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為了愛情,飛蛾撲火!”


張愛玲:“為了愛情,飛蛾撲火!”


張愛玲:“為了愛情,飛蛾撲火!”

監審:姚元至

出品:乳財傳媒



世間總是形容張愛玲紅顏薄命,一生薄涼,遇不上那個憐香惜玉的人。


最主要的原因來自於她的家庭。出身望族世家,但其實內部千瘡百孔,沒有給予張愛玲足夠家庭的愛,以至於她對於人情淡漠,甚至到了絕情的程度,唯獨愛情除外。

或者我們可以說,張愛玲在追逐愛情的過程中,也是一個自我迷戀、耽溺的過程。享受那種痛苦、深刻、愛慾不得的毀滅感。這也是她源源不絕創作靈感的來源。

可以說張愛玲是幸運的,至少在很年輕的時候發光、發熱,功名利祿,得以追求新時代女性個人獨立的精神。


愛上一個人人反對的漢奸胡蘭成,將辛苦賺得的錢供給不成材的男人,選擇沒有留下孩子,與親人拒絕往來,戰爭時候出國進修,跨國婚姻。


其中最大的底氣來自她強大的自信與自戀,終於一名無依無靠的弱女子,也可以在嚴苛的環境中,堅守一畝三分地的文學美夢。

書籍《若無相見,怎會相欠》中形容:每個女人都會碰上胡蘭成,但男人一生遇不到張愛玲。


1920年9月30日,張愛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她的祖父張佩倫是清末名臣,而其祖母李菊藕是清庭重臣、大名鼎鼎的李鴻章之長女。父親與母親的結合終究是個錯誤,生下了張愛玲和弟弟,卻沒能給他們完整的愛。


張愛玲:“為了愛情,飛蛾撲火!”


張愛玲:“為了愛情,飛蛾撲火!”


她在情愛中卑微自溺

張愛玲的父親是個賭徒、酒鬼,母親對家庭觀念淡薄。


父母親離婚後,張愛玲與繼母同住,相處惡劣,之後投奔自己的母親生活,生活得也並不好。極端自私是這一家人的寫照,張愛玲對父親是有依戀的。


之後的胡蘭成、賴雅都可以做張愛玲父親的年紀,但正因缺乏父愛,她在愛情中彷彿回到那個任性、驕縱的小女孩。

女作家的情愛史總是受到大眾的關注,尤其是張愛玲這種不顧世俗、大膽談愛的獨立女性。說她前衛,但骨子裡卻是封閉的男尊女卑思想,任憑渣男的忘恩負義。若說她是古典,但欣然融入美國生活,甚至開始以英語創作。

多數人津津樂道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愛情故事,一開始他們是真誠相惜相惜、愛慕對方。


12歲發表文章,一生作品涉及小說,散文,劇本,代表作如《海上花》、《色戒》等均被搬上銀幕。第一階段是上海的張愛玲,胡蘭成初識因為欣賞她的才華,積極追求,婚後卻又不懂珍惜,無奈只是張愛玲對愛情環抱太夢幻。


張愛玲:“為了愛情,飛蛾撲火!”


張愛玲:“為了愛情,飛蛾撲火!”


人生不值得,飛蛾撲火卻值得?

胡蘭成的形象,正符合了張愛玲對異性的幻想,或許是在他身上找尋父親的蹤影。


在23歲她的眼中,這個38歲的男人氣質瀟灑、風流韻致、侃侃而談,更重要的是,此人所言總能觸動她的內心深處。


懂得她的才情,懂得她的高貴,懂得用她迷戀的文字與自己交流,卻沒有想到,也同樣用在別的女人身上。

就這樣,一見如故的兩人在客廳內痛快聊了五小時,親密程度超越所有初次見面的男女。

“你問我愛你值不值得,其實你應該知道,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顯然胡蘭成是不值得的。之後的胡蘭成不改舊習,依舊在眾女人堆中打轉,憑藉著甜言蜜語和文學的才華,硬是將張愛玲的真心遠遠拋在身後。

這時候的張愛玲,依舊是單純的文藝女青年,以為相愛便能永遠,但一味地忍耐讓步並不能挽回什麼,終於她留下一封分手信與慷慨的三十萬元,轉身離去。

“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因為相知,所以懂得;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人總是在接近幸福時倍感幸福,在幸福進行時卻患得患失”。

“陽光溫熱,歲月靜好,你還不來,我怎敢老去”。

女人細膩的心,從最早的心花怒放、嬌羞欲滴,到最終的放手、豁達、別離和黯然。

最貼切的說法是“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只是這樣的單方耽溺是不可持續的,愛情中的佔有慾、婚姻的柴米油鹽,樣樣需要更加寬廣的心胸來承載。張愛玲和胡蘭成,誰都沒有,形同陌路似乎是最好的答案。


張愛玲:“為了愛情,飛蛾撲火!”


張愛玲:“為了愛情,飛蛾撲火!”


胡蘭成不是張愛玲的全部,自己才是

張愛玲的一生是個傳奇,不幸的家庭和愛情為她的人生抹上了一層濃厚的神秘色彩。


親生母親對於遠方的追求和留學的背景深深影響了張愛玲,或許是自己對情愛的沒安全感,在胡蘭成身上看不見希望和未來,張愛玲在文學之路找到撫慰的寄託。


一個又一個悲歡的故事,別離的遺憾,灰暗的愛情故事於是誕生,人的一生,是一場半生緣,終究是一場遺憾。

和女作家談戀愛最大的風險是,筆在她們的手上,她們總能操控和主導世人的同情心,故此,歷史立場多是同情張愛玲的,但也有學者認為,張愛玲的性格使然,無論跟誰在一起,命運都可能是慘白的。

張愛玲:“為了愛情,飛蛾撲火!”


張愛玲:“為了愛情,飛蛾撲火!”


張愛玲:“為了愛情,飛蛾撲火!”


華服下的蝨子

果真,來到第二階段,美國的張愛玲似乎也沒有過的更好。

1955年,她隻身前往美國。在此期間她創作的《金鎖記》被有的人譽為最偉大的中篇小說。

後來她認識了賴雅,一個比她大29歲的美國作家,重新開始她的創作生涯。有了經濟和安全感,張愛玲更能專注創作、發展新風格作品。只是,人生地不熟,失根的她,終身照顧年長的伴侶,不離不棄。

之後的她,依舊在貧困與潦倒中獨自生存著。她在美國、臺灣、香港的事業如日中天,但她心裡似乎生了病。不斷搬家、不斷幻覺出現蟲子,拒絕與社會往來,74歲病故的她,死亡多日才被發現,應證她所說“我有時覺得,我是一座孤島”


張愛玲:“為了愛情,飛蛾撲火!”


19歲的張愛玲,在一篇投稿中,展現過人的文藻才華。

”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然而,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世人原諒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們不會原諒我“。


該文的結尾句“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早已成為世紀絕響,人盡皆曉的名句。

一位民國才女,一個自負、自憐的女作家,在愛情與自我痛苦中,找不到一根浮木,終於就這樣把自己給淹死了......

張愛玲:“為了愛情,飛蛾撲火!”


張愛玲:“為了愛情,飛蛾撲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