就很容易为危机所困。

从年轻时就做到独立思考,尽可能的贵,尽早的变贵,多渠道的贵——这才是对一个年轻人应有的职场态度。欢迎关注


猜您还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