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數十萬子弟未滅高句麗,隋煬帝,唐太宗為同一事抱恨終生

一、中日在朝鮮半島上角逐對峙

日本的大陸夢是以千年為期的。

千年一夢,對中日兩個不得不緊挨一起的近鄰來說,有些像櫻花飛落的四月山巒,酷麗而惆悵,殘酷之美。

13世紀,世界經受了一次成吉思汗風暴,差不多整個北半球都被蒙古鐵騎蹂躪,只有剛從矇昧走出來的日本人用自己的勇毅遏止了蒙古鐵流。那是大陸與島的第一次碰撞,以日本全勝而告終,這成了日本大陸意識的轉折點,大陸從此在日本人心中失去了那點神秘和聖義,中華開如始遭受日本的啟釁騷擾。

撥去典籍文物的浮華,日本人早就識破了中華的軟肋,他們由種種跡象看出,中國人並不是像想象的那麼強大,作為一個個體,“他們遠不如日本人純淨和勇武”。

對西部大陸的羨慕、覬覦,時刻不忘島是不可靠的,大陸永遠是第一故鄉。在這種思緒的牽引下,第一個受害者總是朝鮮,然後就是中華。

犧牲數十萬子弟未滅高句麗,隋煬帝,唐太宗為同一事抱恨終生

最早的嘗試竟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當時中日兩國水軍大戰朝鮮的白江口,結局完全是一千多年以後甲午海戰的顛倒,中國海軍以少勝多,全殲倭國海軍——不知為何,這個事我們過去很少彰顯。

事情還是緣自日本的“大陸政策”,剛從“食人生番”走過來日本,守著一個好島,本可躲進小樓成一統,卻不料想,動輒邁過日本海,遊梭於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中間,還在朝鮮半島南部靠近日本的海邊灘頭建立了一個移民國“任那日本府”。

日本視朝鮮如掌中物由來已久,在歸化漢文化圈以前的化外時期,也就是在有邪馬臺國女王而無天皇的矇昧時期,就開始西征朝鮮。那時正是中國西漢的盛期,大量的漢籍從朝鮮人手中轉到日本,日本人那時沒有自己的文字,更不識漢字,於是延請朝鮮人為師,識認漢籍。這時,秦始皇焚書以前被徐福等秦人帶進日本的古漢籍也被重新發掘認識。日本從此大量珍藏漢籍,又無西部大陸的戰禍頻頻,以後竟成了向漢籍的母國中國輸出漢籍的國家。

犧牲數十萬子弟未滅高句麗,隋煬帝,唐太宗為同一事抱恨終生

日本在文化上的覺醒,更加激發了大國夢,已不滿足在朝鮮半島東南端的偷偷摸摸,而開始經營朝鮮,窺視中國。

二、一代英主唐太宗抱恨而逝

朝鮮半島自四世紀以後,逐漸形成了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之間互相爭鬥,此消彼長,一直打了幾百年,到公元七世紀。

高句麗是一個很角色,對建朝不久的隋朝,就屢屢欺凌犯擾,聲東擊西,時降時反。隋煬帝龍顏大怒,三次帥大軍親征高句麗。

犧牲數十萬子弟未滅高句麗,隋煬帝,唐太宗為同一事抱恨終生

高句麗遺址

隋軍兵多將廣,算上征夫後勤,達三四百萬之眾。但高句麗地勢崎嶇險要,應對戰術機變,加上隋軍海路受阻,糧草不濟,於是隋煬帝屢嘗敗績。

連年征戰,橫徵暴斂,讓國力受損,帝國內部也不安寧,民怨載道,起義反叛此起彼伏。朝鮮半島像帝國巨大的創口,流血不止,讓帝國不斷衰弱,群雄趁機峰起四方,隋朝覆滅於戰火中。

犧牲數十萬子弟未滅高句麗,隋煬帝,唐太宗為同一事抱恨終生

隋煬帝

隋煬帝入朝的一百多萬大軍,陣亡十之八九,剩下的被高句麗擄去為囚奴。大唐建國初始,使者赴平壤,這些為奴的隋軍士兵見到故國人,大聲慟哭,唐朝使者也為之落淚。

唐朝建立後,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互相投靠中日兩國,各以為恃。朝鮮半島成了中日兩國介入較量的舞臺。

時值中國“貞觀之治”,與東羅馬帝國,以及後來的阿拉伯阿里發帝國並雄於世。大國有大國的氣度,對待東亞鼻子底下的他國事,一般都是好言相勸。對朝鮮半島三國的爭鬥,皆以平等友善相待,始終進行調和。

犧牲數十萬子弟未滅高句麗,隋煬帝,唐太宗為同一事抱恨終生

唐太宗

在這期間唐太宗還幹了一件行善積德的大好事:隋煬帝徵高句麗時,數十萬隋軍橫屍遼河以東,高句麗把這些屍體堆累成塔狀,外砌黃土,名曰“京觀”,用以恐嚇他國(應主要針對隋唐)。這本是前朝事,但唐太宗派使臣多方交涉,拆除京觀,把隋兵屍骸入土安葬,也算告慰故土中華。

高句麗南侵,新羅和百濟來求,唐朝派帝使赴高句麗勸解,使其主動與新羅、百濟議和;新羅與百濟發生糾紛,唐太宗親自寫信給百濟王,要他摒棄前嫌與新羅修好……但遇到一意孤行的梟雄,調解進行不下去了,這就難免觸動唐帝國的龍威。

643年,高句麗和百濟聯手侵佔新羅40餘座城池,權臣泉蓋蘇文把高句麗王高建武幹掉後,獨攬朝政,斷然拒絕唐朝的停戰調解,並截斷新羅朝貢中國的通道,還秘派使節勾連突厥,企圖東西呼應,舉犯天朝。

唐太宗忍無可忍,645年親征高句麗,率李世勣(瓦崗寨老將徐茂公)、薛仁貴等親兵猛將攻破遼東,收復中華故城十幾座,兵臨遼東重鎮安市城(今遼寧大石橋市)。但久攻不下,“胡天八月即飛雪”,“草枯水凍,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將盡”,不得不班師回朝。

犧牲數十萬子弟未滅高句麗,隋煬帝,唐太宗為同一事抱恨終生

唐帝國初期的軍隊


犧牲數十萬子弟未滅高句麗,隋煬帝,唐太宗為同一事抱恨終生

高句麗軍將

唐太宗為此一直自責。可惜天不假年,一代英主抱恨而逝,臨終前叮囑,“高句麗不除,必為後世大患!”

此重傳接到唐高宗手中。

三、日本想以活躍的大國角色與唐朝抗衡

在唐與高句麗的戰爭中,中國和新羅站在一起,高句麗、百濟和日本三方勾連一一這三個國家面對西方強大的唐帝國都感到了一種威脅,聯手壯膽,共謀逆拒。

新羅這個國家很有意思,基本是由勾踐滅吳後的難民和避秦亂入韓的中原人、吳越人,與當地土著人融合而成,或許對唐帝國有一種骨子裡的親近感,兩國溝通起來少障礙。而在三國中歷史最悠久的高句麗雖發源於中國遼東半島和長白山麓,因古時難以與中原漢人通,反而認同感最低,屢屢與隋唐等朝相抗。

日本對發生在近邊的戰事極為關注重視,它積極介入朝鮮半島,想以一個活躍的大國角色與唐朝抗衡。

半島三韓,即高句麗、百濟、新羅,實際上都比較依從日本,視日為宗主國,進貢納稅。日本也自視為大國,朝夕夢想能與西方的大唐並駕齊驅。公元608年,日本使節呈給中國皇帝的國書中就有“東天皇敬白西皇帝”的詞句。

在三國中,百濟的關係與日本最近。659年,百濟在日本的支持下進攻新羅。新羅幾乎被滅,求援於唐。唐高宗決定抗日援朝,“唇亡齒寒”就出自他的口。

大將蘇定文率軍13萬東征百濟,匯同新羅5萬精兵,迅猛進擊,百濟潰敗,京城失陷,百濟王義慈,及王室成為俘虜,百濟實際等於滅國,只有遺臣鬼室福信、道琛等孤守殘城。

百濟王兒子扶余豐在日本做質,得以逃脫。鬼室福信派使向日乞援。

日本飛鳥時代,還不太知大唐之雄渾國力,得到這個與大唐較量的機會,上下興奮無比,派人陪送百濟王子扶余豐回國,招集殘部,為復國而戰。

當時在位的齊明女皇造船整軍,積極備戰,意欲親赴朝鮮,指揮與大唐的戰爭。女皇人已到了九州,面對隔海而望的朝鮮,躊躇滿志。只是只是備戰忙碌,導致突然發病而亡,不得一展女性綿密的戰略心思。出征未捷身先死,日軍遂也止步不前。

犧牲數十萬子弟未滅高句麗,隋煬帝,唐太宗為同一事抱恨終生

齊明天皇

從唐太宗到唐高宗,十幾年間,高句麗挑釁大唐,屢戰屢敗,時降時反,百濟與大唐也素來不睦,日本在其中穿梭遊走,與唐朝為敵。以李世勣、薛仁貴為首的大軍數次東征朝鮮,雖斬敵很多,收穫幾多城池,但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敵國人還在,心不死。

唐朝對日本這個過去並不太重視的邊緣島國也開始警惕起來。

總之,從隋朝以來,中華總是“有事帝國東”,大中華竟然多次在東邊小國戰敗流血,隋煬帝、唐太宗,兩大帝王,想解決未能解決,抱憾身死。

對於中、日、高、新、百數國混攪的複雜局面,大唐帝國開始謀劃一攬子解決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