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做了4年英文啟蒙,才發現把最重要的事情忘了

全文3848字,閱讀時長10分鐘。


這半年,為了培養孩子自主學習,英文由她獨自完成。


習慣養成了,但因為我疏於輔導,內容沒吸收好。


從1月6日開始,幫孩子重溫了8個月的課程,總時長80小時+。


今天是第60天。


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如果能幫助她更好的學習英文?


我寫了很多便利貼,記了半本筆記,研究很多課程和教材,深夜12點還在寫總結……


除了吃飯睡覺陪娃,這個假期,就研究這事。


得出的感悟是,做好英文啟蒙,離不開:規劃、體系內容、重複、工具!

給孩子做了4年英文啟蒙,才發現把最重要的事情忘了


用“規劃”對抗焦慮



看著別的孩子在上外教課,學自然拼讀,讀分級讀物……


看著各種英文啟蒙課程的推銷文案……


真讓人焦慮。


沒開始啟蒙時,擔心娃落後;已經啟蒙了,擔心這樣還不夠;明明已經滿意,看著別家孩子的新招式,我是不是也要試試?


我就是這樣的焦慮!


而且永遠沒有結束,各平臺一直在把類似的廣告推送給我。


我開始問自己,啟蒙是為了什麼?


海嵐老師在《全兒童英語啟蒙》一書中強調,“兒童學習一門語言時,不僅僅是學習這門語言本身,更是學習通過這門語言能去做什麼。”


我們不是學英語,而是通過英語而學。


我給孩子啟蒙的最終目的,是走向自主閱讀,通過英語而學。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該如何做?


於是,我有了規劃的念頭。


通過規劃,保證孩子的學習是逐級進步的;


通過規劃,讓各種課程,成為輔助我的工具,而非被課程主導,引發焦慮。


我們該如何規劃?



我做了路線規劃和內容規劃。


路線規劃,根據語言學習的順序,

我分為:興趣啟蒙,基礎積累,自然拼讀,自主閱讀。


這四個部分,不是獨立割裂的,而是環環相扣的。


為這四個部分,規劃學習大綱,並做好銜接,就是內容規劃。


興趣啟蒙,主要通過對英文的接觸,啟發孩子的興趣,有趣是關鍵。英文兒歌童謠、繪本、動畫都是合適的方法。


基礎積累,在興趣啟蒙之後,也可以與興趣啟蒙結合。


我這樣劃分的區別是,興趣啟蒙,以激發好奇,探索孩子的興趣點為目的。以放鬆的心態,給孩子嘗試各種音樂,繪本,摸索出與孩子學習的方法。


基礎積累,是開始系統的學習幼兒英語,掌握基本的句型,積累500+的聽說詞彙等,為自然拼讀做準備。


很多線下機構,3歲開始0基礎學英文。這其實可以在孩子1歲、2歲時,在家開始。但有規劃的編排是關鍵。


大寶1歲3個月開始啟蒙,但那時我還沒規劃的理念,聽了很多童謠,也讀了很多繪本。


對興趣和語感啟蒙雖有幫助,但不成體系,並沒為進階的學習打下基礎。


從3歲開始,我們才開始系統的幼兒英語學習。將近5歲,才開始學習自然拼讀。一些規劃做得好的家庭,5歲已經開始自主閱讀。


自然拼讀和自主閱讀,如果前面的基礎牢固,是啟蒙路上自然而然的需求。


這四個階段的教學大綱,該如何制定?


我的方法,是拆解別人的內容。


比如,給二寶的英文啟蒙,我借鑑了大寶的課程,主流的外教課程等。


把這些幼兒課程的教授主題、知識點列出,歸納一張自己的家庭教學大綱。


具體的途徑,可參考:

線下外教課,瞭解機構用的教材、課表等。


線上課程,各大公號主推出的課程,比如凱叔、年糕媽媽、常青藤爸爸等。


英文學習app,嘰裡呱啦,流利英語說,斑馬英語,叮咚課堂,葡萄英語,伴魚,ABC reading等。


幼兒英語的海內外教材。


為什麼要做自己的大綱,而不直接用別人的課程?


用別人的課程或教材,是戰術而非戰略。沒有一套課程,是為自家孩子個性化設計的。


而做自己的大綱,能清楚教授的範圍、哪些資源合適、哪些有缺陷等。讓各種課程輔助我們,而不是被課程主導。


減少報線上課,還是線下課的糾結。不需為這繪本,該不該買而苦惱。


更重要的是,能知道學習這個課程為了什麼?學完還該學什麼?


比如,最近我選了一套低幼讀物,內容符合二寶。但僅覆蓋12個主題,因為心中有綱,我知道後續該如何補充。


做好英文啟蒙,不能單靠一個課程,但不能一直選擇內容重複的課程,而規劃的意義,就在這裡凸顯。

給孩子做了4年英文啟蒙,才發現把最重要的事情忘了


用“體系的內容”讓孩子持續進步



做好了規劃,接著需尋找具體的內容。


內容的選擇,我會考究,是否是體系的。比如,上完0基礎啟蒙課後,是否有下一階段的課程,整個課程能支撐到孩子幾歲?


體系的課程,能讓孩子持續學習成長。


如果是體系的,我還會考慮,這個課程有什麼欠缺,我該如何彌補?


如果不是體系的,但很滿足當前需求。就需根據規劃,為孩子擴充其他內容。


在不知該如何開始啟蒙時,選一套體系的內容很重要。在與孩子共學的過程裡,能得到領悟,知道如何規劃將來的學習。


大寶剛啟蒙時,沒規劃,摸著石頭過河。是因為緊跟課程學習兩年,才有了規劃。


確定內容後,需要持續深耕。


長期下來,才能讓孩子沉澱。頻繁更換,除了內容斷層外,還會打破孩子已培養起的學習習慣。


這兩年,我一直留心各種課程。看到一些很喜歡的,但還是沒更換。因為孩子喜歡目前的課程,每天20分鐘,已固化為她生活的一部分。


強行扭轉,也許能收穫更多知識,但可能丟了習慣和興趣。


但不轉換不代表不作為,孩子目前學習的課程,自然拼讀部分比較薄弱,我把這部分捨棄。另尋資源,自己做了編排,每天教她1小時。


體系的內容,去哪裡尋找?

第一部分提及的途徑。

給孩子做了4年英文啟蒙,才發現把最重要的事情忘了


用“重複”加強學習效果


有好的內容加持,如何讓學習更有效果?


重複,是我以前的認知。但經過這兩個月實踐,“不同的地點重複”更有效。


僅在書本重複,孩子思維可能會受限。


在多個地方重複,可以擺脫書本的限制,隨時隨地複習,增加輸入的頻次。還可以不同場景重複,讓孩子跳出書本,活學活用。


我最近使用的方法


1.貼牆上

英文啟蒙,其實是上帝給家長出的考題,而不是給孩子。


家長記住了,才能做到及時+隨時,給孩子複習。


我在飯廳,貼滿了便利貼。在等待吃飯的空隙、飯後,考考孩子。每天出門前,看一下,方便路上交流。


這也是為了讓其他家庭成員,瞭解孩子的學習,一起輔助孩子。


孩子消化後,撕下保存好,隔段時間再拿出來考查。二寶也能用上。

給孩子做了4年英文啟蒙,才發現把最重要的事情忘了


2.用本子記錄

孩子目前學習的課程,累積了200+繪本。有的內容沒及時鞏固,孩子忘了。


如需持續的、滾動的,複習這200多繪本,我和孩子,都沒有這樣的時間和精力。


為了以後省時,我花了兩週,把近半年的繪本拆解,列了“易忘詞,短語,重點詞,句型,自然拼讀”等欄目,按月,把每本繪本的重點內容寫進去。


最近新學的內容,我當天記錄,避免積壓。


這個本子,成了我的家庭教綱,知道給孩子複習什麼、隨時能復。


而這個拆解的過程,很多內容內化我心,孩子在地上打個滾,我會本能的告訴她,這就是“roll”。


記錄帶給我的另一收穫是,能把知識點連起來。


比如get,不同的學習階段分別出現過以下用法:

get a banana,get mad,get dark,get to,get off,get on,get out of等


我把他們整理出來,作為主題與孩子學習。用家裡與get相關的書,幫她擴充閱讀。

給孩子做了4年英文啟蒙,才發現把最重要的事情忘了


3.做成卡片

經過前面的記錄,發現有些高頻詞和短語經常出現get,can,like,with,feel,for,look at,但用法和場景不一。


孩子沒法靈活運用,有時還會混淆。


比如前面提及的get,有get to,get off,get on,get out of等。


我把這些內容,做成卡片。


配套設計了一個箱子,分兩格,一格放做好的卡片,一格放複習過的卡片。


使用方法,孩子從箱子中抽一張卡片,說出與這個詞相關的句子。每次複習完的卡片,放進另外一格。


做兩格的原因,是考慮到我不在家時,爸爸能跟上進度。

給孩子做了4年英文啟蒙,才發現把最重要的事情忘了


4、反覆讀繪本

複述+跟讀+複述,先看圖複述,過程會出現不知如何表達、表達錯誤等情況。


這是倒逼輸出的過程,能讓孩子大腦產生摩擦,把學習過的內容整合、內化、輸出。


當她沒法表達時,用關聯提示等方法。比如,孩子要表達“Try the glasses”,但想不起“try”。


我用她熟悉的句子提示,“teacher teacher let me (try)”,把try省去。


複述後,聽完整的音頻,再二次複述。


時間不充裕時,我用提問法。根據圖畫、情節、句型、單詞等,提問。這過程,能加深孩子的理解。


提問時,多切換場景,能引發孩子思考,這個表達什麼情形能使用。


比如學習了Here comes a dog,可問孩子,“有個巴士來了”該怎麼表達?


又比如,what is Jack doing?

what are you doing,Jack?

設幾個不同的場景,看孩子能否正確使用。

給孩子做了4年英文啟蒙,才發現把最重要的事情忘了


用“工具”使啟蒙得心應手



大寶2歲時,我開始關注外教機構。3歲擇幼兒園時,外教是重要指標,甚至有送去國際學校的準備。


那時渴望外教,是希望孩子有英文的氛圍,有原汁原味英文的輸入。


經歷了陪伴大寶學習成長,一路探究的幾年。二寶的英文啟蒙,內心更篤定,不一定依託外教機構,在家裡就能模擬外教環境,點讀筆和音頻是重要工具。


點讀筆,資源是官方提供的,保證了孩子接收的是原汁原味的英文,解決了自己發音、腔調不足的問題。


對於孩子,能擺脫對父母的依賴,隨時能自學。


這兩年,點讀筆給我了很大的幫助。孩子學的很多單詞,我以前沒接觸過,點讀筆省去了我查詢的麻煩。


也解救了我一人帶二娃學習的困境。在兩娃自學點讀的空隙,讓我能左手輔導大寶,右手輔導二寶。


除了點讀筆,音頻也很重要。


安妮鮮花、廖彩杏、吳敏蘭等英文啟蒙大咖,都強調聽力輸入的重要性。


給孩子選準音頻,經常的、有規劃的播放,營造家庭的英文氛圍。


最近因為假期,起床後放歌謠,午飯播二寶的音頻,晚飯播大寶的。


播放的內容,與孩子目前的學習匹配。


比如,最近在教大寶自然拼讀,我找了一套音頻輔助孩子鞏固,晚飯播放10分鐘,播放的內容:昨天學的,今天學的,明天要學的


一次滿足了,原汁原味英文輸入、不同地點重複、預習,三個目的。


播放的設備,我使用手機。考慮音質的問題,需添置藍牙音響。


啟蒙路上,每個人的困難點不一,有的是英文不好,有的是發音,有的是沒時間……


針對自己的難點,找到輔助的工具,擺脫時間、空間、人員的限制,工具越是合適、越是簡便,越能降低啟蒙的難度,增加堅持的長度。

給孩子做了4年英文啟蒙,才發現把最重要的事情忘了


週週折折,費勁心思,是希望用自己的折騰,換來孩子的不折騰,不讓英語學習佔用孩子太多時間。


畢竟幼兒時代,還有很多比英文有趣的事情!


(如果你覺得有用,不要忘了"在看"和轉發)


—END—


企業顧問,簽約作者;

二胎媽媽,關注孩子和媽媽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