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書法大家蔣鳳儀(揚州江都)

蔣鳳儀(1904-1993),號石奇,別署惜陰書屋,齋名蔗廬,江都人。在上海電影製片廠從事書法工作。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書協會員,上海市書協名譽理事,半江詩社名社長。

海上書法大家蔣鳳儀(揚州江都)

蔣鳳儀


蔣鳳儀出身於書香門第,其父是一名晚清秀才。幼承父教,即刻苦攻讀經史古文詩詞,尤善書法。及長,拜揚州書法名家王藝吾為師。1953年移居上海後,更與馬公愚,王個簃,蘇局仙,王福庵等名家共磋書藝,獲益匪淺。

蔣鳳儀崇尚碑學,數十年來一直孜孜不倦地研究歷代法帖,每天堅持臨摹漢隸《張遷碑》或者大篆石鼓文,所以,他的書法高古雄渾,有深厚的傳統功力與全面多變的書風,其真,草,隸,篆,從蠅頭小楷到魏碑榜書,無不精妙。

因為要天天練字,而且是半尺見方以上的大字,所需紙張就成了一筆不小的開銷。如果用宣紙,那自然是一種奢想,即使是廉價的元書紙,也還是消費不起的。他就想辦法,買來或找來製作紙盒用的馬糞紙(又叫黃板紙),裁成半米多見方大小,疊放在書桌上,用大筆蘸清水臨摹。寫完一張,拿掉一張,待前面寫的水跡吹乾後,再重複使用。

海上書法大家蔣鳳儀(揚州江都)

由於沾水的緣故,黃板紙使用幾次後,會變得七凸八凹,又難以壓平整。蔣鳳儀卻顧不得這些,照常使用。他說:在這樣的紙上練習大字,就猶如跋山涉水,能練就一番硬功。待到現場書寫時,就會如步履平地,變得輕而易舉,瀟灑自如了。

正是由於這數十年如一日的勤學苦練,蔣鳳儀終於成為一名書法大家與名家。

在上海,蔣鳳儀寫的店招頗有聲譽。如老城隍廟的“豫園商場“,“湖心亭”,“松雲亭”,“麗雲閣”,這些大字均出自其手。“湖心亭”三字大有鄧石如筆意,“麗雲閣”三字,則楷底魏面,有陰柔陽剛之美,深得海上聞人讚賞。

海上書法大家蔣鳳儀(揚州江都)

據說為豫園寫字時,還有一段逸聞。上世紀七十年代,尼克松訪華要來上海。但豫園招牌多已殘缺不整。為了以煥然一新的面貌迎接貴賓,就請了滬上多名書法大家分別題寫,然後匿名評選。最終,一致意見採用的是蔣鳳儀的書法作品。只見其字體形神不散,渾厚飽滿,且透出秀逸之氣,絕非一般書家所能比擬。

此外,他還為外地名勝古寺以榜書題匾寫碑。如上海玉佛寺,龍華寺,寧波天童寺,鎮江金山寺等都有他的題字刻碑。

蔣鳳儀書寫大字,還有一個特色,就是他總是把紙張鋪在地上,站著按要求書寫1:1大的大字。不象其他書家,只寫普通大小,然後再去放大。

海上書法大家蔣鳳儀(揚州江都)

寫象桌面一樣大的字,那來這麼大的筆呢?蔣鳳儀自有辦法。他從雜貨店買來蘆花掃帚,從中選取柔軟的枝條,把它們重新捆綁在一根竹竿上,再修剪成毛筆形狀,這就成了他手中書寫大字的“寶貝”了。

蔣鳳儀長期在上海電影製片廠從事書法工作。不少影片的題頭,如《海魂》,《祥林嫂》,《廬山戀》等幾十部影片片名都是他題寫的。一次,在拍電影“難忘的戰鬥”時,有個場景要倚牆書寫“富國糧行”四個大字,每個大字兩米見方,一時難住了大家,只見蔣鳳儀一揮而就,眾人無不叫好。 蔣鳳儀的書法作品曾收入《中國現代名家書起篆刻集》,《上海大阪書法篆刻展覽作品集》等。 (朱毓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