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一線語文教師閱讀中的疑與剖

3月17日晚,“閱讀教師成長共同體”讀書群就《對閱讀教學的重新定義》展開了第二期共讀和討論,由北京杜麗芬老師領讀第二章、楊子湘老師領讀第三章,江西陳晶老師領讀第四章和第五章。文本為陳晶老師在閱讀本書時的讀書筆記,既有批評也有肯定,有疑惑也有收穫。閱讀其它相關文章請關注一起悅讀公眾號查看。


一線語文教師閱讀中的疑與剖

——《閱讀教學的新定義》讀書筆記


文 | 江西 陳晶


第一章 閱讀教學新理念


1.這一篇開端前面說語言三功能,強調閱讀是言語生命的成長,講完三功能後就再也不提了,我一頭霧水,這個新理念到底是什麼?


2.這段文字是否缺乏邏輯啊,第一功能是認識世界和表達世界,第二功能是尋找建構世界,那麼表達世界不是尋找和建構之後的行為嗎?第三功能用來交際,這是不是應該擺在第一個,這是常人都知道的呀,而且和前兩個功能沒有什麼邏輯關係啊?

原文——“從本性上來看,語言具有三種功能。第一,它是人對世界的認知和表象。從嚴格的意義上說,人類社會沒有不經過語言處理、不經過語言系統呈現的所謂的世界。這裡面有兩個彼此互通的過程:一方面通過語言認識世界;另一方面,通過語言讓世界具有“意義”。第二個功能就是意義的“尋找”和“建構”。人通過語言“尋找”到了世界,人又通過語言去“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這種“尋找”和“建構”完全是一種主體能力和主體行為。所以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學生不能是一個被賦予者,不能是一個容器。第三個功能即語言是交往的載體。往大了說,我們的社會結構、社會制度、人際關係都依賴語言而存在,語言界定一種交往,同時又改變著一種交往。”


3.為什麼這一章叫閱讀教學的古典語境?內容寫的是要讀出自己的感受,也就是有表現的吸收。怎麼理解題目裡的古典語境?

原文標題——表現:閱讀教學的古典語境


總結

這一章讀完,第一覺得邏輯混亂,作者喜歡引用,但卻沒有自己更貼切的分析。


第二章 閱讀教學新視角


1、三種解讀方法,單一來講是片面的,但不能說明這種做法的錯誤吧,三種結合來解讀文本似乎比較恰當。

原文——“語文教師解讀文本應該有三種功夫:第一,“自失於對象之中”,完全陶醉在作品裡,忘記了主體,忘記了客體,忘記了周圍的一切,獨留在作品提供的精神家園裡,只覺得人性在伸展、靈魂在昇華、全身所有的細胞都沉浸在舒適之中,並且舒適到“無”的境地,這是“審美自失”,作品的美感充滿了人的整個意識;第二,自立於作品之內,抱著一種審視的態度去觀照文本,做文本的諍友,感受形象,並知其不足,觸摸語言,嘗試補救之法,立足整體,重構整體,抓住局部,尋找縫隙,尋找斷層,尋找短板,面臨具體的特殊的問題時不是徑直用審美經驗診斷了事,而是因為作品的唯一性而抱著熱情的態度去完善文本,同時也完善自我;第三,自隔於局部之外,自覺立足整體,並從整體出發,不進行內部的微觀的分析,只有對作品宏觀地、初步地綜合判斷,統攝、檢驗、定性,然後自覺地與對象劃清界限,旋即用整體對應的經典文本組合來戳穿這種作品的虛偽和膚淺,曝光它的矜情作態和胡攪蠻纏。”


2、這是悖論?我怎麼覺得沒有矛盾之處啊?

原文——“文本解讀過程中的背景懸置與還原;整體觀照與局部細讀;多元解讀與一元深讀;相同比較和相異比較。”


一、背景懸置與背景還原


3、《早發白帝城》孫紹振對於第三句“兩岸猿聲啼不住”有非常精彩的解讀,這篇文章裡的解讀太單薄了,這和背景還原也沒有太大關係啊!我只能說作者的例子似乎與他想要表達的本意是不太搭配的。


4、《泊船瓜洲》雖然不需要太摳背景,但是作者為什麼使用“綠”,而不是“豔”,江南岸為什麼不是江兩岸,這兩個問題如果學生提出,該如何解答,是不是還是要回到詩歌的背景中?這裡應該要解答詩歌創作與現實實景不同的原因。


二、整體觀照與局部細讀


5、《最大的快樂》這樣一篇類似小學生的作文,甚至不如小學生的作文為什麼成為課本內容?需要這樣細讀來教嗎?我反而更欣賞前面那篇作者說只需整體閱讀的文章,《一件小事的震動》這篇更值得細讀。


6、附加的課文《最大的快樂》與作者的分析不是同一篇文章,附加的課文似乎按照作者的本意修改了的。


三、多元解讀與一元深讀


7、這怎麼叫多元解讀呢?這還是一元解讀啊,只不過找了很多文章來對比,更深層瞭解而已,這種解讀現在叫做群文閱讀。


8、這個思維不錯,想一想,這應該是作者本意吧,如果把這篇文章主題理解為善意的謊言,就太膚淺了。

原文——“一個小女孩站了起來,她是在大家公認沒有“馬”的時候站起來,說了一段認為有“馬”的話:“別餓壞了那匹馬”,“馬”是有的,指的是這個少年;在殘疾青年的眼裡,這個少年就是一匹餓極了的“馬”,不過,他需要知識來餵飽他;“別餓壞了那匹馬”是一語雙關的說法。”


四、相似比較與相異比較


9、這一章說要找出這些悖論的解套方法,解套了嗎?作者說的這些不是各種解讀手法嗎?


10、《阿長與山海經》《大堰河,我的保姆》兩篇形式上的差異都看得出來吧,有相似的地方有相異的地方,不用作者分析我也看出來了,作者一解釋我反而糊塗了。

>“內容人人都看得見,其含義則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卻對大多數人是秘密。”這個話真是至理。


11、這不是廢話嗎?文學作品不都是這樣嗎?

原文——“這並不是真正的鳥兒寫的詩,我們知道鳥兒是不會寫詩的,但是詩人切·米沃什和作家馮驥才在把自我感覺藝術化的過程中所包含的自我審視、自我表現,以及自我批判、自我拷問在層級上是不一樣的,說得嚴重一點,表現出來的文化人格是有高下區別的。”


這種假應該所有文學作品都有吧,不僅僅是這兩篇,文學作品都是作者私人情感的流露,帶著自己的想法觀念的,都會去藝術加工。

原文——“這就是《珍珠鳥》中的“‘假’。”


總結

我承認此書目前所讀的部分在內容上的引用以及語言以及局部思想都很不錯,但我就是糾結這本書的整個架構,每一章讀完我更希望得到一個有連貫的線索,幫助我理清自己的問題,但是我得到的是碎片化的字詞概念,沒有一個總體的思路,這是我目前覺得此書沒有價值的最根本原因。

另外我覺得書名中的“新”是無法體現的,這幾年閱讀教學的各種新概念新思想有很多,書上的這些思想都有價值,但都不是新的。

我可能在有偏見的懷疑的閱讀道路上得一直走下去了,但是沒關係,大家都在稱讚此書,那我就挑毛病好了,正好均衡,我們彼此之間思想互相撞擊,也許就能獲得更有效的能力。


第三章 教學策略新突破


1、這一部分內容,覺得比起前兩章寫得好多了,不過這些新策略相對舊策略不是很新,改了一下名稱而已,但還是很實用的,例子也很不錯。


2、這個例子談衍生,是不是不太合適,更多是深層閱讀。

原文——“〔點評〕片段選取了課文中的第三件事——笑談“碰壁”,“鼻子扁”“碰壁”“黑洞洞”字面上的意思學生很容易理解,但追問下去:“魯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讓牆碰扁的嗎?”學生能夠聯繫社會背景,用自己的表達去推測詞語背後深層的含義。”


二、語體教學


3、這一部分不錯,語體教學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分不同類型的語體來制定不同的教學策略,提升言語表達能力。這些內容很有價值,值得學習。


總結

還好沒放棄這本書,第三章有價值,值得一看,特別是語體教學的方法和例子非常豐富。


第四章 課堂內的拓展閱讀


1、讀這一部分想到以前讀過的日本教育家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提出潤澤的教室,強調對話教學,感覺挺相似的,不過理論一定要在實踐中不斷嘗試,要做到適合當前的學情。


2、用教材教,教材只是媒介,是工具,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核心素養為目標。老師的責任就是怎樣利用教材這個工具媒介。

原文——“所謂的‘課堂內的拓展閱讀’是以課堂教學作為主陣地,以拓展的文本構成的主題單元作為教學的載體,以學習者的興趣作為教學的邏輯起點,以學生的自主感悟作為閱讀理解的認知基礎,以語文核心素養的協同推進作為教學的終極目標,構築的一種教學模式。”


三、教材架構


3、這一部分太簡單了,講了幾個構想,沒有具體例子,有點不清晰。但是也很有創意,教學要以學生為主,以他們的接受方式來調整教材。


四、課型列舉


4、郭初陽上的《珍珠鳥》太棒了,這才叫閱讀,深度深刻深理解,不愧是名師。


5、不錯不錯,這個教學方法很棒,能真正促進學生的閱讀能力。

原文——“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迴旋式拓展”具有兩個特徵:

第一,分割之中有集中。像以上的案例,把每則寓言分成五塊,但每塊都有一個小專題;教學是圍繞小專題分別找出每則寓言中的相關內容進行的,而這五個小專題又圍繞大專題(“為什麼說他們是笨蛋?”)展開;

第二,分散之中有整體。雖然在研究的時候把文章分塊學,但初讀的時候必須要把各篇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歸結課文的時候,還是抓住各篇談收穫,做到“歸零為整”。在選擇書本外的文章時,除了文章結構不能太複雜以免影響學生的閱讀效果之外,還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之一:與書本上的文章在結構上要有相似性;組合成的文本各篇能找到相同的訓練點;文章的內容相似或相反展開閱讀的效果會更好。”


6、這些內容在此書中提到兩次,我記得以前看別的書也提到過,但自己對這四個分類概念還是不清晰,想看點實例來理解。

原文——“師範大學王榮生教授把書本里的課文分成四類:定篇,例文,樣本,用件。‘定篇’就是沒有經過任何刪改的經典作品。學生重點學習經典作品的‘豐厚內涵’,並且要以最權威的闡釋為主,這些闡釋要想方設法固定下來,讓學生都掌握。‘例文’即材料的某個部分是一種‘例證知識’,教學要將含有無限可能性的文本限制在一個特定的側面,以特定的點來作為例子。‘樣本’則比較典型,學生可以依據學習內容形成怎樣讀、怎樣寫的方法或能力;換句話說,‘樣本’是學生揣摩和發現方法或能力的憑藉。‘用件’的要求是可用,但也可以替換;在這種類型裡,學生其實不是去學文,而主要是用這一篇文裡的東西,或者借選文所講的東西,或者由選文所講的那東西觸發,去做與它或多或少有些相關的語文學習活動;說白了,“用件”只是課堂學習的一個‘引子’。”


五、應用策略


7、這一塊內容實際應該放在這一章理念解釋之後來寫,這屬於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指導方法。


總結

第四章整個篇章是全書最有價值的一部分。很多實例加上他的理論概念還是很有價值的,體現了一些新理念。但是我依然要對此書的邏輯結構吐槽,應該先寫應用策略,再寫教材架構,再寫單元結構,最後是課型列舉。不過這也僅是個人理解。


第五章 課堂外的拓展閱讀


二、名著午讀


1、這一章的課例很好,適合實踐學習。晨讀午讀,是新教育提倡的兒童閱讀模式,挺不錯的,其實我覺得可以修改一下用在初高中閱讀。


2、新閱讀在這方面做得很棒,初高中書目也很有用。

原文——“2011年4月,公益研究機構新閱讀研究所經過長時間大量的社會調查,再組織專家研製的‘中國小學生基礎閱讀書目’,其中所選的兒童文學書籍最具廣泛性、經典性,應該是目前最好的小學生閱讀書目了。”


◆ 語文教師的操守


1、課堂的顫慄,太妙了!這種時候是最快樂最有成就感的!

原文——“課堂師生互動生成的最高境界,我把它稱為課堂的顫慄。敘事之前先來謳歌一番:這是真的顫慄,美的顫慄,時間節點上恣肆的狂飆,生命發展歡悅的激舞;這是師生用語言開啟的靈性世界;這是唯一真正無私和自由的東西。課堂的顫慄不可期待,也不可阻擋,但可以為之駐足擊賞。”


2、記錄了這一篇裡作者所提到的所有書籍,有些書我也知道,也準備看。想到一句話,一個老師是帶著他全部閱讀史來上課的。一定要多閱讀,特別語文老師,不僅僅讀文學類,各方面的書籍都需要涉足,專業書籍更需要研讀。

>> 《西方課程流派》

>> 美國菲利普·W.傑克森的《什麼是教育》,美國教育學家派納的《理解課程》

>> 劉鐵芳教授的《什麼是好的教育》

>> 劉教授的《重申“知識即美德:古典主義教育的意蘊”》

>> 傑克森的《什麼是教育》

>> 派納教授的《理解課程》是美國課程研究和實踐的歷史記錄和分析

>> 《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文學性講演》《文學文本解讀學》,這三本都是福建師範大學孫紹振教授的專著。

>> 福建師大的潘新和教授的《語文:表現與存在》

>> 王榮生教授的《閱讀教學要訣》和《作文教學教什麼》

>> 熊芳芳老師的《語文:生命的,文學的,美學的》

>> 復旦大學熊學亮教授的《簡明語用學教程》

>> 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胡繩先生的《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翦伯贊先生的《中國史綱要》

>> 《文史傳統與文化重建》是大歷史學家余英時的著作,先生從文化的角度研究歷史,視角獨特,目光深邃,認真讀且思,用醍醐灌頂不為過,以前看許倬雲的《我者與他者》也有同感。


全書總結

全書讀完,前半部分有點囉嗦且混亂,後半部分有思想有價值,但覺得寫得還不夠清晰,實例顯得比較單薄。在後記中看到作者的閱讀和研究,還是心生敬意的,這是位非常認真踏實地在做教育的老師!




共讀書目

本週及上週共讀書目為:

陳晶:一線語文教師閱讀中的疑與剖 | 讀書筆記

《對閱讀教學的重新定義》,王小堅 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年3月

下週共讀書目為:

陳晶:一線語文教師閱讀中的疑與剖 | 讀書筆記

《文本解讀與閱讀教學講談》,羅曉暉、馮勝蘭 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9月


關聯閱讀


歡迎有志於成為閱讀教師並願意一起共讀的朋友加入我們,以下內容可以在一起悅讀頭條號查看:

  • “閱讀教師成長共同體”讀書群的共讀招募
  • 第一次線上小沙龍回顧
  • 第二次線上小沙龍回顧
  • 立足閱讀原點,迴歸閱讀本真 ——共讀《對閱讀教學的重新定義》雜感 | 王曉平
  • 關於閱讀與閱讀教育——學校老師、閱讀推廣人和家長學習者的三方對話
  • 第三次線上小沙龍回顧(見今日首條推送)
  • 杜麗芬:探尋精髓,遇見別樣風光 | 《對閱讀教學的重新定義》第二章讀感(見今日第二條推送)
  • 楊子湘:閱讀教學策略是否有“新突破” | 《對閱讀教學的重新定義》第三章讀感(見今日第三條推送)




“閱讀教師成長共同體”讀書群,由石恢本人發起和主持。一起悅讀俱樂部和潤知閱讀研究院將提供服務支持。


一起悅讀俱樂部是一個公益性民間閱讀研究與推廣機構,也是一個開放性的閱讀交流平臺,目前為韜奮基金會閱讀組織聯合會常務理事單位。它創辦於2011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主張閱讀即生活方式,倡導“快樂閱讀、共同閱讀、分享閱讀”的閱讀理念。自2011年11月起每週末固定舉辦公益讀書沙龍活動,至今已舉辦線下活動400餘場。2014年一起悅讀俱樂部住地被評選為“北京市十大閱讀示範社區”,2015年入圍深圳首屆華文領讀者大獎,2015年獲中國書業年度評選閱讀推廣人前五候選。2017年在全國領讀者大會上獲評“領讀者聯盟致敬機構獎”。2018年一起悅讀週末沙龍獲“北京閱讀季”精品閱讀活動獎。2016-2019年連續四年獲得“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優秀合作機構。


潤知閱讀研究院是一家專業從事閱讀教育和基礎研究的民間學術機構,由新三板掛牌企業、長期專注於中小學圖書館(室)綜合建設服務為主營業務的重慶潤知遠洋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於2018年在北京設立。潤知閱讀研究院將以專注青少年課外閱讀研究和打造K12教育閱讀實踐基地為目標,通過對校園閱讀的深入分析與研究,在校園閱讀現狀調查、校園閱讀建設、校園閱讀課程、校園閱讀活動、領讀者培訓、校園閱讀水平測試、中文分級閱讀等方面深入研究,建設完善的中小學校園閱讀氛圍服務體系,提升校園師生閱讀素養和水平。


陳晶:一線語文教師閱讀中的疑與剖 | 讀書筆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