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自己不會教孩子,才能教好孩子,是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的前提

  • 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永遠都不晚

孩子的學習問題是困擾家長最嚴重的問題,到了讀書的年紀,各種各樣的壞習慣、不聽話、就接肘而至。

最可怕的還是陪孩子寫作時的各種崩潰,已經讓家長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

而且越大越難管,家長們只要一想到孩子這種學習狀態不能及時被糾正,就更加恐懼和焦慮。

久而久之,很多家長都形成了提醒-催促-吼叫、打罵的模式。因為沒有更好的辦法,用硬辦法來解決孩子學習的問題。

這樣,不僅不能奏效,反而會陷入惡性循環。

學習方法有千千萬萬種,最適合的還是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去採用適合的措施。

但是,方法背後的原理是一樣的。

如果孩子剛剛步入小學,家長可以借鑑這些方法跟孩子進行良性的互動。

逐漸養成對學習的興趣和愛好,及時地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一切都還來得及。

承認自己不會教孩子,才能教好孩子,是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的前提


  • 家長為什麼管不好孩子的學習呢?可以從四個角度來看。

通常的說法,家長因為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導致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或者學習成績差。

這種把責任推卸給家長的說法顯然片面化。


但是,從親子互動的角度,家長與孩子雙方都存在問題。

好的父母不一定是最適合教孩子的人。

承認自己不會教孩子,才能教好孩子,是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的前提


1、 家長自律是前提

先從家長的角度,主要的問題是很難堅持原則和做好榜樣。

一方面要求孩子按時完成作業,另一方面自己沒辦法自律,給孩子做好榜樣。

例如:很多爸爸回到家就從口袋掏出手機刷起視頻,邊看邊樂。

孩子被吸引,但是被爸爸趕去寫作業。

這時候孩子怎麼會情願去完成枯燥的作業?心早就飛到爸爸的手機上了。


2、 情緒控制要做到

媽媽在輔導孩子學習的時候比較容易情緒化。

心情好的時候對孩子溫柔,心情不好的時候大吼大叫,甚至打罵都有可能。

每個學期期末的時候媽媽們的情緒就更可怕了。

看到孩子成績差完全不能接受,大發雷霆。

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是冷靜下來後又特別內疚,左右為難。

承認自己不會教孩子,才能教好孩子,是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的前提


3、 冷靜、理智地輔導作業

當然有些家庭父母的位置是恰恰相反,孩子的作業由爸爸來輔導。

爸爸脾氣比較暴躁,媽媽反而比較冷靜和從容。

但無論是由哪一方負責主要的輔導任務。

如果一方出現了心情煩躁不安的時候,建議更換更理性的一方來負責孩子學習。

暫時解放另一方,給孩子一個輕鬆的學習氛圍。

這樣才是解決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前提。

承認自己不會教孩子,才能教好孩子,是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的前提


4、 誠實地面對孩子糟糕的學習情況

說個例外的事情,我一個同事,夫妻文化程度都很高。

但是,他們的女兒卻對學習一點興趣都沒有。

父母聯合起來怎麼教都教不會。

其實,輔導孩子和父母的文化水平關係不大。

主要看親子雙方的配合程度,看父母懂不懂孩子。

有些父母不得不承認他們根本不懂自己的孩子,又不能接受孩子糟糕的學習成績。

本質上是不願意誠實地接受孩子的現狀。

不能接受,又何談改變?

自責和責備孩子根本無法改善狀況。

建議父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給孩子找一個家教。

為孩子找一個他喜歡的老師,

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重點是不要把輔導孩子學習這件事情過於簡單化,學習興趣比成績更關鍵。

找到適合輔導孩子學習的家長,讓孩子不再排斥和害怕學習。

承認自己不會教孩子,才能教好孩子,是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的前提


  • 避開誤區,為孩子培養學習興趣增加推動力

誤區一、喜歡催促,而且不滿足

從孩子放學到完成作業,家長都喜歡不停地催促孩子。

而且,家長還自作主張給孩子加作業。

學校老師佈置的作業完成了還不夠,還要額外加餐。

其實,越是如此孩子會越磨蹭。

因為,聰明的孩子明白,只要完成了學校作業就還有媽媽佈置的作業,那為什麼要快快地完成作業。

作業是做不完的。

沒錯,孩子早就看透媽媽的小心思。

承認自己不會教孩子,才能教好孩子,是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的前提


誤區二、不允許犯錯,對錯誤零容忍

這點可能很多家長會疑惑,輔導孩子不就是為了能交上一份正確無誤的作業嗎?

其實,並非如此,作業的目的是為了檢測孩子的知識掌握程度。

如果沒有把孩子的短板暴露出來,老師也會認為孩子全部掌握了。

不會有進一步的輔導。

例如,孩子剛學寫字,書寫得歪歪扭扭,媽媽會要求擦掉重新再寫。

結果孩子越寫越糟糕,越寫越慢。

還有數學題,孩子只知道答案,對解題過程完全不理解。

家長拼命要孩子做到完美、做到正確為止。

作業經常做到了凌晨,學習效率低。

其實,作業做錯了又何妨呢?

表面正確的作業,並沒有讓孩子的成績提高。

所以,不難理解,作業都會做。怎麼考試就慫了?

花了那麼多心思,教完就忘。還考得這麼差。

避免這兩個誤區,還給孩子學習的主動性,才能推動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承認自己不會教孩子,才能教好孩子,是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的前提


其實,說到這聰明的家長就不難發現。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根本問題是過於依賴。

而依賴是因為,父母不放心、管得太多、不肯放手。讓孩子找了可以依賴的地方。

為什麼很多父母千方百計地找好的學校讓孩子接受優質的教育,還如此不放心?

而事事插手、干涉孩子的學習,增加無謂的損耗。

本質上是對學校和老師的教育方式不信任,認為自己教肯定比學校好。

尤其在幼兒園階段和小學低年級階段。

承認自己不會教孩子,才能教好孩子,是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的前提


  • 干涉孩子的學習,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這就不得不說這代父母小時候是通過應試教育過來的。

對學校本身就抱有懷疑的態度,因為自己小時候在學校學習有過痛苦的經歷。

這種感受潛移默化直到成年後仍然存在。

家長覺得自己能比老師教得更好。

文化程度不比老師低,口語比老師還標準,數理化還是強項。

一個班幾十個學生,老師哪裡能顧得過來?

自己的孩子自己來教肯定更用心。

所以,媽媽們善用題海戰術,

提前讓孩子學習或者給孩子佈置更多的學習任務。

例如,數學口算,媽媽在家教一種方法,老師教一種方法,孩子就混亂了。

承認自己不會教孩子,才能教好孩子,是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的前提


這裡有個很大的誤區。

在孩子眼裡,媽媽就是媽媽不是老師。

尤其是年齡小的孩子,對待事物是一一對應的。

老師的人設是媽媽不能取代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老師說的話孩子更願意接受。


比如,孩子小時候白天可以跟家人一起玩,但是到了晚上,就一定要找媽媽。

沒有媽媽陪伴哭鬧不止,無法入睡。

所以,各司其職是很重要的。

承認自己不會教孩子,才能教好孩子,是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的前提


  • 學校和家庭,老師和父母相互脫離了,教育孩子孤掌難鳴。

當然,如果孩子的家長也是教育工作者,在人設上孩子肯定早就接受了爸爸媽媽也是老師的事實,家庭中也不會出現不支持學校教育工作的事情。

也許家長也就明白了,為什麼不要干涉孩子的學習。

當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學習任務後,就把自由的時間交給孩子。

讓孩子自己選擇想做的事情。

讓孩子擁有更多的時間去培養自己的興趣,家長不要干涉。

只要孩子對某一事物表現出強烈的興趣,而且完成作業後的時間是絕對自由的。

孩子就會自覺地完成作業。


一位好的家長一定是懂孩子的家長,而且懂得和學校老師密切地配合。

這樣才能讓孩子喜歡上學習,對學習產生興趣。

承認自己不會教孩子,才能教好孩子,是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的前提

我是桃心柚子媽媽,一位曾經因為女兒算不出10以內加減法而大發雷霆的媽媽。其實,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更多原因在父母身上。每個好孩子背後都會有個懂孩子、懂學校的善於和老師溝通的媽媽。相信父母們對培養孩子學習興趣還有更多更好的方法,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