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意境与生命——宋代园林与诗歌及诗人的关系:三者何以互融

场域、意境与生命——宋代园林与诗歌及诗人的关系:三者何以互融

一轮月色,一杯酒,一首诗,夹杂或得意或忧伤的情绪,诗人用文字附着在诗里跨越千百年和我们产生情感共振。我们在诗里感受到了他们无法言说的情感,诗成为了自我缓解的一种方式。或许时代变迁,诗的风格会变化,可是它们都是情感的载体,本质上都是对自我的表达。

让我们取下历史上的一段时间片,探寻在宋代,诗歌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融入这个时代。诗的风格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在宋朝,文人园林是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它带给诗人的是有关于场域,意境与生命这三大创作主题,而它们之间又是如何互相成就的呢?

一、置身于宋代园林,是一场寻诗之旅

好的创作离不开创作者处于一个适合自己节奏的创作空间。宋代园林,就是宋代诗人一个理想的创作空间,这里拥有文人所想象的美好和惬意。探寻宋代园林,是一扇窥探宋代诗歌及诗人生活的窗口。置身于宋代园林中,是一场寻诗之旅。

1.宋代那些辉煌的园林带给诗人的影响

洛阳,唐宋两代极为繁华的文化都城,它在历史上有其独特的地方,偏离当时的政治中心,使其成为了既富贵又不失悠闲的一个文化地标。在宋代,洛阳是文人园林发展的一个鼎盛时器,甚至超过了唐代,大多数的诗人出自于洛阳园林。

场域、意境与生命——宋代园林与诗歌及诗人的关系:三者何以互融

其中代表性的诗人是苏辙,从他的《洛阳李氏园池诗记》中记载了“洛阳古帝都, 其人习于汉唐衣冠之遗俗, 居家治园池、筑台榭、植草木, 以为岁时游观之好。其山川风气, 清明盛丽, 居之可乐。平川广衍, 东西数百里, 嵩高少室天坛王屋, 冈峦靡迤, 四顾可挹。伊洛瀍涧, 流出平地。故其山林之胜, 泉流之洁, 虽其闾阎之人与其公侯共之。一亩之宫, 上瞩青山, 下听流水, 奇花修竹, 布列左右, 而其贵家巨室, 园囿亭观之盛, 实甲天下。”。

他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洛阳园林作为文人园林的独特性和优雅性。文人置身于宋代的园林中,望川山水,几位同好一起相谈甚欢,形成了一种属于文人的场域。这里有关生活的感悟,政治的抱负,也有在追忆时付诸一声嗟叹。就像欧阳修在他的诗歌中所表达的对于以往洛然园林带给他的记忆:“直须看尽洛城花, 始共春风容易别”。

2.诗歌让园林和诗人互相作用,成就彼此

看着湖光山色,花草丛林,诗人用他们的视角记录下当时在他们眼中的园林。宋代给了文人自由的创作空间,他们可以宴饮集会,把酒言欢。在这个场域下形成诗与诗之间的碰撞,绽放出的是宋代园林下的文化盛貌。在这个盛貌下也隐隐地体现了当时在洛阳园林的文人对于政治的梳理。

我们知道,宋代分为北宋和南宋,着两个朝代都是因为外敌入侵导致的灭朝,都不是因为内斗而产生分裂。在洛阳这个地方,文人可能仕途不顺等原因,这里成为了他们一个精神自由之地,或者能让他们暂时忘记自身的痛苦,成为一个“避难所”。

场域、意境与生命——宋代园林与诗歌及诗人的关系:三者何以互融

园林这个场域让诗人寻求慰藉,其实诗人也改变了园林,成为宋代那个时代独特的景象。其中发挥作用的诗人写下的一首首诗歌,承载了诗人对园林别番审美,也影响了修筑园林之人,宋代园林在诗人的笔下再打造了一番。

两者存在于世,成就彼此,宋代的皇家园林也没有别的朝代那般耀眼华丽,而是更加细腻,更贴近文人所处的园林。诗歌的作用可以影响人们的内心世界,而一个充满着诗意的文化场域——宋代园林,让诗人沉浸其中,催生出一首首令人感概的诗歌。

二、实景成为了诗人通往意象世界的通道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首诗,借代,引用,转化,表征各种手法来展现诗人的内心,写的是景,又不仅仅是景。它承载的更多,更复杂,诗人本身也未必能表达清楚。所以意境是一个很微妙的词语,没有人能够准确的概括什么是意境,意境只能去感受。诗人是怎么去感受那种意境呢?诗人无法直接达到意境,他通过其他方式去抵达,而景色,是其中一种方式。

1.牡丹和梅花为唐宋中意象之最

宋代园林中那些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景色,就是一条诗人通往他那意象世界的通道。这条通道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文人的审美趣味,当时人们所关心的社会现象映射出来。在历史上,唐代人喜爱牡丹,甚至视牡丹为国花,所以往往在诗人写牡丹里可以看出唐代人对当时盛唐时期的面貌。

场域、意境与生命——宋代园林与诗歌及诗人的关系:三者何以互融

到了宋代,梅花成为了宋代诗人最欣赏的花,从宋代园林中梅花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看到,宋代人对于梅花有一股心生的崇敬。在宋代写梅花的诗人数不胜数,范成大是南宋大爱梅花之人,在他的诗歌中不免看出,在梅花中,他写出了自身意象世界的充沛,而不仅仅写的只是梅花而已。

里面或许有对世道变化的嗟叹,也有对生活仍有所向往的自得,而梅花让他感受到了这些东西,用诗歌试图让这种意境固着下来。千百年后的我们也有机会试着加入进去,只是,可能还是稍稍有些不同罢了。

2.意境何以神秘

意境往往是诗歌里面最难捕捉到的部分,现如今我们拥有了很多记录景色的科技,手机,数码相机,这些都能够毫无偏差地记录下当时我们所看到的景色。可记录的,仅仅是我们肉眼下所看到的而已,它无法记录下我们的内心到底看见了什么。

也就是说,相片记录不了我们想要表达的意境,而当我们越依赖于相片来记录我们看到的世界时,可能我们会慢慢丧失感受意境的能力。宋代诗人他们对于意境给感受能力是强大的,他们只有文字,来记录这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一切。

场域、意境与生命——宋代园林与诗歌及诗人的关系:三者何以互融

于是实体的东西会在他们的笔下变得抽象,在辛弃疾的《满江红·暮春》中写下一段园林花落尽的景色,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写的是花落尽,内心想说的更是这世道对于他的残酷的一面。

感伤的是他没有直接说出那个意境,因为诗人自知那些东西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只是这样用诗来缓解他一点点痛。意境就是如此虚幻而又同时绵密,宋代园林给文人带来一处处景色,通往了一种又一种文人不容易触碰到的内心意境,他们写下诗歌,化作一次曾抵达过的痕迹。我们也很幸运,虽然景色可能不在了,可是诗歌保留了下来,成为了我们探寻诗人意象世界的另一条通道。

三、为何诗歌可以和生命连结

生命是人生中最重大的一个主题,它是我们人的一生无法回避的问题,生命该是什么样子,该怎么去呈现自己的生命,这个问题需要时间慢慢来解答。可是生命中常有困惑,迷茫,不安,这些用时间去抚平似乎不够,或者说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缓解。而诗歌的出现,是我们在生命中寻求解答的另一个出口。

1.诗歌对于生命图景的构造

在宋代,诗歌起到如此作用,一首诗的完成是对当下处境一种尝试性的解释。这个朝代给了文人创作的自由,可也给了他们另一种磨难。朝代渐渐在熄灭,曾经的繁华好像回不了来了,园林诗中那种种“花落尽”都预示了这个朝代大生命的衰落。

场域、意境与生命——宋代园林与诗歌及诗人的关系:三者何以互融

创作未曾停止,诗歌和生命产生的连结在它未熄灭时仍然在紧密联系。宋代园林所展现的生命图景在辉煌中迸发出一首首诗歌表达自由的灵魂,在最后即将归于尘土的时候展现的是那些不舍与对生命逝去的挽歌。这个曾经像是一个乌托邦一样让文人享有精神自由之地,那些美好的过往是他们日后追忆时继续用诗歌来记录的时刻。

可是这一切终究烟消云散,诗歌给了生命最后的延续,宋代园林与诗歌之间的互通成全了诗人,这宏大的生命图景也许让诗歌成了最后的一笔。

2.诗该走向何方

诗歌在如今的时代似乎也渐渐消散了,至少我们都很少起心动念用诗来表达自身的处境。或许是因为如今能够成为情感载体的东西不在单一了,我们有电影,戏剧,小说等方式来传递,诗变得让人难以进入,也让人觉得太过于神秘,它也就不再成为一种主流。

可是我觉得诗所能表达的东西还是独特的,它简单的几行字可能需要创作者累积很多的经验和感悟,也可能是某一瞬间的灵感。所以诗存在于我们的生命当中,可能会突然击中你,或者,你主动去追寻它。博尔赫斯说:”好诗是经得起印刷错误的。“它不寻求精确的表达,可是可以抵达很多人的内心,而且抵达的方式每个人都可能是不一样的。

四、结语

也许在宋代,诗歌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就像今天我们欣赏歌手的作品一样,它是一种生命的养料,对于写诗和读诗的人而言都如此。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处境,宋代园林呈现的艺术化和诗意化的雅韵真真切切地影响了诗人和他们的诗歌。我们无法回到那个时代去真正去探索究竟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只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对那一块时间片留有一点自己的想象。

场域、意境与生命——宋代园林与诗歌及诗人的关系:三者何以互融

中国历史留下的诗篇是我们研究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慢慢地,在看着他们所面临的处境时,我们难免会思考我们当下的处境,这个时代在变化,我们最想要保留什么样的东西,对于自己的生命应该怎么去理解?如果我们觉得时间在解释这些时或许太漫长了,留有一种想用诗来表达这种浪漫的想法也不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