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傷寒論》?

孫先生-專屬


《傷寒論》其實並不難讀,它是最實在最簡明的醫書,簡明到都是人體實實在在的反應,以及根據這些反應做出的處理方法,都是可模擬可操作的,沒有一句玄虛之詞。為什麼這樣簡明的醫書現在卻成了難以參透的天書呢?因為我們現在的醫學理論變得混亂複雜了,反倒不能簡單的思考問題。醫學是實踐的學問,當現代醫學越來越不能治病的時候,我們要回過頭來想,為什麼漢代之前的醫學那麼簡單,那麼有效,我們該醒悟了,該重新來追尋漢代之前的醫學思想了。



山中之人


在《中醫藥法》實施近二年的今天,重溫經典《傷寒論》,也許對我們振興中醫能另闢溪經,重溫經典,你會感嘆古老中醫藥的偉大,古老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重溫經典是你彷彿看到我們祖先的仁人智慧和不屈不撓的對自然的抗爭……也是你看了作為一箇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

那麼如何看待和認識傷寒論呢?

《傷寒論》是中國古代醫學經典著作之一,總結自秦漢以來經驗成就,顯示了醫聖張仲景高尚的醫術,特別是對外感溫熱病六經論治的突出成就,在中國醫學史乃至世界醫學史上,具有崇高的無可替代的地位,開闢中醫臨床新紀元。

《傷寒論》成書於東漢末年,當時的中醫理論已經相當完被,以《內經》《神農本草經》為代表的一批醫藥著作已在世上流行,自春秋戰國以來幾百年間,醫家以其為指導,進行了大量的醫學臨床實踐,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但還沒有形成系統的臨床應用體系。在之東漢末年,大小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各種疾病呈爆發式流行。醫聖張仲景在應用前人經驗臨床的同時,博古而不泥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醫案,為了更好的醫治病人和傳授經驗,白天看病,晚上總結經驗,創立著作《傷寒論》又叫《傷寒雜病論》,就此中國醫學有了臨床指導思想理論和相結合的臨床方法。

《傷寒論》的創立,對漢代中醫藥發展起到承上啟下的推動作用。開闢了中國醫學的新紀元,其闡述的理論和方法,至今仍在指導中國中醫學的發展與實踐,對世界醫學,特別是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傳統醫學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日本近代搶先註冊《傷寒論》中218首經方,並生產產品,每年銷售量佔全球中成藥量的90%以上,經濟效益巨大。

《傷寒論》也叫《傷寒雜病論》

原書十卷。成書不久即有戰亂散失,後經太醫王叔和,重新整理編著,得以流傳。北宋初《傷寒雜病論》分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二書,流傳至今。

《傷寒論》成書,對後世醫學發展影響極大,其確立的辨證論治和收錄的著名方劑,被後世歷代醫家推崇,為後世醫家臨證的基石,其成就和影響,大略總結如下。

(一)創立六經辨證論治體系

《傷寒論》的卓越貢獻在於創立了六經辨證體系,醫聖在全面分析外感熱病的發生發展過程,結合病邪性質,正氣強弱,表裡轉歸,臟腑經絡,陰陽氣血等因素,將外感熱病發展過程中各個解段所呈現的各種綜合症狀概括分類為六個證型,即太陽病,少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少陰病,厥陰病,並字此作為辨證的綱領。俗稱三陰三陽。任何一個證型都不是一種獨立的病症,而是外感病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某個階級所呈現的綜合症狀,六經相互關聯,相互轉化,相互發展。其三陰三陽分證,客觀反映了外感熱病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輕到重,由實到虛的發展規律,有極高的臨床實用價值。其系統的辨證論治思想,不僅對外感熱病的診治有指導意義,而且廣泛適用中醫各科。(二)傷寒論繼承和發展八綱論治

《傷寒論》中六經論治是運用陰陽,表裡,寒熱,實虛等中醫理論,對六經之病位,病性,病機,病態,正邪等致病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以求出正確的辨證結果,確實合適的治療方法。而八綱辨證則是在《內經》,的基礎理論指導下,在另一個理論高度的發展,來源於《內經,》,加以系統化,具體化,實用化,是二者的繼承和發展!

(三)《傷寒論》發展了臟腑經絡腧穴學

傷寒雜病論中臟腑經絡腧穴學,主要見於《金匱要略》部分,但在傷寒論中包含豐富的臟腑經絡思想,。臟腑經絡是人體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六經病的產生是臟腑經絡受到外感風熱後在人體的外在反映,具體並不是孤立的。傷寒論中豐富的臟腑經絡的病症辯證論治,,為後世臟腑辯證理論體系的最後形成,典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傷寒論》完善外感溫病學說。

廣義的傷寒是一切外感病發熱的總稱,傷寒論在治療上奠定了溫病學說的理論基礎,溫病學說,實際是傷寒病論的發展和和補充。二者相互密補,使中醫在外感病的理論辯證體系更加完善,並且療效非凡。這個在2003年的非典治療中再一次得到驗證。當時凡是用中醫藥治療的非典,無一有併發證和後遺症。

(五)傷寒論驗證和細化對症的發展了本草學說

《傷寒論》豐富和擴展了《神農本草經》所載藥物的功效和主治。醫聖在繼承前人用藥經驗基礎上,根據臨床實際,廣泛使用,驗證療效,具體細化對症,為後世本草學說研究,開創一個新的局面,新的高度。

(六)《傷寒論》巨大的方劑學成就

秦漢時期,方劑學已發展到一定的水平,而傷寒論的成書則標誌方劑學的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全書收方269首,使用藥物214種,基本包括了臨床各科常用方劑。使用藥物多為4~7味,君臣佐使明瞭,組方嚴密,法藥精準,方劑隨症,療效非凡。稱傳古方,劑型多樣煎服科學,劑量準確,故被譽為“方藥之祖”。

(七)醫聖不戀官位,全心為民,為後世醫家楷模

張仲景,官為長沙太守,不貪戀官位,在流行病大流行的期間,奮不顧身,一心為民治病救人。實為歷代醫家楷模,也是自晉唐後,成為祖國醫學,醫德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今天必須學的榜樣!




三師苑


傷寒雜病論為張仲景先師蒐集整理的古方,在古方基礎上做了系統的六經歸類。這個體系不是仲景自己發明的,而是從內經時期已有的六經體系中重新加以定義、定位的。它既不屬於所謂的外感感冒疾病的治療,也不屬於單純的內臟雜病的治療。它是仲景先師欲圖探尋普通人生病的疾病導入機制。從太陽、少陽、陽明,到太陰、少陰、厥陰,有著對應人體的特定部位。這是一個人體自身抵抗疾病的自然走行過程。借用後世的解剖與時相觀點,對陰陽的理解,沒有今人那麼複雜。陰陽特指冷暖,是體表能夠肉體見到的觀察到的最一般規律的特徵。太陽,指的是人體體表的解剖部位,以及影響這個部位的四時因素。也就是說外表的膜肉筋骨就是人體的太陽,而一天中的中午(9~13:00)或者說一年中的初夏(農曆巳午未三個月,四、五、六三月)指向太陽這個特定季節。少陽,指的是人體半表半里的解剖部位以及影響這個部位的四時因素。也就是說,處於人體的表、裡之間的所有中間夾層內臟就是人體的少陽,而一天中的上午(3~9:00)或者說一年中的春季(農曆寅卯辰三個月,一、二、三三月)指向少陽這個特定季節。陽明,指的是人體體內(整個消化道)的解剖部位。以及影響這個部位的四時因素。而一天中的最熱時間到由熱轉涼的時間段(13:00~21:00)或者說一年中的中夏轉向秋季(農曆申酉戌三個月,七、八、九三月)指向陽明這個特定季節。太陰,指的是人體的消化道的器官功能力度,在解剖學上,說的是消化道和輔助消化的血液循環系統。或者說是消化道與血液循環系統的協調關係。而一天中的子夜(21:00~3:00)或者說一年中的冬天(農曆亥子丑三個月,十、冬、臘三月)指向太陰這個特定季節。少陰,指的是人體晝夜醒、眠機制與膜肉筋骨等體表的關係,或者說是運動機能與日夜作息規律的平衡關係。而一天中的子夜(23:00~5:00)或者說一年中的冬天與早春階段(農曆子醜寅三個月,冬、臘、正三月)指向少陰這個特定季節。厥陰,指的是人體生殖機能與內臟五臟的關係,或者說是性機能與冷暖溫度的關係。而一天中的夜盡日出或者說一年中的冬去春來階段(農曆醜寅卯三個月,臘、正、二三月)指向厥陰這個特定季節。

對於六經陰陽的區分,陽證大多有發熱現象;而陰證一般無發熱現象。而日常生活中,疾病的發生、傳遞,非常複雜,往往並不按照六經的順、逆次序發生。故而所遇疾病,往往寒熱交加,為此,仲景先師通過傷寒雜病論的描述,大多選擇容易混淆的病症來描寫,以便學者能仔細分析,自行總結疾病發生的一般規律。奈何後人自以為是,認為仲景先師寫的書,標名為“太陽病”的,就一定是太陽病;標名為“太陰病”的,就一定是太陰病。卻不知道仲景先師在裡面預設伏筆,告訴後人,往往標名為這類病的,不一定是,你自以為是,就一定辨證錯誤,失誤了,就是害人丟命。

於此可知,傷寒雜病論的六經辨證,從未規定為專治某一類疾病,而是為診治所有疾病,推出一個以簡御繁的診斷方法。這個體系是按照:

先辨陰陽(以發熱不發熱來確定),再辨三陽、三陰之區分(以疾病在哪個時間、季節裡容易好 判斷),然後再辨方證(屬於哪一個方子的具體疾病症狀),最後辨方與方之間的混淆或者說是聯繫連結點(考慮哪些方子可以聯合使用)。這一切,都以內經所述的理(六經辨證基本體系);法(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方(對應哪一個方子或者哪些聯合方子);藥(採用哪些主導藥材形成複方立體合併效應,以模擬四季狀態。),借用基本疾病的冷暖而用藥的溫涼對立特性,去模擬一個自然環境,把身體的偏性扭轉回來,繼續符合自然環境的四季變化【這在祖國醫學裡面,是道家自然主義哲學的天人合一模式】。也就是說,讓人體小環境與大自然大環境相同,處於基本一致狀態,而安全活到天年。


行者檟肅霜


記住這十五條,你才能入門

一、

《傷寒論》為《傷寒雜病論》的一部分,它是漢代以前的中醫學總結,是唯物辯證法的基礎學,其辨證大法可適用於任何學科的診斷與治療,如果僅把它視為熱病專著或外感專書,則貶低了它的文獻價值。

二、

《傷寒論》理法方藥融為一體,風寒暑溼燥火合為一氣,諸病辨證通用六經,非後人所說的用“六經辨傷寒”,用“衛氣營血辨溫病”,用“臟腑八綱辨雜證”。

三、

《傷寒論》六經與針灸學六經概念不同,針灸學六經是以經絡為導向,而《傷寒論》六經則是中醫辨證方法的說理工具,兩者切勿混為一談。

四、

《傷寒論》六經辨證,言髒必言腑,言手必言足,而且反覆強調相互之間的關係,例如太陽病論膀胱必論小腸,太陰病論脾必論肺。若知脾不知肺,論膀胱失小腸則有失偏頗。

五、

《傷寒論》凡表實熱者為陽,裡虛寒者為陰,這是古人平脈辨證的最基本原則。故病從熱化者為陽屬腑,病從寒化者為陰屬髒。例如陽明病,從熱化者屬胃與大腸,這叫實則陽明;從寒化者屬脾與肺,這叫虛則太陰。

六、

《傷寒論》六經,各有自發症,這是綱領。各有合併症,這是相互之間的關係。不知自發症,便不知合併症。例如少陽病,口苦、咽乾、目眩為自發症;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等為合併症。如果把合併症攬入自發症,那叫以目亂綱,其後解釋六經就會愈解愈亂。

七、

《傷寒論》辨證,證脈純陰者死,純陽者死。故任何病變,除了死證以外,都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例如四逆湯證,自始至終存在著裡有熱;白虎湯證,自始至終存在著裡有寒。如果把“裡有寒”改作“裡無寒”,白虎證將變成白虎死證。

八、

《傷寒論》辨證法,萬病統歸六經,而且相互演變。即本為霍亂,今是傷寒;本為傷寒,今是中風;本為中風,今是溫病;本為溫病,今是雜症。例如太陽病,從惡寒到發熱為傷寒轉中風;從發熱到口渴為中風轉溫病;從口渴到痞滿為溫病轉溼溫;從痞滿到吐利為溼溫轉寒溼;從吐利到厥逆為從寒溼轉傷寒。這就是六淫的相互演變,不知這種演變,那“傷寒永遠是傷寒,中風永遠是中風,溫病永遠是溫病”。

九、

《傷寒論》診脈與後世不同,它不存在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也不是以左心包和肝膽腎、右肺大腸脾胃命為依據。它是證脈相應,隨機演變,左右逢源,變化無窮。故脈有但浮者,有陽浮而陰弱者,有陰陽俱浮者,有關下沉緊者等等。在《傷寒論》中,此類脈型有百餘種,而且是無窮無盡變化,這與後世的二十八脈分類法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十、

《傷寒論》本漢代著作,由於文意深奧,許多知識結構很難理解,由此出現了歷代注家的解說,其中許多註解屬於偽說,所以破解《傷寒論》,切勿以晉唐以後的學說為依據。

十一、

《傷寒論》知識結構嚴謹,每條經文都是相互呼應,相互佐證。如果斷章取義,或者選段歸類,那便不能得到六經辨證法的真髓。

十二、

《傷寒論》文法,特點是見病知源,因此要學會從無字處求字,從無法處求法,從無方處求方,從無藥處求藥。

十三、

讀《傷寒論》,必須與《金匱要略》相結合,否則傷寒與雜病不能銜接。

十四、

讀《傷寒論》,必須與天文、地理、人事等學科知識結合,否則難解其中之奧妙。

十五、

讀《傷寒論》,必須參照晉唐以後的中醫學,否則難明“傷寒鈐百病”的真實價值。


中醫溯源


宋朝整理張仲景寫的《傷寒雜病論》時,把一本書分成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

《傷寒論》主要講了六經理論。說出了六經得病的先後順序。順傳六經是病退,逆傳六經是病進。

通過條辯詳細講解了六經病變的病症特點和藥物方劑配伍、藥量。

通過對六經病症的掌握,我們就可以對症處方配藥。通過病症的變化我們就可以知道病進還是病退。從而更好的調方精準治病,達到痊癒。


張春明唐山


傷寒論,辨析。辨病,脈,症,治法。是一個統一的前後互相關聯。

先以六經分篇,六經主要症狀,脈象,用藥,現在人都乎視了一個主要問題,外在環境對病的構成要素,就是氣溫,天氣。只有通過方劑才能體會。以前名醫也多有論述,只不過學習者不能理會,方劑有君,臣,佐使,大熱之方,大寒之方,有表劑,有裡劑,部離不開辨病。

。傷寒論治疾病変化多端,只有先明白理解了天氣跟人的關係,才能算入中醫門

桂枝湯,以桂枝為君,那到了麻黃湯就為臣了,苓桂術甘湯,等君:臣佐使隨意變化,為什麼?傷寒論,每一經都有主方,都有君藥。主藥就是大氣候,溫涼寒熱平燥溼季節因素,每一個季節因素都有君藥,

而臣藥與佐使之藥,就是小氣候,與人個體差異所做的調節,為君之藥對,佐使之藥變化有差異,也不會有大問 題。


久病成醫147217813


傷寒論的意義?

第一,從理論到臨床,奠定了人類醫學的基礎。

第二,函蓋了歷朝歷代,乃至現代,人類認識疾病的最高水平。

第三。將人體分成六個層面,從陽到陰,從表入裡,疾病的性質虛實寒熱,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預防預後,疏理清晰完正。

第四,深刻揭示占人體百分之七十五的水,治水與治血同步,治水重於治血。反映出疾病的本質,必須走治水之路。

第五,為人類的醫學保留一支對人類重大疾病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虎狼之師。

第六,面對從西方來的現代醫學,愈來愈顯示傷寒論的偉大。可以說,沒有傷寒論,不會有千年中醫,更不可能再須走千年。


51192277571


傷寒論言方不言理,方藥法度堂堂正正,為醫方之首。

而中醫貴在明理,數千年來中醫醫理無人能徹底清楚,無數名家孜孜以求,不過在某一方面取得寶貴經驗,這些經驗是碎片化的,不成完整體系。以致今世有些醫家認識到各種理論的不足,不得已刻舟求劍,苦研方證對應,這本是無奈之舉,是下策,讓自己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少犯理論上的錯誤,有人卻洋洋得意,自詡經方派,自認高人一籌。實則五十步笑百步。

只有明白彭子益《圓運動》醫理,才能明白為什麼方證對應有時候效如桴鼓,有時候不減反增;才能明白經方時方的長短所在,才能做到刀槍劍戟飛花摘葉皆可為方藥。


中醫臨證心法


傷寒從腳起,溫病口鼻入,下病上治,上病下治,髒病腑治,裡病表治,熱病涼治,寒病溫治,實則瀉之,虛則扶之。這是治病總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