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为何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

黄蜂二师兄


梁启超此人学贯中西,抱负甚高。早年热衷于维新变法,失败后,遍游海外诸国,见识多,接受西洋科学也多。

他提出中国有“两个半圣人”,两个是肯定的,没争议的,是孔孟。梁氏也是读孔孟学说的儒生。

至于另外的半个,就有争议了。

梁启超故居

因为是梁氏提出,当然要按他的兴趣倾向做取舍。梁氏是“保皇党”,他保的是光绪帝,不是慈禧太后。曾国藩文治武功和道德修养都称上乘,但他是效忠于慈禧,梁氏会将他抬举为“半个圣人”吗?肯定不会。

说到明朝的王阳明,其文治武功和道德修养也是一流。王阳明创立“心学”。以梁氏游历西洋、东洋各国的见识,会认真接受王阳明的心学吗?不会。如果接受,梁氏完全可以将王阳明心学加以完善,发扬光大。再说,王阳明时期的明武宗和嘉靖帝都是昏君混蛋,梁氏未必赞同王阳明的愚忠。因为梁氏后来也转向革命,协助蔡锷将军离开京城返回云南掀起反袁大旗!蔡锷讨袁成功,名满天下,其实有梁氏一份大大的功劳!

从梁氏协助蔡锷高举革命旗帜,可以想象梁氏不喜欢愚忠的人。如此说来,王阳明也未必是“半个圣人”的人选。

一言以蔽之,以梁氏的学问功业,在清末民初的大变革时代中,已是风云人物,一枝独秀,凤毛麟角,牛逼!他能认同谁是另外的“半个圣人”?康有为有份?非也。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梁逃亡国外,后来梁氏就自寻出路,独立门户。

那么,梁氏眼中的“半个圣人”到底是谁?

我认为,是梁启超自己。圣人嘛,是以学问道德第一。在梁氏眼中,他会认为自己的学问输给土包子曾国藩?输给王阳明?绝对不会。至少,梁氏游历西洋、东洋各国,自认为见识上比曾国藩高!

是梁氏谦虚,他想做那“半个圣人”,不好意思说出来而已。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深入研究应用中草药治疗癌瘤学科20年


大城公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两个无争议,另外半个是谁?

古代读书人一生的理想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儒家评判圣人的准则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只有在这三项均达到极高成就的,才能被称为圣人,任何一项缺少都不行。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称得上圣人的只有两个半。其中一位是孔夫子、一位是王阳明,另外半个是曾国藩。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门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桃李满天下。他创立的儒家学说,被历朝历代统治者采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主流学说,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力无人能出其右。


王阳明在前人基础上,独辟蹊径创立心学,对后世影响巨大。王阳明的学说传播甚广,流传到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近现代许多思想家都受到王阳明的影响,在其学术界流传一句话——“一生伏首拜阳明”。武功方面,他以一介文官身份,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堪称出将入相国士无双。

这两位称为圣人历史上都没什么争议,再说说曾国藩。


曾国藩作为同治中兴第一功臣,和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死后谥号“文正”,是古代文官评价最高的谥号。他逝世后,其中一幅挽联“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与许多天赋异禀的大人物不同,曾国藩从小天资愚钝,一篇文章背一个下午都背不出来。但凭借自身的勤勉刻苦,最终位极人臣,成为朝廷柱石。相比之下,他的经历对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更有借鉴之处。

从儒家评判圣人的三个标准评价曾国藩。

第一、立德。曾国藩为官清廉知人善任,朝野上下有半数是他的门生。他虽位居高位,但待人谦和勤俭持家,道德上堪称毫无黑点。连早期不和的左宗棠都被他的为人折服,承认自愧不如。

第二、立功。曾国藩组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立下不世之功,为摇摇欲坠的清朝续了一命。但他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数次屠城,连无辜的百姓都不放过,这是他人生最大的污点。


第三、立言。曾国藩流传后世的《曾国藩家书》,其中对后代的教育值得每个人学习。但与前人相比,他只是沿用儒家传统的思想,并没有开创自己的学说,因此在这一项只能说合格。

以上三项评判圣人的标准,曾国藩都只能说勉强合格,加上他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在后世争议很大,他对清朝盲目的忠诚后世评价褒贬不一,因此只能称他为“半个”圣


白羽摘雕弓


梁启超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虽然逝世时只有五十多岁,但对今天的中国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

梁启超生于1873年,卒于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家,著述1400多万字,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之一。

导语

他学问渊博,贯通新旧中西。他的文章极其动人。严复称“任公妙才,下笔不能自休,其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梁启超评说自己的文章“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胡适对梁启超崇敬之至,他曾讲:“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指辛亥革命)”。那个时代的年青一代知识分子,几乎无一不受梁启超思想和文字的洗礼。毛泽东每当在《新民丛报》上看到梁启超的文章,都要反复地阅读。郭沫若认为梁任公在当时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据说,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梁启超将孔子界定为中国文化的“三圣”之一

孔子是中国文学的鼻祖,现代儒学家们研究认为,用三句话,六个字可以诠释儒学思想的真谛,那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人生的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孔子可以说是集这三者于一身。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宣讲规范人伦道德,自己以身作则,此为“立德”。他培养教育了“贤人七十二,弟子三千”,开创以“仁、义、礼、智、信”为主题的儒家思想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这为“立功”。他提出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说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这为“立言”。

梁启超将孔子界定为中国文化的“三圣”(有时称为“三位大圣”)之一。这主要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梁启超肯定孔子是中国的圣人,却不像康有为或谭嗣同那样首推孔子,而是将老子、墨子一起誉为“三圣”(“三位大圣”)。第二,“三圣”表明,梁启超肯定孔子与老子、墨子都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孔子创立的孔学、老子创立的老学和墨子创立的墨学在中国文化中平分秋色,三足鼎立,此后的所有学派都不出这三家。

“阳明先生,百世之师”

可以跟孔子相提并论,称得上圣人的另一个人是中国儒释道集大成者,是心学的创立者和践行者。他的心学,完成了哲学史上一场颠覆性的革命,最大限度地开发了个体生命和心灵的潜能,他使很多很多的人发现了自己,获得了幸福完美的人生。

他,就是王阳明。王阳明,字伯安,名守仁,因曾筑室于故乡绍兴会稽山阳明洞,故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看《明朝那些事》,对这个人极为佩服。他被后人誉为“心学大师”,提倡“知行合一”。虽然是一介文人,但精通兵法,在作战中,把“读心术”巧妙地运用到战场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人称王阳明是“治学之明儒,治世之能臣”。在他的故居有这样一副楹联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清初三家”之一魏禧曾这样评价:“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无论伯府是否能再次焕发往昔的荣光,阳明先生的思想之光,永垂不朽!

梁启超受老师康有为的影响,加上流亡日本多年,对阳明心学服膺有加,他曾经称赞阳明为“阳明先生,百世之师”,并表示王阳明“是一个豪杰之士”,是因为他在程朱理学笼罩一统天下,以极大的勇气,挺身而出,用“心即理”的学说之与抗衡,以“知行合一”理论戳穿了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他的新说,对当时社会,“像打一药针一般,令人兴奋”,“吐出很大光芒”。

梁启超曾在《德育鉴》中指出,日本维新豪杰都是王学后辈,“我辈今日求精神教育,舍此更有何物。”梁本人以阳明心学作为安身立命的依托,在“心绪恶劣,不能自胜”之时,“惟读《明儒学案》,稍得安心处”。梁在晚年是清华国学院著名的四大导师之一,在对大学生的演讲中,屡屡谈及阳明心学。

《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是民国十五年十二月在北京学术讲演会及清华学校讲稿。其中直指当时只重知识传授,轻视德性培养和实际运用的教育弊端,今天读来,对照现今的教育体制,非常有现实意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奇才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元凶,又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他大到治国、治军、小到治家,学习、修身都有很多值得后人学习和思考的地方。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等都把他作为人格偶像来崇拜。有人也用对联评价曾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总的来说,曾国藩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和克制力,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了清朝历史上一个伟大人物。在大道大义上不会偏离,,一生治国为民,肝脑涂地,巅峰之上也能清醒的认识自己,懂得收敛锋芒,功成身退。但他也很多人性的弱点,镇压太平天军成为人生的污点,只能称为半个圣人。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意思就是说,近代的这些人中,我只佩服曾国藩。

说是伟人:他平定太平天国、捻军之乱,为晚清力挽狂澜。

说是学者:他著有13套学问,其中《曾国潘家书》更十分受后人追捧。

管理家族:他也做的很好,曾氏兄弟九人,个个因他建功立业,族内家家融洽和谐。

人品:他恪守儒家礼教,终生有志、有识、有恒。

他几乎同时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人做到这份上,算是人生赢家的代言人了,这要拍成电视剧,妥妥的大男主戏。

梁启超对曾氏评价极高。他说:“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可以用梁启超对曾国藩的评价里一句话来说“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

梁启超的思想以多变著称于世,为何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

梁启超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为了民族强盛和国家繁荣,竭力呐喊,四处奔走,付出了几乎全部的心血。然而他的政治主张却又因时而异,不断变化,前后矛盾,以致难以令人信服。在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随康有为亦步亦趋,无论办报或教学,都注意并且用力阐述康有为的改良思想和变法理论。

他以公羊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为依据,鼓吹变法,讲求维新,宣传西方科学文化,充分显露了年轻爱国志士的朝气和锐气。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一度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进行一次“破坏”:“历观近世各国之兴,未有不先以破坏时代者。此一定之阶级,无可逃避者也。有所顾恋,有所爱惜,终不能成。” 但是这种居于改良和革命之间的摇摆,在梁启超的身上并没有持续多久,他仍然和康有为一道,鼓吹改良,主张“斥后保皇”。

当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展开之后,梁启超又改变旧说,转而提倡实行“开明专制”,试图与“革命”理论相对抗。 使梁启超难堪的是,正当他还在口干舌焦地鼓吹开明专制,反对实行宪制的时候,清廷却正式宣布要“预备仿行宪政”了。以后,梁启超又高唱宪政,在立宪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统治中国近270年的清皇朝已经行将就木,眼看革命派就要取得政权,共和之制势在必行,梁启超再一次改变了以前的政治主张,提出了“虚君共和”的口号。直到民国之后,这种多变的特征,在梁启超的政治生涯中依然时有反映,从拥袁到反袁,从护国到拥段。一变再变,终于技穷。

复归传统,民国七年(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梁启超与蒋百里、张君劢等人前往欧洲。经过一年多的实地考察,使他了解到了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许多严重社会问题。他所崇仰的西方社会,他所宣扬的西方文明,原来也充满了弊端和罪恶。梁启超认识到:“自从机器发明、工业革命以还,生计组织起一大变动,从新生出个富族阶级来。科学愈昌,工厂愈多,社会偏枯亦愈甚。富者益富,贫者益贫,物价一日一日腾贵,生活一日一日困难。” “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

他由此认为西洋文明已经破产,拯救世界还要依靠东方“固有文明”,主张极力发扬传统文化。梁启超从一个旧世界的批判者,成为一个旧传统的提倡者,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和失望,以及对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忌恨与反对,而且也有力地说明,在近代中国,找不到出路的改良主义者,在时代浪潮的冲击和对社会现实的迷惘中,只能回转身来向中国传统文化复归,甚至把倒退看做是出路。

梁启超的思想和文笔是超群的,他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著作也是一座矿山。他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现实的观察、理解。不断研究梁启超,发掘他思想的精华,发扬民族精神,可以丰富我国的思想文化宝库,这是无疑的。

多说几句,梁家是近代历史上名副其实的“精英”家庭,“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有9个子女,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成为院士,其他几位也都是各自领域里十分杰出的人才。虽然梁氏子女大多数都有国外留学的经历,但是学成之后他们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国籍,纷纷回国将满腔热忱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

诗人纪伯伦曾说,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梁启超是有大境界的人,舍小我,为国民,这样的人,当得起一句伟大!

结语

丰子恺先生说:心小了,所有的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可见心胸决定了心态,而心胸是和志向有关的,心中存有大志向。

王阳明早已超脱了世俗的喜怒哀乐,而曾国藩始终超不出俗世烦恼。临死之前,心思亦难洞明。所以,终归,王阳明可与孔子齐名,成为一代“大圣人”,而曾国藩不敢称“圣人”,只能算是半个“完人”。

参考文献

魏宏运,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中学数学深度研究


第一位圣人,不论古代还是当代,肯定是是孔圣人。

他引领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直到现在,还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中国哲学在世界上最受认可、传播最广的思想学派之一。孔子的影响都是深入中华民族血脉的。孔子这个人也是当得起圣人的名号的,因为君子做人的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几千年下来也没有几个人真的做到了。

第二位圣人,就是明朝大学者王阳明

王阳明是心学创始人,他意识到:懂得“理”很重要,但实际运用也很重要。于是,他在“心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伟大的“知行合一”学说。

王阳明表示,自己的人生理想很明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三位中国古代的“两个半”圣人的半个圣人?

他就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曾国藩认为对于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曾国藩认为,天地万物均因禀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终基元。在禀气而生这个意义上,天地万物是“同体”的。

曾国藩同时认为,虽太和絪緼之气流行不止,天地万物最初所得之气“均耳”。





臣默读历史


题主好。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两个半圣人都有谁:

1: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

2: 明朝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王阳明

3: 半个圣人:清朝大臣-曾国藩

这些都是按照“立德,立言,立功”方面来评论的。

孔子,中国文学的鼻祖,创立儒教,他用精简的需要诠释了儒家思想的真谛。他提出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宣讲人伦道德,以德为本,且自己以身作则。《论语》中记录“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开创了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文化,更是提出了“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千古名言。所以孔子无论是从立德,立功还是立言方面,这都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可谓圣人。

王阳明,人称之为“治学之名儒,治世之能臣”。他提倡“知行合一”,虽为文士却精通兵法,在战场上取得了一个个的胜利。他的故居有一副对联“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曾国藩,一个颇具争议的一个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但确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元凶,这是人生的污点。他大到治国,治军,小到治家,学习修身都有后人值得学习的地方,毛主席,梁启超都把他作为偶像来崇拜。更有后人这样评价“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这三个人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上,无论是对华夏的文明,思想,军事,政治,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有着出色辉煌的成就。就现在而言,立德立功立言何不是我们现在所有应该学习的标杆,我们也要做到“立德,立功,立言”

所以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中就评价了曾国藩,也同时提出了“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





江湖奈我何


梁启超提出的两个半圣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半个圣人”曾国潘。

何为圣人?那就先看看评判圣人的标准:

评价圣人有三个标准,为“立德、立功、立言”,此三者虽久不废,流芳百世,谓之三不朽。

谓:“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立德:树立道德

立功:为国为民建立功绩

立言: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首先说中国的儒学大家孔子。孔子是中国文学的鼻祖,现代儒学家们研究认为,用三句话,六个字可以诠释儒学思想的真谛,那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人生的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孔子可以说是集这三者于一身。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宣讲规范人伦道德,自己以身作则,此为“立德”。他培养教育了“贤人七十二,弟子三千”,开创以“仁、义、礼、智、信”为主题的儒家思想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这为“立功”。他提出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说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这为“立言”。

试将中外古人别的伟人哲人来比较”,将这三方面调和得如同孔子一样圆满者,“直是未有其比”,所以“孔子的人格,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做人类的模范。”故尊孔子为圣人也是众望所归。

再说王阳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王守仁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阳明心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他被后人誉为“心学大师”,提倡“知行合一”。虽然是一介文人,但精通兵法,在作战中,把“读心术”巧妙地运用到战场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人称王阳明是“治学之明儒,治世之能臣”。在他的故居有这样一副楹联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在世界范围内的深远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立德、立言于一身,其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浙江纪念王阳明的碑亭有副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   横额:真三不朽。

故尊王阳明为圣人也是无可厚非。

那么为何尊曾国潘为半个圣人呢?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扶大清之将倾,挽狂澜既倒,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主导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在中华大地这么多年的历史上,能够做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不在少数,但是能将三者结合登峰造极了却屈指可数。

孔子和王阳明当之无愧各有一席之地;至于曾国藩的半席之位,是因为其政治生涯中的立功一项,争议颇多,加之镇压太平天国,多了人生中一大污点。

所谓圣人,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以上两位半,圣人之名当之无愧。

在芸芸众生中,能称得上圣人的人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但作为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也要力求做到“三不朽”,慎言、修德,在自己的岗位中,尽力而为之。这样的人生,无愧与人无悔于心,快乐而又充实!





哈哈论语


梁启超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孔子,一个王阳明,半个曾国藩。这是其对曾国藩的高度评价。

梁启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

不一二睹之大人也,意思是再也未曾看到的伟大人物,第二眼再也看不到的大人物啊。老曾得到梁任公这样的美誉确实不容易啊,确实老曾不容易,有他的独到的地方。曾剃头,能有如此后世评价,在地底下,在阎王那里能笑醒啊。


花开水不流


梁启超说的半个圣人是指曾国藩。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出了两个半圣人,其中一位是孔子,另一位是王阳明,这两人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有着巨大的贡献,他们二人对中国人思想的升华,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当然,其他人虽然难以成圣,但还是有许多贤能的人,走在这条成圣的道路之上的。

晚清时期的曾国藩,虽然不及孔子和王阳明,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也是让他成为了继两人之后的半个圣人,说起来,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说起曾国藩,他曾经为了挽救濒临灭亡的清朝做出了诸多的努力,他一手提拔了诸多晚清能臣,同时,他一手打造湘军,淮军,给中国人带来了对抗列强的强大力量,他致力于国内的革新,引进了诸多先进的事物。 在古时候,能被称为圣人的,必然是德才兼备的人物,并且,这还不够,作为圣人,必然要经历的事情就是不断的自省,不断的剔除自身的缺点,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而曾国藩正是这么一位人物,他不仅德才兼备,同时还时刻警醒自己不要贪恋钱财,迷恋权力,不要轻易动怒,同时也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且,他并不认为做到了这些的自己就多厉害了,他仍然不断的反省自身,每当自己有做的不足的地方,曾国藩都会谴责自己。 曾国藩的朋友纳了个小妾,被邻里街坊传得神乎其神,说她的容貌是倾国倾城,本来,这些都没什么,毕竟当时的女子是足不出户的,面不示人的,但是架不住这朋友老是来找曾国藩炫耀。

一次,这个朋友邀请曾国藩到家中喝酒,酒过三巡后,他又开始吹嘘起自己的小妾,这时候,曾国藩就说:“既然你觉得你的小妾如此美丽,不妨叫出来看看?” 当时,这个朋友就叫自己的小妾出来了,果然,正如他所说的一样,这个小妾的容貌倾国倾城,是个男人看了都会动心,而曾国藩在酒力的作用下,竟然出言不逊,说了些具有调戏意味的话语。

后来,他想起这件事情,将此事写入了自己的日记,还在后面评价了句:真不是人!的评语,而他也将这件事引以为戒,时刻警醒着自己,在自己的人生信条中又加入了一个戒色的要求。 可以说,这种自省自律的行为称之为圣是已然足够的了,只是,由于曾国藩年轻时犯下了诸多的错误,却是达不到圣人的地步,因此只能称其为半圣了。


木札


照德行、能力、品格皆优的中国只有两个半,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

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1905年,在日被被称为军神的海军军令部部长东乡平八郎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击败了俄国的舰队,成为了在近代史上东方黄种人打败西方白种人的先例,使他得到“东方纳尔逊”之誉。日本举国欢喜,天皇为他举办了轻功宴,正当众人称赞之时他举起一块腰牌上面写着七个字“一生俯首拜阳明”。

曾国藩: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程朱理学“指示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偏于静”的局限。在这种情形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对于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shadow背影


两个半圣人的提出是从历史对圣人的“立功、立德、立言”三项考核中得出的。最后得奖者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

先说孔子。人们普遍对孔子的“立功”认定是他的周游列国,可仔细考虑下,孔子的周游列国其实“惶惶如丧家之犬”,算不上“立功”。我个人认为孔子的“立功”是建立了儒家学说,影响后世统治及影响全世界。“立德”是孔子自身的德行,这个不用多言。“立言”是孔子的言行被弟子记录成为《论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名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最有名的例子。

再说王阳明。王阳明的立功就很明显了,他先是平定了江西盗贼,后几乎以一己之力平叛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创立了“心学”并为后世留下“知行合一”这一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钥匙。这里插一句,现在很多人把“知行合一”解释为“理论联系实际”,其实是很大的谬误。现在领导讲话中动不动就“知行合一”,其实差的远呢。再插一句,日俄战争结束后,人们问东川平八郎胜利的秘诀是什么,他掏出一块牌子,上有七个大字“一生伏首拜阳明”。(出自《明朝那些事儿》)王阳明的立德就不用说了,立言最有名就是他的《传习录》了还有《大学问》。

最后是曾国藩。之所以把他称为“半个圣人”,就是除了他的“立言”外,立功和立德很难去评说。他的《曾国藩家书》在后世广为流传,但是他的功绩,怎么说呢,是说打击了太平天国起义、维护了清政府的统治,还是说反对社会进步、为封建主义保驾护航?由于我们这个时代离清朝太近,虽然说“盖棺定论”,但是棺不盖上几百年,难以有可观准确的定论。这也就是“半个圣人”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