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這位“80後”“撕疫”44天,今天刷屏大半個中國!

“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

這是一句流傳了千年的古訓!

對於塗思義這位福建80後中醫來說,

“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就是他的行醫準則,

他說接觸中醫幾十年,作為重症科醫生,面對疫情他首當其衝。


福建這位“80後”“撕疫”44天,今天刷屏大半個中國!

那日,來自福建中醫院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的醫生塗思義,已經在武漢“撕疫”了44天。


連續作戰的疲憊就在他兩個孩子的視頻中化解了,即使戴著口罩也能看出他燦爛的笑容,他說:“這是我家的兩隻小神獸。”


以前他的朋友圈,就是曬娃、帶小寶寶找食,偶爾還被大寶跳繩時的視頻逗得直樂……

塗思義的兩個孩子想念爸爸


1月26日也就是大年初二起,一切都變了,包括朋友圈。


福建援鄂醫療隊要去抗擊病毒,他是第一批隊員。


臨行前他問護士老婆:“我能去嗎?”她說:“要不是因為兩個娃沒人帶,我都想跟你一起去並肩戰鬥!”


離家時,7歲的女兒緊緊抱著老爸不讓走。到了武漢,塗思義躲在沒人的地方,才敢打開女兒畫到凌晨的愛心繪本,仰臉45度,怕眼淚流下來。


到後次日,戰役日記開啟。


初到武漢時入住的迷彩帳篷,從武漢市中心醫院轉戰到金銀潭醫院的凌晨,進賓館後自己劃分的清潔區和汙染區……


他還拍下了寒冬將至時的第一枝花,甚是暖心。


雪後腳印,淺淺深深。


元宵、拗九粥、武漢熱乾麵,溫暖備至。


塗思義竭盡全力扶起暫時倒下的人,度過艱難。


年逾古稀的老人經過他14天悉心照料後,安康出院。但老人夜至難眠,因為失去老伴的痛始終銘記……塗思義下班後和他聊天,通過舌診和問詢開藥方,讓老人終於安枕,彙報“服藥第一夜,6小時21分”。


事實上,“輕度焦慮”也曾困擾著他,難得睡上一次好覺。但他說不滅病毒誓不休。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我自幼接觸中醫,不忘初心,一心想成為良醫。”


2月3日,他們轉戰到金銀潭醫院,第二天塗思義便全副武裝走進病房。


福建醫療隊135人分成早中晚三個班,每班分兩個治療組,每個治療組8個醫生,護士十餘人。塗思義被分在第1組,負責1床到24床。


“醫生,10床血糖高”“醫生,6床發燒,胃痛,腹瀉”“醫生,45床要跟你聊天”“醫生,2床5天沒大便了,很著急”“醫生,18床口乾、便秘、肛周瘙癢”“醫生,29床尿道口潰瘍,滲血”“醫生,1床新收一個病人”……


塗思義鎮定自若,他通過把脈舌診檢查看所有病人,並且用紙記錄每個病人的症狀,拍照後傳到醫療組群。


已經穩定病情的,首選“話療”。


有位武漢雜技大哥因曾到泉州演出,就和他聊得起勁。


再然後話題就多了,一個個拉起了家常,笑聲充塞整個病房。


貌似30歲的花甲老姐還分享自己的保養良方:“我一輩子都熱情積極,能感染身邊的每個人,同一病房的19床剛來吃不下,睡不著,我給開導後,吃喝拉撒睡都槓槓的。”


一整圈下來,塗思義已汗流浹背,滴水未沾,護目鏡全都模糊了。但病房裡的歡笑,似乎讓他們回到了春天。


出病房前,大家歡快的合影。有一位大哥說妻子一直咳嗽,就翻出新拍的CT片給塗醫生看,他說沒事。大哥意猶未盡:“我雖然看不清你的臉,但我能感受到你的耐心、熱情和樂觀。”


連續8小時工作,他的防護服裡已是一片汪洋。回到駐地,他曬出了那張合影。


“為什麼這麼近?我想說的是: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治療也是療心。”

把中藥對聯穿在身上


“塗醫生,你這是寫的什麼啊?”


“厚朴行醫長存遠志,蓯蓉施藥敢不細辛。”


這是他防護服前面寫的長聯,轉身之後就看到了這個。


“大將軍立遠志,蓯蓉千里光;白頭翁持大戟,常山萬年青。”


橫批“附子當歸”。


福建這位“80後”“撕疫”44天,今天刷屏大半個中國!

防護服寫著中藥對聯的塗醫生,正在查看病人情況



病人們常吃不下飯,不敢看電視;這時“防護服文化”誕生了,動漫、美食、小花、小草,還有“加油”,讓他們又恢復了輕鬆的狀態。


“其實大部分患者對中醫中藥並不瞭解,我寫對聯也是個引子。聊聊中醫,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放鬆心情。”


他們的中醫治療團隊有6個人,由李希主任帶隊,大家為每個病人制定個性化的中醫治療方案,效果甚佳。


有一天,塗思義查房時,發現一位從其他病區轉來的阿姨。她插著鼻氧管躺著,眼神黯淡,但緊緊盯著他身上的中藥對聯。他馬上發揮自己“身心同治”的“話療”,跟阿姨熱聊後:知道阿姨62歲,病情很重,心情幾近崩潰,已經躺了22天,從沒下過床。


從鼓勵阿姨站起來到扶著阿姨起身,她靠著他下床,腿腳慢慢使勁、終於站穩在地上的一瞬間,阿姨哭了。她熱淚盈眶給兒子發視頻:“兒子,媽媽今天站起來了……”

阿姨臥床22天后重新站起來的興奮


阿姨從此就把塗思義當成救命恩人,可那只是他們首次見面。


從那以後,塗醫生時常叮囑阿姨早上時候要自己多拍背,每天三到五次定時俯臥位,咳嗽,有利肺部的痰液外排;還特地請了護士幫她洗澡、更換衣服,第二天就能看到她精神抖擻的樣子。


福建這位“80後”“撕疫”44天,今天刷屏大半個中國!

阿姨(左)清洗後煥然一新,和福建省第二人民醫院外科護士長林靜(右)合照


一次,阿姨正在做康復時,由於氧飽和度突然下降,值班醫生檢查後給她上了一個經鼻高流量氧療機器。她感覺不舒服,嚷嚷著說要找塗醫生,甚至還喊出“塗醫生救我……”


“同事給我打電話,於是我通過電話給她安撫和指導。特殊時期的病人太難了,一定不能無視他們的感受,心理疏導是極其關鍵的。只要感覺到他們心裡有哪些不對之處,一定要認真對待耐心溝通。”


塗思義也碰到過很難處理的事情,有兩個病人突然從輕症轉為危重症,都是60歲左右的糖尿病人,一個控制住了,一個卻已走了……


“危重症患者的生死分歧,目前很多醫生在探索,我認為這跟病人自身體質和心理素質都有關。從輕症到重症,就像從第10個臺階跨到第8個;但是從重症到危重,就是一步從第8個臺階跨到第2個。幫助他們建立信心,這非常重要。”


在閩南鄉下長大的他,從小就看著媽媽採藥給鄰居治病,也想要救死扶傷。於是便到了福建中醫藥大學學中醫,那時他背誦的唐代孫思邈所著的《大醫精誠》,始終牢記於心: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風暴眼”的哪吒


到這裡後,湯思義甚是崇拜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把他奉為新偶像。


自從第一批7名新冠肺炎患者轉入金銀潭醫院後,這裡就成為備受關注的“疫情風暴眼”,特別是該院院長張定宇還患有漸凍症,他說自己雙腿已經漸漸萎縮:“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裡,搶回更多的病人。”


在這裡,張定宇看到了最初的患者:“(氣管插管)插一個沒一個,那種感覺太痛苦了。”妻子在前線感染,同事戰友離去:從29歲的醫生彭銀華,到57歲的梅仲明主任,每一個都可以把常人壓垮。


但是塗思義幾次在病區看到他,張院長總是精神抖擻的樣子,口罩上方的眼睛透著笑意,送花送元宵,感謝福建援鄂醫療隊貢獻的病患治癒率。

福建這位“80後”“撕疫”44天,今天刷屏大半個中國!

塗思義(右)記得張定宇院長(左)說過:“在我們最困難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福建隊的這種支援是實實在在的。你們描繪的那種(戰疫大捷)景象,深深刻在我的腦海裡,深深刻在了武漢、湖北、中國的大地上。”


“疫情發生後,張院長從沒休息過一天,工作強度和壓力巨大,但他都扛下來了,用飽滿的精氣神給大家加油打氣,這就是我們的榜樣。張院長是黨員,我同時擔任本院援鄂防抗疫情青年突擊隊隊長,剛來武漢時也重溫了入黨誓詞,並見證了優秀的戰友入黨。我們都已經做好了在這裡抗戰到底的準備。”


作為首批進駐這裡的福建醫生,塗思義和80後、90後同事們共同經歷的這場“風暴”,而今已稍有緩和。


剛開始,病區中40張床根本不夠用,硬生生擠到高峰時的53張床,病人害怕會死去,他們耐心用心理輔導讓他們安心;現在床位已經緩和了許多,還略有空床;那時無創呼吸機也不夠,他們就把隔壁床輕症患者不用的鼻氧管加長,把兩根管子都供給重症病人;如今已經都不缺了。

福建這位“80後”“撕疫”44天,今天刷屏大半個中國!

福建首批援鄂醫療隊短暫休整後,全體請戰重返戰場


無論說到哪裡,塗醫生總是語速均勻,笑聲溫和,怕都是會有的,但擺正心態,苦中作樂是必須的。


剛來時,武漢的溼冷天氣讓大家都很擔心衣服幹不了。他卻笑著說,無需煩惱,溼衣服總會幹的,溼衣服還能當溼化器。


唯一讓她感覺愧疚的是,把家裡的事都丟給了老婆:“等疫情結束了,我回去帶著一家人好好吃一餐飯,然後再陪她看場電影。學中醫的比較老土,不懂浪漫。”


他是個寵娃高手,時常在視頻中把孩子逗樂:“爸爸的防護服又換顏色和款式了,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大家的愛心。今天的口罩蝴蝶結也綁得不一樣,好不好看?”


“塗撕疫”——這就是同事們給他取的外號,他的朋友圈裡都是。


“最開始,醫院的收治能力根本達不到,這樣子一步一步走來,國家不容易,全社會都在努力。很多朋友說你們醫務人員太偉大,我說我們全國人民都很偉大,大部分人自覺地關著自己,每個人都在做貢獻。古人云:寧可天下無疾苦,何懼架上藥生塵;我說:但願江城無疾苦,寧可床位空著等!”


說到這裡,他又開懷大笑了起來。


他的微信頭像,是個綁雙髻、穿肚兜的呆萌小孩,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他的“命”,就是護衛更多患者的命吧,和病魔廝殺到底,不由這老天奪走。

福建這位“80後”“撕疫”44天,今天刷屏大半個中國!

福建援鄂醫療隊在金銀潭醫院,春色已近。 蔡豔萍攝

“撕疫”有著無窮的力量

救治每一個需要救治的人

這是他們的使命

也是他們的宿命


監製:陳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