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万哲‖永远飘舞的《红腰带》 ——沉痛悼念著名作家汪润林先生

永远飘舞的《红腰带》

——沉痛悼念著名作家汪润林先生

●吴万哲

吴万哲‖永远飘舞的《红腰带》 ——沉痛悼念著名作家汪润林先生


避瘟期间,足不出户,便成日日玩弄手机的恶习,谁在圈圈发个东东,第一时间一睹为快。昨日正翻间,扶风作家闰土先生一条信息惊呆了我:“今悉汪润林老师不幸去世”。还发了我和他及汪先生一起的照片,我怕消息不实,特打电话相问,他说是真的,他也刚刚听到。顿时,汪润林先生音容笑貌便象放电影一样从我脑际涌现。我随手在朋友圈发了我和他的两张照片,还一口气写了五六百字的留言,以示怀念。今晨醒来,我与汪先生长达四五十年的交往,又清晰地一一浮现在眼前,挥之不去。他那胖乎乎的身材,笑微微的面孔,那语速紧迫、底气十足而略带磁性的说话声,一直萦绕耳际,不得不又坐在电脑前敲起了键盘……

汪润林,陕西扶风人,1941年生,作家、戏剧家。1960年参加工作,先从教,后调县文化馆任创作干部。70年代初开始文艺创作,著述甚丰,在现代文学、戏曲创作、理论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就,一生发表和出版各类文艺著作百余万字,代表作有大型戏曲剧本《剜心记》《貂蝉与关羽》《古道赋》《丝路奇情》,小说《古原》、散文《西府情女》、报告文学《法门佛宝再现记》、民间故事集《法门寺风物故事》、论文《民间文学应用说》等,最著名的当是他曾获全国省市各项大奖、数易其稿的史诗般长篇小说《红腰带》了。他曾荣获宝鸡市文艺突出贡献奖、陕西省优秀剧目创作奖、论文奖、中华全国艺术科研奖等30余项,1997年5月被授予陕西省优秀民间文学家,同年11月晋升副研究员,曾任宝鸡市作协理事、宝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扶风县文化馆文艺创作组组长、作协主席等职。

我与先生的初识是在1976年。市上举行“革命故事”创作改稿会,我有幸参加。作者将自己的故事念完,讲述创作经过,大家发言评点。那时人做事非常认真,发言很不留情面。他的故事《党阁老和他的儿子长寿》,将西府地区流传的一代明相党崇雅教子故事写得宕气回肠,令人叫绝。我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知道了党阁老,知道了民间故事还有另外的创作手法。我提交的故事是《村故看戏》,当然很嫩稚,但他私下对我说:你的基本功不错,语言非常好,多弄弄就会了。

吴万哲‖永远飘舞的《红腰带》 ——沉痛悼念著名作家汪润林先生

几年后,我去扶风开会,晚饭后和一个文友去拜访他。他当时是县文化馆的创作干部,住在一个很偏僻、很简陋的房子。我们和他聊了大半晚上,我问到当时扶风很有名的作家马友庄、吴克敬、陈乃霞、赵麦岐等近况,他都了如指掌。我说,你扶风作家咋这么多?他说,扶风古文化底蕴丰富,爱好写作的人很多,前些年扶风的文学创作培训活动抓得很紧,一培训往往会议室人就拥满了人,便出了不少人才。

还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去找他,他不在,回农村老家帮夫人收种责任田去了。门板上粘着一张纸条,是给上学的儿子的留言,说他回家劳动去了,家里捎来一些馍,让儿子抓紧吃完,不要放坏。还说他不在,令儿子不要贪玩,抓紧学习,他回来要检查云云。从玻璃窗看到他办公桌上放着一只竹篮,里面放满了家人新烙的厚厚的硬面锅盔。那张纸条令我至今记忆犹新,一是看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殷殷关爱,二是也让人见识了一个作家的生存状态。一边是精神的高度追求,一边却是物质生活的极度艰难。果然,他在后来蜚声文坛的短篇小说《古原》中,着力表现了一个作家这样的生存状态,写一个西装革履的作家刚刚坐着波音747从国外参加颁奖会回来,便到黄土地里帮夫人收割责任田里的麦子……这部小说反响很大,很专业很权威的《作品与争鸣》杂志转载,还展开了讨论。

新世纪初,得知他的长篇小说《周原风》出版,可书店却无售,我托熟人买了一本,不几天便读完了。我感觉小说场面宏大,内容丰富,有《红梦》《白鹿塬》的气势,果然好评好潮,荣获市委、市政府“文艺创作奖”。我因一个喜剧小品获“曹愚戏剧奖”也获奖,颁奖大会上我们坐在一起,不觉聊起“周原风”。他说,小说写好多年了,没钱出不了,后来还是一个企业,他常给写些东西,才资助出版的。市场经济,令作家成了“文丐”,文人每每见面,总有吐不尽的苦水。我向他祝贺,他却说小说还有许多不足,他还要重写一次。一般作家,一部作品写完也就完了,如有不满意,也留待下一个,可他却不,说重写就重写,后来将名字也改了,这就是第二版的《红腰带》。

吴万哲‖永远飘舞的《红腰带》 ——沉痛悼念著名作家汪润林先生

《红腰带》无疑是汪先生的扛鼎之作、代表作。记得当时的媒体这样报道:“陕西著名作家汪润林创作的长篇巨著《红腰带》步入世界,跨入国际优秀文学舞台——2017年元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网以标题《展现罕见百世图卷》为题,隆重将这部巨著刊播向全世界,并高度评价:该作品非常大气,非常厚重,很精彩。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语言文彩均达到了高档次艺术品位,作者在锻造文本结构、描写周原文化方面具有划时代意义。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38次对其评赞可谓极其罕见”……

这以后,他到处奔波,想把小说改为电视剧,一次西安某家公司请他去谈,在返回宝鸡的火车上我们相遇了,他谈了作品的影响力,谈到著名作家贾平凹对作品的赞赏,而且省作协还给他专门召开了研讨会,这些都是令人激动的事,但改编影视剧事却老没多大进展。

后来在市上一次戏剧创作改稿会上,他带来了一部大戏《马援将军》,大戏写得气势恢宏,波澜壮阔,他还设想把此剧改编成多种剧种,走向海外。当时马英九还在台湾执政,他说马曾回陕西祭祖,说到远祖马援。他与台湾马氏宗亲会取得了联系,想争取投资,将这部戏推到域外。因我去过一次广西,在边陲城市防城港看到许多纪念马援南征交趾(越南)时的雕塑、文化遗迹等,便讲给他听,他听得很认真,我便感觉这个戏一定能一炮走红,但后来听说还是进展不理想。

他私下和我聊起这些,说:一部戏,立在舞台上很好,但写戏人却实在不容易。人常说,戏,戏,一肚子气。还真是的。如果写小说,也许早成功了,可要弄成个戏太不容易了!我也深有同感,尽管剧本写得箩筐装,可要推出去却难上加难。许多事,一切都进展非常顺利,可要说塌火,一时半会就塌火了,连点征兆也没有,连点挽救的机会也没有。他太热爱戏剧了,如果他早年将精力致力小说,定会有更多的成就。

最后一次见面是在2018年夏的一个清晨。当时,我还在赖床,他打电话说昨晚从北京回宝鸡了,住在火车站附近一个小旅馆,想和我谝谝,问我有没有时间?我忙说有。那天,天正下着雨,而且非常大。我急忽忽赶去,他早站在路边接我了。他领着我穿过曲溜溜拐弯弯的小巷,来到一个很简陋的旅馆。他说,娃娃伙要给他登记大宾馆,可他不愿意,他说就睡一晚觉么,花那冤枉钱干啥?我知道,这是我们这一代穷怕了的人的通病,手边虽说不缺钱了,但花钱时却总要问个值不值当,能不多花就不多花。

我们坐在小旅馆窄小的床铺上,先问侯对方身体,没三两句就谈起了文学。他一谈起文学,便眉飞色舞,神采飞扬,滔滔不绝。他说,《红腰带》得什么奖了,推向海外了,但他还不满足,还要第三次重写,这次预计还要加进几十万字,加写一大部分周原儿女抗日,参加著名的中条山保卫战的故事,将来可能要达到120万字,准备出3卷本。我随口给讲了些故事,他当时还用笔记录了下来。他雄心勃勃,可说自已毕竟年龄大了,精力不济,看到我发表在《宝鸡日报》长篇文论《文学陕军与影视改编》,对我的观点很是认同,叫我来是想让和他一起将《红腰带》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他说,让我先好好看书,他出大纲,我执笔来改,弄上3部,长度将达120集。我担心剧本写出拍摄问题,他说,咱先把本子弄出来,再找投资方。以前许多家公司要拍,我看都是打流里,靠不住,还要自己下手弄。他详细讲述了小说创作的起始、动因、人物设置、故事走向,和电视剧本改编思路。我也冒昧谈了时下观众的电视剧口味,小说改编电视剧的一些体会,和他小说改编中的难度和不足之处,他表示认同。我们一聊就是一个上午,一直到下午一点多,才在一小饭馆吃饭,我要请他吃米饭,喝点酒,算是给他接风,可他却要请我吃面,说在北京吃不到陕西面。于是,一人要了一大碗干面,剥了几瓣生蒜,就着边吃边谝,完了,每人又喝了两碗面汤,如饥似渴地喝,才知道五六个小时尽说话了,连一口水也没顾得喝。

吴万哲‖永远飘舞的《红腰带》 ——沉痛悼念著名作家汪润林先生


吃完饭,他让我带他去见万邦书城毛总,联系代售《红腰带》的事,我们又一起去谝了半下午。就在万邦门前碰到了闰土先生,拉了个过路美女给我们照了相。此后,过多的是电话、微信交流,再没有谋过面。记得那次谈话,我还录了音,事后每每听起,就激动不已,但遗憾的是那部手机丢了,珍贵的录音也丢了。

我感觉他精力旺盛,思维敏捷,谈吐锋健,虽说七十多岁的人了,但还象个小伙,额头连个皱纹也没。我还劝他注意身体,不要太拼,他说他身体好着,血压也不高,没啥病。我说,你好好弄,至少能活100岁,实在没想他却突然不在了。

汪润林先生一生著述颇丰,但却一直生活在县上,“起点低,终身劳累”,且舞台太小,限制发展,如果生活在京城省府,那定会弄成大事,出大名的。

我最为看重的是他的短篇小说《古原》、秦腔剧本《关羽与貂蝉》、长篇小说《红腰带》等。我以为,这些都是宝鸡里程碑式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关羽与貂蝉》曾获省文艺会演大奖。他曾给我说过,那年他在县文化馆工作,拿着这本戏,破例参加了省上的剧本改稿会,每天讨论一本戏,许多一开始就怕撕了,可他的剧本整整讨论了一天,许多名家大腕赞为多年不见的好戏。遗憾我始终没看过,那时也没微信、电脑啥的,能快速把本子发来。他几次说给捎一剧本,可总也没捎成。听看过的人说,戏写得非常洋气,开始一出场是貂蝉和许多红衣绿裤女孩唱着陕北民歌在树上打枣,关羽吆着马从山西来买枣儿,枣儿打了关羽的头,于是两人便一见钟情。后来,貂蝉进了王允府当丫环,王允巧使美人计除掉奸臣董卓。再后来杀了吕布,拿到貂蝉,派了许多将军去杀,可因为貂蝉长得太漂亮了,将军手中扬起的刀面对貂蝉的微微一笑,胳膊便酥软得刀掉了,只好令不近女色的关羽行刑,关羽面对自己的老情人,心如滚油煎,但还是从大义出发,怕这“红颜祸水”又害其他忠臣良将,便闭着眼睛将其杀死……

我曾向他请教戏的创作经验,他说,灵感来源于一次闲谝,传说三国名将关羽杀人爱闭眼睛,他突然想为什么?后来便思考,如果让关羽来杀一个绝世“美女”会怎么样?于是便有了这个故事。由结尾倒推故事,把主人公时刻放在人性的天平架上拷问,不失为文学创作的真谛。

天妒英才,他的第三版《红腰带》还未出世,电视剧也还没有眉目,却驾鹤西去了,令人悲痛难已。您放心,《红腰带》电视剧的事我还会尽力。我相信,您的《红腰带》一定会在中华文苑乃至国际文学舞台高高飘扬。

汪先生,一路走好!

2020-3-11上午匆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