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關乎個人修養。越是在文明法治社會,自律與懲惡揚善越不矛盾

佛教的自律是指為了不製造傷害而自覺地遠離身語意的惡劣行為。對神智正常的人來說,言行主要受思想意識控制,所以遠離意的惡業,身口業自然就會清淨。意的惡業概括為貪心、害心、邪見。時刻提醒自己對治貪心、害心、邪見,可以有效制止自己身心上惡的發生。

自律關乎個人修養。越是在文明法治社會,自律與懲惡揚善越不矛盾

就外境的惡或者說他人的惡行而言,要看具體情況。在你看來是惡劣的行徑,在別人眼裡不一定就惡劣;在正常情況下被認為惡劣的言行,在某種特定情境中可能就不惡劣。在一個社會、一個時代、一群人當中被認為是惡的,可能在另一個社會、另一個時代、另一群人中就不是惡的了。如果全憑自己的情緒和成見,凡是自己看不順眼的、與自己的價值觀不一致的,就認為是惡,應該予以制止,這是不合理的。自律“律”的正是這種“一切以我為標準”的心態。

自律關乎個人修養。越是在文明法治社會,自律與懲惡揚善越不矛盾

\u0003

其次,為了避免造成傷害而制止他人的惡行,與對治自己的貪嗔痴一點兒也不矛盾。我們不是非要藉助貪嗔痴才能去阻止別人造惡。比如我們小時候做壞事會被父母喝止,父母的呵斥是出於愛護而非出於嗔恨之心。法官不必對疑犯滿懷仇恨、怒髮衝冠,才能公正嚴明地判案。有些人脾氣率直,路見不平便大吼一聲出手相助,這種英雄好漢的形象可謂深入人心,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簡單化地得出結論,說意氣用事、敢對人拳腳相加、惡語相向,才是有正義感的表現,而冷靜剋制一點兒的,就沒良心、沒骨氣。

自律關乎個人修養。越是在文明法治社會,自律與懲惡揚善越不矛盾

\u0003

看見別人造惡,我們有能力勸阻的話,應該勸阻,態度要堅決,語氣、方式要柔和;若無力阻止,最好發願把自己行善的功德迴向給他。

不惹眾生起煩惱,不是要你無原則地遷就,其實你就算百般迎合,眾生也還是可能起煩惱,所以關鍵是你的動機,不存心搗亂、傷害就好了。很多時候,你若柔和而堅定,對方反而會有所忌憚。在好的修行人身上,柔和是一種力量。

自律主要關乎個人修養。越是在文明、法治的社會中,自律與懲惡揚善越不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