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摳鼻子、咬指甲,氣瘋父母,學會4個方法孩子改掉壞習慣

不要咬指甲,不要摳鼻子......"一位媽媽一手叉著腰,一手指著孩子的的鼻尖,氣急敗壞地大聲說道。

“孩子,媽媽告訴你,以後不能再吮吸大拇指了哈,手指上有很多細菌,細菌跑到你的肚子裡,會讓你生病的。如果你能連續3天不吮吸大拇指,那媽媽就帶你去吃你最愛吃的肯德雞,否則除了吃不到肯德基,這個週末的電影,媽媽也不帶你去看了......”另一位媽媽用溫和而帶有威脅的語言說道。

一位父親,從邊做作業,邊不時撥弄頭髮的女兒身旁小心翼翼地走過,心裡想,“孩子長大些,撥弄頭髮的毛病,就會自然而然地沒有了吧!”

不知這樣的場景每天會重複上演多少次?但我想因為孩子的一些壞習慣,每天引發親子間“雞飛狗跳”式衝突的家庭,絕對不在少數。


孩子總是摳鼻子、咬指甲,氣瘋父母,學會4個方法孩子改掉壞習慣

孩子的壞習慣讓家長歇斯底里地發怒


面對孩子的一些壞習慣,

  • 有的父母會聲色俱厲地指出問題;
  • 有的父母會溫和地和孩子講道理;
  • 有的父母會用“胡蘿蔔加大棒”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引誘和威脅;
  • 有的父母則選擇不聞不問,期待孩子的壞習慣會“自愈”;

然而父母的這些行為,並不會對孩子改掉壞習慣起到有效的作用。孩子以前有什麼樣的壞習慣,現在依然,這讓很多父母感到困擾。


孩子總是摳鼻子、咬指甲,氣瘋父母,學會4個方法孩子改掉壞習慣

父母因孩子的問題而抓狂


孩子也知道壞習慣是不好的,但還是會不由自主地重複著一些壞習慣。父母們也替孩子想了很多辦法,但收效甚微。難道就沒有什麼好的辦法能夠讓孩子改掉壞習慣嗎?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改掉孩子壞習慣的好辦法自然是有,但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我們需要全面地瞭解一下習慣的涵義,壞習慣的形成原因和影響,因此,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 什麼是習慣?壞習慣和好習慣之間的區別?
  • 為什麼孩子會沾染上一些壞習慣?壞習慣對孩子有哪些影響?
  • 如何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怎樣做才會更有效?


孩子總是摳鼻子、咬指甲,氣瘋父母,學會4個方法孩子改掉壞習慣

什麼是習慣?壞習慣和好習慣之間的差別


什麼是習慣?壞習慣和好習慣之間的差別?

關於習慣,百度百科給出來的定義是這樣的:

習慣是指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今泛指一地方的風俗、社會習俗、道德傳統等通過實踐或經驗而適應習慣於做艱苦工作。

這個定義是從我們的生活、習俗方面給出的,也是正確的,但今天我們從思維方式的角度給習慣下一個定義,那就是:

習慣就是在你不假思索的情況下,自己無意識地一遍又一遍地做著某件事情。


孩子總是摳鼻子、咬指甲,氣瘋父母,學會4個方法孩子改掉壞習慣

可愛的小女孩正在洗手


舉個例子:

小孩子們最開始是不會洗手的,但父母教給孩子怎樣洗手,孩子練習幾次就學會了,以後孩子洗手的方式也就基本固定了,也就形成了洗手的習慣。

另外諸如上學拿書包,坐下來吃飯用筷子,抑或是夜裡睡覺前必須採用某一固定姿勢等等,都是我們在不假思索的狀態下,自動自發地去做的。一旦習慣形成,我們的一些行為會在潛意識狀態下進行。

好習慣通常會讓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井井有條,同時也有益我們的身體健康;而一些壞習慣,不健康的習慣則會給我們帶來諸多問題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大部分人都有一些壞習慣,當然這裡面既包含成人,也包含孩子。那為什麼孩子和大人都會沾染上一些壞習慣呢?壞習慣又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為什麼孩子會沾染上一些壞習慣?壞習慣對孩子有哪些影響?

孩子為什麼會有一些壞習慣,今天我們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本我、自我、超我理論以及負向暗示3個方面進行分析。

1.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看孩子壞習慣養成原因。

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從下到上依次為:

第一層:生理上的需要;

第二層:安全上的需要:

第三層:情感和歸屬的需要;

第四層:尊重的需要;

第五層:自我實現的需要。


孩子總是摳鼻子、咬指甲,氣瘋父母,學會4個方法孩子改掉壞習慣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模型


今天我們講到的和孩子習慣相關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主要涉及第一層和第二層,也就是生理上的需求和安全上的需求。

  • 先說生理上的需要,當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孩子就會本能地吮吸母乳,但是當孩子斷奶後,這種生理上吮吸的動作已經成為了一個習慣,於是孩子還會繼續吮吸其他東西,比如自己的手指。
  • 我們再看安全方面的需求,孩子剛出生幾個月,慢慢也就有了安全性方面的需求,如怕黑,喜歡朝著媽媽的方向睡覺,稍微大一點時,還要握住媽媽的胳膊才能睡著等等。時間長了孩子便養成了一個習慣——必須手裡握著什麼東西才能安心入睡。

而吮吸的習慣和用手觸摸才能安心睡覺的習慣相疊加,就形成了諸多如扣嘴唇、挖鼻子、撩頭髮等壞習慣。


孩子總是摳鼻子、咬指甲,氣瘋父母,學會4個方法孩子改掉壞習慣

一個聲音告訴你,趕緊把錢包撿起來,放進自己口袋裡,這是本我


2.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本我、自我、超我理論,來看孩子壞習慣養成的原因。

我們先來看本我、自我、超我的定義,然後再看本我、自我、超我,對孩子習慣的養成的影響。

我們先來百度百科給本我、自我、超我的定義,

在心理動力論中,本我、自我與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之結構理論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關概念,以解釋意識和潛意識的形成和相互關係。“本我”(完全潛意識)代表慾望,受意識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

定義有些抽象,我們舉個例子來理解什麼是自我、本我、超我:

地上有個錢包,你看到後,大腦裡通常會有兩個聲音,

  • 一個聲音告訴你,趕緊把錢包撿起來,放進自己口袋裡,這是本我;
  • 一個聲音告訴你,把錢包撿起來,等失主來取或交給警察,這是超我;
  • 是該把錢包占為己有,還是還給失主或交給警察,在兩個聲音中糾結地選擇,這是自我。

本我可以說是一種先天的本能,超我則是在接受過教育、或者自我學習後的道德內化,是後天產生的。

而對於孩子來說,先天的本能自然是有的,而後天的道德內化的建立,是需要接受教育或學習的,在孩子出生不久到上學之前,超我幾乎是不存在的。孩子和我們成人相比,少了超我(也就是道德)的制約,自然就會按照本能(也及時自我)做出具體的行動,於是孩子的壞習慣就漸漸形成了。

正因為如此,在孩子當中,有壞習慣的孩子佔據了多數,並且這些不好的習慣,一旦不能被及時糾正,就會一直伴隨著孩子的成長而存在,以至於很多孩子變成了成年人,身上還留存著一些兒時的壞習慣。


孩子總是摳鼻子、咬指甲,氣瘋父母,學會4個方法孩子改掉壞習慣

父母的負向暗示對孩子壞習慣的改變沒有幫助


3.來自父母的負向暗示。

我們都知道“三人成虎”這個成語,其表達的意思是說的人多了,人們就會把謠言當做事實。

而父母反覆的言語諸如,你不可以再咬手指頭,你不可以摳鼻子,你不可以撥弄頭髮......等等就像三人成虎裡的謠言,給孩子帶來了多次的負向暗示,這不僅不能幫助孩子將壞習慣改掉,從某種程度上說,還加強了孩子的壞習慣。

至於壞習慣對孩子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比如說,

  • 對孩子的身體健康不利。經常性地用嘴或手接觸一些不乾淨的東西,容易讓孩子感染疾病,進而對孩子的身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 對孩子的學習也有負面影響。學習或者寫作業時,手不停地做著這樣那樣的動作,影響了孩子學習的專注力,自然也影響到學習的效果。

知道了孩子沾染上壞習慣的原因,我們就可以找出科學、有效的應對方法,來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而明白了壞習慣會對孩子的學習和健康非常不利,則堅定了我們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的決心。那麼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呢?什麼樣的方法會更有效?下面我們來一起探討。


孩子總是摳鼻子、咬指甲,氣瘋父母,學會4個方法孩子改掉壞習慣

如何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怎樣做才會更有效?


如何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怎樣做才會更有效?

為了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這裡提供了四個切實可行的辦法,供大家嘗試使用,這四個辦法分別是,

設置阻擋、讓手和嘴忙碌起來、找出替代的行動、緩解情緒,下面我們分別具體說明。

1.設置阻擋。

設置阻擋在這裡指的是,在我們的手、嘴等部位,人為地利用其它物品設置一種“障礙物”,從而在孩子實施壞習慣的時候,發現這種改變,進而引起自己的注意,以避免壞習慣動作的繼續發生。

我們來看一些具體措施:

a.假如孩子有吮吸大拇指、咬指甲的習慣,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嘗試採用下面的阻擋方式。

  • 用醫用紗布將大拇指頂端包起來;
  • 在大拇指上戴個乳膠手套,或是整隻手戴個輕便的手套;
  • 在大拇指上貼個創可貼。


孩子總是摳鼻子、咬指甲,氣瘋父母,學會4個方法孩子改掉壞習慣

戴上手套,阻擋壞習慣


b.假如女孩子有拔頭髮的習慣,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採用如下的阻擋方式。

  • 用紗布把拔頭髮的兩個手指包在一起;
  • 戴上帽子或是裹上頭巾;
  • 把頭髮紮起來,梳到後邊。

【注意點】:

設置阻擋時,也有一些問題需要注意,比如不能用膠帶綁住手指,不能用塑料袋套住自己的頭等,這樣的方式會給孩子帶來不適或有引發其他方面的安全風險。


孩子總是摳鼻子、咬指甲,氣瘋父母,學會4個方法孩子改掉壞習慣

讓手和嘴忙碌起來


2. 讓手和嘴忙碌起來。

一般來說,我們是不能同時做兩件事情的,那麼為了不讓壞習慣得以繼續,我們可以主動嘗試一些讓手指和嘴忙碌的活動。

a.讓手保持忙碌的起來的一些活動。

玩橡皮泥、將球從一隻手換到另外一隻手,做一些編織品,塗鴉、在一根繩子上打結等等。

b.讓嘴保持忙碌的起來的一些活動。

唱歌、吹口琴、嚼口香糖、咬一根吸管,捲舌頭等。

【注意點】:

在進行讓手和嘴忙碌起來的一些活動過程中也要注意安全,避免堅硬的物體對我們造成傷害。同時還需考慮活動的普適性,就是說,我們選擇進行這些活動時,要考慮儘量不受外界干擾,儘量保證可以隨時隨地進行。


孩子總是摳鼻子、咬指甲,氣瘋父母,學會4個方法孩子改掉壞習慣

找出替代的行動,比如用A替代B


3.找出替代的行動。

找出替代的行動指的是,當我們想進行壞習慣的具體行為時。我們可以嘗試著去做一些替代性行動。

舉個例子:

當孩子想吮吸大拇指的時候,可以考慮讓孩子吮吸一塊乾淨的溼布、或用帶有吸管的杯子喝水等等。

【注意點】:

不建議讓孩子吮吸棒棒糖,或者碳酸飲料,因為二者對孩子的牙齒或骨骼發育會有不利影響。


4.緩解情緒。

我想大家都會有這樣的生活體驗,那就是當我們緊張的時候,我們會習慣性的做一些動作,而做這些動作,有助於我們緩解緊張的情緒。

很多時候,孩子的一些壞習慣,也是為了緩解不安、緊張等情緒。因此,我們也可以從緩解情緒的角度,去嘗試改掉孩子的壞習慣。,

為了將孩子的情緒緩解到正常的水平,我們可以採取如下的辦法:

  • 進行一些娛樂活動。比如唱歌、聽音樂、看搞笑視頻,跳舞等;
  • 進行一些體育鍛煉活動。比如跑步、跳繩、練瑜伽、打球、溜冰等等;
  • 宣洩情感。比如可以找人聊天,把自己的感受寫在日記裡,畫畫等。

注意點】:

釋放自己的情緒,儘可能不要影響到其他人,當然一些暴力的活動也是不建議的。


相信通過以上4個辦法,孩子的一些壞習慣,會得到較大程度的改善,前提是父母能夠引領孩子堅持嘗試。


【寫在最後】:孩子們或多或少有著摳鼻子、咬指甲等壞習慣,當然這些壞習慣並不是孩子故意為之,而是有著一定的心理學依據的。而為了幫孩子改掉壞習慣,很多家長也是煞費苦心,花了很多時間,也費了很大的勁,但效果甚微。建議家長朋友們可以嘗試,設置阻擋、讓手和嘴忙碌起來、找出替代的行動、緩解情緒等4種辦法,相信會有不錯的改觀。而實現改掉孩子壞習慣的前提是,孩子的配合以及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較長時間的堅持實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