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乃常山赵子龙是也,赵云为何会成为罗贯中笔下常胜完美的人物

《三国演义》中的赵云作为刘备手下的五虎将之一,以常胜而著称于世,从年轻时只身大战长坂坡,到晚年力斩有万夫不当之勇的韩德。可以说在各个阶段,赵云都能克敌制胜,直至终老,那么,赵云为何能做到常胜的呢?为何会成为罗贯中笔下近乎完美的人物?

吾乃常山赵子龙是也,赵云为何会成为罗贯中笔下常胜完美的人物


勇猛而不鲁莽


吾乃常山赵子龙是也,赵云为何会成为罗贯中笔下常胜完美的人物

提到勇猛,我们似乎一下子就想到张飞,其实赵云也完全不输于他。(第41回)“赵子龙单骑救主”一节,赵云在怀揣阿斗的情况下,面对曹操的千军万马,特别是遇到张部这样的大将,赵云居然能从陷马坑中一跃而起,将张部惊退,最终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在毫发无损的情况下救出阿斗,这靠的不正是一个“勇”字吗?这样的“勇”在赵云的身上是一个常态。再如在汉中之战时,黄忠军在定军山斩夏侯渊,于是曹操亲率大军来争汉中,并先运军粮到北山下,有数千万袋米。黄忠认为可趁机夺取这些军粮,但是黄忠军过了约定的时间之后仍未回来,赵云率数十骑出营,查看黄忠的情况。正好曹操的大军出击,赵云先为曹军先锋攻击,刚与敌人交战,曹操大军已到,声势逼人。赵云便突击曹军阵列,且战目退。曹军散而复合,赵云突围而出并退入蜀军的营寨内。此时部将张著受伤,赵云再驰马突击曹军救出张著,将他带回营寨内。曹军追至营寨,江阳长张翼正在防守营寨,见曹操大军杀到便想闭门拒守。赵云进入营后,却下令大开营门,然后令己军偃旗息鼓。曹军见此情况怀疑赵云设有伏兵,便向后退去。此时赵云下令鸣击战鼓,鼓声震天,又令军士以弩箭射曹军,曹军惊骇,自相踩践,坠入汉水中淹死者甚多。次日刘备亲自来到赵云兵营察看昨日战斗之处,赞叹说:“子龙一身是胆也!”便设宴欢庆直到黄昏,军中称呼赵云为“虎威将军”。

但赵云打仗,勇猛时极少鲁莽行事,这又有别于张飞。(第54回)“刘皇叔洞房续佳偶”一节中,玄德不敢去东吴结亲,孔明曰:“吾已定下三条计策,非子龙不可行也。”那为何不选别人,单选子龙呢?因为赵云除了勇猛过人,还有就是他做事谨慎,绝不会在紧急时刻鲁莽行事。诸葛亮给了他三个锦囊,让他把握好时机,依计而行。赵云果然能一一照办,最终有惊无险地将刘备护送回荆州。(第52回)“赵子龙计取桂阳”一节中,子龙在对投降的桂阳太守赵范为其说媒一事上,可以说极为清醒、理智。能在小战即胜迫使对方投降的情况下没有骄狂,面对一个有着倾国倾城的赵范寡嫂,赵云并未为之所动,并将不娶的理由分析得头头是道,特别是“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一句有着很强的预见性。后赵范果然犯事,赵云能撇清关系,这就充分证明了他的勇猛目不鲁奔。

居功而不自傲


吾乃常山赵子龙是也,赵云为何会成为罗贯中笔下常胜完美的人物

赵云对于刘备的贡献犹如叶剑英元帅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贡献,也像乔丹对于当年的公牛王朝的价值,可以称之为“关键先生”长坂坡大战曹军时,用性命护住刘备的继承人——阿斗,这是一救阿斗。(第61回)“赵云截江夺阿斗”一节中,赵云面对强势的皇嫂孙夫人以及东吴士兵的刀枪箭雨,并无半点畏惧,“赵云一手抢定阿斗,一手仗剑,人不敢进。”最终在张飞的帮助下,成功地夺回阿斗,这是二救阿斗。刘备去东吴招亲,在甘露寺相亲遇暗杀者时,赵云凭敏锐的直觉,识破孙权的奸计,有惊无险地使刘备毫发无损,招亲成功。这可谓一护主公。(第49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一章中,诸葛亮料到周瑜一定会在他借到东风之时加害于他,于是密令赵云来接,果然周瑜派来大将丁奉、徐盛前来截杀诸葛亮,赵云面对丁、徐二将,用一箭射断徐盛船上蓬索,迫使丁、徐二人放弃追赶,这可谓二护军师。赵云功劳可谓大矣,但他从未像关羽一样自傲过。相比较而言,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虽说功劳很大,但他的骄傲也最典型。如当大臣费诗拿诺命到荆州封关羽时,关羽一听他和老将黄忠同为“五虎将”时,怒曰:“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遂不接印。要不是费诗的嘴巧“吹喇叭”,把他抬到与汉中王平起平坐的地位,关羽还不会罢休。赵云的地位,在武将中是仅次于关羽、张飞的。(第73回)“玄德进位汉中王”中,关羽就说:“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在刘备建立蜀国时,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争名夺利,对后来居上者也能友好相处。这一点,是“刚而自矜的关羽、“性矜高”的魏延等蜀国名将所不及的。

在五虎将中,赵云论谋略和武艺,只有关羽能与之相比,论品德更是个中翘楚,但刘备只让他做个翔军将军,也就是个杂号将军,对此,赵云从未表现出不满,可见赵云真是个居功而不自傲的人。

忠心而不谄媚


吾乃常山赵子龙是也,赵云为何会成为罗贯中笔下常胜完美的人物

一名武将,本领再高如果不能忠心不贰,其也很难有好的归宿,尤其处于战争年代。在《三国演义》中,论武功,是没有人能超过吕布的,但是吕布见利忘义,几易其主,最终在准备投降曹操时,就凭刘备一句话就促使曹操要了他的命。可见一名武功高强的大将其忠心是多么地被人所看重。诗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赵云就曾经历过无数次的考验。自从他跟随刘备,无论经历过多大的变故,始终没离开过刘备。在长坂坡一站时,张飞误以为赵云投降曹操去了,刘备坚决不信,果然舍命救回阿斗;刘备临终,托孤于孔明。又嘱赵云:“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第92回)赵云年近七旬时在力斩韩德父子五人后,被曹操参军程武设计包围,后被张苞、关兴救下,赵云曰:“他两个是吾子侄辈,尚且争先干功;吾乃国家上将,朝廷旧臣,反不如小儿郎?吾当舍老命以报先帝之恩!”从以上不难看出,赵云竭尽全力,忠心护主,死而后矣。但赵云为了蜀国的长期利益,决不为个人利益说些谄媚的话去讨好刘备。如打下益州后。刘备欲将成都有名田宅,分赐诸官。赵云谏日:“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荒;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守之为私赏。”玄德大喜,从其言。在关羽被害后,刘备一心想讨伐东吴,而这有悖于复兴汉室“联合孙吴,共敌曹魏”的奋斗纲领。赵云劝谏刘备道:“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这些中肯的劝说都是站在国家、人民利益的立场之上和立场之上的,而绝没有半点为利益而谄媚,可见赵云是个忠心而不谄媚的人。

总之,像赵云这样武能力斩对方上将,文能高瞻远瞩、胸有韬略,真可谓难得的栋梁之才,他的常胜,一胜在勇猛而不鲁莽,二胜在居功而不自傲,三胜在忠心而不谄媚,这些要素在那个战争频仍的年代是极其可贵的,应为后人学习之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