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罡|把教師看作什麼樣的人?——基於一個學校管理案例的思考


陳罡|把教師看作什麼樣的人?——基於一個學校管理案例的思考

【案例】某校要求年級教師之間交叉檢查教案,並且要嚴格要求,拍照記錄並指出不足,指出不足越多,表明越認真。基於以上做法:1.你贊成還是反對?請陳述理由。2.如果年級交叉檢查的方式不變,你是否有建議?(案例由深圳羅朝宣校長提供)

這個案例所敘述的管理現象,其實我們都不陌生。在許多學校的管理實踐中,這樣的做法以及與這種做法類似理念的管理行為,比比皆是。管理者很無奈,常常抱怨教師職業倦怠不好管,若不嚴格要求,教師課上不好,教學質量難以抓不去。教師們其實很痛恨,因為這種做法帶來的壓力,會讓更增加他們的工作負擔。寫教案為了上好課,和在同事面前展示教案,兩種壓力畢竟是有很大差別的。但教師們卻又很無奈,這是學校行使正常的管理權限,更何況這是基於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這一良好的出發點的,讓教師們也無可指摘。

【第一個建議】基於案例後提出的兩個問題,先給出這樣的建議:若交叉檢查的方式不變,可以把交叉檢查改為“交叉欣賞”,讓老師們改“找不足”為“看優點”,找出自己認為值得學習借鑑的地方,然後拍照並闡述理由,推薦給大家。

顯而易見,案例本身的做法和建議給出的做法,其背後的管理理念是有根本不同的。案例中,學校管理者的確是對工作嚴格要求,目的是明確而正確的。但採取的方式和手段,不禁讓大家覺得,更多是從教師容易怠惰的角度,防著老師、看著老師。學校管理者擔心教師備課不認真,導致教學時不認真、不努力,進而影響教學質量。所以用類似“遊街示眾”的方式來震懾教師、威逼教師,以期待在高壓之下,讓教師們可以嚴格執行學校的備課要求,以達到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的目標。

這種管理方式背後,我們可以清晰看出是基於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科學管理理論也稱為“X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這個理論的基本觀點就是:多數人天生是懶惰的,他們都儘可能逃避工作。他們大都沒有雄心大志,不願負任何責任,而心甘情願受別人的指導。並且多數人的個人目標都是與組織目標相矛盾的,必須用強制、懲罰的辦法,才能使他們為達到組織的目標而工作。這也就說出了科學管理理論背後的人性假設,即“經濟人”假設。它其實源於亞當·斯密關於勞動交換的經濟理論,認為基於人本性的懶惰,所以必須加以鞭策,而人的行為動機,只不過是用經濟和權力來維持效力和服從。

而給出的那個建議背後,其實是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在學校中,管理者該如何真正促進教師的發展呢?是防著老師、看著老師?還是真正鼓勵老師,相信每一位老師都有向上、向善的力量,都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學生需要鼓勵與欣賞,其實教師亦然,其實每一個人都有如此需求!管理者如何看老師,教師就會如何對學生!從傳遞的角度來說,從真正以兒童的發展來看,更需要鼓勵和欣賞教師,從而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更好備課、更有效教學,最終實現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目標。

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看,人在基本的生理、安全、社交需求得以滿足之後,人人都更希望自己能夠有更穩定的社會地位,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這就是尊重的需求。從尊重需求的外部來看,就是每個人其實都希望在一定的生活範圍內,能夠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若尊重需要能夠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那麼人的最高層次的需求是什麼呢?就是自我實現的需求,實現個人的理想、抱負,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這就是“自我實現人”的人性假設。在馬斯洛之後,麥格雷格又進一步總結了以上類似的觀點,形成了所謂的

“Y理論”。可以看出,“Y理論”與“X理論”背後,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性假設,當然所採取的管理方式就會完全不同。兩種方式得到的管理結果也許相同,但管理效果卻完全不同,管理的長期結果其實也會不盡相同了。

不同的管理行為背後是基於不同的人性假設。而不同的人性假設其實蘊含著我們信奉的不同的管理理論,自然就會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這其實是一個理論+實踐的閉環,清晰可見。所以,為什麼同樣一件工作,在不同的學校管理者那裡,會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來處理呢?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究竟把教師看作是“經濟人”,還是“自我實現人”。

說到這裡,其實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思考,難道人性就是如此簡單嗎?就真的是非此即彼,然後採取簡單化的、單一的管理理論就可以了嗎?

實踐者不禁會心一笑,因為現實中絕非如此簡單。在許多學校,多數人當然都是“好”的,都有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鼓勵、欣賞可以激勵他們。但不可否認的是,的的確確也是有個別的、少數的“不好”的員工(這裡用好與不好,只是為了簡單表達,並非指好人和壞人),他們的確工作就是為了經濟報酬,他們人性中的確懶惰成分居多,需要監督並嚴格懲罰才可以。那麼,如果只是基於“自我實現人”的人性假設採取的管理方式,對這些人的管理成效,往往就會適得其反。

怎麼辦呢?我的【第二個建議】就是,可以採取“X+Y理論”模式,把兩種理論複合使用,以取得最佳的管理效能。具體來說,就是檢查教師備課的不足,由學校行政或邀請的少數教師專家來做,發現問題以後與教師單獨反饋溝通,指出不足幫助改正。如確實問題嚴重,應及時要根據學校管理的制度,採取不同等級的懲罰措施,以確保教育教學質量沒有短板。

鼓勵與欣賞,全體教師還是按照上述的第一個建議做,這種廣而告之的做法,其實也是一種宣講,在教師正確的、好的備課做法之中,確立和弘揚學校的“對的”和“好的”價值觀。通俗地說,在管理實踐中既要鼓勵善的,也要防止惡的,需要兼顧。因為好的制度能讓“好人更好,壞人不敢壞”,壞的制度則反之。

其實,這個案例還有一方面值得我們思考,那就是關於“備課”的話題。可以延伸出如下問題:1.育人質量的提升是目標,檢查教案是手段,“這個手段”和“這個目標”之間究竟有什麼樣的關係?2.備課就是寫教案嗎?寫好教案就是備好課了嗎?3.寫教案究竟是為了什麼?這樣的檢查和相互欣賞,會不會讓備課的目的發生異化?學校管理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這些問題也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鑑於篇幅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