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先祖來自中原?這恐怕,只是個美麗的誤會

客家人從民國時的羅香林成功構建客家“民系”後便以中原人自居,自稱給中國南方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其實,客家並不先進,也並非來自中原,而是來自畲瑤等少數民族。

平心而論,客家人的人文風俗、生活習慣、歷史淵源等均與畲瑤密切相關,下面列舉一些畲客共有而漢族所沒有的族群特徵,以資參考!

客家人栽種旱作物,名曰“種山畲”。“畲”指原始刀耕火種,畲族因種“畲”得名。

(2)以前客家和畲瑤均種植一種叫做“菱禾”的旱稻品種,“菱禾”是畲、瑤、客等山區民族的特產品種。

據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廣南東路·梅州》載:菱禾,自植於旱山,不假耒耜,不事灌溉,逮秋自熟,粒立粗糲,風味差不醇,此本山客畲所種。可見,早在宋代,梅州“山客畲”已種植菱禾。


客家人先祖來自中原?這恐怕,只是個美麗的誤會


(3)種菁——即靛藍,是客家藍衫的染料。

歷史上畲民有高超的種菁技術,史載汀州“菁民”即“畲民”,“刀耕火耨,藝藍為生”。其後畲民的“種菁”技術傳予客家,造成汀州府上杭、永定以及梅州、興寧等地“靛青業”的發達。故史稱:“邑人出外經商,以靛青業為最著”。

(4)客家茶源於畲家茶。

在畲客山區,因畲人較客家所居山嶺更為高深,更宜茶樹生長,故畲茶久負盛名。在清代,粵東著名產茶區均在畲地。如:紫金畲人所種“洪畲茶”,羅浮山畲區所產“芳香勃發”的“羅浮茶”,鳳凰山畲區出產的“清膈清暑”的“鳳山茶”。清代客區畲人種茶、製茶技藝均較當地客家人高出一疇,客家人便從畲人處學會了茶技。

(5)客家擂茶是土家和畲族特產。客家與畲瑤苗等族都有材料相同、做法一致的擂茶,擂茶是畲客瑤苗土家各族待客的特色食物。

(6)客家釀菜與瑤家十八釀屬同類食品,是畲客瑤特產。

客家人聲稱釀菜是“思念中原故土餃子”的產物,事實上,釀菜只是楚越畲瑤經典特產!

(7)客家話與畲語基本一致,兩者共同點高達95%以上。

畲語,畲人自稱“山客話”,漢人稱其“畲客話”,可與客家話實現互通,是畲人的民族語,使用人口占畲族總人口的99%,主要分佈在閩、浙、粵、贛、皖等省部分山區。

(8)客家與畲、瑤、壯、土家等少民愛唱山歌,漢人不唱山歌。畲瑤壯等少民山歌與客家山歌無論形式還是旋律都基本一致。

(9)客家人熱衷的採茶舞、魚燈舞、騎馬舞、斗笠舞、火龍舞…等,與畲瑤壯等民族舞蹈一樣。

(10)土樓和圍龍屋源於畲瑤。漢建築為方正形式,不是客家土樓、圍龍屋那種圓環形、半圓形的風格。

畲客先民在古代被稱為“畲峒蠻”“溪峒蠻”,為原始的穴居人。畲客習慣依山聚族而居,由於受到漢族和官府的排擠,導致其社會形態也隨之發展為半軍事化狀態,這種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對抗強勢民族時所處的劣勢局面。

聚族穴居的好處是增進同族情誼形成統一戰線,方便隨時對抗官府,洞穴對於畲客而言就是堅不可摧的防禦堡壘,現今的圍龍屋和土樓便是其後代建造的類洞形建築,可以說是畲客先民生活情景的歷史重現!此外,圍龍屋和土樓還有個特點就是形象鳥窩,所以也不排除是由鳥巢的居住形式逐漸演化而來!

(11)舊時畲、客有半夜嫁女的風俗,漢人三更半夜不嫁娶。

(12)客家二次拾骨葬與畲、瑤、壯等少民風俗一樣。

(13)古代客家女不像漢族女人一樣纏足。

畲、客、瑤女人不纏足,史稱:女子“素無纏足之習”。他們的女性有參軍打仗的傳統,從宋、明時代的女畲軍到太平軍女兵,都表明她們是一種因襲傳承的關係。


客家人先祖來自中原?這恐怕,只是個美麗的誤會


(14)古代客家人與南方少民無戶籍,無科舉權,僅少數外遷的寄籍者有科舉權。

(15)漢族是地域認同,而客家與少民是族群認同。

漢人是地域認同,強調地方籍貫,一個福建漢族會自稱福建人;但一個福建客家會自稱福建客家,或只稱客家人;一個福建畲族會自稱福建畲族,或只稱畲家。漢族愛鄉,同鄉間互有好感;而少民只對同族具有認同感,哪怕其族人來自不同的省份或國家,均不妨礙他們一見如故的親近感;相比之下,他們對同鄉的漢族會顯得疏遠很多…這就是族群認同與地域認同的區別,族群認同是少數民族增強其內部凝聚力的具體表現。

(16)無山不成客,逢山必有客,聚山而居是山區民族的共同特徵。

關於全民住山,客家人給出的解釋是因為來得晚,平原和城市住滿人,只能住山裡。到底這種說法是否成立?根據客家人的五次大遷徙理論,客家人的第一次南遷發生於西晉五胡亂華時期,第二次南遷在唐朝安史之亂,第三次是宋元之際…但史料記載,清以前的南方大部分是地廣人稀的處女地。明末清初,肥沃的珠三角平原只有一百萬戶籍人口。魚米之鄉的珠三角尚且如此,何況其它地方?哪來平原住滿人一說?

所以,“先來後到,平原被佔據”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客家人喜好住山的特性並不限於廣東,在福建、臺灣、廣西、湖南、浙江、四川等地的客家人均是聚山而居,而被稱為客家祖源地的寧化和客家搖籃的贛州就是徹頭徹尾的山區(市區為官話人)。

一個客家祖地,一個客家搖籃,另外還有一個客家首都也是山區。從誕生的祖地到成長的搖籃,再到民族首都,活動範圍全在山裡,這說明客家是天生的山區民族,而不是所謂的“先來後到,平原住滿人,不得已住山裡”的南遷者。如果“先來後到”的說法成立,那與客家一同生活在山裡的畲瑤也是因為平原住滿人而住山裡?!

(17)苗瑤畬三族語言都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三族都存在“捱話”,客家、畲族與壯族均稱呼母親為“咩”。

在三族發源地的懷化地區特別明顯:外婆稱為“捱婆”,父母親稱為“捱公”“捱咩”,客家人自稱“捱”便是祖上來自畲瑤民族的記憶殘留!

(18)作為中國的主人,中原人無論去到國內任何地方均以主人自居,而絕不會有中原人稱“客”,客家人自稱是“客居他鄉的中原人”完全是自欺欺人的說法。

族譜作為家族文獻,保存記錄一個家族的歷史,具有敬宗收族,提高家族自豪感、凝聚力等意義,以促進家族內部團結和提高家族社會地位。正是在這種全面追求美譽的情況下,隱惡揚善是族譜自古以來的特點,由此衍生出誇大甚至編造本家族歷史等問題。

雖說許多譜書上都提到“循實記載”“不虛實,不隱惡”等字樣,但真正做到的並不多,大多數家譜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冒認祖先,偽冒名族,假託攀附的問題,直接影響了家譜的史料價值,也混亂了家族的真正來源和脈絡發展。家譜做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姓氏溯源上攀龍附鳳。以古代的帝王將相,貴胄名臣為本族的先祖,亂認他人為祖。通常,林姓上溯至比干,陳姓為陳霸先,李姓為李世民,洪姓為共工,張姓為張良,錢姓為黃帝等都是犯了這個通病。更有甚者將一些神話人物如“楊司公”之類列為始祖。

2、為提高家族地位,亂標地望。其中王必琅琊,李必隴西,張必清河…等,已成為通例。這種流俗,在漢文少數民族家譜中也有所反映,如畲族鍾姓自標“潁川堂”,藍姓標“汝南堂”,儼然中原豪門。

3、世系雖長遠,卻不可靠。在明清以來的家譜中,通常將家族先祖上溯到遠古時期,歷代世系也十分清晰,數十代、百代,代代不亂。實際上這不符合中國國情,有存疑之處。在中國古代,一個家族很少有連續不間斷的家族記錄,在修譜時候,資料大多來源回憶、附會或者抄錄史書,志書及其他資料。其中的史料浩如煙海,本身存疑或待考證的就很多,強行把兩端資料銜接到自己家譜世系上,是最大的問題所在。


客家人先祖來自中原?這恐怕,只是個美麗的誤會


4、隱惡揚善。幾乎所有的家譜凡例中都規定不能入譜的標準,多數是“不道、亂倫、亂宗、絕義、辱先”等。這樣一來,所有家譜中都只有好人、正人君子,而不見任何壞人,哪怕是自己的祖先也不承認。僅從家譜上觀察,歷史上的大漢奸如李林甫、秦檜之類,都是既沒有祖先父母,也沒有子孫後人的。

這種家譜造假的現象不僅存在於漢族之中,而且在少數民族中也十分普遍。四川學者黎小龍曾通過梳理正史與方誌資料,論證了渝黔土家族大姓冉、田、白、張為三峽地區的古姓,指出這些大姓族譜中的冒籍中原華夏同姓,偽託郡望的現象是西南少數民族漢化進程中的文化現象。

畲民修譜是畲族更加漢化的表現,其最初本意是為了免受統治階級對其的民族歧視。

客家“中原說”。客家人大規模撰修族譜是從清代客家說興起以後才開始的,很多宗姓為攀附名人而花錢請人代編族譜,所以從那時起,家譜坊就已遍佈客家地區。

《南方土著漢化的典型模式——寧化石壁與光州固始現象》這篇論文便指出了客家人族譜的不實之處。

1、從內容看,幾乎都與中原、避亂、寧化石壁有關。

2、大部分族譜是清代以來修纂的。主要是清末“客家學說”興起以後,掀起了修造族譜、掛靠中原的浪潮。明代以前的古本就很少,更別說宋代的了。

3、眾所周知文天祥沒有後代,但客家文姓都自稱文天祥後代,稱文天祥女婿後人的也大有人在。

4、客家的劉姓都自稱劉漢皇族一個成員的後代,經查證,該男子並沒有子嗣。

5、客家李姓,不同家譜有不同版本。其中有個祖先叫李火德,在不同家譜裡,輩分還不一樣,有的說李火德出生於北宋初年,有的說是南宋人,還有的竟然說他是南宋李綱的後代,混亂竟然至此!

6、有一楊姓客家人,自稱祖先是楊文廣二十萬大軍徵蠻留在廣東的後代,但歷史上根本沒有這件事。

以上這些漏洞百出的家譜都體現了邊緣社會的土著精英們建構華夏正統文化身份的強烈願望。

其實,不管是客家還是其他少數民族的族譜都存在攀龍附鳳,冒籍中原,偽託郡望的現象。因此,客家人意圖用族譜來佐證其真正的祖先來源是非常不靠譜的!

綜上,客家人的真實身份並非如其所宣稱的那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