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凌空勁”——解開太極拳最後的祕密

凡是講到“凌空勁”的書籍,都以凌空勁為太極拳的最高成就,太極拳能修煉到此地位的人,似乎百年難遇一個。其實不然,有不少的明師高人已經身負“凌空勁”的功夫而不自知,被誤傳的“凌空勁”觀念所迷惑罷了。

太極拳“凌空勁”——解開太極拳最後的秘密


所謂凌空勁,字面的意思就是凌空發勁,如飛鳥一般,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懸浮狀態而發出來的勁。那麼太極拳要想發出凌空勁,就必然要有與之相對應的太極拳的功夫意境與境界才行。

“神如捕鼠之貓,形似搏兔之鶻”,此鷹鶻本來就是低空飛翔的啦;“打拳如在水面上行走”,唯恐沉下水中,這是不是有腳不沾地、御風而行之意境?“足下輕靈,自爾騰虛,如踩在棉花團之上”,這是不是有騰空而起,騰雲駕霧之氣勢?“如踩在高蹺上,離地三尺打拳”,這些打拳的心法與意境是不是“離地凌空”之義?在這種快速運動的狀態下,發勁打擊是不是“凌空勁”?在敵我雙方快速運動的時候,都是重心漂浮,此時只要很小的力量就可以讓人跌倒,是不是拳論說的“若物將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

太極拳“凌空勁”——解開太極拳最後的秘密


而在西洋拳擊和外家拳中,則是腳抓地面,穩如泰山,當此之時也只能是大力打小力、手慢讓手快的結局,這是習以為常的外家拳的拳法,非關學力,只是蠻力而已,甚至損害健康。

太極內勁發力與外家拳的發力是不一樣的。內勁是以腰間丹田為中心的“寒顫勁”、“哆嗦勁”,由身內自發,無須藉助腳蹬大地生力,所以形意拳前輩有“旋轉飛騰勁不斷”之說,即是運動之中內勁發放自如。太極拳的鍛鍊過程就是經過了由足下有根,到足下無根,再到無中生有內勁不斷的過程,所以可在運動之中隨意發出“凌空勁”,這是內家拳、太極拳的殊勝處,超越外家拳的高級之處。

拳擊與外家拳的發力法,則是藉助後腳的蹬地才能產生拳頭的衝擊力,最常見的是大弓步、大馬步。可以說,凡是用後足蹬地發勁的必不是太極拳、內家拳的發勁法,而是外家體表肌肉的發力,如拳擊,體操的體育鍛煉。太極拳內勁絕不會出現大弓步,凡有大弓步之時,內勁必然鬆散,也用不上內勁,只能是腰腿上的肌肉力、僵硬力。

太極拳“凌空勁”——解開太極拳最後的秘密


根據網絡資料顯示,第一次出現“凌空勁”的記載,是1943年的《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而在此書之前已有近五十部太極拳專著出版過。可知,凌空勁之名必是民國後期才出現的一種稱呼,其書的作者對凌空勁的涵義也是語焉不詳,僅作遊戲觀。但本人覺得凌空勁的稱呼,卻活靈活現地表達出太極拳內勁的最佳運用——四兩撥千斤。因為,活步打手和爛摘花是太極拳的最後應用形式,在二人的快速運動當中,順勢借力發勁,四兩撥千斤,這一個發勁,呼之為凌空勁,簡直就是神來之筆,美不勝收!

至於有些人的說法,隔山打牛是凌空勁,二人互不接觸也能將人打倒是凌空勁,那樣的話恐怕只有他自己才會相信。或者二人配合演戲表演,那是娛樂,與凌空勁無關。

還有一種訓練法亦可稱為凌空勁,即二人的活步打手,由二人的互相搭手演變為互不接觸,二人間隔一二步距離,互為進退,一發勁一化勁,遙相呼應,可以盡全力化勁、發勁練習而無傷害,這也只是一種練習法,正如太極拳大師吳圖南《凌空勁歌》所云:“彼此呼吸成一體,牽動往來得自然。此時再學凌空勁,堅持功夫一二年。手舞足蹈隨心意,至此方叫功夫完。”

所以說凌空勁就是太極拳自我訓練體系的最後的一環秘訣,也即是在運動中發勁的能力,這也是太極拳、內家拳最後的共同的歸宿。很多的太極拳名家都具有在活步打手時自如地發勁的能力,也就是擁有了凌空勁。舍此而他求,就是騎驢找驢,執迷不悟了。

本篇凌空勁的探討,僅是一得之見,逞口舌之能罷了。請網友們指正。

二零二零年三月十一日 星期三 《太極拳天下第一門》 謝謝您的觀看 歡迎您的關注

太極拳“凌空勁”——解開太極拳最後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