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軍明明可以和德軍夾擊蘇聯,為何還要去招惹美軍?

__滿臉陰霾


日本並不是明明可以和德國一起夾擊蘇聯,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德國和蘇聯打起來的時候,日本三分之二的陸軍已經在亞洲打的不可開交了。那已經是1941年了,我們國家抗戰最艱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了,雖然很艱難,但是比開戰初期好很多了,形成了很多抗日力量,並且壯大,在幾年的戰爭中也走向成熟了。那一年日本已經準備在亞洲擴大戰事了,入侵東南亞各國。

大量的日本陸軍無法抽調,還哪有富餘的力量去進攻蘇聯,蘇聯在戰爭結束的時候可是還有九百多萬軍隊呢,想憑藉一時獲得的局部勝利還難以打垮蘇聯。

日本陸軍和海軍之間有持續時間長且很深的仇怨,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如果陸軍全體出動在亞洲作戰,陸軍在日本國內的地位肯定大幅提高,一切都得給陸軍開綠燈,資源可著陸軍用、錢可著陸軍花。這個戰列艦,那個航母都會變成九七式坦克或者三八大蓋的子彈,海軍能願意看到這種情況出現嗎?

海軍肯定得找個強大的對手幹一仗,這個對手越大,日本政府才會越重視海軍的發展,拿出家底來給海軍敞開了造飛機和軍艦。

而且即便日本不去招惹美國。美國依然會參戰。日本入侵蘇聯,德國的壓力就緩解了,德國就會抽出力量對英國作戰。美國絕對不希望大洋的對岸有一個強大且危險的存在,肯定會出兵協助英國作戰,德國多了一個對手,衰落更快,德國倒了,日本就得對抗整個地球了。


鍋蓋頭司令


1,在當時中國國共內戰,在1937年七七事變之前國軍還在想方設法的進攻八路軍,甚至奉行不抵抗的政策,而日軍覺得中國是不堪一擊的,所以曾號稱三個月滅亡中國,但結果七七事變之後國共兩黨聯合抗日,而日軍大部分兵力集中在中國戰場,可以說德軍進攻蘇聯時,日本在中國戰場已經被拖住了

2,在二戰初期,美軍雖然是中立國家。但還是可以左右戰局,在日本進攻中國之後美國就已經切斷了對日本石油的供應,沒有了石油的供應對日軍來說,就等於切斷了日軍的命脈,出於無奈的情況下日軍才會想到偷襲珍珠港,從而把美國拉下去的

3,日本方面當時也在評估進攻蘇聯的利弊,在高加索地區蘇聯曾部署大量的兵力,並可以隨時轟炸日本本土,在諾門罕戰役時日軍曾領教過蘇軍的厲害。

在日軍沒有偷襲珍珠港之前,斯大林當然也想到日德會聯合進攻蘇聯,所以有一部分兵力始終放在西伯利亞地區,而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斯大林得知這個消息是非常興奮的,這也就意味蘇聯可以把全部兵力投入蘇德戰場不用擔心後院失火了,




虛度的肖像


是的,在二戰初期德軍憑藉其強大的鋼鐵洪流橫掃整個歐洲,直逼莫斯科城下,倘若此時的日軍能聯合德軍對蘇聯這個超級大國進行東西兩線夾擊,那麼日德雙方就可以一舉吃掉蘇聯這個龐然大物,從而完成其法西斯軸心國三分天下的妄想。

但事實上,日德雙方根本沒有能力去夾擊蘇聯這個超級大國,尤其是日本,在戰略方針上,日本更是將“北上”戰略改成了“南下”,轉而向東南亞以及太西太平洋區域發動了戰爭。最終避免了跟蘇聯在遠東地區的糾纏,卻被強大的美國海軍扼殺在了太平洋海域。



至於能不能說,日軍在南下政策中能不能不去招惹美軍,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不管是在南下還是北進的軍事戰略中,日本與蘇聯和美國都有一場硬仗要打。因為日軍北上,會侵犯蘇聯在遠東地區的利益,而日軍南下前去東南亞和西太平洋海域則會阻礙以英國、美國為首等歐美國家在亞洲的利益。


日德夾擊蘇聯?顯然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1940年12月,經過數個月的草擬之後,德國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的方案終於被擬定出來,在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後,便向著蘇聯進軍。1941年七月,當時的德軍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向蘇聯發起進攻,分別是中央軍團、北方集團軍與南方集團軍,三個集團軍群都突飛猛進,在三個方向上迅速向蘇聯方面推進了300-600公里。



但是此時的希特勒認為基輔對集團軍的北翼構成了威脅,所以務必得由南方軍團殲滅,但實際上南方軍團兵力不足,大部分軍隊都集中在陸軍元帥博克的中央軍團中。若要保證德軍的石油供應,以戰養戰,是先集中所有力量佔領基輔,還是繼續攻佔莫斯科?為此,希特勒和他的將領們關於這個問題而爭論的喋喋不休,以博克和古德里安等前線的德軍將領們都認為此時應該集中所有火力,一舉拿下莫斯科。但是希特勒此時卻認為,要首先奪下烏克蘭,畢竟烏克蘭在當時的蘇聯曾有著“糧倉”的稱號,與此同時,烏克蘭境內的自然資源豐富,產出的石油和煤炭等自然資源都可以為德國的持久戰爭提供保障。最終,在希特勒與德軍將領們經過一個月的討論與爭執中,最終決定將中央集團軍撤到西南地區,集中火力奪下基輔。



而在蘇聯的指揮部裡,斯大林也不情願將烏克蘭這塊寶地拱手相讓給德國人,他也沒有聽取朱可夫的建議,將蘇聯西南方面軍撤回以避鋒芒。而此時的朱可夫也因頂撞了斯大林而被撤職,最終蘇德雙方都將博弈的地點選擇在了烏克蘭的基輔,這也即將是一場蘇德雙方硬碰硬的對決。

在這場會戰中,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生力軍用於會戰,但最終基輔會戰由蘇軍第5、第21、第37、第26集團軍大部,第40、第38集團軍等部被殲滅而告終,德軍也在這場戰爭中重創了蘇聯的軍事力量。

在基輔會戰德軍重創蘇聯軍隊之後,希特勒決定將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夷為平地的時候正是1941年的7月,此時蘇聯正處於夏季,冬天還尚未臨近。但是在德軍進攻列寧格勒的時候,希特勒也遇到了他的剋星——朱可夫。緊接著由於1941年莫斯科的冬天要比往常早來了一個月,此時的氣溫低的早已把德軍坦克油箱裡的燃料、潤滑油全部凍結了,更何況此時的德國士兵並沒有抵禦俄國嚴寒的冬衣,最終希特勒開始向拿破崙那樣,開始重蹈法國的覆轍。

德軍的進展在1941年12月初達到極限,前鋒部隊已經推進至莫斯科市郊,甚至見到了克里姆林宮的螺旋狀尖塔。然而此時斯大林手上仍然擁有數十萬從西伯利亞前來支援的部隊,並且這些部隊都擁有良好的冬季裝備和補給。緊接著,美國又於1941年12月向軸心國宣戰,從德軍開始進攻列寧格勒開始,短短几個月之內,戰場形勢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此時的德國軍事生產能力就根本無法應對長期的對外戰爭。


再看看日軍早前與蘇聯的交鋒作戰,就足以明白日本為何最終要採取“南下”而不是“北上”的進攻策略。1939年5月11日—1939年9月16日之內,蘇聯與日本就曾在當時的滿洲與蒙古的邊界諾門罕發生了大規模的交戰,而雙方各自也並沒有以正面身份來進行對決,反倒是各自代表“偽滿洲國”及“蒙古國”交戰。戰爭的最後結果是蘇聯以慘重的代價獲得勝利,此戰之後蘇、日雙方在1940年6月9日分別正式締結協議。

在這場戰爭中,蘇聯以壓倒性的優勢碾壓了日軍,蘇軍在8月20日總攻時投入坦克524輛,裝甲車385輛,壓制火炮542門,飛機500架。在整個諾門罕戰役中,蘇軍對於日軍來說,擁有著7比1的坦克裝甲車數量優勢,6比1的火炮數量優勢,3比1的兵力優勢。而對於日軍來說,在蘇聯紅軍的裝甲部隊與大炮飛機的狂轟濫炸之下,武器與戰場資源方面的差距懸殊,最終致使日軍在7月彈藥耗盡後,自行撤退了。


雖然德日雙方是軸心國,但是兩個國家想要從東西兩線同時夾擊蘇聯,實在是難上加難。蘇日的諾門罕戰役也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和囂張氣焰,最終日本政府被迫將“北上”侵蘇的戰略決策改為了“南下”東南亞與太平洋,日軍戰略決策的改變使得蘇聯也避免了同時面對德日雙方的兩線作戰,最終蘇聯將部署在遠東地區的二十個亞洲師調往歐洲,用來抵禦德軍的進攻,從而扭轉了歐洲戰場的局勢,原本希特勒不敗的神話也就此被粉碎,迎著莫斯科保衛戰勝利的步伐,自1942年1月8日開始,蘇聯紅軍便在全國範圍內轉入了全線總進攻。


對於日本政府來說,執行“南下”的戰略決策就必定會影響到英美等國在東南亞以及太平洋之間的利益,所以日本不招惹美國在二戰中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除非日軍改變戰略決策,集中所有陸海兩軍的兵力再繼續入侵蘇聯。

1941年7月,在日本佔領了印度支那南部地區之後,在美國總統羅斯福領導下的美國政府開始對日本實施經濟制裁,一舉切斷了日本原材料的供給線。此時的日本政府也面臨著進退兩難的選擇,要不就是答應美國的要求,從亞洲大陸撤兵,迫使美國解除禁運。要麼就是去佔領英屬馬來亞和荷屬東印度群島以用來開闢新的補給線,但是此舉肯定會挑起日本與這些國家的武裝衝突。最終,日本政府在兩種決策中選擇了後者,而這一決定,就已經代表了日本不同意美國政府提出的要求,那麼兩國之間的戰爭也是避免不了的。更何況,對於日本這樣資源匱乏的島國來說,沒有了資源也就沒有了對外長期戰爭的基本條件。


能力有限,多有疏漏,煩請糾正。

文|宇澤歷史


宇澤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和美國的關係十分微妙,和蘇聯卻已經是公開的敵對國家,劍拔弩張關係無法調和。至於為什麼日本沒有進攻蘇聯,而是主動去進攻美國呢?戰爭狂人東條英機有他瘋狂的想法,但真正的原因無外乎有幾條。


美國實行對日本石油的禁運。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石油成為了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由於德國盯上了墨西哥灣的石油資源,最終給了早就已經躍躍欲試的美國參戰的理由。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法西斯德國和法西斯日本都不是石油儲量豐富的國家。德國進攻蘇聯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看上了高加索地區的油田,而日本的石油多數靠從美國進口。美國在向日本出售戰略資源大發戰爭橫財的時候,也引來了國際社會的不滿,迫於輿論的壓力美國不得不暫停了對日本的石油供應。


美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徹底激怒了日本人,以東條英機為首的戰爭內閣認為美國的禁用行為是對日本的侮辱,只能依靠戰爭和鮮血讓美國人屈服。由於石油供應中斷,日本人為了避免陷入被動決定主動出擊,先下手為強拿下美國這個石油大國。

蘇聯人早已有所防備

蘇聯政府早就防備著日本人從東面進攻蘇聯,因此在東部的軍事重鎮部署了25個師,同時還配置著大量的坦克、重炮、飛機。由於間諜活動頻繁,日本人對蘇聯人的防禦情況是有所瞭解的,自然不會想到以硬碰硬。


在看美國人這邊,由於有兩洋堡壘的天然防禦,美洲大陸上還是一番歌舞昇平,歡聲笑語的景象,一點兒也體會不到戰爭的氣氛。雖然有一些雄心壯志的美國人去英國當僱傭兵,但美國國家整體備戰情況是遠不如蘇聯的。

日本人對戰局過分樂觀。

法西斯德國利用機動化兵團的鉗形攻勢進攻蘇聯,很快就通過了第聶伯河直指莫斯科。作為瘋狂的法西斯分子,日本和德國都認為蘇聯已經命懸一線,只是在苟延殘喘了。德國裝甲兵指揮官古德里安也認為他很快就能夠拿下莫斯科,因此日本內閣作出決定他們將不會進攻蘇聯。這條消息卻被一名潛伏在日本政府內部的蘇聯間諜獲取到了,他將這條十分可靠的消息報告給蘇聯戰時指揮部。蘇聯政府因此兵行險招,將部署在東邊的25個整編師調到蘇德戰場前線用來保衛莫斯科。也許正是這突然增強的力量扭轉了戰爭的局勢,德國人錯誤估計了蘇聯的力量,再一次倒在了莫斯科這座無法攻陷的城下。


當然,瘋狂的東條英機究竟是如何考慮的,已經不能以正常人的思路來推測,畢竟在一個瘋子眼中,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做到的。


趙公


實際上日本根本不存在與德國夾擊蘇聯的可能性。在廣袤開闊的遠東地區與140多萬(1942年)機械化程度、人數遠超自己的蘇軍開戰那幾乎就是自掘墳墓。根據林三郎的《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一書中記載,從1941年到1945年,分別為:

1941年6月22日 70萬3714人

1941年12月1日 134萬3307人

1942年7月1日 144萬6012人

1942年11月19日 129萬6822人

1943年7月1日 115萬6961人

1944年1月1日 116萬2991人

1945年5月9日 118萬5058人


除了人數不佔優勢,火炮、坦克、飛機日軍都不佔任何優勢。當時日軍想的就是如何防範蘇軍的突然進攻,畢竟東北豐厚的資源是支撐日本戰爭的重要來源。主動進攻蘇聯換來的只能是蘇軍的猛烈進攻和為當時的中國抗戰提供更多的援助。

那為什麼日本非要去招惹太平洋另一端的保持中立的美國呢?

實際上1941年1月,《美日通商條約》期滿後,美國就開始了對日本的石油、潤滑油和高熔點廢金屬等重要工業原料進行嚴格的禁運。

同時加大了對中國的援助規模,中立的美國實際上早就不中立了。戰爭越大越久,規模越來越大的日本實際上戰略資源拙荊見肘,而東南亞那些豐富的資源正是日本急需的。想要獲得東南亞,無論如何都繞不過美國,那麼對美國開戰勢在必行。


時間右側記錄本


近代以來,在西方主導的經濟體系內,爆發了三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替代了人力和小作坊,社會生產進入大機器生產階段,西方資本主義強國開始瓜分殖民地;第二次工業革命始於1870年代,以電力、內燃機的廣泛應用為標誌,電力驅動、內燃機驅動成為主要的動力方式,新式軍艦、新式火車、新一代飛機和坦克的出現,改變了軍事力量對比,改變了地緣政治結構。




在這樣的歷史格局下,日本經過明治維新,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最後機會,迅速崛起。到20世紀初,大英帝國開始衰落,從世界範圍來看,蘇、美、德、日四個國家爭奪世界的領導權。日本雖然是最弱的一方,但是野心勃勃,老是想賭一把。

1890年代,當日本完成以輕工業為主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後,發現世界上的殖民地已經都被英、法、德、俄、美等強國瓜分殆盡,如果不奮起直追,終究要困死孤島。

這時,日本看到了中國東北這塊戰略要地,佔據滿洲,扶持獨立,成為日本明治政府當務之急。

經過甲午海戰、日俄戰爭,炸死張作霖等事件後,日本無恥的吞併了東三省。

佔據滿洲之後,到底是北進西伯利亞、和德國共同夾擊蘇聯?還是南下控制東南亞,確保石油供應線,日本陷入了爭論當中。其中,海軍部主張南下,陸軍部主張北上,履行與德國的軸心協定。

無論北上還是南下,都以佔領中國全境為基礎,因為日本關東軍只用了4個月就吞併東三省,據此,日本參謀本部認為,可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到時可以調兵北上,與德國夾擊蘇聯。

於是,自1938年8月開始,日本先後發動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戰役,在國共兩黨領導的幾百萬軍隊的頑強狙擊下,以空間換時間,日本呈強弩之末,迅速滅亡中國的計劃破產。調兵北上的計劃也無從實施。

中國戰場拖住了170多萬日本陸軍,大大減輕了蘇聯的壓力,斯大林也曾經說過,如果沒有中國,蘇聯將面臨兩線作戰的危險境地。為此,蘇聯大力援助中國抗戰,甚至抗戰末期,一舉殲滅盤踞在東北的關東軍,絕了日本這一後患。

東南亞有豐富的橡膠、石油資源,日本進攻東南亞,嚴重侵犯了英、美列強的利益,美國對日本實施了石油、鋼鐵禁運。

日本狗急跳牆,悍然偷襲珍珠港,把美國拖入了戰爭中。日本敢於偷襲美國,自身也是有實力的:日本海軍擁有10艘航母、10艘戰列艦、18艘重型巡洋艦、20艘輕型護衛艦、118驅逐艦,75艘潛艇,總噸位118萬噸,實力僅次於美國。



無奈日本為島國,資源匱乏,美國強大的工業體系一旦啟動,會有源源不斷的武器彈藥、航母潛艇供應到前線。日本敗亡是遲早的事。

對於北進蘇聯,日本陸軍也做過嘗試,1936年的諾門坎之戰,日軍在蘇聯的鋼鐵洪流面前,丟下6萬具屍體,狼狽逃竄。至此,日軍再也不敢提北進蘇聯。

當時,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蘇聯,已經完全實現了工業化,軍事能力在歐洲首屈一指,連實力強大的德國也只能推進到莫斯科,要日本越國廣袤的西伯利亞平原去攻擊蘇聯,日本確實沒有這個國力。


品讀春秋001


二戰幾個軸心國,德國意大利日本,並不是一條心,各懷鬼胎,互相利用。德國的目標是歐洲及俄羅斯,日本的目標是中國及東南亞,意大利就是個打醬油的,可以說根本就沒有什麼目標,只是想跟著德國混。它們甚至互相防備,比如日本,它對德國還是有所防備的,它甚至擔心蘇聯一旦被德國拿下,它即使佔領了中國,接下來它也得面對強大的德國集團,它說不定也會成為德國的下一個目標。中日戰爭過程中,德國跟中國就沒有斷過聯繫,甚至得到了德國的一定支持。日本打中國都已經很吃力,它此時根本不願意也不可能再去招惹蘇聯,把蘇聯的炮火引到自己頭上,去幫未來不可定的德國。至於日本為什麼去招惹美國,其實並不是日本傻傻的主動招惹,而是美國自己的戰略安排。日本最初打中國,美國是支持的,就跟現在的美國一個德行,唯恐天下不亂,到處煽風點火,等小德國日本打的騎虎難下了,它開始出來收拾殘局,斷了小日本的戰略物資,反過來支持蘇聯中國,小日本已經進退兩難,摟不住火就去給美國點顏色看看,美國用珍珠港事件就大張旗鼓參戰了。戰後美國獨霸世界幾十年,是二戰獲利第一。很多人習慣用道義去衡量美國,其實美國人骨子裡沒有道義這個概念,只有利益,在利用面前六親不認。


茶餘飯後坐問道


蘇聯有廣闊的疆域,境內有無數資源,再加上經過了大清洗,國力下降,所以德國就想把這裡攻佔。在德軍進軍蘇聯順利的時候,為了加速完成對蘇聯的消滅,德國曾經邀請日本和土耳其一起出兵,希望快速結束戰事。但是日本卻並沒有這麼做,而且放著弱小的、處於下風的蘇聯不打,卻去招惹強大的美軍,這是為何?

日本曾經也有過進軍遠東地區的想法,不過被蘇軍打敗了。


日本早有進攻蘇聯的想法,不過對他們來說,先拿下蒙古,然後再從這裡進軍遠東地區,這才是最佳的出兵路線。於是在經過幾年的蓄謀之後,終於在1939年發動了對蒙作戰。當時的蒙古已經獨立,為什麼能夠脫離中國的控制呢?這就是蘇聯在背後支持的結果。日本攻打這裡,蘇聯當然不樂意,因為對他們來說,蒙古獨立,他們就能蠶食中國的北方,還能從東北方向取得出海的口岸。

於是蘇聯和蒙古一起出兵抵抗日軍,雙方由此展開了多次交鋒。隨著戰事的升級,蘇聯意識到,需要大量人員、武器來打敗日本,於是後來他們居然短時間內增兵10萬,派遣了數量可怕的坦克、飛機、大炮攻打日本。日本在強大的蘇聯火力面前,幾乎沒有打過一次勝仗。於是幾個月後,他們派出大使,主動要求停戰,而蘇聯也因為歐洲方面的戰事,很快就同意了。日本在意識到蘇聯的強大後,就想從中國、東南亞、非洲等地進軍。


日本的大部分兵力、裝備消耗在了亞洲戰場上。

雖然對蘇聯的國土也很有興趣,但是在中國的經營時間才是最長的,而中國的資源並不比蘇聯少。於是在之前日本就大舉進攻了我們這裡,並且投入了眾多的兵力。根據後來蘇聯開放的二戰資料顯示,就在1939年雙方大戰之前,日本剛剛把大量的武器彈藥運往亞洲戰場,這也就導致了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顧及對蘇的作戰了。而且在東南亞方面,也有日本的軍隊,他們一度甚至想出兵非洲。同樣是擁有眾多資源的地方,日本當然更傾向於攻打那些弱小的國家。

為什麼會攻打美國呢?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美國製約了日本在東南亞方向的利益。美國經過發展後,實力強大,已經把手伸到了珍珠港這邊。日本想去攻打東南亞國家,必須要經過海上運送物資,但是南方的珍珠港上的美軍,就是一個極大的威脅。所以要想繼續對東南亞作戰,佔領這些地方,必須掃清沿途障礙,所以他們必須將珍珠港拿下。

第二個原因就是他們雖然意識到美軍的強大,卻並沒有意識到美國國內生產力的強大。其實日軍對於偷襲珍珠港能否成敗都是持懷疑態度,後來雖然僥倖成功,但是美國國內強大的工業,卻迅速生產出更多的戰爭機器,而這一點,日本並沒有充分的認識。



意識到蘇聯的強大,卻沒有估計到美軍的強悍,這是他們戰敗的一大原因。


小鎮月明


日軍發起進攻時機過早,其取得戰果是敗仗。

日本雖然狂妄,但不白痴。諾門坎戰役,就是日本對蘇軍事勢力的試探,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有效的軍事力量,更不可能允許他們開闢第三條戰線。

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日本就向北或向南進行過戰略討論。

諾門坎就是試探行動,但在蘇軍強大的地面力量面前,潰不成軍,以失敗告終。

這時,日本已經意識到自身陸軍的欠缺。但是整個軍隊需要的石油橡膠,不在北方,而在南方。

美國的制裁加劇了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質的短缺,陸軍力量欠缺,攻擊方向資源欠缺。

而海軍力量可以和前期的英美列強掰腕子,南方有可開採資源。所以,向南,向美國開戰,就是日本的選項。

反過來,北方當時如果有已探明資源,日本絕對會去死磕蘇聯,而不是美國。

跟美國打其結果,日本一些高層也是清楚的,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一直想與美國重新談判。但在日本國內小環境與國際大環境下,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日本看似陸軍很能打,其實,他們的資源都是給了海軍。畢竟,日本是個海洋型國家,不是陸地型國家。

看看蘇德,這兩個國家陸軍實力和技術發展方向就明白了。

從美國二戰軍事力量發展,也可以看出來。美國軍事力量,偏重於海軍。軍艦爆了N多條,陸軍就靠個謝爾曼稱門面,遇到老虎豹子,打得是滿地找牙。當然,遇到日本的小豆包,那就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呵呵。

日本南進或北進,主要還是資源戰略上的考量,蘇德戰爭爆發後,太平洋戰爭也隨之爆發,這時的日本,已經沒有軍事力量去夾擊蘇聯了。它的主要中心已經轉移到太平洋地區。

南亞,中國,太平洋,將日本的軍事力量和戰略目標,完全牽著住和力量分散。

前期是精兵良將,後期是老弱病殘,基本上是德日兩國的寫照。


虎王73699653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軸心國德國,意大利,日本瘋狂的侵略別國領土。由於其他國家缺少準備,被這三個國家屢屢得逞。


但是到了大戰中期,軸心國就受到了別國的頑強抵抗,戰事處於膠著狀態。特別是德軍受到了蘇聯的頑強抵抗。德國就想和日本聯合夾擊蘇聯,戰後再瓜分蘇聯。

日本是想和德國一起夾擊蘇聯,但是日本也有種種考慮。

1日本在中國早到了頑強抵抗,幾乎百分之八十的陸軍都投入到中國戰場,兵力嚴重缺乏。當時好多未成年的日本人都被迫加入戰場。

2蘇聯方面在邊境線上也部署了大量部隊以防日本突襲。當時日本最具戰鬥裡的關東軍就在東北駐紮。但是關東軍是日本最後的王牌,日本想在中國東北經營,東北資源豐富,日本也有想遷移居民到東北的想法。所以不到最後日本是不會出動關東軍的。

3當時日本的陸軍和海軍各成一派。陸軍和海軍都想為自己謀利益。而且美國不斷派遣飛機偷襲日本佔領的東南亞小國。

為了滿足日本佔領世界的蓬勃野心,也為了懲戒和警告美國。所以日本偷襲了美國珍珠港。



分享到:


相關文章: