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的能力有多强,为何不愿再归刘备?

左明雪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一句非常经典的歇后语,它来源于我国名著《三国演义》,说的是三国时期,原本投靠刘备的谋士徐庶因为母亲身在曹营,被逼无奈前往归顺曹操,但进入曹营之后一言不发,不为曹操出谋划策,以示对刘备的忠心和对曹操卑劣手段的鄙视。因为小说中的这一桥段,徐庶在后世广受赞誉,许多人替他感到可惜。

不过,小说中,徐庶是因母亲写信给他,才无奈辞别刘备,但其实那封书信是擅长书法的程昱模仿徐母的笔迹所写。徐母得知徐庶因为她而离开刘备后,便斥责了他一顿,并选择了自尽。按理说,母亲去世后,徐庶已经再无牵挂了,可是他却没有选择回到刘备的身边,而是留在了曹营。那么,徐庶的能力有多强,为何不愿再归刘备呢?

在小说中,建安六年(201)时,刘备前去投奔荆州牧刘表,并驻在新野,而徐庶认为刘备是值得效力的主公,便在他缺少谋士时主动前去相见,并靠着“火烧博望坡”一役中大破曹军的战绩得到了军中的广泛认可,在曹仁摆出八门金锁阵后,徐庶轻易看出破绽,并派赵云破阵,此后曹仁半夜偷袭,却被早已料到的徐庶反击而大败。

在徐庶的帮助下,刘备轻易夺得了樊城,并以此为根基发展。后来,曹操为了将刘备的这一大依靠除去,便将其母掳到许昌,让程昱以她的字迹伪造书信逼徐庶前来。临行时,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之后便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得卧龙出山。到了曹营,徐庶得知被骗,于是心中愤恨,即使是赤壁之战中他看出了铁索连环计,但一言不发,最终曹操中计,惨败赤壁。大败曹仁、识破连环,便是他能力的体现。

而关于徐庶不再归刘备,书中其实有所解释。早在刘备被迫从樊城撤退之前,曹操便派过徐庶前往刘备军中,劝说他尽早投降,而见到刘备后,徐庶只将曹操的行军情报相告,原文写道:“曹操使庶来招降使君,乃假买民心也,今彼分兵八路,填白河而进。樊城恐不可守,宜速作行计。”

尽管刘备对他进行了挽留,但徐庶还是回答说:“某若不还,恐惹人笑。今老母已丧,抱恨终天。身虽在彼,誓不为设一谋,公有卧龙辅佐,何愁大业不成。庶请辞。”这段话中,徐庶有两大原因不回到刘备身边,一是反复无常会遭到天下人的耻笑,二是刘备身边已经有了才能更出众的诸葛亮辅佐,他没有必要再回来效力。

在历史上,其实徐庶并非是临行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而是曾在诸葛亮出山后与之共同辅佐刘备。到了刘备撤离荆州时,徐庶与母亲一同随之逃亡,但徐母不慎被曹操所擒,于是为了保护母亲,徐庶便前往了曹营。因为并没有母亲自尽的事情发生,所以徐庶对曹操自然就没有那么仇恨,笔者猜测,历史上的徐庶是为了供养老母,才没有回去。此外,刘备身边有诸葛亮等人的辅佐已经足够,或许也是他选择不回去的一大原因。


邓海春


徐庶能力有多强这个问题,我认为徐庶的能力与诸葛亮应该是伯仲之间的,徐庶在兵法上应该稍微胜于诸葛亮,而在治理国家上诸葛亮应该胜于徐庶,而两者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才华。

为何不愿再归刘备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徐庶本人的观念决定的,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当年徐庶保刘备,因为母亲被曹操劫持,徐庶为了尽孝,被迫离开刘备去曹操阵营,虽然之后回来一次劝刘备投降,实则是借故来见刘备。当刘备劝他回来的时候,其表达了他的价值观,当时名士都是重气节的,既然已经从刘备身边到曹操阵营就要有始有终,否则不知道内情的人以为徐庶为人善变,看哪方有利就去哪方,这是对其人格的侮辱,所以,即便其母亲去世后,他依然留在曹营。



2. 基于现实的实际情况,这是现实决定的。在徐庶离开刘备之时,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其与诸葛是好朋友,以前经常在一起喝茶聊天下,知道诸葛亮的智慧与才能。当母亲去世以后,刘备已经将诸葛亮请出山,刘备正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按部就班的实施着,他与诸葛亮两人属于伯仲之间,况且之后刘备又将凤雏收到帐下,人说得卧龙和凤雏一人就可得天下,何况现在已经得两人,徐庶再去,处理好了可以促进刘备统一天下,如果处理不好,毕竟有才能的人在一起会产生异议和不和谐,会造成矛盾影响刘备的统一进程。所以,徐庶不会回刘备身边。



3.刘备的发展形势良好。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的发展虽然有曲折和失败,当时刘备所采取的措施都是诸葛亮根据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即便有徐庶在,也会采取这样的战略和战术。所以,在徐庶看来刘备发展已经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的规划来进行,按照当前刘备的发展,应该能够实现既定的目标。

所以,徐庶不会再次回到刘备身边。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拙见,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先说说徐庶的能力吧,裴松之在《魏略》中记载了徐庶。徐庶和孟公威、石广元、诸葛亮一块游学,他们学问都非常精进。但诸葛亮谈论天下大势时,认为他们只能做到刺史,郡守,他们问诸葛亮能做到什么官,诸葛亮则是笑而不答。所以,从他们这番问答来看,徐庶离诸葛亮的能力还是很差一段距离的,其实这也是废话。不过按青州刺史田楷、北海太守孔融、江州太守李严、城阳太守邓艾的标准来看,徐庶的能力跟他们应该在同一个档次上,在三国算得上是中上水平了。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荆州。徐庶带家眷与诸葛亮一起随刘备逃亡,但是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大军追上,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军所掳。曹操抓住徐庶的母亲后威胁他,徐庶考虑再三,还是辞别刘备,投靠曹操。但是其后并未有出色的表现,魏文帝时,大约十五年后,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是纠弹百官的,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监察部的一般干部;右中郎将,相当于现在中央警卫局的一般护卫将领。都不是大官,尤其是在三国那个动荡年代中,魏国内部没有什么大事需要徐庶处理,基本算是混混日子的清闲官员了。

徐庶当初选择跟随刘备,肯定是想有所作为的,但到了曹操那里,能力并不算特别出众,忠诚度就更不用说了,自然也就不会获得重用。徐庶不愿意再归刘备,是因为他和诸葛亮一样看清楚了当时的局势,天下三分之势已成,以他的能力,来蜀国一样也改变不了这个局面,不如在魏国潜伏,以待时机。可惜他死的也早,没有等到诸葛亮攻到长安的那一天,否则蜀军兵不血刃收复长安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关注东西纵横弹,每天听一段东西方最前沿的发展趋势或一段最值得思考的历史。


东西纵横弹


徐庶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智者。他有多厉害呢?

刘备是荆州遇到徐庶的。徐庶当时化名单福。初遇时,刘备有一匹千里马,名唤“的卢"。徐庶说"此马能妨害主人,终究必害一人。害过一人后就没事了。"徐庶劝刘备将马送与一位有仇的人。待害死了那人再骑。刘备听了十分生气,说:"你刚来,不教我走正道,却教我去害人。你这样的人,我无法和你共事!"徐庶立刻道谦说:“请你莫怪。我一向听人说你为人仁德。没敢就相信,故以方才这番话试试你。"刘备闻言也转怒为喜,拜徐庶为军师,训练本部人马。

你看,徐庶用一匹马便试出了刘备的人格。如果刘备不是仁德之人,他是不会为刘备效力的。

当时,曹操想取荆州,派曹仁,李典并吕旷,吕翔率三万人屯扎于樊城。吕旷,吕翔二人向曹仁请战刘备,曹仁予其精兵五千。时刘备住新野。闻曹军来,徐庶从容布置伏兵,结果大获全胜,赵云枪杀吕翔,张飞矛毙吕旷,曹军大半被擒获。

败军回报曹仁,曹仁大怒,与李典率二万五千人马,杀奔新野。

新野城下,两军对阵。曹仁摆出一阵,威胁刘备。徐庶识得此阵为“八门金锁阵",令赵云依法进击,将敌阵破坏,曹军败去。

其夜,曹仁与李典率军劫刘备军寨,又早为徐庶料到,事先安排伏兵。待曹兵进寨,四面放火掩杀,曹军大败。曹仁率败军逃到樊城,樊城已被关羽占领。原来是徐庶定计,先派关羽乘虚取了樊城。到这时,曹仁才得知,刘备用了徐庶为军师。

曹仁回许昌,将情况报告曹操。曹操问底下谋士,才知徐庶根底,又知徐庶最孝,便派人将徐庶母亲接到许昌,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徐母敬刘备,鄙曹操,坚决不答应。曹操依谋士计,善待徐母,骗得徐母字迹,仿书一封,寄给徐庶,召徐庶回。徐庶知母在曹营,心急如焚,立即告辞刘备。

临别时,徐庶郑重地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

徐庶到曹营。曹母气极而自杀。从此以后,虽曹操一直优待徐庶,但徐庶终身未给曹操出一策。留下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样一句成语。

曹操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手下谋士众多。可是,在这里,为了得到徐庶,他竞用了胁持徐母这样的下三烂的办法。这从反面证明了徐庶确是相当厉害的人物。

徐庶虽然终生未为曹操设一策,但也未在母死后寻机回刘备处。这原因,第一,是刘备有了诸葛亮辅佐。徐庶是诸葛亮的好朋友,他明确承认,自己的才能远不如诸葛亮。第二,徐庶有士人节操,不願意反反复复。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其实徐庶离开刘备一直都是个迷。

演义里说,徐庶因为母亲落到了曹操手里,徐庶是一个出了名的大孝子,于是哭哭啼啼的拜别刘备,找自己母亲去了。

找到了母亲,母亲却很诧异徐庶突然到来,知道原委后,还大声斥责徐庶,数落他不该来此,男儿当以家国为重,不该眷顾自己老母。

于是从此,徐庶就与母亲相伴,从三国演义中淡出了。

以上就是演义中的情节。

曹操真的会做这种事吗

曹操把徐庶的母亲带过来,安顿好,这在外人眼里看来就是软禁吧。

然后给徐庶带信,你母亲在我这里,快来我这里吧,这在外人眼里是威胁吧。

曹操会做这种事吗?

翻遍三国演义,似乎从未见曹操使过这种不入流的手段。

用这种手段逼着徐庶来,徐庶来了也不会真心为曹操效力,曹操不傻,不会不懂这其中道理。

看看关云长,曹操也没有宁可放在我这里烂死,也不让你出去的做法啊,由着那关羽杀了好几个将领,一路横冲直撞的出去了。

曹操是个爱才的人,他非常的爱才,他也很重才。

所以,我认为曹操不会做这种事。

徐庶怎么不回去刘备身边

徐庶和他老母亲谈话过后,便淡出三国演义,也没有回刘备那里。

按曹操性格,徐庶要走,曹操不会强留,徐庶大可以带着母亲回到刘备那里去。

曹操不是土匪,没那么心狠手辣。

但是徐庶既没带母亲回去,也没自己跑回去,这真的很蹊跷。

照道理孝子应该听母亲话,他母亲让他为刘皇叔卖命,他就该为刘皇叔去抛头颅洒热血。

什么也没发生,这很奇怪的。

其实真相就是徐庶是自己出走

按我看来,这个故事的版本应该是这样:

徐庶跟随刘备有阵子后,发现了刘备的真实野心,也看到了刘备的真实能力,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后悔。

此时,曹操已经发现了徐庶的才能,很想把他招揽过来,听说徐庶的母亲独自在家,无人照顾。曹操就很热心的让人把徐庶的母亲接了过来,好好的照顾着。

徐庶收到了曹操的书信,知道了母亲的近况,聪敏的徐庶马上计上心来,哭着跑去向刘备哭诉。

刘备内心自然不舍得徐庶走,徐庶一走,刘备就没有参谋了,但是刘备仁义的包装享誉四野,没办法,刘备只得装着大度,送走了徐庶。

徐庶见到了老母亲,待老母亲说完,徐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听罢,徐庶母亲也没再多言。

为曹操出力,徐庶必然不肯,曹操也不逼迫他,这也不是能逼迫的事,而徐庶也不会再回到刘备身边。

看淡一切的徐庶,选择了陪伴母亲终老,不再过问天下大事,这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以上个人观点,非三国演义观点。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徐庶曾经和伏龙凤雏这些人都是朋友,他的才能和诸葛亮庞统相去不远,也是人中龙风,三国时期最高明的谋士之一。

徐庶刚开始扶保刘备的时候。曾大破曹仁于新野,他的才能这才引起曹操的注意。然后曹操才想办法想把他弄过去。

曹操想的办法就是用徐母来挟持徐庶弃刘归曹。因为曹操听说徐庶是个孝子。挟母赚子必能成功,果然,此计一施立竿见影。徐庶听说母亲被曹操“请”到许昌去了,立刻就乱了方寸,又见到曹操假造的徐母手书,只能与刘皇叔洒泪而别奔向曹营。



徐庶并非不疑书信有假,而是因为徐母在曹营是真。别的己无关大局。他若不去曹营,徐母必有杀身之祸。

徐庶的才能我们还可以通过火烧赤壁这一段一个细节来了解一下。


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前,庞统用连环计把曹操的战船绑在了一起。为火烧做第一步准备的时候就被徐庶识破。除了徐庶,曹营再无第二人有这个预见能力。庞统献完计刚刚走到江边。徐庶一把将他拽住说:“你做的好大的事情。”差一点把庞统吓得魂飞天外。以为自己的计谋被别人识破了。当他心神稍定发现拽住他的人是徐庶的时候,才放下心来。由此可见徐庶有多么厉害。后来火烧赤壁,曹操大败。徐庶安然无恙。因为在火烧赤壁以前,徐庶早早向曹操请命去守别处。当时曹操心里还很高兴,这徐庶徐元直终于是被我感动了。如果曹操知道徐庶是看清了孙刘火烧赤壁的计谋而避险,不知会不会一怒砍了徐庶。


三七配红花


徐庶曾是刘备手下足智多谋的一名得力干将,有人甚至认为他的才华甚至不亚于诸葛亮。他曾帮助刘备多次挫败曹操,甚至在一战之中就让曹操损失了两员大将,同时又巧夺攀城,可谓是诸葛亮之前刘备身边最得力的一位谋士。

当时水镜先生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其实也是徐庶劝导刘备放下身段,这才让刘备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这样一位有才智、神机妙算之人,一直是曹操的心头大患。曹操觉得此人必须为自己所得,所以他假借绑架徐庶母亲为由,让他进了曹营。徐庶明知此事为假,母亲知道此事之后也让儿子弃暗投明,可是徐庶却不愿再归刘备,这到底是何缘由呢?

徐庶

首先,是出于徐庶的尽孝心理。《三国志》中记载,当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所掳后,徐庶辞别先祖时说了这一段话:“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由此可以看出母亲对于徐庶的重要性。再看罗贯中的笔下,更是将徐庶的“孝”无限放大。

徐庶这样一个极赋智慧、堪称神机妙算之人,在接到母亲书信之时,绝对能够看出此封书信并非母亲的亲笔,也可以猜出这很有可能是曹操让人假造的书写。然而这个时候,他已经无法只按照理智去判断,为了母亲的安危,徐庶无法接受任何可能存在的风险。

更何况,对于古人而言,他们立身处世都是以“忠孝为本”,一个对父母不忠之人,又怎可能对上级朋友尽忠尽孝呢?出于为母尽孝的心理,徐庶只能辞别先主,转身去了曹营。

刘备

其实去了曹营,徐庶也是有再次返回刘备身边的机会的。徐庶的母亲为了让儿子不背负“弃明投暗”的罪名,她对儿子的这种做法进行严厉谴责,甚至自缢身亡来反对徐庶投靠曹操。

按照常理来说,这个时候母亲亡故,徐庶即便身在曹营也无法对母亲尽孝,更何况他母亲的死亡皆是因曹操而起。所以徐庶正常的做法,应该是仇恨曹操再次回归汉营,而且,他的确有两次可以回归刘备身边的机会,然而,他都没有选择这么做。这其中,当然不仅仅出于对母尽孝的缘故。

曹操

其次,这是出于徐庶“仗义”,对曹操赏识的感恩心理。曹操将徐庶的母亲掳至曹营,只是为了求得这一枚贤才,他甚至安排了非常多的人照顾徐庶母亲,从未对徐庶母亲过任何加害;更何况,曹操对待学术也是十分尊重和信任的,他不惜背负恶毒之名,假造书信以换取徐庶,其实就是因为对学术的看重。

除此之外,他甚至还派徐庶去独守散关。曹操待徐庶的好无法更改的事实,这种“好”反而变成了学术的一种心理负担,权衡了孝道、忠道,他最终还是留在了曹操身边。

徐庶

最后一点,徐庶不回归汉营,更是出于一种“尽忠”的心理。刘备曹操二人对于徐庶而言,一位是有着知遇之恩的明主,一位是对他善待有加的新主。他可以做到在曹营“一言不发”,可是他一旦回归汉营,势必就会让曹操腹背受敌,这样一来反而让他失了“忠心”。如若他继续待在曹营,反倒可以对旧主、新主都达到尽忠的目的,只可惜徐庶一身身处在复杂环境之中,尽孝而未能尽孝,尽忠而未能尽孝,反而让他大事难成。


鸢飞九天2018


三国群雄并起,谋士颇多,不胜枚举,徐庶是名士之一,但在三国中其才华被淹没在曹魏文帮之中,得不到展露。

据三国演义载,徐庶与孔明、崔州平、 孟公威、石广元皆为密友。司马薇说,孔明具有宏观大略,而其他四人皆“务于精纯”。可见,徐庶还是有才华的,但不如孔明。徐庶辅佐刘备仅指挥过“新野之战”,打得曹仁丢了樊城,星夜投许昌。徐庶这一战打出水平,同时也打出了曹操的计谋——“协其母赚其子”。结果,徐庶离开刘备,奔赴许昌,发现是曹操之计,其母自杀后,徐庶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在魏国郁郁而终。

那么徐庶为什么后来不回来继续辅佐刘备?

主要是徐庶不想当叛徒,既然已经在魏国为官,辞官而去是不可能的,因为曹操不可能同意;偷跑又有损人格,会落下不忠不义的臭名。

总之,徐庶在三国是一个悲剧人物。

真是个——

恰得英主展抱负,

又被赚到许昌来;

母义殉身绝后忧,

只为忠名聊此生。


古道D调


徐庶字元直,幼好学击剑,行侠仗义,是个游侠,常与水镜先生司马微谈论,倒也能学到些本事。在三国演义中,彰显他能力的就是,帮助刘备在新野,樊城,将曹仁兵团击败。要知道在曹操军中,能单独领兵外出作战的将领,都是军事综合素质出众的人物。能击败曹仁,就证明了他能力水平高,是可以让曹操另眼相看的人物。后因曹操将其老母挟持,不得不归顺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期随军南下。后因曹操担心大后方的马腾,韩遂会趁机作乱,于是派他到散关把守。这也是曹操对徐庶能力的肯定。马腾,韩遂,是曹操头疼的对手。没点本事是镇不住的。

至于徐庶为什么没有再回来投靠刘备,主要有几点:1.徐庶性情耿直,好面子。自然不会像吕布般反复无常,让人耻笑。2.在战乱时期的人,是没有归属感的,大家都是东汉军阀,他可以投靠认为靠谱的老大。目的都差不多,都想建功立业,捞个一官半职。比如,曹操的许多谋士,将领,大都是从别的军阀中投靠过来的。3.到了曹营后,感受到刘备实力跟曹操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曹操跟刘备的实力对比可以用碾压来形容。综合实力强,人才多,人口多,地盘大,更有发展空间。刘备还在到处流亡,能撑多久难说。正应了那句话,识时务者为俊杰。徐庶当然也看出来了。



爱飞的猪66


我认为只是小说的过于赞美刘备的魅力。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一句非常经典的歇后语,它来源于我国名著《三国演义》,说的是三国时期,原本投靠刘备的谋士徐庶因为母亲身在曹营,被逼无奈前往归顺曹操,但进入曹营之后一言不发,不为曹操出谋划策,以示对刘备的忠心和对曹操卑劣手段的鄙视。


徐庶有两大原因不回到刘备身边,一是反复无常会遭到天下人的耻笑,

二是刘备身边已经有了才能更出众的诸葛亮辅佐,他没有必要再回来效力。

在历史上,其实徐庶并非是临行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而是曾在诸葛亮出山后与之共同辅佐刘备。到了刘备撤离荆州时,徐庶与母亲一同随之逃亡,但徐母不慎被曹操所擒,于是为了保护母亲,徐庶便前往了曹营。因为并没有母亲自尽的事情发生,所以徐庶对曹操自然就没有那么仇恨,笔者猜测,历史上的徐庶是为了供养老母,才没有回去。此外,刘备身边有诸葛亮等人的辅佐已经足够,或许也是他选择不回去的一大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