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芬蘭的版圖變遷,數年時間被蘇聯奪去12%的國土面積

芬蘭是在1917年末獲得獨立地位的,在此之前其是沙皇俄國統治下的一個自治大公國。剛剛獨立的芬蘭除繼承了原芬蘭大公國的全部領土之外,還獲得了北冰洋沿岸的佩薩莫等地區,國土總面積達到了38萬多平方公里。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隨著德意軸心國集團對外擴張的日益猖獗,深感戰爭迫近的蘇聯決定建立一條抗阻敵寇東向挺進的屏障。當時蘇聯以蘇芬邊界距離列寧格勒只有32公里為由,多次要求芬蘭割讓或租借卡累利阿地峽,但經過數輪談判均無果而終後,蘇聯單方面撕毀《蘇芬互不侵犯條約》,挑起了入侵芬蘭的戰爭。

圖說芬蘭的版圖變遷,數年時間被蘇聯奪去12%的國土面積

蘇芬戰爭又稱冬季戰爭,自1939年11月30日蘇軍在四個主要方向發動鉗形攻勢開始,到1940年3月13日和平協定生效為止,共歷時將近三個半月,前後可分為兩個主要階段。第一個階段受到極寒天氣和交戰區森林茂密、湖泊縱橫的影響,蘇軍的裝甲重兵集團竟被輕裝靈活的芬蘭軍隊打得措手不及。而中路蘇軍更是在一個名叫索木斯薩耳米的村子被殲滅兩個師2.3萬人。後來新上任的蘇軍前線總指揮鐵木辛哥將軍集中21個師的優勢兵力發動了對卡累利阿地峽的重點進攻,從而開啟了蘇芬戰爭的第二個階段。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鏖戰,蘇軍終於攻佔了芬蘭的工業重鎮維堡,並迫使芬蘭按照蘇聯提出的條件簽署了結束戰爭的和約。

圖說芬蘭的版圖變遷,數年時間被蘇聯奪去12%的國土面積

1940年的和平協定對芬蘭來說是苛刻的,蘇聯獲得了包括維堡城在內的卡累利阿地峽,薩拉地區和北冰洋沿岸的雷巴契半島。以上地區共4.2萬平方公里,佔芬蘭戰前國土的11%。除此之外,蘇聯還以三十年期限租借了芬蘭的漢科半島作為海軍基地。蘇芬戰爭後的新國界,使芬蘭失去了可以阻止敵寇入侵的全部要地,而漢科海軍基地更像是一把指向芬蘭心臟的利刃,畢竟其距離赫爾辛基只有一百多公里。此後反蘇情緒高漲的芬蘭日益倒向了軸心國集團,並參加了德國入侵蘇聯之戰。至1941年末,芬蘭軍隊不僅收復了冬季戰爭時被奪取的土地,而且將戰線推進到奧涅加湖和白海以西地區。但這短暫的輝煌隨著1944年蘇軍的反攻而頃刻間煙消雲散。同年9月,與蘇聯單獨媾和的芬蘭不僅要交還1940年邊界以外的所有地盤,還要額外割讓佩薩莫地區(還可翻譯為貝柴摩地區)。

圖說芬蘭的版圖變遷,數年時間被蘇聯奪去12%的國土面積

佩薩莫地區是芬蘭在二戰以前為數不多的北冰洋出海通道,其不僅緊鄰俄國的摩爾曼斯克,而且擁有著極為豐富的鎳礦資源。當時的摩爾曼斯克是蘇聯北方十分罕見的終年不凍港,是二戰期間蘇聯接受英美援助的重要通道。衛國戰爭期間,美國援助蘇聯的物資達上千萬噸,總價值有109億美元,而這些援助物資的主要入境通道就是自西雅圖經北極到摩爾曼斯克,以及自紐約經冰島到摩爾曼斯克。而佩薩莫的存在卻自始至終威脅著摩爾曼斯克港的正常運轉。1941年6月的時候,駐守挪威的德軍就是通過借道佩薩莫發動了對摩爾曼斯克的圍攻。除位置優越外,佩薩莫還有豐富的鎳礦,是德國頗為倚重的戰略原料產地。鎳是一種銀白色金屬,因具有極強的機械強度和耐高溫等屬性被廣泛用於飛機、坦克和艦艇等軍工製造行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五國和約的簽署,芬蘭與蘇聯在1944年約定的邊界得到正式確定。

1947年的五國和約是二戰勝利後,反法西斯同盟與德國的僕從和幫兇締結的和平條約。其中規定芬蘭疆界需維持1941年1月1日的原狀,除此之外,芬蘭還要承認蘇聯對佩薩莫的兼併。這樣,芬蘭失去北冰洋出海口,被困在相對封閉的波羅的海。而蘇聯則與挪威接壤,極大改善了摩爾曼斯克港的戰略環境。至此,芬蘭的疆域穩定在了33.8萬平方公里的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