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被宗法文化式法律终身压迫,仍誓死不渝的残酷人性

《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老师在这本书的扉页上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部民族的秘史。”


《白鹿原》|被宗法文化式法律终身压迫,仍誓死不渝的残酷人性

小说《白鹿原》


确实,陈老师通过这部小说,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清末民国及至建国时期发生在渭河平原上的一部民族秘史。他说:“我要全面地反映这个文化。”

《白鹿原》所蕴含的雄宏文化,除了对民族性格、生存变迁的刻画,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那就是在乡村民众中奉行的“宗法文化”是如何在维护乡村秩序的过程中运转的。

01“乡规民约”:宗法文化母胎里孕育出的白鹿原上的法律


宗法制度是以一种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父系家长制为核心、以大宗小宗为准则、以仁义为精神要义、按尊卑长幼关系制定的封建伦理体系。


《白鹿原》|被宗法文化式法律终身压迫,仍誓死不渝的残酷人性

作者像


一 、白鹿原上的乡民们所推崇、遵循的道德孝义与强制性规范,从里到外透着宗法文化的影子

例如制订的族长任职规矩,是模仿皇家的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长子继承制”而来,立嫡以长不以贤。

改为白姓的老大和改为鹿姓的老二在修建祠堂的当初就立下规矩,族长由长门白姓的子孙承袭下传。原是仿效宫廷里皇帝传位的铁的法则,属天经地义不容置疑。老族长白秉德死后,白嘉轩顺理成章继任族长是法定的事。


《白鹿原》|被宗法文化式法律终身压迫,仍誓死不渝的残酷人性

电影《白鹿原》剧照


再如,因长子白孝文被罚出族长之位后才得以继任的白孝武,即便经过特殊的“授权”程序,已成为一族之长,但他行为处事的出发点仍然脱离不了揣摩父亲白嘉轩的心思,以孝为先,时时处处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渴盼讨得白嘉轩的欢心和赞赏。

尽管他随后很快冷静下来遵从了父亲的意旨,尽管由他监工如期修起了镇邪塔,然而在重大关头的动摇和失误依然留下不散的阴影,甚至成为一块心病,他总是猜疑父亲因此看穿了他而对他感到失望。白孝武想以自己的坚定性弥补过失,终于想到一个重大的行动,再三审慎地考虑之后,觉得肯定符合父亲的心意,便决定晚间向父亲请安时郑重提出。


二、 发端于宗法文化的“乡规民约”,实质上就是维护乡民生活秩序的法律

《白鹿原》|被宗法文化式法律终身压迫,仍誓死不渝的残酷人性

白家人物关系图

《白鹿原》里,出现了多处对于乡规民约的详细描写。

1. 乡规民约的内容

白嘉轩接过一看,是姐夫一笔不苟楷书的《乡约》。

……

二、过失相规

犯义之过六:一曰酗酒斗讼二曰行止逾违三曰行不恭逊四曰言不忠信五曰造谣诬毁六曰营私太甚。犯约之过四:一曰德业不相劝二曰过失不相规三曰礼俗不相成四曰患难不相恤。……每犯皆书于籍三犯则行罚。

《乡约》里,既有指示引导人们行为的实体性规范内容,例如具体规定了违反道义的过失行为包括六种:酗酒争斗、行为失范、承诺后失信和造谣诬陷等;也有如何将规范内容应用执行的程序性规定,每犯一次都要记录在案,事不过三,违反三次则要处以刑罚。


《白鹿原》|被宗法文化式法律终身压迫,仍誓死不渝的残酷人性

鹿家人物关系图


2.乡规民约的执行程序

制定了律法后,要应用于实际生活,引导、调整人们的行为,还要经过两道程序。

首先,是公示生效的程序。

当晚,徐先生把《乡约》全文用黄纸抄写出来,第二天一早张贴在祠堂门楼外的墙壁上。

其次,是普法教育,扫除法盲,组织乡民们学习所要遵守的规范内容。

晚上,白鹿两姓凡十六岁以上的男人齐集学堂,由徐先生一条一款,一句一字讲解《乡约》。

通过这些表述,与法的特征相比较后,能清楚看到乡规民约已具备“法”的实质。


《白鹿原》|被宗法文化式法律终身压迫,仍誓死不渝的残酷人性

原上其他主要人物关系图


法的特征包括:

第一,国家意志性,经过特定程序将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形成书面的规范文件;

第二,强制性,法的威慑力就在于它的强制性,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这也是法律和道德最根本的区别;

第三,规范性,法的内容是确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第四,普适性,法律成文后就要公布,经公布的法律适用于本区域范围内的所有人,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白鹿原》|被宗法文化式法律终身压迫,仍誓死不渝的残酷人性

小说及作者像


《乡约》的内容已符合法的特征,具有非常强烈的规范性,将乡民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礼、义、信都包括在内。虽然不是国家意志,但《乡约》足以代表白鹿原统治阶层的集体意志强制力和普适性也显而易见,田小娥犯了错要惩罚,身为族长的白孝文犯了错仍然要惩罚。

因违反族规惩罚孝文的举动又一次震撼了白鹿原。惩罚的方式和格局如同前次,施刑之前重温乡约族规的程序换由孝文的弟弟孝武来执行。

02 乡规民约的执行:司法和行政合一,背离司法独立和公平原则

一 、司法和行政


《白鹿原》|被宗法文化式法律终身压迫,仍誓死不渝的残酷人性

《白鹿原》剧照


司法指的是由司法机关(主要是法院和检察院)对民事、刑事案件进行侦查、审判,是将法律通过裁决应用到具体案件纠纷中;而行政则是对社会进行的广泛管理,由行政机关(政府)进行。两者的主体、范围有很大差别。

在白鹿村创办学堂,就属于行政管理的事项。

他想创办学堂不全是为了两个儿子就读方便,只是觉得现在应该由他来促成此举。学堂就设在祠堂里。

……

白嘉轩想出面把苍老的祠堂彻底翻修一新,然后在这里创办起本村的学堂来。他的名字将与祠堂和学堂一样不朽。


《白鹿原》|被宗法文化式法律终身压迫,仍誓死不渝的残酷人性

《白鹿原》剧照 鹿三


而对违反《乡约》的人进行定罪、实施刑罚,则是对法律的应用和执行,属于司法范畴。

“白嘉轩知道他们跪下想弄啥,毫不理睬,转过身就把刺刷扬起来抽过去。孝文一声惨叫接一声惨叫,鲜血顿时漫染了脸颊。”

二 、白嘉轩司法和行政兼任的风险

族长白嘉轩一人兼任原上的最高行政长官、法官及刑罚执行者。这严重背离了司法独立的要求,且极不公平。

白嘉轩下手特狠,比上次抽打小娥和狗蛋还要狠过几成。

……

白嘉轩咬着牙再次扬起刺刷,忘记了每人只能打一下的戒律,他的胳膊被人捉住了,一看竟是鹿子霖。


《白鹿原》|被宗法文化式法律终身压迫,仍誓死不渝的残酷人性

《白鹿原》剧照


在这段对白孝文行刑的描写中,就显示出了标准和尺度的缺位。

人之为人,无法背离人的本性和七情六欲的羁绊,白嘉轩在行刑时,就因为自己的爱恨和情绪,对白孝文痛下狠手。没有制约的权力就是猛兽,

一有缝隙就容易把公平和独立的准则抛到脑后,引发大灾难。所以现代社会一定要求“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治理社会,如果政令不能统一、执行不能秉承公平,会造成社会无序、民不聊生的后果,风险极大。

03 宗法文化的尊崇者:表面上深明大义,骨子里却不近人情

一 、古代法制“礼法合一”:要求人要深明大义


《白鹿原》|被宗法文化式法律终身压迫,仍誓死不渝的残酷人性

《白鹿原》剧照


王继尧老师在《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一文中指出:

中国古代法制以“礼法合一”为主要特征,礼教所倡导的价值观在法的规范中得到体现,“依法断案”也是“合理裁判”。

白嘉轩在白鹿原上,行事处处按照礼教进行,确属深明大义的化身。在执法过程中能做到大义灭亲、铁面无私。在惩处别的违法者时,能秉公执法,在遇到自己家人时,也全不袒护,甚至,面对自己寄予厚望却因被田小娥勾起了压制已久的欲望而自甘堕落的长子白孝文时,表现出了不听劝谏而又不近人情、近乎残酷一面。

他筹办起白鹿村的学堂后,还不忘把长工鹿三的儿子黑娃也送进学堂,实力演绎仁义二字:


《白鹿原》|被宗法文化式法律终身压迫,仍誓死不渝的残酷人性

《白鹿原》剧照


白嘉轩擩进青草说:“叫黑娃明早上就去上学。给徐先生的五升麦子由我这儿灌。先生的饭也由我管了。桌子不用搬,跟马驹骡驹伙一张方桌,带上一个独凳儿就行了。

而这种表面上的仁义,在受了白家不少“恩惠”的黑娃眼里,又是怎么样的呢?

他坐在白家兄弟的方桌上,看着孝文孝武的脸还是联想到庙里那尊神像旁边的小神童的脸,一副时刻准备着接受别人叩拜的正经相。

作者通过黑娃的心理活动,也表述了这种表面仁义对于旁人的一种压迫。表面看来,鹿三通过在白家当长工这个身份,接受着白家源源不断的接济与照顾,实际上鹿三常年住在白家,几乎所有的劳力都耗费在白家,连儿子黑娃也要在每天天不亮时就要出门给白家割草,他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都留在了白家,远超过了鹿三从白家领取的“工资”及其他恩惠。


《白鹿原》|被宗法文化式法律终身压迫,仍誓死不渝的残酷人性

《白鹿原》剧照


二 、为了恪守礼教,需要“灭人欲”

“礼”与“法”本应属于不同的评价体系,礼偏向于道德范畴,尺度掌握在人心中,而“法”则由特定的主体经过特殊程序完成,只有法律明确规定的事项才进入法律调整的范围。

道德适用的范围要比法律规范的范围更宽更广,而且法的实施更由强制力作为后盾。现代社会中,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和道德除了重合的那部分之外,应该桥归桥、路归路。

人非草木,有情感、价值取向、喜好等各方面的差异,每个正常的人也都会有亲情伦理的认知和私心,这是人之所以能繁衍和传承的基石。

如果道义或者法律将至高的道德要求放置于个人身上,那么为了让礼教这部大机器在现实生活中正常运转,就必得克制人的私心本欲,以切合系统要求。这样的人,即使心存所谓的大义,也是极其可怕的。


《白鹿原》|被宗法文化式法律终身压迫,仍誓死不渝的残酷人性

《白鹿原》剧照


《白鹿原》中,白嘉轩和鹿三都是深受封建宗法文化的影响,从骨子里认同并恪守所谓的“大义”,两人身上同样表现出了刻入骨髓的不近人情与冷漠,同属狠辣之人。

白嘉轩对于不符合自己期待的白孝文冷若冰霜,当他因为客观存在的困难而向父亲求援,提出借粮请求时,白嘉轩断然拒绝,哪怕这个理由合情合理。

分家时父亲分给他的粮食可以接上秋收,可是秋天绝收了,来年的麦子也没指望了,整个一个冬天喝稀糁子凑合到腊月,年是实在过不去了。

白孝文从一族之长沦落到讨饭为生,不要脸皮,自暴自弃,固然有他自身的缺陷,却也和失足后无人搭救,没有回头路可走脱不了关系。

如果说白嘉轩看不上白孝文的行为,对他态度冷漠还能理解,那么对于没有谋生能力的大儿媳妇不管不顾,

任由她饿死,为了维护自己所奉行的礼教而表现出的心肠之硬,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白鹿原》|被宗法文化式法律终身压迫,仍誓死不渝的残酷人性

《白鹿原》剧照


“大姐儿”用临死前最后的气力向白嘉轩发出了心声,这也是作者对于宗法文化统治下残酷人性的揭露:

爸,我到咱屋多年了,勤咧懒咧瞎咧好咧你都看见。我想过这想过那,独独儿没想过我会饿死。

作为白嘉轩的“骨灰级”崇拜者,鹿三同样顶礼膜拜着族规和礼教,比如逼着黑娃抛弃田小娥:

你快快把这个婊子撵走!你要是舍不下她,你就不是我的儿,你就立马滚出去!永生永世都甭进我的门!

鹿三说到做到,以后果然与亲生儿子恩断义绝。黑娃鹿兆谦跳出匪门,被招安到县里保安团有了一份正经营生后,鹿三从心底还是不肯接受他这个儿子,不仅自己不认,还警告二儿子兔娃不准用哥哥的银钱重新盖房。

一个连亲情都能放弃的人,人性中的残忍可见一斑。


《白鹿原》|被宗法文化式法律终身压迫,仍誓死不渝的残酷人性

《白鹿原》话剧


04 结语:

作为乡土小说的优秀代表,《白鹿原》的内容没有回避问题,直白地描写了乡村中古老的法律制度,宗法文化。

吃人的礼教不仅残忍,还能让身处其中深受迫害的人对其尊崇无比。为皇权和统治服务的宗法制度,既便同具礼仪教化功能,但畸形的背离司法独立和公平的宗法制度,培养不出舒展的人性。

庆幸的是,在与宗法制度争斗的曲折过程中,现代法治已步入正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