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貨幣史:日本紙幣的演變與統一

日本貨幣史:日本紙幣的演變與統一

格物·資本 seek for capital丨專注於資本的極致探索

【格物·貨幣】是格物資本旗下內容大類目之一

“日本貨幣”內容系列從屬於【格物·貨幣】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本文為“日本貨幣”系列 第 七 部分

日本貨幣史:日本紙幣的演變與統一

格物者說:日本紙幣演變史有三條主線:一,標記紙幣面值的貨幣單位,從德川舊幣制的“兩、分、朱”轉變為明治新幣制的“圓、錢”;二,紙幣發行權,從分散轉變為由日本銀行獨有;三,紙幣的發行本位,從銀幣本位轉為金幣本位,再轉為不可兌現的信用紙幣。

圓/円紙幣

日本最早的紙幣是17世紀初期的“伊勢山田羽書”,是一種由民間商人發行的可兌現為銀鑄幣的紙質票據,即“私札”;此後,各藩領的各種“藩札”相繼出現。明治政府建立後,效仿舊幣制,於1868和1869年發行了“太政官札”和“民部省札”兩種官方紙幣。上述提到的這些紙幣,均是以德川貨幣單位“兩、分、朱”來標記面值,因而都是德川舊幣制紙幣。

1871年5月,明治政府頒佈《新貨幣條例》,創立新幣制,日本貨幣(無論紙幣還是金屬鑄幣)的名稱和貨幣單位,從此統一為“圓”,日本貨幣史進入“圓/円時代”(中文“日元時代”)。 詳細閱讀:

1871年10月,明治政府以“三井組”的名義開始發行“大藏省兌換券”,

首次以“圓”為貨幣單位來標記紙幣的面值,從此之後,日本的所有紙幣(無論是政府紙幣,還是銀行券)皆以“圓” (或“錢”)來標記面值,日本紙幣進入“圓/円時代”。

▼圖:大藏省兌換券“金壹圓”,日本最早的以“圓”標記面值的紙幣。圖片來源:nozakicoin

日本貨幣史:日本紙幣的演變與統一

日本“圓/円紙幣”的演變歷程,大致可劃分為兩個歷史階段:1871-1900年,三大類紙幣並存時期(由明治政府發行的政府紙幣、由153家國立銀行發行的各種國立銀行券、由日本銀行發行的日本銀行券);1900年以後至今,日本銀行券的統一紙幣時期。

下面我們先詳細介紹1871-1900年間出現過的三大類紙幣:

明治政府紙幣

明治政府建立後,在1871-1872年時,開始發行三種紙幣:大藏省兌換券、開拓使兌換券、明治通寶札(皆以“圓”標記面值)。其中,大藏省兌換券和開拓使兌換券發行量少、流通時期短(不足四年,到1875年5月時都已停止流通),很快就被明治通寶札所取代,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

明治通寶札,是作為明治政府的統一紙幣而發行的,最早發行於1872年4月,發行後試圖逐漸取代其他以往各種紙幣流通(包括:各種藩札、太政官札、民部省札、大藏省兌換券、開拓使兌換券)。到1879年時,明治通寶札對以往舊紙幣的收兌工作基本完成(但並未完成日本紙幣統一,因國立銀行券出現了,後文會具體介紹)。

▼圖:明治通寶札“金拾圓”,明治政府大藏省直接發行的官方紙幣,為不可兌現紙幣,無法兌現為相應面額的金幣。圖片來源:antique-coin

日本貨幣史:日本紙幣的演變與統一

1877年西南戰爭期間,由於軍費開支巨大,明治政府大量發行明治通寶札,造成紙幣貶值、物價飛漲,為後來日本銀行券的出現做了鋪墊(後文會具體介紹)。

1881年2月,明治政府改變了明治通寶札的票面設計風格,開始發行了一種新版式的紙幣——神功皇后札。神功皇后札,和明治通寶札一樣,都是由大藏省直接發行的官方不可兌現紙幣,發行後,與明治通寶札一起並行流通。神功皇后札共有五種面值:拾圓、五圓、壹圓、五十錢、二十錢。

▼圖:神功皇后札“壹圓”。 神功皇后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首位女性君主,票面上的女性圖像就並非神功皇后本人,而是由一位日本女性的肖像作為代替。 神功皇后札是由意大利雕刻家Edoardo Chiossone設計的,因而帶有明顯的西洋式風格。和舊版式的“明治通寶札”相比,新版式為橫長條形(以往都為豎長條形),且首次將人物圖像印製在票面上(以往都沒有),這對日後日本紙幣的票面設計產生了深遠影響。圖片來源:ginzacoins

日本貨幣史:日本紙幣的演變與統一


國立銀行券

就在明治通寶札開始發行一年多以後,日本出現了一種新類別的紙幣——國立銀行券。國立銀行券出現後,和明治政府紙幣並行流通,因而明治政府統一紙幣的任務也隨之中斷。

明治初期,由於金屬鑄幣的不足(此前日本長期經歷了金銀幣的外流),加上人們對政府不可兌現紙幣的普遍不信任感(人們早已嚐盡紙幣貶值的苦頭),嚴重抑制了貨幣經濟的發展,也嚴重阻礙了新政府“殖產興業”目標的實現。為了順利推進“殖產興業”,明治政府效仿當時美國的銀行制度(國民銀行體系),於1872年11月制定了《國立銀行條例》,試圖構建日本的近代銀行體系,以彙集民間資本,來為新式企業的開辦與運營提供大量資金支持、促進產業振興。

根據1872年《國立銀行條例》,明治政府授權一些民間資本開設銀行機構,並允許其發行可兌現的紙幣,這些銀行都用“國立銀行”作為名稱,其發行的紙幣,都統稱為“國立銀行券”;同時,國立銀行券的發行額為該行的資本金60%,且必須以資本金40%的金幣作為發行儲備;“國立銀行券”為可兌現紙幣( 可兌換為金幣),可在全國通用(獲得了政府認可)

明治政府允許國立銀行發行國立銀行券,一方面是為了彌補金屬鑄幣的不足,讓銀行有更多的放貸資金,以服務於“殖產興業”;另一方面也要求國立銀行券要有一定的金幣做發行準備、可兌現為金幣,希望以此來改變人們對紙幣不可兌現的固化認知,增加人們對紙幣的信任感和接受度。

需注意:“國立銀行”只是名稱上使用了“國立”二字,但並不是明治政府出資設立的銀行機構(不是國營的),而是民間資本出資設立的銀行;而且,“國立銀行”是按照獲批成立的順序來命名的,分別為:第一國立銀行、第二國立銀行、第三國立銀行…以此類推。

1873年7月,日本的“第一國立銀行”在東京開業,這是日本歷史上最早的銀行機構;同年8月,“第一國立銀行”開始發行“第一國立銀行券”,這是日本歷史上最早的銀行券。(此前明治政府在1869年設立的八家“為替會社”是銀行機構的雛形,並不是成熟的銀行,而且這八家“為替會社”很快就因經營不善而由盛轉衰,到1873年隨著國立銀行的成立,這些“為替會社”相繼倒閉,只有“橫浜為替會社”改組成了“第二國立銀行”)

▼圖:“東京第一國立銀行”錦繪圖。圖片來源:tokyochuo.net

日本貨幣史:日本紙幣的演變與統一

▼圖:第一國立銀行券(舊版)。票面上寫有面額“拾圓”,正面還有“大日本帝國通用紙幣”、“東京第一國立銀行”(紅字)字樣,持有者可將其兌現為“拾圓”金幣。最初的日本“國立銀行券”,是委託美國的印刷公司印製的,所以票面的尺寸、設計、顏色和當時美國的“National bank notes”十分相似。圖片來源:nihonsi-jiten

日本貨幣史:日本紙幣的演變與統一

1872年《國立銀行條例》頒行之初,由於開設門檻較高,明治政府僅授權開設了4家國立銀行。而這4家國立銀行,在發行國立銀行券時,因受金幣發行儲備的約束,發行量很少,而且流通也十分不暢,一些商人在獲得國立銀行券後,立即向銀行要求將其兌換成金幣,導致國立銀行經營困難。

為了鼓勵民間資本開設銀行,1876年8月,明治政府修訂了《國立銀行條例》(第一次修訂),

放寬了國立銀行的開設門檻、放寬了資本金的條件,並取消了國立銀行券的兌現義務、停止與金幣的兌換(這意味著自此以後,國立銀行券變成了和政府紙幣一樣的不可兌現紙幣),同時還提高了國立銀行券的發行額(從資本金60%提升至80%)

《國立銀行條例》修訂之後,日本的國立銀行數量井噴式爆發,國立銀行券的發行量也不斷增加,到1879年時,國立銀行數量達到153家,同年底,因銀行券發行量過度,政府停止了批設新的國立銀行。

在153家國立銀行發行的各種銀行券中,所有相同面值的國立銀行券的票面尺寸和設計上都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是,票面上標註的發行銀行名稱不同。另外,1877年10月後,一些國立銀行開始印發新版式(新的票面設計)的國立銀行券, 從此,國立銀行券有了新版和舊版的區別。

▼圖:第十五國立銀行券(舊版)“壹圓”。所有“壹圓”(舊版)國立銀行券的票面設計都是完全一樣的,唯一不同的就是紅字出標註的銀行名稱(XX第X國立銀行),其他相同面值的(舊版)國立銀行券也都是如此。圖片來源:nozakicoin

日本貨幣史:日本紙幣的演變與統一

▼圖:第十五國立銀行券(新版),兩種面值“壹圓”和“五圓”。所有新版的國立銀行券,在面值相同的情況,票面設計也都一樣圖片來源:mr-coins

日本貨幣史:日本紙幣的演變與統一

▼圖:新舊版的國立銀行券的發行情況。圖片來源:明治以降の紙幣,日本銀行貨幣博物館。


日本貨幣史:日本紙幣的演變與統一

政府紙幣與銀行券的濫發

1876年《國立銀行條例》的修訂,為國立銀行券的濫發打開了“閘門”。由於國立銀行券不再能兌現為金幣,各國立銀行不顧紙幣信譽,而紛紛濫發。在1877年7月時,各國立銀行的銀行券發行總額約為1100萬圓,同年底時為1335萬圓,而到1878年底時,這一數字翻了近一倍,達到2627萬圓;1879年底時,增至3404萬圓,又猛增77%。

▼圖:1877-1890年日本全部國立銀行的資本金、儲備金、總存款、總貸款和紙幣發行額。圖片來源:國立銀行の再検討,見參考資料。

日本貨幣史:日本紙幣的演變與統一

另外,就在《國立銀行條例》修訂不久後,1877年2月,西南戰爭爆發(日本西南鹿兒島地區,舊武士階層發起的一次反明治政府武裝暴亂),明治政府出兵平叛,軍費開支急劇增大。為了應付西南戰爭鉅額的軍費支出,明治政府增發了2700萬圓的明治通寶札(在此之前,明治通寶札的發行總額約為9280萬圓,也就是說增發了30%),並從“第十五國立銀行”貸款了1500萬圓(這意味著1500萬圓不可兌現的“第十五國立銀行券”的發行)。因而,僅西南戰爭,就導致日本社會上多出了4200萬圓的不可兌現紙幣。

明治通寶札和國立銀行券的大量濫發,導致日本社會上的紙幣流通量急劇大增,紙幣也因此快速貶值,物價隨之飆漲。到 1881年4月時,紙幣的市場價值跌到最低點,已經遠低於其法定面值(面額),當時“1圓”銀幣可兌換“1圓80錢(1.8圓)”明治通寶札(1876年時是等值兌換)。而當年的物價同比上漲了62%,其中米價漲幅達120%。

同時,由於1877-1880年,日本貿易逆差的擴大,金銀幣大量外流,導致日本國內的金銀幣流通量持續減少,使得紙幣貶值變得更為劇烈,也進一步加劇物價的波動。

▼圖:明治初期的外貿狀況和金銀外流。圖片來源:近世・近代日本貨幣史の基礎的研究,見參考資料。

日本貨幣史:日本紙幣的演變與統一


日本銀行券

1881年10月,松方正義就任大藏卿,主管財政,面對日本國內金銀外流、財政困難、紙幣貶值、物價飛漲等一系列經濟問題,松方正義很快就拿出來解決方案。

▼圖:松方正義,明治維新時期的重要官員,從1881年出任大藏卿(相當於現在的財政大臣),此後掌控日本政府財政達22年之久。他還是推動日本銀行創立的核心人物。圖片來源:國立國會図書館- 近代日本人の肖像

日本貨幣史:日本紙幣的演變與統一

作為主管財政的官員,松方正義很清楚地意識到,當前經濟問題的核心是不兌現紙幣的濫發,因而首要任務就是“整頓紙幣”

松方正義的具體解決方式是:財政上增收節支(通過增加新稅目、提高徵稅率的方式來增收,同時嚴格限制和縮減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各項開支,並把除軍工外的大部分國營企業低廉轉讓給民間資本經營),使得市面上的政府紙幣迴流到政府手中,然後將這些紙幣銷燬,不再投入到市面上,最終實現市面上紙幣流通量的減少,從而提升紙幣的市場價值,並壓制物價。

1881-1885年,隨著松方正義緊縮財政計劃的執行,市面上流通的政府紙幣逐漸減少,國立銀行券也被收回了一部分,紙幣逐步回升至了其法定價值水平(1881年4月時“1圓銀幣=1.8圓”紙幣,到1885年5月時二者基本是等值兌換),物價也隨之下落,經濟也因此一度陷入蕭條。

僅僅靠緊縮財政的方式來整頓紙幣,顯然只是短期應對措施,不是長久之計,為了控制紙幣不被濫發、保證紙幣流通的長期穩定,松方正義提議,應效仿歐洲國家的銀行制度,設立一家日本的中央銀行,由中央銀行來統一發行並管理紙幣流通,並建立紙幣的可兌現制度(有金屬鑄幣作發行準備,可兌現為金屬鑄幣)

在松方正義推動下,1882年6月,明治政府發佈《日本銀行條例》,同年10月,日本銀行正式開業,日本的中央銀行至此誕生。緊接著,政府於1883年10月再次修改了《國立銀行條例》,規定:所有國立銀行的經營期限為20年,自成立之日起算,在到期之前必須轉化為不能發行銀行券的普通銀行,否則停業關閉(1899年之前所有國立銀行都轉成了普通銀行)。這樣一來,國立銀行的紙幣(銀行券)發行權就被剝奪了,日本銀行成為了唯一可發行銀行券的銀行。

日本銀行成立後,並沒有立即開始發行銀行券(時機未成熟),而是做了一些準備工作:幫助明治政府,一起回收流通中過剩的政府紙幣和各種國立銀行券;和其他各銀行機構建立賬戶聯繫,以為日後紙幣統一做準備。此外,明治政府在1881-1885年實施緊縮財政的過程中,也在積極儲備金銀幣,作為日後日本銀行券發行的準備金。

經過三年多的準備後,1885年5月,日本銀行開始正式發行新的統一紙幣——日本銀行券。 最初的日本銀行券,正式名稱為“日本銀行兌換銀券”,其以銀幣為本位幣、作為發行準備金,“兌換銀券”的意思即“可兌現為銀幣的銀行券”。

▼圖:最初版的日本銀行券。票面上寫有“日本銀行券兌換銀券”,還有“大黑天”(日本的財神)的圖像。最初版有四種面值(百圓、拾圓、五圓、壹圓)。圖片來源:日本銀行《貨幣博物館常設展示圖錄》

日本貨幣史:日本紙幣的演變與統一

日本銀行券是獲得日本政府官方認可的紙幣,可在全國通行。在日本銀行券陸續發行的過程中,收兌舊紙幣(明治通寶札、神功皇后札、各種國立銀行券)的工作也同步展開。由於新紙幣可兌現為銀幣,而舊紙幣均不可兌現,所以收兌工作進展得很順利。另外,由於當時紙幣的信譽已經恢復(1885年5月時市面上舊紙幣的市場價值已經回到正常水平),日本銀行券自發行之初,就得到了人們的廣泛接受和認可(人們拿到新的日本銀行券後,並沒有向日本銀行蜂擁擠兌銀幣,當然這也和紙幣使用便利有關)。

隨著日本銀行券的持續發行,以及收兌工作的順利推進,到1899年末時,舊紙幣基本從流通中消失,完全被日本銀行券所取代。1899年12月31日,所有舊紙幣正式停止流通,至此,日本的紙幣完全統一為日本銀行券。

▼圖:1885-1900年日本的紙幣流通額。其中,政府紙幣包括“明治通寶札”和“神功皇后札”。圖片來源:日本銀行の創立と業務の開始,見參考資料。

日本貨幣史:日本紙幣的演變與統一

還有值得注意的是:1897年日本效仿其他歐美國家,正式採用金本位制,因而,從1899年開始(直到1931年底),日本銀行新發行的所有日本銀行券,都不再以銀幣為發行準備、而是以金幣為發行準備,變成了以金幣為本位的紙幣。

▼圖:1899年發行的日本銀行券“拾圓”。票面上寫的“日本銀行兌換券”,相比於之前的“日本銀行兌換銀券”,少了一個“銀”字,暗示著從銀本位向金本位的轉變。圖片來源:日本銀行《貨幣博物館常設展示圖錄》

日本貨幣史:日本紙幣的演變與統一


1900年以後的日本紙幣

自1900年以後至今,日本銀行一直是日本唯一可發行銀行券的銀行,日本銀行券也一直作為日本的統一法定紙幣流通至今(儘管票面樣式發生多次變更)。另外,1931年12月日本政府宣佈禁止黃金出口,並停止日本銀行券兌現為金幣,從此,日本銀行券變成了不可兌現的信用紙幣。十年後的1942年《日本銀行法》以法律的形式正式廢除了金本位,從此,日本正式進入以日本銀行券為主導的法定信用紙幣時代。

▼圖:1942年《日本銀行法》頒行前後的日本銀行券兌比。之前的票面上寫的是“日本銀行兌換券”,而之後寫的是“日本銀行券”,去掉了“兌換”二字,暗示著紙幣的不可兌現。圖片來源:日本銀行《貨幣博物館常設展示圖錄》

日本貨幣史:日本紙幣的演變與統一

除了統一紙幣日本銀行券之外,在20世紀上半葉時,日本政府還發行過幾種小面值(低於“1圓”)的政府紙幣;還有,在對外侵略戰爭期間,日軍在其侵略地區發行過“軍用手票”(用於給軍隊發軍餉,簡稱“軍票“)。

▼圖:日本政府發行過的小面值紙幣概況。1953年7月日本製定《小面額通貨整理法》,規定面值1圓以下的所有貨幣(包括紙幣和金屬鑄幣)都禁止流通,小額紙幣都隨之退出流通。圖片來源:明治以降の紙幣,日本銀行貨幣博物館。

日本貨幣史:日本紙幣的演變與統一

日本貨幣史:日本紙幣的演變與統一


▼圖:日本“軍用手票”。日本軍票最早是在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中開始使用,此後,日本每次對外戰爭,幾乎都用過軍票,尤其在二戰期間,在其侵略地區發行了大量的不可兌現的軍票,掠奪當地人民的物資,隨著日本的戰敗,這些軍用手票也都變成了廢紙。圖片來源於網絡。

日本貨幣史:日本紙幣的演變與統一

二戰結束後,日本政府對流通中的紙幣進行了一次大更新——用新的日本銀行券來取代舊券。1946年2月,新的日本銀行券開始發行,此後快速取代了流通中的舊券,新券被稱為“新日圓/円”(以區別於二戰前的舊券),也就是現如今在日本社會上流通的“日円”紙幣。

同時,日本政府在1953年《小面額通貨整理法》頒行後一直沒有再發行過紙幣,所以,自1953年後,日本的紙幣流通一直被日本銀行券完全壟斷。

明治時期日本銀行制度的建立和政府的監管,童適平,日本研究, 1997年第4期

試論松方正義財政改革,孫承,世界歷史,1985年第1期

國立銀行の再検討,橫濱國立大學學術信息資料庫,ynu.repo.nii.ac.jp

近世・近代日本貨幣史の基礎的研究,小林延人,日本銀行金融研究所貨幣博物館官網, imes.boj.or.jp

日本銀行開業120週年記念企畫展——日本銀行の創立と業務の開始,日本銀行貨幣博物館官網

お金の歴史——日本貨幣史,日本銀行貨幣博物館官網

お金に関する參考資料——明治以降の紙幣、明治以降の貨幣,日本銀行貨幣博物館官網

【國立銀行條例とは】わかりやすく解説!!目的や背景・內容・結果など,日本史事典,nihonsi-jiten.com

日本銀行《貨幣博物館常設展示圖錄》(2017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