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你的孩子變成“隋煬帝”(是音頻)


各位家長朋友、孩子們,大家好,碩哥今天跟大家講的歷史人物是一位皇帝——隋煬帝楊廣。碩哥曾說過隋煬帝是我最喜歡研究的歷史人物,但這並不是因為他有多麼英明神武,或者多麼風流倜儻。而是在於他所呈現出來的性格特徵非常適合現在的我們去研究與借鑑,尤其是在我們教育孩子,塑造孩子性格的過程中十分具有借鑑意義。

讀過初中歷史教科書的人都還記得,隋煬帝是被我們的書本定性為”暴君”、“亡國之君”的人物,在他身上是完全沒有東西可以學習的。而碩哥今天要說的,就是告訴大家一個真實的隋煬帝。首先我承認,我對他的認識來源於一本書,叫《隋煬帝的真相》,作者是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任教與陝西師大歷史系的教授胡戟,胡先生是隋唐歷史的專家,因此我相信胡老師的作品值得我們信賴。

隋煬帝,名字叫楊廣,出生於公元569年,也就是距今1400多年前。比我們上一講的岳飛,又早了500多年。因為他是隋朝的皇帝,在此呢碩哥先大致的講講隋朝是怎麼來的。楊廣出生的時候,正處於中國南北朝時期,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的時代,被分裂成好幾個國家。其中一個國家叫北周,楊廣就出生於南北朝的北周,他的父親叫楊堅,是當時北周的隋國公,楊廣的姐姐楊麗華,是當時皇帝的母親,皇帝才5歲。所以他們楊家算是皇親國戚,又手握兵權。當時的北周啊,已經在之前的皇帝宇文邕的努力下,統一了中國北方,由於現在的皇帝才5歲,楊堅又是皇帝的外公,所謂主少國疑,外加整個朝廷內部都是楊堅的人,楊堅就順理成章的篡位了,自己當了皇帝。因為他以前叫隋國公,那他當皇帝后,國家就叫隋朝,楊堅就是隋文帝。所以隋朝是這麼來的。

既然老爹當了皇帝,那兒子楊廣自然就是皇子了,但他還不是太子,楊廣有個哥哥,叫楊勇,楊勇才是太子。

好,楊廣的精彩人生從這裡開始,我們講講他都做了哪些驚天動地的事。。

第一件大事兒,滅掉南方的國家,統一中國

由於北周統一了南北朝的北朝,後來的隋朝繼承了北周的全部遺產。那接下來,放眼全國,下一步就是渡過長江,統一南方了。當時的南方是個叫陳朝的國家(耳東陳)。

公元588年的時候,父親隋文帝封楊廣為兵馬大將軍,率領50萬大軍,渡過長江,僅僅用2個月時間就滅了南方的陳朝,統一了中國,結束了中國400年的分裂。。。當時楊廣多大呢?20歲(各位家長朋友們,你們20歲在幹嘛,反正碩哥20歲的時候,還是個寶寶)。當然有人會說,人家老爹是皇帝麼,這也對哦,但楊廣的個人能力強也是一方面原因。後來的《資治通鑑》裡,有一句話記載了楊廣統一南方後的作為,叫:“封府庫 資財無一所取 天下皆稱廣以為賢”,可見楊廣的為人,並不差。

第二件大事兒,修建運河,功在千秋

楊廣後來當皇帝之後,就是隋煬帝。他修建大運河的事兒應該是最廣為人知了,尤其是身在杭州的人們,因為這條運河就是現在的京杭大運河。時至今日,很多杭州人都還見過,很多貨船在運河上穿梭,經歷了千年的運河呢,至今在發揮著它該有功能。很多書上,包括我們的教科書都說隋煬帝修運河是勞民傷財,為了自己能坐船去玩,去旅遊才修的,從而讓大家更加認定了隋煬帝是個暴君。的確,修建大運河確實是勞民傷財的,但這樣的評論是太不客觀了。碩哥在此簡單解釋下。

隋煬帝楊廣,從公元605年到611年,用了7年時間,組織了200多萬的人,修建了京杭大運河,運河最北端是(琢郡),也就是北京,中間點是河南洛陽,最南端是杭州(如下圖),總長度1000公里。這在當時絕對是一個工程奇蹟。當然,在隋煬帝以前,比如春秋時期、東晉時期,都有過一定的修建,隋煬帝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他們基礎上修建的大運河。但無論如何啊,隋煬帝作為工程發起人,要同時調度這麼多人力物力,還要規劃設計,古代又沒有電話,所以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能力與才華。

別讓你的孩子變成“隋煬帝”(是音頻)

至於他為什麼修運河,還要與他的另外一個事件一起看,那就是隋煬帝修建洛陽城。

大家知道,洛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隋煬帝的父親隋文帝的時候,首都是在西北地區(也就是陝西西安),但當時陝西一帶的糧食產量已經無法完全養活這個地區了,中國東南方的糧食產量已經開始超過西北方了,所以隋文帝經常要把糧食從東南方運到西北方,來供養首都附近的人。可當時既沒高鐵,也沒飛機,大規模的運糧食確實是勞民傷財。到了隋煬帝當皇帝后,他覺得需要把首都遷移到更靠東面的,糧食產量高的地方,也就是洛陽。所以他就以洛陽為中心,修建一條大運河,往北去北京,往南到杭州,方便南北方的物資往中間運輸。這麼一來,作為首都的洛陽,在運河的中間,就不再有物資短缺的現象了。而且洛陽更靠近糧食產量高的東南方,有利於整個國家的安全。這就是隋煬帝要修運河的最重要原因,他在下一盤大棋。

所以由此看出,隋煬帝具備了一個帝王該有的眼光格局,他能夠看到整個國家的變化趨勢,並作出一定的改變,在這一點上,他是合格的。

至於那些所謂的隋煬帝修運河,完全是為了是遊山玩水的言論,經過考證,基本上出自一本叫《隋煬帝豔史》的書。這是一本野史,可信度如何,大家心裡有數。

第三件大事兒,創立科舉制,敢於動既得利主義者的蛋糕

碩哥個人認為,隋煬帝創立科舉制,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改革。為什麼這麼說呢,所謂的科舉制,就是通過考試來選人才的制度(很多小朋友聽到這可能腦仁就疼了,哈哈)。在隋朝以前啊,中國選人才當官,用的制度叫察舉制、或九品中正制,意思很簡單:就是由下面往上推舉,或者朝廷派人到下面找,可是不管是下面往上推舉,還是派人到全國各地找,最後選出來的都是那些達官貴人家的孩子。原因很簡單麼,因為人家有錢有勢,跟地方官員的關係又好,用今天的話講,就是人家掌握了渠道;另外,假如一個人的父親是國家官員,並且對國家做出過一定的貢獻,那他基本上不用努力,就能在父親死後,繼承父親的職位,並且還能繼續傳給自己的兒子。至於能不能當好這個官,國家不管,你只要別犯罪就行。因此呢,對於廣大平貧苦人家的孩子來說,永遠就沒有出頭之日,只能當一輩子農民。正是科舉制的建立,讓全國的貧苦人家孩子,能和富家子弟一起,公平的參加考試,並上升到國家管理層。科舉制推出後的1千多年,中國歷史上有無數貧苦出身的人才,脫穎而出,青史留名,在此不一一舉例。

但就像前面說的,科舉制無疑損害了許多既得利益者,也就是官僚貴族的利益。假如當時有個貴族,他可能會這麼想:本來我家的孩子能順利的當官的,這倒好,要跟那麼多窮小子一起競爭了,我家孩子還有很大可能考不上!所以這些人就開始對隋煬帝有所不滿了。最後隋朝的滅亡,一定程度上跟隋煬帝推出科舉制有關係,在此呢我們先不細說。

當然,隋朝的科舉制還有很多缺陷,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到宋朝時,科舉制才變得真正的完善。我們如今的各種考試,尤其是高考,某種程度上,也是科舉制的一種延續,對很多窮人家的孩子來說,高考有可能是他們改變命運唯一的機會。而這個根源在哪呢?就是隋煬帝的科舉制。

第四件大事兒、開疆拓土

隋煬帝在位期間,向西打敗了當時的吐谷渾,把領土擴展到了青海省、甘肅西部一帶,向南派兵打下了占城(今天的越南一帶),但最後失敗了;向北降服了突厥,也就是今天的蒙古一帶,並親自帶領50萬人馬,到突厥,接受突厥可汗的投降。這些事呢,一方面擴大了隋朝的疆域,另一方面由於長期戰爭,也給國家造成了一定的壓力,但這,還不至於亡國。

好,以上便是我們之前印象中那個暴君、昏君——隋煬帝的真實形象。當然隋煬帝還做了很多工作,我們在此不一一闡述。但故事說到這,小夥伴們心裡的問號,估計越來越大了,這麼英明神武的帝王,怎麼後來就變成亡國之君了呢?

這裡面有兩部分原因,一是客觀原因,一是主觀原因。

客觀原因部分:我們前面提到過,隋朝其實是在一個很大的既得利益集團的支持下才建立的,這個集團就是關隴貴族,也就是今天陝西甘肅一帶的貴族集團(各位家長可以拿著地圖給孩子們大概介紹下)。他們掌握著整個國家的權力,而不管是之前的北周,還是後來的隋朝,實質上都是這個大集團的利益代表。而隋煬帝的各種改革,尤其是科舉制,都在不斷地破壞關隴貴族的利益。包括他想遷都到洛陽,一定程度上也是想遠離關隴貴族的控制。。。

第二部分呢,就是他亡國的主觀原因,這也是碩哥今天要重點跟大家講的,——那就是隋煬帝的性格問題,是導致他最後亡國被殺的重要原因。

話說隋煬帝在修建了大運河之後幹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打仗。當時在中國的東北地區有個國家叫高句麗(如下圖),十分強大,佔據了今天的東北和朝鮮半島一部分。這個高句麗呢,時不時南下騷擾隋朝,搞得隋朝的北部邊境不得安寧。

別讓你的孩子變成“隋煬帝”(是音頻)

實際上,隋煬帝把運河修到北京,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方便運送軍隊去北方,大家看地圖麼,北京再過去就是東北了。於是乎,隋煬帝在公元612年、613年、614年,連續3年3次派軍隊攻打高句麗。而這三次戰爭,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第一次,皇帝一共集合了113萬兵馬,300艘大船,以及數十萬的後勤人員,負責運送糧草。皇帝打算水路並進。目標是滅掉高句麗,各路大軍,要在今天的朝鮮平壤會師。可由於隋軍是千里奔襲,而高句麗呢是以逸待勞,等著隋軍來。再加上隋煬帝政策失誤,他給前線的各路將軍下了一道錯誤的聖旨,要求他們在打仗過程中的任何決策都要向他彙報,將軍不能自作主張。可大家知道,所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就是因為前線的戰爭形勢變化無常,如果事事都要跟皇帝彙報,這一來一回的,黃花菜都涼,戰機可能就錯過了,當時又沒有電話。

因此第一次用兵以是失敗告終,當時從海路進攻高句麗的9萬多士兵,最後回來的只剩下2000人。

而這次的失敗直接導致了國內的農民開始造反,起義了。很多家長朋友都看過《隋唐英雄傳》吧(以後可以給孩子們也看看)。當時的秦叔寶啊、程咬金啊、竇建德啊這些人全都出來造反了。。因為一次性組織一百多萬的軍隊和幾十萬的後勤人員,成本是很大的,隋朝當時一共人口才4000多萬,只有現在的3%。這些人本來是可以種地生產糧食的,但現在都脫離生產去打仗,而且打仗要花錢吧,而這些壓力全都壓在了廣大老百姓身上。據說當時為了趕工期,儘快造出300艘大船,所有工人常年泡在水裡,導致身體的下半身被水泡爛,長蟲。可見為了打仗,老百姓所承受的壓力有多大。

而這個時候,作為皇帝的隋煬帝,在第一次打了敗仗之後,他的性格缺陷。。。開發作了。他接受不了失敗,不顧所有人的阻擾,要組織第二次戰爭,發誓要滅了高句麗。

第二年,隋煬帝再次組織大軍攻打高句麗,這次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訓,給前線將領極大的自主權,戰爭相對上次順利多了,攻下了許多城池。可就在這時,後院起火了,隋朝的一個大臣,禮部尚書楊玄感起兵造反了。這一造反,把隋煬帝的計劃全部打亂了,皇帝只能放棄攻打高句麗,率軍回國鎮壓叛亂了,最後叛亂被鎮壓了,可軍隊由於長期作戰,也無法再打仗了,必須休息。。。這個楊玄感為什麼要造反?其實跟我們之前說的,隋煬帝的改革,損害了既得利益者,也就是關隴貴族的利益有關。楊玄感,就是關隴集團的一份子。由於皇帝的改革,他們家族很多了利益都被剝奪了,他知道“溫水煮青蛙”的道理,皇帝遲早會把他們家族滅掉。於是乎,他就先下手為強,造反了。

而此時,由於連續打仗,國內早已經民怨四起,到處都有人造反。按理說,皇帝應該停止戰爭,休養生息才對。如果那樣做可能隋朝還有一線希望,也就不會有後來的唐朝了。可此時,隋煬帝的性格缺陷卻再一次發作,他一方面命令各地官員鎮壓造反的人,一方面再次組織軍隊準備攻打高句麗。《隋書》裡針對第三次戰爭記載了這麼一句話“時天下已亂,所徵兵多失期不至”。而此時的高句麗呢,也因為隋朝的不斷進攻,也快頂不住了,他們的國王最終派人向隋煬帝投降。隋煬帝總算是挽回了一點面子。

後來由於國內造反的人越來越多,隋煬帝直接放棄了北方所有領土,跑到了江南,住在了揚州,並自暴自棄地說“好頭頸,誰當斫之”,最後隋煬帝在揚州被他自己的下屬宇文化及殺了,他被殺之前說了一句話:“我實負百姓”,意思是說:我確實對不起老百姓。由此可見,他性格的複雜性。用今天的話講,就是他的人設有點不穩啊。

故事說到這,大家應該明白了,隋煬帝的性格缺陷到底是什麼。他從小聰明伶俐,能力出眾,生活條件也優越,幾乎是在一片讚美聲中長大的。他的父親隋文帝,曾把原來的太子給廢了,立他為太子,讓他當皇帝(當然隋煬帝也使了一些手段啊),但可見他在父親心中的形象是多麼的好。碩哥個人認為,像隋煬帝這樣的人,雖然能力很強,但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經不起失敗的挫折。他想不明白,我從小做任何事都是第一,從沒輸過,我修建了大運河,創立了科舉制,還降伏了北面的突厥人,文治武功可謂天下第一。怎麼可能打不過一個小小的高句麗。所以他的內心獨白大概是這樣的:就算賠上所有家底,我也要打敗他,我不會輸。。。換句話說,他是把整個國家的命運當作了證明自己能力的實驗品,至於失敗後怎麼辦,他沒想過。

大家聽到這,對這個千年以前人物,你們是否也會產生一絲絲悲涼與同情呢。假如他不是生在帝王之家,只是做個官員,憑他的能力,很有可能對國家做出很大的貢獻,併名垂青史。

隋煬帝的人生是典型的性格悲劇。歷史總是複雜的,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的對或者完全錯,而橫亙在對與錯中間的是那些赤裸裸的人性。隋煬帝生逢其時,是他個人的不幸。而他的性格缺陷又是如此的發人深省。。。大家可以回顧下,我們的生活周圍是否也存在著這樣性格的人,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否可以從這個皇帝的身上領悟一點什麼。

好,隋煬帝的故事就講到這裡,也歡迎大家給碩哥多多提意見,讓我能給呈現更多的好故事給你們。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請加個關注,並幫忙轉發一下,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