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为了爱情,飞蛾扑火!”


张爱玲:“为了爱情,飞蛾扑火!”


张爱玲:“为了爱情,飞蛾扑火!”

监审:姚元至

出品:乳财传媒



世间总是形容张爱玲红颜薄命,一生薄凉,遇不上那个怜香惜玉的人。


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她的家庭。出身望族世家,但其实内部千疮百孔,没有给予张爱玲足够家庭的爱,以至于她对于人情淡漠,甚至到了绝情的程度,唯独爱情除外。

或者我们可以说,张爱玲在追逐爱情的过程中,也是一个自我迷恋、耽溺的过程。享受那种痛苦、深刻、爱欲不得的毁灭感。这也是她源源不绝创作灵感的来源。

可以说张爱玲是幸运的,至少在很年轻的时候发光、发热,功名利禄,得以追求新时代女性个人独立的精神。


爱上一个人人反对的汉奸胡兰成,将辛苦赚得的钱供给不成材的男人,选择没有留下孩子,与亲人拒绝往来,战争时候出国进修,跨国婚姻。


其中最大的底气来自她强大的自信与自恋,终于一名无依无靠的弱女子,也可以在严苛的环境中,坚守一亩三分地的文学美梦。

书籍《若无相见,怎会相欠》中形容:每个女人都会碰上胡兰成,但男人一生遇不到张爱玲。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她的祖父张佩伦是清末名臣,而其祖母李菊藕是清庭重臣、大名鼎鼎的李鸿章之长女。父亲与母亲的结合终究是个错误,生下了张爱玲和弟弟,却没能给他们完整的爱。


张爱玲:“为了爱情,飞蛾扑火!”


张爱玲:“为了爱情,飞蛾扑火!”


她在情爱中卑微自溺

张爱玲的父亲是个赌徒、酒鬼,母亲对家庭观念淡薄。


父母亲离婚后,张爱玲与继母同住,相处恶劣,之后投奔自己的母亲生活,生活得也并不好。极端自私是这一家人的写照,张爱玲对父亲是有依恋的。


之后的胡兰成、赖雅都可以做张爱玲父亲的年纪,但正因缺乏父爱,她在爱情中仿佛回到那个任性、骄纵的小女孩。

女作家的情爱史总是受到大众的关注,尤其是张爱玲这种不顾世俗、大胆谈爱的独立女性。说她前卫,但骨子里却是封闭的男尊女卑思想,任凭渣男的忘恩负义。若说她是古典,但欣然融入美国生活,甚至开始以英语创作。

多数人津津乐道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故事,一开始他们是真诚相惜相惜、爱慕对方。


12岁发表文章,一生作品涉及小说,散文,剧本,代表作如《海上花》、《色戒》等均被搬上银幕。第一阶段是上海的张爱玲,胡兰成初识因为欣赏她的才华,积极追求,婚后却又不懂珍惜,无奈只是张爱玲对爱情环抱太梦幻。


张爱玲:“为了爱情,飞蛾扑火!”


张爱玲:“为了爱情,飞蛾扑火!”


人生不值得,飞蛾扑火却值得?

胡兰成的形象,正符合了张爱玲对异性的幻想,或许是在他身上找寻父亲的踪影。


在23岁她的眼中,这个38岁的男人气质潇洒、风流韵致、侃侃而谈,更重要的是,此人所言总能触动她的内心深处。


懂得她的才情,懂得她的高贵,懂得用她迷恋的文字与自己交流,却没有想到,也同样用在别的女人身上。

就这样,一见如故的两人在客厅内痛快聊了五小时,亲密程度超越所有初次见面的男女。

“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显然胡兰成是不值得的。之后的胡兰成不改旧习,依旧在众女人堆中打转,凭借着甜言蜜语和文学的才华,硬是将张爱玲的真心远远拋在身后。

这时候的张爱玲,依旧是单纯的文艺女青年,以为相爱便能永远,但一味地忍耐让步并不能挽回什么,终于她留下一封分手信与慷慨的三十万元,转身离去。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

“阳光温热,岁月静好,你还不来,我怎敢老去”。

女人细腻的心,从最早的心花怒放、娇羞欲滴,到最终的放手、豁达、别离和黯然。

最贴切的说法是“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只是这样的单方耽溺是不可持续的,爱情中的占有欲、婚姻的柴米油盐,样样需要更加宽广的心胸来承载。张爱玲和胡兰成,谁都没有,形同陌路似乎是最好的答案。


张爱玲:“为了爱情,飞蛾扑火!”


张爱玲:“为了爱情,飞蛾扑火!”


胡兰成不是张爱玲的全部,自己才是

张爱玲的一生是个传奇,不幸的家庭和爱情为她的人生抹上了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


亲生母亲对于远方的追求和留学的背景深深影响了张爱玲,或许是自己对情爱的没安全感,在胡兰成身上看不见希望和未来,张爱玲在文学之路找到抚慰的寄托。


一个又一个悲欢的故事,别离的遗憾,灰暗的爱情故事于是诞生,人的一生,是一场半生缘,终究是一场遗憾。

和女作家谈恋爱最大的风险是,笔在她们的手上,她们总能操控和主导世人的同情心,故此,历史立场多是同情张爱玲的,但也有学者认为,张爱玲的性格使然,无论跟谁在一起,命运都可能是惨白的。

张爱玲:“为了爱情,飞蛾扑火!”


张爱玲:“为了爱情,飞蛾扑火!”


张爱玲:“为了爱情,飞蛾扑火!”


华服下的虱子

果真,来到第二阶段,美国的张爱玲似乎也没有过的更好。

1955年,她只身前往美国。在此期间她创作的《金锁记》被有的人誉为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后来她认识了赖雅,一个比她大29岁的美国作家,重新开始她的创作生涯。有了经济和安全感,张爱玲更能专注创作、发展新风格作品。只是,人生地不熟,失根的她,终身照顾年长的伴侣,不离不弃。

之后的她,依旧在贫困与潦倒中独自生存着。她在美国、台湾、香港的事业如日中天,但她心里似乎生了病。不断搬家、不断幻觉出现虫子,拒绝与社会往来,74岁病故的她,死亡多日才被发现,应证她所说“我有时觉得,我是一座孤岛”


张爱玲:“为了爱情,飞蛾扑火!”


19岁的张爱玲,在一篇投稿中,展现过人的文藻才华。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该文的结尾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早已成为世纪绝响,人尽皆晓的名句。

一位民国才女,一个自负、自怜的女作家,在爱情与自我痛苦中,找不到一根浮木,终于就这样把自己给淹死了......

张爱玲:“为了爱情,飞蛾扑火!”


张爱玲:“为了爱情,飞蛾扑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