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用C端思維來分析產業互聯網模式

從2019年開始進入到產業互聯網行業以來,筆者就被各種問題挑戰,例如不是高頻交易為什麼要搬到平臺上,線下打電話能解決的問題為什麼要搬到線上?你怎麼運營,能引流到平臺上嗎?你們公司的競品平臺做不起來,你們公司憑什麼能做起來?你們為什麼不從mvp做起,去試探這個市場?


這些問題代表著電商思維及C端平臺的思維,涉及高頻交易、引流、競品、mvp等等,這些所有的打法都在C端市場被一次又一次的證明是正確的。但是如果這些思路和模式能夠在產業互聯網平臺同樣適用,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一家產業互聯網平臺實現爆發式增長,作為一個樣板來宣告產業互聯網平臺模式的成功,而大多數產業互聯網平臺還處於艱難的探索之中呢?所以,證明C端平臺的模式套用產業互聯網模式一定是有問題的。


要分析其中的問題,找到解決方案,必然要搞清楚什麼是產業互聯網,它的特點有哪些?


產業互聯網是基於互聯網技術和生態,對各個垂直產業的產業鏈和內部的價值鏈進行重塑和改造,從而形成的互聯網生態和形態。產業互聯網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利用信息技術與互聯網平臺,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實現互聯網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將互聯網的創新應用成果深化於國家經濟、科技、軍事、民生等各項經濟社會領域中,最終提升國家的生產力。


產業互聯網區別於消費互聯網,是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術基礎上,利用互聯網思維將生產流程有效打通,建立供給側與需求側的相互聯結,實現生產的快速響應與協同。

——來自上海艾瑞市場諮詢有限公司


Useit 知識庫從報告發現,產業互聯網構建新型的、產業級的數字生態,打通各產業間、內外部連接,以新興產業的技術提高傳統產業效率、以傳統產業的市場帶動新興產業規模,達到1+1>2的效果,從而能夠支持動能轉換更好更快地實現。

——來自騰訊研究院發佈的《產業互聯網——構建智能+時代數字生態新圖景》


產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相對應且關聯,同時內涵工業互聯網、互聯網+、智能+等概念。主要有三方面特徵:


l 模式:產業互聯網是互聯網發展的遞進與深化,將互聯網從消費端帶入生產端,目的是實現C2B2B2C的閉環、帶動各產業整體轉型升級;


l 對象:產業互聯網是以機構組織為主的漸進式創新。傳統產業發展多年有各自內在的客觀規律,互聯網不可能都顛覆。由傳統企業和機構主導創新,才能更容易落地實現;


l 手段:產業互聯網不是某項單一技術,而是以數據作為基礎資料,綜合運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綜合信息技術集,來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帶動新興產業發展。


從這些對產業互聯網的定義來看,同時也從現在中國產業的發展來看,百度百科的定義更加準確。為什麼這麼說?筆者認為產業互聯網發展到現在的階段其實是有幾個特徵:


第一,垂直產業深耕。


產業互聯網並不意味著多個產業的互聯,而一定是要在垂直產業進行深耕,每個產業都是有其獨特的特點,而且作為產業並不代表著一次買賣即完成了交易,是意味著從生產端傳導到需求端,這中間的環節歷經了多年的發展,有其行業習慣,如果不進行精細化的運作,是很難從一個切入點進入從而帶動整個產業,如果不能更加有效的進行整個產業鏈條和內部價值鏈的重塑和改造,也很難運營好一個產業互聯網平臺。


垂直產業深耕,也可以回答已討論已久的一個問題:產業互聯網是屬於產業人還是屬於互聯網人?當然是產業人,只有產業人能對產業全面瞭解才能進行深耕,不過是那些有學習力及互聯網意識的產業人。


第二,開放性的平臺服務經濟。


產業互聯就代表著一定是個開放性的平臺,因為產業鏈條中的企業級用戶的需求並不是一兩個企業就可以完全滿足的。在產業鏈條中,任何一個環節都不是能夠像c端平臺經濟中那樣可以輕易被替代,作為產業互聯網平臺是要去讓每個環節更加的有效銜接和順滑,這就需要在平臺上有可提供各類服務的供應商,並且要達到互聯互通,才能做到效率的提升。


為什麼要強調是開放性的,就是因為開放性代表著平臺經濟,而如果不能跟服務商實現這樣的開放性對接,就意味著回到了交易所模式,這樣不符合現貨特點而一味強調標準化的模式,是無法去真正解決實體產業的痛點和難點,這樣的產業互聯網也很難做起來。


第三,對於傳統產業的資源重構。


談到產業互聯網,必然就代表著是擁有著一定的產業資源,因為所有的產業都不可能一味的在線上實現,必須是線上和線下結合,線下要實實在在的有資源掌控力,才能實現產業的互聯,做好風險控制,讓其他的服務商進到這個平臺上,打造出來一個產業的生態


所以產業互聯就要對既有資源進行重構,可能這也是產業互聯網最難做的部分。這樣的資源重構是要用互聯網人的思維去思考,用線上的模式去思考線下資源的整合,如果只是對以往資源的簡單拼湊,或者僅僅照搬別人模式,例如簡單的學找鋼網模式,那都是做不起來的。


第四,標準化和個性化的精準有效融合。


談到互聯網或者線上模式,就代表著要標準化。尤其是現在非常火的流量思維會想到,不做標準化怎麼解決規模化的問題。


但是我們要深刻的思考一個問題,產業互聯網在做之初我們會去調研市場規模,一定是足夠大的市場規模才會入場,但是市場規模夠大,就代表著用戶群體是海量嗎?當然不是,垂直產業中的企業級用戶可能去挨個數都是可以數得過來。


所以產業互聯網要做的不是像C端引流,而是要建立有粘性的生態,生態就意味著穩定發展,並且能夠衍生出新的需求。企業級用戶是要追求利益的,不要期望通過砸資金去培養用戶習慣而產生黏性,沒有企業會去講沒有利益的忠誠度。


那怎麼產生黏性,就不得不提到個性化的精準。企業級用戶就需要具體瞭解其需求,設計最佳的服務方案,更加精準的服務,才能產生黏性。


當然個性化的精準並不代表丟失了標準化,標準化是要打造行業標準,要讓整個業務操作標準化,這樣才能提升服務效率,也意味著提升產業效率。


第五,風險控制是產業互聯的根本。


在筆者蒐集到的資料中,很少談到產業互聯網的風險控制。大多數都是要建立產業生態,形成信用體系。所有的這些都離不開風險控制,線上的系統控制一定要加上線下的業務風險控制,而且通過產業的互聯互通、四流合一去相互驗證數據的合理性、交易的真實性、產業的可控性等等,這樣才能讓低成本的服務商進入到這個產業生態中,否則產業互聯網很難健康持續的發展起來。


產業互聯網是互聯網的下半場,能夠在這下半場中勝出,就一定不要輕易套用既有的模式,而是要用互聯網人的思考模式去重新思考傳統產業,把傳統產業和互聯網進行有效的融合,這次不是互聯網+,而是+互聯網。


(本文轉自 慕蓉簡生,作者慕蓉)


別用C端思維來分析產業互聯網模式

慕 蓉

產業互聯網研產投聯盟專家

遼港(大連)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2006年至2015年在航運公司、期貨公司、大宗商品交易平臺經歷9年實踐,2015年到遼港大宗商品交易有限公司任職運營總監,完成了遼港的前置審批到公司的制度、流程的搭建及運營。2018年升至遼港副總,負責遼港產業互聯網平臺的搭建和運營。深耕玉米產業4年,伴隨遼港大宗商品交易有限公司從0到1,完成玉米供應鏈金融的結算、交收體系的搭建,從業務層面進行全方位的風險控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